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还要尊重学生,中学生不同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基本的道理他们都明白,只是自制力较差,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有敏锐的观察力,具备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时的引导鼓励。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很活跃,教师应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精辟的观点应加以鼓励、概括升华和扩展,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心,这样学生也敢于发问。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够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并且秩序井然的课堂。
二、提高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
首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使其尽可能丰富多彩,借鉴一些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小故事,使学生喜欢上历史课,还应该注重与一些其他教学科目的结合,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历史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可以和语文、地理进行很好地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广泛收集相关契合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良好地调动。其次,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发挥。一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和课堂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其主动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帮助其掌握相关知识点,并总结一些重要的历史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处进行综合评价。
三、用好图文史料
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史料,图文并茂,处理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不用活史料,只对教材简单重复,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编者的用意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地比较、概括和解释。因此,要求教师要有较高驾驭能力:一是史料的选择,大部分可来自课本,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自行选择一部分,有机整合;二是问题设置要有梯度,一方面可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史料运用得当。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良好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合作互动中解决问题,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课堂上,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非常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清晰的板书下来,才能记下来,可以有学生代表到黑板板书,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张扬。
五、信息技术手段和课程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思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力求信息获取,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多重交互,促进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多媒体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作者:普布卓玛 单位: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境界探究
1.搞好初高中衔接
由于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学生年龄特点、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在初中阶段,一些学校根据中考学科分数比值确定教学目标侧重点。因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数比值低,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教师根据有限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在教学上出现教师赶进度,整合或者复述教材,更有甚者教学满堂灌;学生划教材、背教材,强化训练题、中考模拟试题“满天飞”。初中教学现状和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初高中新课改要求和三维目标的落实及与高考考纲能力目标的实现相距甚远。
1.1熟悉初高中教材,帮助学生整合教材结构。
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借鉴初中教材,注意帮助学生形成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嫁接。在青少年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高中新大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都是一些挖掘学生潜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终使学生乐学、会学,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2.研读课标与教材确定教学主题中心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模块+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体系的重要特点。在这一体系下,每一模块都有特定的主题。如历史必修一围绕“政治文明”这一主题,展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政治文明的发展情况,反映人类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及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化。在模块下,教材的单元知识基本上是围绕模块主题设计和安排的,具体到课,也是符合模块主题和单元中心的,而每一课的重点内容更是突出主题。所以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知识与课标的关系,对教学主题的确立十分重要,即在明确课标要求的前提下钻研教材、领会教材主题思想,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把握教学重点,找准本课教学主题。如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则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三方面,展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就是说,教材内容和方向与课标要求是一致的。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侵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迈出近代化极其重要的第一步。这个时期中国学习西方,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主要目的是维护旧制度和旧传统。甲午战争的失败,引起中国思想界的深刻反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的设想。可以看出,向西方学习是近代中国思想的主流。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过程,教学中必须理清这个线索,讲清这个趋势。
3.教学可适当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
学案就是指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的学习方案,是由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老师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链接老师与学生的枢纽,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导学的模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启发思考、学生课后的练习巩固,将“学、思、做”三者有效结合,实现有效教学;学案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具备基础知识的了解后,在课堂中以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史料对历史进行宏观展示,在把握教材主旨的前提下不再用空洞的理论套,而以史料论证历史,激发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3.1学案内容的设计、实施必须具有层次性和梯度。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心理存在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发展,有所收获,采取的策略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状况、心理特点等实际,在主要学习板块的形式、内容安排上体现层层递进,具有一定的梯度(可以在学案上有标记,分层不仅体现在习题上,还应该体现在合作探究上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的分层递进。
3.2学案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要合理。
如果每一节课,都开展学案教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每一堂课都使用学案,一定要适度。
4.提高历史作业的有效性
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什么是作业呢?作业应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一项活动,也就是说教师设计、布置作业的过程就是促进自身成长的过程,而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有效性作业。那么,以往传统的作业有哪些值得改进的问题呢?从功能上看,传统作业大多侧重于甄别与选拔;从形式上看,传统作业大多是单一的基本知识的再认再现。所以,学生整日陷在题海中挣扎,老师整日埋在作业堆里痛苦,师生都感到身心的疲惫不堪。师生厌倦作业的原因,恐怕主要源于作业的无效性。
作者:常海侠 单位:抚宁三中
第三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一、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于高效课堂的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总体来说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低效性或者无效性而言的。它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具体的表现在:学生的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教育目标上解读,高效课堂就是把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加以实现化。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而言,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高效课堂教学既是理念,也是策略,更是我们教育教学第一线教师的价值追求。任何课程都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都有其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独特的学科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科学性。要真正做到课堂的高效,教师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
二、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等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它是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灵魂,其实质是一种科学方法和艺术。教师设计的任何教学环节都应该贯彻基本的教学理念,讲究教学策略。笔者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及观摩了一些国内知名的历史教师的优质课的心得,谈一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
1.备课环节研究课标和教材,整合资源,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在前几年新课程的远程培训时,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标和教材是本书,万人一版,它们是教师备课必不可少的资源。在继续教育教学培训过程中有幸听了山东省中学历史特级教师钟红军老师的讲座,她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读课标时,可以往前再读一步”。我一直坚信这句话: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备不好课就上不好课,效果好坏就更谈不上了。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关注的仅仅是本节课的内容,却忽略了研究它在教材中的“面”。实际上,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更重视的是整册教材、整个单元的安排。因此,在备课的环节中,不仅仅限制于所备本节课的单一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宏观性。例如,在2011年海南省教育培训院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年会上,笔者上了一节《辛亥革命》的研讨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需要把宏观、中观、微观的目标做一个全盘的规划,做好统筹安排。经过300多位与会的老师及专家观摩和研讨后,专家的评价是这样的:从本堂课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已经做到避免就事论事,指导和帮助学生从世界潮流和中国社会进步趋势的角度,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关系不是居高临下式的,探讨问题也不是预先就定封闭性结论的,而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思想开放、思维自由的探究活动。还有专家觉得在整堂课中,课堂紧凑,教师的引导有效得当,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中兴趣浓郁,课堂互动性很强,三维目标落实到位,高效实现预期的教学任务。最后评委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堂合理整合资源的高效历史课。实践证明,高效的历史课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的环节中,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不断地整合,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2.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优化课堂教学。
自从暑期的新课程远程培训后,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假期里我定好计划在网上观摩全国优质课,同时也温习了自己曾经用过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并写了一些听课记录和心得体会。我在观摩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共性的规律特征,那就是每节课都是学生学习、发现、思考、训练、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发现、反思、总结、改进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突破传统的许多固定的形式,譬如课堂教学活动可能没有完全按照原来预设的程序进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能没有想到,对老师课堂把握能力要求极高。那么在课堂上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我采取以下几点来优化课堂教学。
(1)明确目标,有效设置历史教学情境。
布卢姆指出:“有效教学是通过有准备的教学达到一定目标。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反馈矫正为核心的目标控制体系。”我们重点关注教师是如何对课堂进行掌握和调控、学生又是如何参与其中和反馈信息的。如高中必修Ⅱ《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一系列大萧条时代的图片资料,再结合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人民生活的贫困,体会经济危机的危害。学生通过观看、讨论,在脑海中想象经济危机下美国的情境: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分文皆无的灾难性后果,从而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笔者认为这节课使用了很好的策略,因为教师从整体上考虑情境设置,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情境体系。依托文献材料和图片材料,有效指导相应的读图技巧,让学生指出所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态、穿着打扮、神情、街道店铺的招牌、建筑物等,教师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每个问题指向明确,步步为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因此,我认为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对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不知道如何根据材料创设问题,不知道如何选材,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意义建构,就有可能在课堂上堆砌一大堆材料,使学生思维混乱。学生的知识结构尚在形成过程中,知识、能力的储备尚不足,对历史现象还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认知,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问题的设置不宜过长过大。
(2)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更要凸显于教学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力求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提倡把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转变为师生有效互动、生生有效的多维活动。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和培养,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历史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后编排的历史教材内容,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最根本的做法是转变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实践中追求高效教学。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切实地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这是历史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所有老师的共同追求。
(3)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就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方法得当往往就事半功倍。我们选择怎么样的教学方法,必然影响到课堂教学高效与否。常言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讲授法遭到了一定的质疑和挑战。历史课堂教学的讲授是指历史教师运用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而连贯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并形成科学价值观及人生观的方法。其优点是授课对象多,信息量大,知识系统性强,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在新一轮课改中,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备受广大教师的关注,并且其研究成果也开始得到应用。如某学校为了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决定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首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班级内进行分组,并指派小组长、副组长,明确每一位学生的角色。其次,在课堂上,把教学任务转变为课堂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问题,小组中每个学生负责一个子问题。再次,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研讨,确保小组交流,进一步分享学习成果。最后,针对各组完成的情况或者解决问题的水平,教师进行及时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小组的学习成就加以对比。这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在分组讨论教学时,采取合理设计小组的任务难度、改进组间竞争规则和精心选择小组长等措施,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另外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加强引导,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每一次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都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完善的认识中归纳出一定的结论,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从而唤起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课堂背后及时反思教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针对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探讨“如何上好一节课”的策略。近年来,学界有关“好课标准”的讨论和“高效教学”标准研究,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更多的参考。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为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应是问题驱动教学,学生活动较多,这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多次对随堂录像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捕捉课堂信息,及时调控教学,影响了整个教学效果。在事实上,影响课堂参与度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个人魅力等。针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实践;二是进一步优化教学程序,营造参与氛围;三是增强课堂调控,提高参与意识;四是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参与热度。我特别强调反思课堂教学的语言问题。我觉得教学语言准确精练,关系到课堂高效与否。历史课堂教学不是说书,不能一个人在那儿包场,老师讲得过多,那么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少了,这样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这样的课堂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老师的语言不够简洁,学生就很容易精力分散。心理学表明: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这一项环节做到准确生动,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产生愉快、高兴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参与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就高,兴趣也浓郁,活动的效果也突出。
三、总结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阵地,要切实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高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以个别环节来下定论。不仅要从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角度来认识它,更应该从学生的积极发展、终生获益的方向去把握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进一步研究出更加合理的策略,以科学、高效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使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郑锋 单位:海南省海南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堂科学评价体系建构
一、当前高中历史评价体系的现状
(一)目标统一性评价
所谓目标同一性评价就是给予每个学生树立同样的学习目标,建立同样的目标体系。并鼓励学生向着统一的目标发展,忽视人本身存在客观差异性的事实。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要求。高中生一般接近成年阶段,对外界的事物以及思维都有着独立的见解。他们多有自己的思想及主见。假设,教师设立统一的目标评价体系,自然会迫使他们统一价值观、统一发展方向、统一目标。自然会有学生被迫使放弃自己的原始目标,甚至打消他们自身全面发展的积极性。
(二)过程同一性评价
当前很多教师,在进行学生过程评价时,大多数是建立统一的学习模式、统一的教学模式。这种评价体系自然违背了人们自身差异性的特点。学生出身不同、教育不同。那么,存在接受能力、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各不同的现象也就十分正常。那么,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标准一样,自然会导致很多学生接受能力不足,学习自信心受挫。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结果统一性评价
结果一致性评价不仅出现在高中历史课堂评价中,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共同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的将尽力投入到班级的升学率、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这种结果性的评价体系必然会严重违背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阻碍自身多元化的发展,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综合素质化人才的培养战略,又回到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机制下的“考试机器”培养模式。
二、高中历史教学科学评价原则建议
(一)元认知评价
所谓的元认知评价实质上就是自弗拉维尔(Flevell)于1976年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提出的,其本质目的就是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的认知方式。这种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符合学生自身实际,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智力发展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要做好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学习方法。例如学习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对于夏、商、西周的政治熟悉程度进行了解,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了解自我的学习不足。然后教师抓紧的引导,建立表格对比、强化概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发展性评价
所谓发展性评价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认知发展的评价。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等特点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生出身不同、家庭教育环境不同、社会教育不同,存在客观上的认知能力差距也就不足为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符合学生的自身实际。例如,学习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时,这就对学生平时对于国际新闻的关注要求很高。很多学生家庭环境不同、爱好不同,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叫世界多极化概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分组进行关于世界多极化的信息收集。也可以设立“关于世界多极化出现的好与坏”进行一场自主的辩论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化评价
所谓多元化评价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多种考核标准,告别传统的唯成绩论的评价标准。从学生价值观、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等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核,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锻炼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用历史的角度分析现有的问题。然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规划并和同学分享。引发自我的历史思考,拓展自我的历史思维及知识面。这不仅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符合社会对综合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标准。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自身智力的发展、历史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及借用历史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很好的帮助。所以,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就十分重要。
作者:彭长白 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安福二中
第五篇:高中历史课堂兴趣教学策略探究
一、转变高中生的认知,注重他们历史素养的提升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人才的定义,不只是智商方面的考察,情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希望学校教育能为社会输送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在高中阶段,历史课堂是对高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和环节,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不仅让高中生学习到相关历史常识,更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在实践教学中,应该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高中生的素质培养,不让这句口号流于形式呢。笔者认为,应该要树立一个理念,即要让高中生全面发展,要让高中生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高层面的要求。如果能做到让高中生在历史课堂获得主动发展,让高中生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关联性,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培养高中生个体内部课堂的学习兴趣,从而使高中生能够享受学习、快乐学习。
二、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合理的开发利用教材
由于我国教育设施的局限性,历史教材是老师进行传道授业的基本方式,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课改之后,对教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这一教学环境实际情况,历史教材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外部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此来吸引、诱导高中生形成相应的课堂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教材编写者应树立新的教材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全力做到教材内容符合高中生的发展要求,不让教材内容流于形式化和程序化,而作为教育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以高中生为中心,在了解高中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整合教材,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真正做到活用教材教知识,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墨守成规地教教材。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界定师生角色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正确的意识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将这个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历史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就历史教师而言,要做到以高中生为中心,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要历史教师付诸于实际教学中,老师们要改变过去唱“独角戏”的做法,真正把课堂让出来,做一个引路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形成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学习的氛围,让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应有的体现。相信通过历史教师和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高中生历史课堂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一定程度地激发。
四、帮助高中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立志教育,启发高中生自觉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高中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高分数,而是获取相关的历史知识,然后做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更为重要的是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突显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理想的产生是以现实作为基础的,虽然理想的建立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息息相关,但是更应该与社会的现实需要相联系,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会更大。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之后,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范增,更加重视人才道德的考察。根据这种要求,历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帮助高中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具体指导学生实现理想的方法,从理想这一高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运用教师期望效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就是教师期望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它主要是指如果教师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加关怀与爱护,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尊重与信任,从而激发出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如果教师对某个学生表现出厌恶或是失望,不重视与学生交流思想,师生之间关系逐渐冷漠、疏远,就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因此,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对待学生应该秉承公正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理应对每一个学生都建立积极的期望,不要总是消极地看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特别是对待那些上课爱捣乱、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更应该努力发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关注他们身上某些积极的变化,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生历史课堂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实现兴趣课堂教学,根本上讲就是使“以教促学”变为“以学促教”,通过“任务-活动-评价”的方式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作者:张强 单位:山西省灵石县第一中学校
第六篇: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满堂灌,这种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只会一味的接受,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效率非常低,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多大好处。对于现在新课标教学来说,很多原有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新形势下的教学。新课标教学的理念是主体回归,但原有的教学确实一步一步的往前走,这在根本上就有区别。现在强调的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体现的是一种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思想,很多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自己去思考,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原有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配合,教师在课堂上把该讲的知识点全部讲完,学生在课堂上先把该学的学习了,课下再去认真复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满堂灌给老师的感觉就是他们已经把很多知识都讲授给了学生,而且每节课都是那么的充实。但对于学生来说,太多的知识量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是非常困难的,根据研究显示学生的听课有效时间只是那么短短的十几分钟,剩下的时间学习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想在这种教学现状下让学生学到、掌握更多知识,总感觉是少数同学的能力范围内,大部分的同学是做不到的。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只有抓住课堂才能提升成绩,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二、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1、以故事的情景来展现问题原型
我们在高中学习的很多知识都是前人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发现求证的,这里面肯定会有很多有趣和发人深省的故事。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历史问题的学习。我们现在讲究的是一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以这些名人故事教授一些道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起到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而且,历史本就是发展长河中的一个个故事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把这些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以故事的情景展现在课堂上,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历史知识以及它所表现或包含的意义是非常难懂的,这个时候如果以故事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在同学面前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是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所加入的元素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信息的时效性更加显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更加及时、准确的为学生带来更多有用的知识。例如讲到某个故事、某个片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件里面加入有图片、视频记录以便将历史事件还原出来,学生不仅会非常感兴趣,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同时还会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更好得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缘由和所隐含的意义。这样一种技术的使用,使原本只能从课本上获得知识与资源的课堂教学突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现在就是网络信息量非常大的时代,信息的多样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时效性强等特点使信息的交互性更强。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以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
3、创设相对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历史学习是非常严谨的,它不像其他的学科那样会有一些模棱两可的表述。所以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事件,一切都是已经发生的事,都是有历史证据可循的事件,都是不容更改的。但是,历史事件本就是给我们研究历史以及从历史事件中收获知识的课程,创设相对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帮助教师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总结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于高中教学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升学情况,还对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是现阶段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
作者:刘宗丽 单位:平度市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课堂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一、前提:认清高中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首先,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由发生在过去的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组成,而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有原因和经过的,发生了以后会产生一定的历史结果和影响。每个历史事件,皆有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这几个要素。同时,每个历史事件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在这个时间和地点上有一定的人和事。这也就是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的四个基本要素。在学习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时候,必须抓住这四个要素,抓住这四个要素,比死记硬背课文要容易。其次,人类对历史的探索是有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总结和结论。在课堂阅读历史的时候,也要有这么一个认识的过程。当然,在进行总结和得出一些结论的时候,人们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在对这些历史史料进行阅读的时候,也要理解到这一点。再次,历史知识是有体系和结构的,课堂上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同时,历史事件的发展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体现在有的是横向联系,有的是纵向联系。学生对这些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要能理解和掌握的话,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先让学生对其进行阅读,理解了这些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也就能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是有联系的。
二、基础篇:不可忽视的教材模块中的“课前导言”部分
历史教材中的课前导言对本节内容起到抛砖引玉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说画龙点睛。所以,对教材中的课前导言部分的阅读关系到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重视导言的阅读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古代商业的发展”这一节,让学生先阅读导言部分,导言部分介绍了古代传奇人物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仇后,弃官经商,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春秋战国时期关东地区最繁荣的经济中心是“陶”,有“天下之中”的美誉。在引导学生阅读导言内容后,然后提问: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范蠡为什么要选择“陶”作为他经商的地方?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然后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入本课学习。
三、加强篇:加强对教材模块“历史纵横”的阅读
学生课堂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年龄越大知识积累程度越丰富课堂阅读能力就越强。所以,对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在讲述“发达的农业”这一部分时,让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中的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前,先抛出问题:世界上有哪几大主要的农业发源地?中国的主食是什么?与其他的几个地区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阅读,总结回答:中国农业是独立发展各成体系的。学生阅读讨论完后,让学生回答难度更高的问题:古代中国,人们为什么会出现频繁的迁徙,最后为什么变成了稳定的定居?学生继续阅读“历史纵横”中的材料,同时老师加以引导:从迁徙到定居的过程中到底解决了什么?是为什么?表现是什么?其根本又是什么?把这四个难度更高的问题解决后,学生明白了人们从迁徙变为定居是因为有了稳定的农业。
四、提高篇:重视教材模块中“教学案例”的阅读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比如“古代的经济政策”这一课的教学案例中,关于“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先用多媒体出示“唐代丝绸之路”路线图和“宋元海上交通图”,学生边阅读边比较,发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然后提问: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与宋元天壤之别,原因是什么?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倭患猖獗,危及明朝统治;清初,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回答显然不符合史实。然后,老师可以引用1793年乾隆皇帝复英王乔治三世信,“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案例,进而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五、总结
除了在课堂上通过对历史教材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训练,比如做一些历史阅读题,尤其是材料题。通过这些题目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所以,课外练习题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值得老师认真思考的。
作者:严晓芳 单位:江苏吴江高级中学
第八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全面把握历史教学内容全局,科学实现知识间的灵活调整、重组
高中历史作为文科综合学科之一,其课时相较于其他语数外而言明显减少,但是教学内容却繁多,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得不以高考内容为指向标,着重讲解考试重点内容,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使得历史教学内容肤浅,事件的发展缺乏必然性。再加上,枯燥的课堂讲解模式和学生的强记硬背使得学生在分析阅读材料时缺乏准确的灵活运用,所背诵的内容不知道该运用到何处,知识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历史内容之间的相通点,科学把握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主要脉络,实现知识间的有效衔接,比如按照事件发展或人物发展的前因后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打破历史教材的顺序编排,科学重组教学内容,这样能有效加强历史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呈现出环环相扣的局面,凸显历史知识的全面性和紧凑性。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和重组主要需要把握住人物和时间两大主要脉络,并以此为主干,科学总结和梳理,形成一个连贯有序的知识链,呈现出知识间环环相扣。比如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历史知识,可以有条不紊地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历程和大事件;以人物为主要脉络进行历史知识梳理,可以沿着这一主线,联系人物参与的重大事件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这样形成的知识链既有利于学生的掌握,也能更加全面地拓展知识内容,摆脱以考试为方向的选择性课堂教学模式。
2开展研究性课堂教学,科学指导学生辩证性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开展研究性活动是课堂教学深入的重要体现,也是师生共同探索的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促进学生借助史料、网络等资源自主查阅相关知识,丰富和拓展个人的知识范畴。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促进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转折性人物和重大举措,教师要指导学生辩证性,不能片面的、狭隘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设置专题展开讨论研究性活动。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制定出高中各年级有所差异和侧重的研究性学习目标并科学指导研究性学习成果。比如就争议性历史人物的活动、地位、作用进行评价或争鸣式论辩,如秦始皇、拿破仑等等;对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研究,如鸦片战争等具有转折性事件的前后变化等;对国内外热点性、焦点性事件作历史根源的探究性分析,如中东问题、美国反恐战争等,有助于学生的正确认识和系统把握。教师也要善于利用社会热点话题,如紧张的中日关系根源,以及日本单方面的否定南京大屠杀事实展开话题研究,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研究性活动是科学构建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使课堂活动的研究目的、任务和背景更加明确,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元。对于课堂研究内容,教师可以科学设疑,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讨论,教师要科学评价、积极总结和补充,使研究性活动取得成效。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科学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观
实践活动是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最直观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观,改变学生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思维,正确看待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事件,强化个人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并以此开展讨论或发表自己的观后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先烈遗像等等;访问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参与者和亲历者;利用特殊纪念日,开展“历史上的今天”的专题讲解活动,如九一八、双十二、七七事变等等,也可以利用城市区域特点,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大事件遗址,如马江海战纪念馆等等,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加深体会,更加深层次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观。
4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构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是在课堂这一基础教学活动实施场所内,最大程度地突破教材内容局限,以更加多元化的活动形式拓展教学宽度和教学深度,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链,对中国历史及世界各国历史发展有全面深刻的了解,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
作者:高骏 单位: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
第九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结合问题分析
一、深入剖析,适当开展地方史专题讲座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做到继往开来,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历史素材作为教学内容。虽然全国各地使用历史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教材内容大致相同,都是以历史大事件为教学主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少会有老师将地方史当作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之中。但有必要去开展以地方史为主题的讲座。例如,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宗教、民族关系变得复杂化,所以很有必要去开展以地方史为主题的讲座,这对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有很大帮助。
二、渗透地方史,突出民族个性的培养
如今的高中学生缺乏历史知识,尤其是缺乏对自己民族以及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因此,将地方史渗透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是大势所趋。让学生铭记中国历史,必须了解自己民族以及家乡的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对地方史进行研究开发,并且将其渗透到历史教学中,令地方史得以传承和发扬。在我国所有的高中历史教材中,都偏重于对历史大事件的教学,往往忽视地方史教学的重要性。为了让地方史得以传承,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方史,所以必须要将地方史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例如,教师在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可以让学生查阅当地史料,了解当地是否也有像林则徐一样抵制鸦片的英雄,并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与其他同学分享。
三、丰富地方史,让学生走进历史
除了教材上的内容,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还包括当地历史在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参观博物馆中的每一件展览品都是历史的见证,相对于枯燥的历史描述而言,这种直观的视觉体验所起到的教学效果要更加突出。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来开展历史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去参观博物馆、去烈士墓祭奠等。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将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四、转变教学观,端正“教”“学”关系
教学活动是由“教”与“学”这两大部分构成,因此,教师必须要认清教与学两者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以学促教以教助学。只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将地方史渗透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学生可以通过电视或者是网络等一系列途径,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将高中教材内容和当地历史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以及观念,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实现优化教学过程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授秦始皇的功与过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结合参考资料进行思考,经过讨论后,将自己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论与师生分享,教师在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结合历史资料,查阅本地区在历史上出现过哪些领导人物?他们又做过什么贡献?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历史,有利于当地史的传承与发扬。
五、总结
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并且能够做到以史为鉴。高中历史教学能够使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以教材中的历史素材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还要注重对当地历史的传承教育。因此,教师应该将地方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当中,在教授历史教材内容的同时,引入当地历史,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和地方史教学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实现一体化教学,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在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团结意识。
作者:蒋艳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