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深刻领会新课改要求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助学习方式。在教学的探究中,不论是学生的自我探究还是老师的传授,都是首先需要老师真正的领会到新课标、新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的备课、综合把握、灵活运用;再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助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种让学生学会学习、协作。
2转变教师传统教育观念
2.1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在教学的过程中,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角色的扮演,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败。因此在新课该的理念要求下,需要我们转变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育观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不能也不敢有“创新”;学生只是观赏者。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追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历史教师必须要把课堂当做是师生交往和互动的平台,积极的倡导和推动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2.2加强建设,拓宽知识
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了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更多也更深。如《历史II》“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个专题,“新课标”要求通过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再将这些特点综合起来,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还要通过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这个专题从涉及的历史知识到运用的思维方法和指导理论,都是比较深奥的。这些更多更深的内容就需要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拓宽。
3改革教学的呈现方式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责无旁贷,教学中应有所侧重,“从实际需要出发着重说明那些应该着重说明的问题”。这才能“栓住”学生的注意力,赋予教学活力。如:对外开放的大潮,拓宽了中外交流,无庸讳言,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也随之而来。有人在分析历史时,说什么列强的侵入给近代中国带来了“现代化良机”,将屈辱说成是“一种必要”,崇洋媚外的沉渣重新泛起。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充耳不闻,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重温帝国主义侵华史[4],着重说明中国贫困的根源是与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密切相关的,要“重复历史的真理”,端正认识。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如“新文化运动”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当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悄然转变[5]。
5小结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学习、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重新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以便在这场改革中更好地展示自己,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教学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