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策略高中历史课堂实践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对话教学策略高中历史课堂实践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对话教学策略高中历史课堂实践研究

一、对话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意义

对话是一种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达成默契,形成“意义溪流”的黏合剂,是人们认真倾听与真实表达从而使真理脱颖而出的深层机制。从历史教学的角度看,“对话”可以划分为与客观历史的对话、与观念历史的对话、与历史学习者的对话三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目前还不够成熟,关于对话的涵义有多种理解。不管何种理解,都突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对话教学看成是建立在教学的多主体之间民主、平等、沟通、合作、交流基础之上的教学形态。传统历史教学也有对话沟通,但这种对话的内容以教师预先设定的问题为“框架”,学生的回答必须在这个“框架”内,这种对话沟通使学生在思维、情感、体验等方面缺乏交流融合、主体建构、认同感,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认识和积累知识,还要使学生具有总结、归纳、推理等能力和运用这些能力的机会。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对话教学”这种手段,本文从“与历史学习者的对话”这个角度入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二、对话教学需要学生具有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一个人面对认知对象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意识。历史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历史知识的静态占有,还需要动态的思考过程。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节课中,由于历史时间跨度较大,概念较多,课时紧张,成为学生和老师比较头疼的一课。教学中我针对三个目录分别提出三个问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是为了解决什么矛盾?中央政府通过设置哪一级别的官制,解决这个矛盾?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这一目录讲的是哪一对矛盾?皇帝又是通过改变哪一级别的官制,解决这个矛盾?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包含了一个隐藏的问题,即是为了加强皇权还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这三个问题的解答都是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核心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白了,中央通过改变地方官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实现了对相权的削弱;而选官制度的变化则是把选官、用官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隐含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学生学习历史的思路顿时打开,摆脱了机械式的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节课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内阁的性质,我提出一个问题:明朝内阁权力的运行机制是什么?此问题一出,沉闷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前面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但是内阁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楚,只是从课文中画出一些关键词,如票拟权、批红、司礼监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内阁→皇帝→司礼监→内阁。看到这幅图学生恍然大悟,也就理解了,内阁机构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立的权力系统,它只是皇权的附属物。在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制度时,由于知识背景的遥远、历史概念的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死记硬背三个改革家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置两个问题深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这三位政治家改革措施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概括指出这些举措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解决核心问题的?”问题一抛出,学生就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起来,第一个问题很快就被学生自己解决,即“如何削弱贵族特权和扩大平民权利的问题”,但第二个问题,学生没能回答出来,不过此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已经被点燃,课堂气氛已经被激活,学习的兴趣产生。借助这样的“对话”,学生被拉回到学习的中心地位,变为主动学习、思考,并可能提出问题的创新者,历史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

三、对话教学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

著名学者袁振国说过“教育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没有问题”。而“对话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释、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从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看,考试成绩和学生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试题重视基础和灵活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所以知识面宽、会思考分析,会举一反三、会提问的学生在以后的高考中越来越有优势。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问、自主领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作者:黄东奎 单位: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