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思考(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一、创设开放、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内驱力,关注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将民主、和谐思想贯穿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和放松的情境中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要重塑课堂氛围,摒弃教师主宰课堂的观念,倡导开放、民主、合作、和谐的课堂环境,营造民主、和谐和平等的课堂氛围,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良好的交流,师生在互动与交往中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依据反馈信息,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观点和思想。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尊重、不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善待学生,把历史课堂变成师生之间探讨历史、真诚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构建新知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上课伊始,学生总是以一种期望的心态来审视课堂,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可以突出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思维活跃度增加,可以集中其注意力。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掌握的历史背景知识,运用史实材料导入,或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视频导入,或者设置问题进行导入。这样就能让学生顺利进入这个场景,顺利地学习。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在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三次大的历史巨变,产生三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分别是什么事件?”教师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庆祝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今天,还有人对这场百年前革命念念不忘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辛亥革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尝试角色互换,让学生学会探究新知
陶行知先生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一方面,要以教师为组织者,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师生的角色互换,开展双主体教学,让教师与学生都成为主体,教师是导演,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以及参与学生活动。例如:教学“辛亥革命”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收集有关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材料,当讲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时,便顺势导入:1912年4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请结合史料,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学生窃窃私语,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学生利用预先收集的历史材料,各抒己见。当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阐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当听到课堂上的阵阵掌声时,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师由“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则由“观众”变成了“演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地变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质疑的精神。历史教学中,如果经常进行师生角色互换,变化教学方式,一定会更加接近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
四、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21世纪的口号,学生只有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学会终身学习;掌握学习的技巧和生存的技能,才可能得到终身和可持续的发展。教师应从长远的角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内驱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中学习,在探究和合作中完成知识积累。历史学习有很多方法,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技巧方法,学习将会轻松很多,如历史学习的三步法,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发表对历史的见解。例如:在“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分三步教学:第一,了解历史:要求学生用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圈点划批等方式,搞清楚基本史实、发展的线索和时代特征等。第二,理解历史:要求学生知道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发展规律。第三,发表对历史的见解:如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总结某一历史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形成新的认识或看法。可以结合现代网络技术补充相关材料的形式来完成。如学习“辛亥革命”一节内容后,补充相关史料,让学生谈一谈孙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和高贵的品格对自己将来的人生有什么启发。这样既能让学生对相关历史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累正能量,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作者:张敏明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问题导学,启发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开展问题导学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也是新型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所谓问题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学习活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理论知识、如何操作,而问题导学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学习。问题导学和任务设置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注重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运用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断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立足教材,优化问题设计
新课标教材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立足于教材,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善于根据教材重点以及教学任务进行问题设计。总的原则是应当注重强化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师应当善于把握教材要求,抓住问题的本质,针对教材内容的重点提出问题。在设问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2.导入经典材料,固化历史知识
运用经典材料进行课堂设问,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深度,通过经典材料的导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教师从已经选定的材料中,设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融合教材中的历史知识,通过问题情境导入,让学生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历史知识,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内化历史知识,有效提升思维能力。
二、重视史料的学习,集中攻克难点
史料是历史教材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具有典型性、情境性、启发性等特点,多以思考题出现在课后习题部分。对于这些史料,有教师认为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用讲,如果选择不讲就错过了集中攻克历史教学难点的大好机会。教师应该立足于课本提供的史料,因为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精选过来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认真推敲史料,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在解答思考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维空间,找准材料所反映的史实在历史中的纵横联系,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促进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如果仅为阅读性质的史料,教师就要结合所学,引导学生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助分析解决问题。比如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的教学中,要认识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考虑到时代差异,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历史状况,引导学生探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三、倡导合作学习,强化情感认知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去完成一定的任务。它以目标为导向,以内容为载体,以团队的成绩作为奖惩的依据。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合作学习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用心准备,避免“伪合作”现象的出现。此外,小组的分配情况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首先,小组分配要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小组之间“好的太好,差的太差”的情况出现,也使组内成员能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当然,能够这样分组有赖于教师对班内每一位学生的了解。其次,教师要对小组做好调控,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合作中来。避免出现个别学生偷懒、“搭顺风车”和一些“尖子生”“霸占”小组发言权的情况的发生。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合作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如笔者在评价时不仅看重学生表现出来的历史知识运用水平,还特别重视评价学生在合作中勇于创新的表现和互帮互助的品质等。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四单元《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时,笔者就尝试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展开本单元的学习,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来完成资料的搜集,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变化”作为课堂主题,让各个小组分别在课堂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学生的展览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学生把家中保存的旧照片、粮票等带到了课堂上。在此期间,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要求小组写总结,做到史论结合,既要反映出生活中的史实,也要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团队之间的竞争,这样,小组的成功就建立在每个人的合作之上,小组中的每个人就必须做到共进同退。所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上形成比较热烈的竞争学习气氛,无形中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情境体验,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情境教学是指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生动形象的情境,如游戏、活动等,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上,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创设历史活动情境,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历史,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1.角色扮演,再现历史故事
在具体历史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特定角色的扮演,让学生去模拟历史中的“当事人”,深刻地理解历史中的相关事件和人物,牢记相关知识内容,并能积极运用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课的教学中,讲到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时,笔者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主张郡县制的代表人物,另一组则是主张分封制的人物,并鼓励学生展开辩论,讨论两种制度的优劣,以及秦始皇为何选择郡县制,最后让秦始皇的扮演者说出实行郡县制的原因。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历史情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高中课堂上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枯燥的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再现重要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笔者曾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虎门销烟”的历史画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爱国人士林则徐的英雄壮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五、及时做好课堂小结,培养良好的归纳总结习惯
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结构的构建,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和巩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做好教材知识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达到巩固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课堂总结要做到新颖、简明,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的课堂小结方式有比较式、知识网结构、问题探究式、作业式。比如通过比较式的课堂小结,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历史事件的异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并能够具备一定的比较思维能力。问题探究式的课堂小结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讲完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后,教师可精心设计典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积极讨论,指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回答,纠正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加深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相关知识的印象。作业式小结是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一定作业的一种教学总结方式。高中历史学科具有的人文性特点,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更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社会主义新人。高效课堂是继有效课堂以来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立足课本,发散思维,打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效课堂。同时,还要善于把握历史教学规律,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教师还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借助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社会,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教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徐守成 单位: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效高中历史情景式课堂教学
一、生活情景互动,鼓励探索与发现
历史与现实生活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其实不然,没有历史的选择与发展,就没有今天的生活,可以说现实生活是对历史的延续,此刻会成为下一刻的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说明,历史对现实生活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将现实生活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展开生活情景互动,可以谈论历史都城的变迁、地名的更改、历史习俗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如“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展开对近代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习俗、思想等各方面变迁的学习和思考。结合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师生间、生生间实施多媒体情景互动,展开思维和思想的碰撞,多角度地分析近代社会生活产生变化的原因。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政府政策、西方思想传播、先进的国人的努力等因素,都使得近代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影响使得我国不断前进。将古今对比,学生展开生活情景互动,鼓励探索与发现。
二、问题情景互动,激发创新与想象
问题情景互动在一定意义上是思维的碰撞与交流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和想象,鼓励学生追本溯源、广泛查阅,并开拓思维、溯古通今。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问题情景互动,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科学设定阶梯型、串联型、诱导型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构建思维互动和变换的情景,有效构建思维网络,展开互动交流。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知识时,可以运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设问“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从这几个方面作细致的提问,之后帮助学生理清条理,建构知识网络。针对“八国联军侵华”这一部分知识,可以设问“八国联军侵华产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是什么”、“签订了哪些条约”、“这一事件对我国的深远影响”等。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三、讨论情景互动,促进交流与合作
多角度假设与想象,针对同一问题,站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进行验证性、探索性和假设性辩论,鼓励学生发现与书本中记载的不一样的知识,有自己的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站在事物的几个层面分析历史前进过程中的是与非、对与错。实施讨论情景互动教学,学生站在学术的角度研究历史,并借鉴现实生活探究、科学评判和学习历史。如展开探究活动课,活动课程的主题为“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以20世纪初至21世纪为研究的时间段,学生展开讨论情景互动。讨论前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并收集相关数据或案例,围绕百年变迁的历史知识,展开历史展览性讨论与分析。教师应帮助学生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站在经济、政治的角度分析这百年我国的发展,并在探究活动课程之后,制作住房、服饰、风俗、交通变迁展览厅,图例配以文字说明,提高学生的互动交流、说理能力。
四、实地情景互动,深化体验与反思
历史不着痕迹地流失,它随着岁月的年轮溜走,而历史的印记却在很多地方被探寻和发现。历史课堂不应仅限于教室内,还可以在学生放假期间,带领学生到当地历史名胜古迹,或具有历史特色的地方参观学习,如历史博物馆等。学生带着好奇心与教师一起参观、访问、记录与反思,展开实地情景互动,将书本与实物结合起来,进行对比讲述,师生、生生或学生与当地管理员、人民展开情景互动,深化学生的体验与反思,并增强学生的荣辱感和自豪感。如教学“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放假时间带领着学生参与历史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脚步的认识,并增强民族自豪感。结合实地情景互动,学生了解古代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历程,进一步与现代技术发展相对比,深入感悟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升。
五、结语
基于互动情景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层面,实施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深入领悟历史知识,并借鉴历史,展望未来。以互动情景营造良好的高中历史学习氛围,改变枯燥的陈述式教学方式,以情景对话式的方式,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反思现实,增强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和运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者:张艳 单位:沭阳县建陵中学
第四篇:当前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思考
一、多引导,少灌输
学生对历史课堂失去兴趣,究其原因,在于教师讲得过多,灌得过多。这主要是相当一部分老师总是担心这没讲那没讲,考试考到了学生不会了怎么办,造成老师总是想多讲一点,让学生多记一点。可空洞抽象的讲解却使学生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历史教师首先要明确,是不是所有知识点都要面面俱到?应该说,现在学生手上的参考书很多,很多历史知识点的归纳已经很全面,那么教师是否有必要再做重复的事情呢?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如何突破课程的重点、难点,多引导学生动动手、动动脑,并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实践空间。如必修一中西方列强侵华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过程等,直接交由学生自己整理过程,学生往往能发现其内在的联系并且能较清晰地展现过程,这样学生会细心观察,用心思考,记忆深刻,从而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多讨论,少讲述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互动过程。”教师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课堂组织会给历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时,把问题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论。如在学习必修一中《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战争史的兴趣及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关注,发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辅助材料(如当时中日力量对比的材料,李鸿章对日政策的材料,中日双方备战的材料等),让学生结合材料与课本内容自主学习,从中发现疑难问题,并针对某些问题提出看法,学生所提出的疑难问题,将交由其他学生帮助讨论解决。老师再将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写到黑板上,由学生讨论。这样,学生通过激烈发言,深入思考探讨,彼此交流合作,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史实的记忆,充分发挥了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
三、多联系,少死记
当前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了解到的信息非常多。历史学习目的本就是以史为鉴,那么历史教学课堂何不同社会时政热点多联系。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听课、学习兴趣。其次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必修三中的《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突出代表———四大发明》一课的时候,就可联系“韩国是活字印刷术起源国展览在德举办”这个新闻题材展开本课的学习。课堂教学中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相关探究。当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加强同当前社会社会时政热点的联系外,还可以同学生生活实际适当联系,也可以密切古今中外的联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历史是一门有趣,而且是有用的学科。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和投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当教师以更高的热情、更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充分的备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教师就更有成就感了。
作者:蒋国莹 单位:永安市第九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堂差异教学
一、高中历史课堂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为每个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基础水平、知识结构和体系、思维模式等,因此即使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他们在理解和接收上也可能存在差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注意到这一点,对待不同的学生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及衡量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因材施教的教学手段不仅更加人性化,同时还可以让更多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机会。例如在教习《辛亥革命》时,学生经过学习前面的“洋务运动”和“”,已经对清末的主要事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大概的了解。教师在教授这一部分知识时,应该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有意识的关注,不管是教学指导或者是课堂提问都应该做到有针对性。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和发散性的问题,以锻炼其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太好的,教师就应该要将教学指导的重点放在巩固和夯实他们的基础知识上。有针对性的教学才会让所有学生都在课堂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样,这也是差异教学的直观体现。
二、高中历史课堂要制定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除了可以指导一堂课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是为教学过程构建的蓝图。当面对的教学群体和教学阶段不同时,那么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上也应有所差异。假设某一章节的教学才刚刚展开,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应该相对简单一些,因为教学目标过高的话,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可能难以达到;假设学生群体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拥有较强的思维能力,那么就可以设置高一点的教学目标,反之,则应该设置低一点的教学目标。差异教学除了具有针对性的优点,还有利于教师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教授《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时候,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分阶段设置教学目标并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的前期阶段应该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根据美国独立之初的具体形式,对1787年宪法出台的主要内容、背景以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对美联邦的结构进行了解。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教学目标就可以再推进一步,主要将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上。
三、高中历史课堂要制定具有差异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除上述两点之外,差异化教学还能够在教学评价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现阶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开放化、差异化以及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所具备的意义和作用,并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实践这些新型的评价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差异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一般情况下都能够获得更好地教学成效,除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比如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教师可以首先将以下材料展示给学生:英国的BBC广播公司发起谁是人类纪元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这样一个命题,在互联网上公开投票,时间维持一个月,得票最多的是马克思,其次是爱因斯坦。在展示材料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即对于人类社会,马克思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是什么原因让他能获得此等殊荣。这时候,一些学生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寻找答案,有些学生就能从更深刻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在给予评价的时候,需要有意识地将差异评价模式渗透进来。
四、结语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差异教学,通常都要扮演组织者和参与者这样的双重角色。首先要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做出充分了解,掌握好每位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其个性差异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最后,为了能够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做出评价,还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所有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学到所需的知识。
作者:蔡良才 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课堂创设情境建设
一、情境再现,设疑探究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对历史事件形象感知较差、理解程度较浅的事实,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历史背景。学生只有对当时历史背景有了初步的认识,才能理解当时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历史事件。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节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鸦片战争的影视作品及音像资料,学生通过观看历史短片,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整体的把握。了解历史背景,使学生对史实有更全面的了解,这是历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仅限于此还不够,最关键的是让学生透过史实看历史的本质。因此,在观看短片之后,笔者设置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例如:从短片中,你能概括当时中国所处环境是个什么情况吗?如果当时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如何想,如何去做呢?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向中国输入鸦片,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吗?这些问题是在学生观看短片的前提下进行回答的,难度不大。提出这些问题就是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当时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探究能力。
二、角色体验,走近历史人物
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历史人物角色,可以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历史。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理解历史的本质。例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节时,学生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甚了解。为了攻克这一难关,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同学分别扮演英国内阁成员和英国议会成员,一位同学扮演英国女王。让学生模仿当时人物自由发表对君主立宪制的看法。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英国的国王、议会、政府是怎样的关系?如果你是国王,你对君主立宪持什么态度?如果你是内阁成员你对君主立宪持什么态度?君主立宪对内阁会有什么影响?在君主立宪制下,如果议会大多数人持反对意见,会出现怎样的情形?这些问题都是根据学生不理解君主立宪制度的情况提出来的,学生在探究交流中,会对历史有更详细的了解,为全面把握本节内容,打下基础。
三、走进生活,体验历史变迁
在历史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学生喜欢历史,而不喜欢历史教学的现象,就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生硬说教,只谈古不论今,学生觉得历史学习枯燥乏味。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改革历史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现实,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切地理解历史,使历史课更加生动与活泼,激活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一节时,笔者引领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知识,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身处改革开放的初期,看到生活有一些变化,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展开想象,畅谈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的种种变化。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历史发展给人们在思想上、在物质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影响。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生活化学习情境中,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可以更多地了解历史知识,提高探索历史的能力。
四、创设音乐情境,营造历史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与当时历史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适当的音乐作为教学背景,使课堂沉浸在音乐营造的历史氛围中,深刻体验当时的历史情境。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爆发》一课时,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了学生对东北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可以以《义勇军进行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那无比庄严的一刻,体会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音乐情境的创设,能够渲染课堂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情感气氛当中,受到历史情感的陶冶与熏陶。
五、结语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特点,创设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真切地理解历史背景,感受史实,从而真正走进历史,体验历史,产生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历史综合素质。
作者:凌顺东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第二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
一、引言
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人才,而是通过对学生的教学,使学生提升自己的历史意识、文化意识、人文意识和民族归属感,对于文科类的学生,还要达到熟记历史常识和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的要求,为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大多数高中教学已经实行了新课程的改革,但是,很多历史教师还没有转移到新课标教学的轨道上来,高中的历史新课程教学,要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向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上来。
二、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高中历史虽然已经实施了新课标的教学,但是由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新的教学方式转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暴露出许多问题。
1.缺乏情境的创设
目前,很多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依然是“教师堂上讲,学生座上听”,教师机械的向学生讲述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记录并背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起来十分被动,学生不了解这段历史中的来龙去脉,对于这段历史的意义以及此事件在我国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一无所知。目前历史的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形式,缺乏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缺乏情感。
2.缺乏有效的引导
在目前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很少在讲解正文之前对学生进行引导,仅仅是按照教材进行讲解,机械的灌输教材中的观点,缺乏对于学生的引导。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明白是非曲直,把握历史的规律。而在目前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讲课条理不清晰,缺乏对于学生引导的问题甚为严重。
3.缺乏课堂讨论和学生交流
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缺乏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疑问,其次,新课标教材中的课后问题,都是带有探究性的,而并不是死板的教学观点,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历史课堂教学思维僵化。
三、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
1.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
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再现或者描述当时的场景(通过多媒体播放纪录片或者引用文献等),帮助学生形象的去感知当时的历史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例如,教师在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的时候,可以现在上课伊始,播放当时的历史影视资料《开国大典》:“中国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军事上艰苦的斗争和政治上的努力,推翻了三座大山。就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宣告了新中国成立,中国获得了新生。”让学生感知当时的历史氛围,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讲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引用抗战时期的大量文字和数据,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日军侵华时期留下的大量罪证,以及当时的作战地图等,最后,教师播放一些当时抗日救亡的歌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努力学好这段历史,铭记历史,爱好和平。
2.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
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到预设的学习情境,提升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引导包括多个方面,首先就是注意讲课的条理性,在讲课时要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在讲课的时候注意讲课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注意因果关心,使一个章节的知识点有机的构成一个体系。例如在讲授《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章节的知识,形成自然的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我们一起来回顾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特点……曾作诗“百代都行秦法政”,说明我国历朝历代都是沿用的中央集权制,虽有改进,但大体框架是不同的,下面老师带领大家进入新的章节,了解秦朝以后政治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在课堂的后半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思考,例如在讲授“”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在当时愤怒的学生暴打了章宗祥,随后又放火烧了曹宅,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你是当时的学生,你会怎么办?”此时,教师请学生进行自由发言,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由教师对学生激进的看法进行指正,劝诫学生以冷静的头脑分析问题,有爱国的热情是好样的,但是做事需要寻求正确的方法。
3.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在某堂课或者在课堂的某个环节,学生作为主体来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探究,这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抓住章节的重点,根据章节的重点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使用学习过的历史观点和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又要使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有较大的提升。例如在讲《中国古代的历史制度》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给出当时我国土地的两则历史数据,并对农民的心理作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当时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公有制的一种形式)是束缚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使农民贫穷和落后的最终根源,因此,我们主张废除公有制,你对这种结论持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对我国建国以后的土地制度进行回顾,总结其中的利弊,才能做出解答,学生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又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作者:吴平高 单位:江西省赣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