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课堂差异教学

一、在教学目标上实现差异教学

从本质上说,差异教学就是要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针对学生的个性和具体需求开展教学。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实现差异教学。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历史基础。针对基础好的学生,教师为其制订的目标可以是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对人文精神的内在含义进行了解,同时分析人文精神在历史中具体的发展阶段。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为其制订的学习目标是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有所了解,要能梳理清晰的知识体系。基于此,不同基础与能力的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历史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提升。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差异教学

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差异教学。例如,在研究抗日战争的过程中,针对个性突出、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学生才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才能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挥。针对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利用有效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明治维新和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询问学生两个历史事件的异同点,让学生通过强烈的对比梳理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差异教学法重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差异教学法,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进步。

作者:陈宗胜 单位: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

一、新课改后高中历史高效性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历史知识属于凝固性知识点,也就是过去发生的、已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照搬课本教学会很枯燥乏味,教师和学生积极性都很低。所以,根据高中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需要将历史课堂转化为实践的、生动的、感性和感知的认识活动。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思想互动过程,也是新思想诞生的必要基础。所谓高效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主动、热情地学习和思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从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来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是展开教学的前提。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互相交流能够解决的问题应该规划到学生自学范畴,疑难知识点应作为精讲精练主要内容,如果有剩余时间,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相关课外资料。课堂有效性得到保障的同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获得额外知识,做到教学的有的放矢,并改善课堂氛围。

二、转换师生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新课改要求促进师生之间合作交流,更要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互动交流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共同进步,这也是教师和学生课堂角色转换的体现。教师和学生共同促进学习发展,能够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例如:在孙中山辛亥革命历史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近现代事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其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学生相应地展开讨论,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反映的疑点进行“反问式”解决,学生的主观思考就会得到充分活跃表现,他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扎实。

三、建立新的教学关系

(一)服务于课堂

教师的第一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不但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技巧服务。而服务标准划分可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仪表和方法等。它要求教师有端正的行为举止、积极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强化教学平等关系

教学平等关系不但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堂上,还要体现在课后,它包括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历史教学在设计主题、形式和模式上应该更集中体现出学生意愿,跟进时代潮流化教学。例如:视频教学、生活化教学等。教师应多吸纳、征求和倾听学生真实的建议和想法,强化学生的参与和主观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协作、平等、相互信任的师生、生生关系,有利于增进课堂教学效率。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一)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主要对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设计,围绕整个课堂教学有效性展开,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郭沫若《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看似是文学作品的解读,但是经分析发现,其还是个历史问题。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传入中国,包括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问题设计新鲜生动,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并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做到了两全其美。

(二)学古至今,全面教学

历史教学应采用积极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以史为鉴,联系国际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并积极探索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建议。教师应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积极引导时事和思想教育,既满足教学规律,也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更加积极地接受知识。

(三)演讲式教学

历史教材典故、历史故事和人物都具有典型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进行演讲式教学。例如,引用《长征》作为演讲的开场白: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从而开始对国共十年对峙、红军长征进行教学,可以强化历史学习记忆力,提升教学效果。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热情大大增强,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四)针对性的指导教学

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该集中引导学生发挥出“非智力因素”,不能盲目地进行题海战术,而要有效处理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三讲三练,即讲得精(重点突出,夯实基础)、讲得巧(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讲得妙(难点题的点拨),与之对应的是多练、精炼和巧练,做到举一反三,善于发掘解决技巧、温故知新等方法。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教师应正视教学实际,把学生的认知规律作为切入点,寻找符合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并进行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解决问题能力为基点,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课堂教学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教师坚持转变传统观念,活跃历史课堂,进行新型教学,那么就会离高效教学的历史课堂目标越来越近。

作者:睢家林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第二中学

第三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死记硬背教学模式的普遍存在

在传统的历史学习中,死记硬背是常用的学习方法。然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这种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很多历史教师在讲解完教材知识后,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知识点。这种方法不符合现代的教学理念,不能达到掌握和理解知识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他们不仅是讲解知识点,还讲解练习题,使得学生只能在被动的地位来进行历史学习,学习效率极其低下。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与现代的教学理念不相符,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无法利用相关的历史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历史是人文学科,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历史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现代社会要求学生要学会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解决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避免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高中生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多,而且也比较繁琐,容易混淆,学生若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知识点,就会在无形中增加大量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分析高考试卷,我们可以了解到直接考察学生的记忆力的题目较少,设置的很多题目都是考查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历史知识来解释某种历史现象的。所以,学生若是一味地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就会与考试的要求脱轨。因此,学生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记忆的时候,首先要理解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进行记忆。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记忆的效率,确保记忆的时间,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由此,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避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历史知识。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避免单一性

历史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人文学科,其知识点很丰富。这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当前,很多历史教师在实际教中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这种局面。第一,教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重要性。教师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人员,也是使用教学方法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要树立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意识,并积极将这种意识付诸于实践。第二,由于历史知识的涵盖面比较广,知识点多,教师要结合知识点的具体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比如,如果一些历史问题需要学生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师就要利用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的历史问题是要求学生自己思考的,教师就可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的方法,对其加以引导,使他们能自己思考并得出结论。另外,在教学一些需要学生讨论的知识时,可利用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很多学生不仅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还没有树立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其实,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很多的智慧,而且这些智慧对解决生活问题都很有帮助。若是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就能解决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反之,学生的历史学习就只会停留在书本层面,没有丝毫实用性。虽然高中时期的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但是他们在生活中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其能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升华理论认知。

三、结语

历史这门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中的问题,并利用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全面推动学生实现健康发展。

作者;张学才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观念

一、揭示知识的核心内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阐述必须要与本课的课题知识紧密相连,能够揭示知识的核心内涵。在实践中,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师生问答,创设对话情境,尽可能用简单扼要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如对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课,由于当代的高中生没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也极其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概念认识,所以很多学生都觉得比较陌生。那么,对于这一课的三个核心内容:1.什么是计划经济;2.什么是市场经济;3.是什么促成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教师又应当怎样利用问题呈现出来呢?笔者认为,除了重点渲染背景、概念和意义之外,问题的产生还应联系三个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解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计划经济的概念解读为例,笔者设计了边提问,边讨论解答的问答方式:1.中国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师生讨论并解答:实现共产主义。2.共产主义的标志是什么?师生讨论并解答:民主集中、消除阶级压迫和剥削、集中生产。3.想一想,计划经济和共产主义有哪些相似之处,计划经济具有哪些特点?师生讨论并解答:相似之处是集中生产,消除阶级,计划经济的特点是集中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保障。结束上一环节后,笔者进而创设情境:假设周日的集体活动是老师带领大家去树林里采蘑菇,先要采够100个蘑菇,然后把采集到的蘑菇交给老师,最后由老师来统一平均分配。想一想,老师的这种分配方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师生讨论并解答:优点是全体劳动,学生之间没有“阶级”,每人都能得到蘑菇;缺点是有人采得多,有人采得少,最后的平均分配,会削弱能力强的人的积极性。这种提问方法能够循环渐进,优化知识的发生过程,并活跃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讨论,并对“计划经济”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然而,时间分配是一种艺术,教师应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间,仅让其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要将其余的时间用在课堂讨论和知识的产生上。如此一来,既能够让问题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又能很好地将知识展现出来,有助于构建高效的课堂。

二、搭建学生与知识的桥梁

在实践中,构建有效课堂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要想让课堂教学切实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就必须要了解学生产生错误思路的原因,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搭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能够更顺利地学,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如“大众传媒的变迁”这一课,涉及到了报刊、电视和互联网,时间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当前,历史跨度较大,教学目标也较为多样。在这一课中,笔者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寻找知识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并用提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首先,问题的产生立足于报纸的发展。笔者在让学生了解建国前后的报刊种类的同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建国前报刊的作用是什么?与建国后报刊的作用存在哪些区别?分别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于高中生来说,前两个问题并不难解答,关键是第三个问题。因此,在小组讨论后,笔者以第三个问题为核心,带领学生们探讨了建国前后报纸媒体对社会的影响。由此,重点知识也随之产生。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难点知识。其次,问题的产生立足于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如:电视和报纸,你更了解哪一种媒体?电视媒体的意义有哪些?互联网影响到你的生活了吗?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影响呢?……从产生的意义来看,三种媒体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都打破了信息闭塞的状况,丰富了人们的科普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但从教学目标来看,加强学生对大众传媒的概念认识是重中之重。继而,笔者引导学生掌握我国媒体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感受大众传媒给生活带来的影响。而问题教学可有效地将这些重点知识展现出来,从而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架构起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

三、结语

教学观念的转变应立足于教学实际,结合高中生的心理,根据高中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打造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此外,教师还需要深入学习新课改精神,了解素质教育对当前的教学工作所提出的要求,更新理念,调整教学思路,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尹涛 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科学设计

一、教学情境设计,激发学生认知兴趣

新课改要求教师摆脱“一言堂”传统意识束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特别是在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要对文本内容深入研讨,深度挖掘文本内质,寻找与学生认知接轨点,创设适应性更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有重要促进作用。创设教学情境方式众多,生动讲述、故事导入、人物切入、实物展示等,都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教学情境之中。特别是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可以将丰富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信息,以生动传神的形式,通过大屏幕展示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振动和触动。学习《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时,笔者设计了视频展示,为学生播放《封神榜》影视片段,很快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适时引导学生对《封神榜》影视内容和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发现有很多不同之处,自然展开课堂大讨论。

二、教法学法设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环节进行设置,也要对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进行预设,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帮助。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无常法,贵在用法。教师对教法学法进行事前设计,可以为具体施教提供重要参考。课堂教学是动态过程,信息变化无常,教师如果没有足够预设,在面临变化的教学情境时,自然就缺少选择陷入被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在课堂学习中自然也有个性表现。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存在,并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应对学生的个性表现。个性比较张扬的学生,在历史课上会显得比较活跃,其见解往往也有独到之处。个性比较内向的学生,对教师比较依赖,不善于表现自我。教师要对不同个性学生采取不同引导方式,鼓励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在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时,教师设计了几个研究课题:①三省六部制如此操作有什么影响?②列举古代的监察制度。③归纳古代谏议制度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设任务。学生迅速行动起来,有阅读的、有查找的、有列举的,也有合作进行的。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给学生充分自主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实践活动设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改要求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注意自我身份转型,要从教学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教学活动设计时,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教师加以辅助。教学活动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力实际进行,还要考虑教学环境实际。如社会调查,学生根本找不到机会和时间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这样的设计就难以成行,更不要说什么效果了。但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还是多种多样的,小组讨论、班级辩论、阅读史料、观看影视资料等,都可以获得比较直观的历史感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

四、教学评价设计,激励学生品质成长

高中历史课堂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教学评价分为阶段性综合评价和课堂教学适时评价。评价可以是书面的考核测评,也可以是口头的评说,但无论什么样的评价,目的都是非常明确的,就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对学生表现给予直观评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历史情结。特别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口头评价,应用频率最高,评价效果更为实用。所以,教师在评价设计时,要注意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的选择,提升适合性,这样才能发挥评价教学的激发效果。如在学习《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时,笔者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师生互动话题: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这是起源于古罗马的平民保民官制度,假如你身处古罗马,你愿意做平民保民官吗?说说原因。学生选择存在差异,都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都给予认同评价,并对学生选择进行深入解读,找到学生选择的依据。受到教师的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倍增。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需要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调整,对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进行有效整合,对教学活动进行多元设置,对教学评价进行适度改革。教学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出发点,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归宿点,才有足够的含金量,对教学产生的促进作用才会更显著。

作者:林凌 单位:福建仙游金石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课堂中人文素养培养

一、借助教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

对于历史学习,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死记硬背的模式,指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情感态度,借助教材,深入了解历史形成的过程,正确认识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记忆方式,在无形中走近历史,拉近与教材的距离,收获感悟的同时内在品质得到提升。比如,我在教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这一课时,我就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感悟体会。首先,我用清朝疆域图、避暑山庄、康熙帝肖像等图片以及相关的视频和历史文献让学生回到康熙帝的朝代,进行意识上的“穿越”,然后我就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关于康熙帝的哪些事迹?”这个问题比较宽泛,他们在说出文字狱和《康熙字典》后还讨论得出康熙帝为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紧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假设你是康熙帝,你面临的是怎样的局势?有哪些问题?你有什么解决方案?”学生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给出了不错的回答,对教材有了深入的了解。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后人对康熙帝不同的评价,再让他们对康熙帝进行评价。再比如,我在上《“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考虑“百家争鸣”是历史上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重要的阶段,我就先让学生观赏了《大秦帝国》的片段,再让他们看了孔子的视频,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的同时,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样,借助不同的教法,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引导他们透过历史看到现代的发展。

二、整合教材,促进学生理解运用历史

在教学时,我们通常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让学生跟随我们的节奏循序渐进地学习。历史课堂讲授的都是过去的事,学生明白课堂的立意,就很容易和老师产生共鸣,积极钻研教材,挖掘其中有利于现展的观点,进行创新运用。比如,我在带领学生复习必修二专题六、七时,就根据教材内容把这一课的主题定为“稳定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是调整经济体制的前提”。在具体复习专题六时,我就重点指出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想要摆脱危机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的创新。成功的例子是罗斯福的创新,他根据国家实情进行有效的经济体制创新,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在复习专题七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少一些无谓的意识形态的争论,多一些理性上的分析,我突出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和苏联改革之间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一方面,能帮助高中生借助教材更好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有效的课内外衔接,而且能启示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这样,通过整合教材,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促进他们思考,深化学习的内容。

三、立足教材,帮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高中生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喜欢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引导他们探讨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关系,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理性地看待问题,促进自我认知的提高,知识面的拓展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比如,我在教授必修一专题二《南京大屠杀》时,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近几年日本与中国相关的事件:宣告钓鱼岛主权、否认南京大屠杀、篡改教科书等,但是他们还是理性的分析南京大屠杀发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惨重后果。然后,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妥善处理中日关系,学生觉得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缓和的,毕竟国耻难忘。可是他们想到日本和中国有过一千年的友好关系,我们不能一直活在仇恨里,时代的发展需要友好和平的国际关系,两国的友好关系还需要建设。最后,我又提供了一些补充资料,让学生在课后能持续这个问题的思考,带动对教材的研究,帮助他们正确地看问题。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辩论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比如,在上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后,我就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并且组织开展辩论赛让他们全面辨证地看待我们的社会主义。

四、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历史课堂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透过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领会其中美好的情操,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丰富情感的滋润,唤醒他们原始的感性,提升他们最重要的人文素养。比如,我在教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时候,针对教材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影片,让学生在直观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在上必修一第六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时候,考虑到学生都没有见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的情景,我就播放了该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一下香港重回祖国的激动时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此外,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些教材中的事件,就像香港、澳门的回归,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中的原因,让其意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稳健持续地发展,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对党的热爱,国家的忠诚。最后,我们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补充一些国内外的政治资料,与教学内容衔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结语

总之,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更要重视其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地钻研教材,更新教法,挖掘内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杨慧 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课堂史论结合策略

一、史论结合的定义和定位

首先,历史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中对方法的规定之一是“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论结合是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史料为依托,通过文字、数据、图片等史料的多层面解读,引领学生阅读、分析,以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能力。通过对史实的掌握和印证、史料的研读和理解、史论的分析和归纳、史证的升华,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从史实出发寻找历史的本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发展。其次,高中历史课堂中常常会要么听讲要么默写的枯燥现象,学生都会感慨“很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给予”,那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如果通过灵活运用史料来开展历史教学,他们会更有兴趣。

二、史论结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精心选“料”,巧妙“串联”———研究历史

首先,史料选择要有针对性。傅斯年认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史料不能漫无目的。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即根据本专题的重点、难点来选择史料。笔者在本专题的史料收集中就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朱维之、赵澧的《外国文学史》,以及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著作中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和条件。其次,历史问题探究设置应巧妙结合史料、史论、史证。史论结合离不开探究式的学习。先确定要探究的问题,然后进行相关史料的收集和展示,再进行史料的研读和辨别真伪,得出历史结论,并通过相关史实对结论加以印证。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历史研究的主体,真正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既符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悟和提升了研读史料的能力,也对史实有了很好的掌握和记忆。

2.史实是“根”,去繁就简———掌握历史

首先,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历史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需要建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之上,史料的分析、史论的总结都需要建立在历史背景之上。21世纪初期,英国的史学专家发表文章提出在历史教学的递进阶段,将学生的认知状况归纳为给予、发现、思辨、重构四个阶段。根据这一理论适当地给予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基本的史实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展开教学。但是给予也需要灵活的方法和手段,如《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这一专题,时间跨度大,但阶段性十分明显,涉及19世纪初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以来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走向一体化的重要时期。教师可以给出这些时间阶段,由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史实进行重新整合。这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识记,也为后面教学工作的开展搭建了平台。其次,史实还是印证史料和史论的重要帮手,是进行史证的重要方式。增强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史证意识也是还原历史原貌,即历史学科尽管是人文学科,但历史的本质是求真、求实的,而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3.善用矛盾的史论———提升历史认识

从事历史科学研究需要大量占有和分析史料,然后经过比对、研究、总结,最后得出史论。但在史论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受到制约。所以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中有目的地根据同一历史事件的展示不同历史结论,并利用这些相互矛盾的史论让学生展开分析和讨论,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地看待、评价历史的观点和方法。

作者:王永明 单位:江苏句容高级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课堂合作探究

一、营造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的合作探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要保障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够有更多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将原来的知识灌输逐渐转变为学生的知识吸收与获取,要更好地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同时,教师也可以透过各种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的创设,给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机会。这也是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参与到活动中来后,必然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思维,需要积极地展开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此外,对于许多以小组合作展开的探究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能够很好地对自己的合作能力展开锻炼。例如,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教师便可以通过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来给学生的合作探究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保守派、以李斯为首的革新派、秦始皇以及站在现在的后世人。保守派与革新派可以展开辩论:在当时是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最后,秦始皇采纳的理由是什么?今天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整个探究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历史情境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实现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进而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与知识视野。探究合作想要更好地得以展开,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更多好的机会,并且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这个过程能够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展开有效的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化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要让他们能够透过合理的分析来领会历史发展与演进的原因,要不断对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展开培养。合作探究则能够很好地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只有在积极的合作与交流中,才能够展开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才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如,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融合为如下几个问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和表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几个阶段的原因、表现?西方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让学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能够深化他们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同时,教师要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这样,就能有效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对相关问题展开有效的剖析,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和其他同学进行合作探究,进而深化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

三、将课堂讨论落到实处

深化学生间的合作探究的另一个有效模式便是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课堂教学的交流与讨论。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将课堂讨论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更好地得以展开。在讨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的选择与设置一定要合理,问题的讨论空间要足够宽泛,这样才能够给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更好的平台。二是教师也应当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并且要发挥积极的引导功效。在学生的讨论遇到瓶颈时,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一些引导与点拨。当学生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时教师也要及时指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过程更好地展开。此外,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还要深化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学习《辛亥革命》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分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展开,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等。进而引导学生讨论与分析: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它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什么样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思考,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集体合作感和荣誉感。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这也让我们意识设计到讨论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要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即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或者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因此,教师的设置讨论问题一定要合理且富有一定新意。如“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明清时期东西方的比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间的相互关系”等,这些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讨论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同样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要想让合作探究式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教师首先需要给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同时,要鼓励学生不断活跃思维,要借助创新思维的激发来深化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此外,讨论问题的过程也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训练。这些方法都能为课堂教学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高云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置

一、设置的问题应浅入深出

高中历史教师所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应该让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就可以准确回答,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假如学生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非常感兴趣,亦或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问题设置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例如,在《罗斯福新政》一课当中,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假如教师直接问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很难马上准确回答的,这就需要作出调整。因此,笔者在课堂中结合几幅经济大萧条的图片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为何纽约股市的崩盘会严重到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呢?(2)有那么多的煤为何图中的小女孩却没有煤去生炉子呢?(3)农场主将牛奶倒入河中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出现生产过剩了呢?(4)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上述问题的设置,看似非常简单,但是都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之后才能够回答。而通过相关问题的回答,学生也逐步掌握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这就是所谓的问题设置的浅入深出。

二、问题的设置应别致新颖

高中历史教师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应该尽量做到别致新颖,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例如,执教《开辟新航路》一课的时候,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在哥伦布还没有进行航海旅行之前,法国的一家著名餐厅里开出了一份菜单,其中有番茄汤、炸海带、四季豆……请大家判断一下这个人所说的这份菜单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问题提出之后,经过对菜单的仔细观察,有学生很快回答说:“这份菜单是假的,因为在哥伦布航海之前欧洲根本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哥伦布后来带到欧洲大陆的。”听到这样的回答,我默默点头称许,学生们也在这样的问题回答中体验到开动脑筋思考的乐趣。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别致新颖的,它们与以往教学当中所提出的问题有很大的不同。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对相关知识的深化理解,更加深了他们对新航路开辟的重要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拓展性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所设置的问题还应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对于很多问题来说,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有的问题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学生们在课后仍然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因此,问题的设置还要具有拓展性。例如,执教《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时候,笔者在课堂中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台湾的各界领导人和大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他们对于台海关系各持什么样的观点?(2)你们对于“台独”问题是怎样看待的?(3)如果要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你们认为应该是和平解决还是武力解决呢?对于上述问题,学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历届台湾领导人和大陆的关系似乎并不好,为了和大陆进行对抗,他们还投入了美国的怀抱,从美国购买了大量武器。”有的学生说:“我是坚决反对‘台独’的,希望台湾能够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还有的学生说:“我赞成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如果动用武力的话会死很多人,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在这节课上,学生们一直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即将下课的时候仍然没有讨论结束,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要求学生们下课后继续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可见,具有拓展性的问题的设置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四、结语

高中历史课堂中的问题设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究竟如何才能有效进行问题设置还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把握。总而言之,有效问题设置这一课题不容易把握好,对其进行研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

作者:陈敏捷 单位:江苏南通市小海中学

第十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互动

一、高中历史课堂互动教学的异化表现

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存在互动功利化、互动封闭化及互动垄断化表现。互动功利化主要是指老师为了提高应试成绩,达到应试成效,在课堂中过于注重传授学科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如在课堂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只掌握某个事件的时间与地点,而忽略了事件本身对学生的传授意义。互动封闭化是指老师按照预订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将预订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检验教学成效的标准,对课堂中学生的随意互动不够重视,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塑造。互动垄断化是指老师将引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颠覆,学生没有说话的机会。例如,在课堂中,学生被老师提问的次数较少,老师让学生表达不同想法的次数不多等。这些都阻碍了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拓展。

二、高中历史课堂的归化措施

1.树立现代互动教学观念

新课程以教育资源与教育工具作为师生互动的媒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现代教学互动观才能对教学课堂进行归化。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为了“教”而去一味地灌输历史知识,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分享给学生,才能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

2.建立历史学习共同体

教与学是老师与学生凝聚共识、双方互动完成的,在互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是将态度情感与学生分享,让学生考验老师的智慧,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进行了学习。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互动就是建立历史学习的共同体,在满足实施交流的同时,促进了老师和学生的自我超越,不断地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互动

1.以教师为主导

高中历史课堂必须认清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为学生的学进行服务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氛围的设计来合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充当探索者,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讨论与探究。例如在对世界近代史中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先对德意志的统一进行讲解与评论,之后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从对德意志统一要点的评价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老师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后再进行自主发表,学生各持己见,最后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总结“:该评价说明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有关,经济发展好了,民族才会崛起。从而联系到中国的发展情况,中国要强大,就要发展经济,必须坚持统一原则,反对分裂。同时也说明国家要强盛,但不能扩展侵略,必须走和平之路。”通过问题的提出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际启发,更具有时代的教学意义。

2.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必须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紧跟学生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如在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时,学生持有“辛亥革命失败的和成功的”的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既矛盾又有道理。老师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辩论赛,之后老师概括总结得出满意答案。老师如果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等于不尊重学生学习探究的权利,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3.加强课外活动实践

我国历史悠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古迹,充当“导游”,带领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地方历史文化做纽带,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由于高中生大多数都是当地人,对地方历史的实践探究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还促进了对当地历史资源的深入了解,提高了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并使师生感情更加亲近。

四、结语

综合上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互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模式,确保教师更有效地传递历史信息,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了学习的动机,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但是,在课堂互动中,老师要采用正确的互动形式,改变功利化、垄断化及封闭化的互动现象,更新理念,树立现代教学互动观,同时还应凝聚共识,合理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满足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历史问题。

作者:杨慧 单位:江苏省马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