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的提升措施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提升措施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教学的提升措施3篇

第一篇

一、巧导入

导入的设计除了要自然,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多变。导入的内容最好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构思精巧的导入能让学生每节课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无形之中把精力集中起来,使历史课堂教学活力倍增。

二、巧过渡

历史课堂教学中令教师感觉较难的是如何体现历史教材知识内容之间的过渡和衔接。由于历史课的知识点具有整体的有机性和普遍的关联性,如何巧妙地把每节课中的知识点串连起来,体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也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过渡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知识框架。如在“俄国十月革命”一课中,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我们可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当时俄国各阶层,主要是对农民阶级的影响中得出结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削弱了工农联盟,不适应新时期苏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自然而然地导入新经济政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巧妙、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整节课连贯畅通,知识结构严密紧凑,从而突出了历史知识相互间的联系。

三、巧扩展

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历史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扩展和补充,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课堂中的知识点扩展,不仅要让学生能从中增长知识,也要考虑到教学整体的关联,更多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目的。如在讲授“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一课的“三民主义”时,可以恰当补充海峡两岸的互动时事,既增添了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巧设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巧妙地设置疑问,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问题的设计要以深化学习、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目的。设疑要合情合理,掌握好难度。如在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一课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可以通过设疑“假如同学们是生活在当时俄国的农民,你们是否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引导出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然性。设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启发,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巧用多媒体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用活用好多媒体课件教学,很多时候可以收到常规教学达不到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历史课的系统性和趣味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人文关怀。如在讲授“南京大屠杀”中,通过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如新闻媒体报道的《向井敏少尉与野田岩少尉在南京举行杀人竞赛》的图片、《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活埋中国军民》、《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割下的中国人的头颅》等图片,再将这些图片与现在的一些时事如“日本右翼分子重新抬头,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等新闻相对比,仅仅是几张真实的照片就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陶冶爱国情操,正视中华民族的耻辱历史,从而在历史课堂中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六、巧收尾

好的收尾能使历史知识前后呼应地得以深化,使整个知识结构更加和谐紧凑,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历史课的收尾一般可采用总结、回顾、点明重难点的概括式,也可使用故意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总结的设疑式,更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作业式等等,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七、总结

历史是一门时间性、综合性、概念性、趣味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要紧扣教学大纲和新课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转变,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作者:杨卓弋 单位:四川省阆中市水观中学校

第二篇

一、紧扣课标,整合教材

整合教材的另一个依据是以生为本,教学过程和教材内容的调整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我校是一所三级达标高中,学生多来自八县农村,基础比较差,很多学生初中时没有开设历史课,而新课改的高中历史按专题史、模块来编写教材,学生需有扎实的通史基础,否则高中历史知识对其就像是“雾里看花”。因此整合教材要充分尊重学情,降低难度,深入浅出,以适应生情。如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这部分内容初中用一个单元讲授,而高中仅安排一课时,对于我们这类学生就要求很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史实,结合初中教材,给学生作个补充讲解,并可适当增加课时。因此教材整合一定要符合学情,否则历史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情景生疑,教材解惑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作用,而且教师又要创设情境,加以引导是提高有效性的必要手段。通过设置课堂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运用教材提供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用教材教”的效果。如果说整合教材是为了解决历史课堂教什么的话,那么情景创设则是针对历史课堂怎么教,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新课改的理念是“用教材教”,如何做到用教材教,现在我以上学期开设的《美国1787年宪法》一个片段教学为例进行论述。设置情景:某同学撰写介绍美国中央政府职责的历史小论文,指出文中错误之处。接着同学们依据刚从教材中学到的三权分立、平衡制约的知识点指出文中的错误并画出美国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结构示意图,最后把一个学生画的示意图进行实物投影,让其他同学对示意图进行讲评,加强学生对“三权制约”原则的理解。通过学生纠错、画美国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关系示意图,有利于加深对美国宪法的理解,也使学生学会用图示表达历史知识的方法。创设情景实际上是让学生运用前面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既是一种及时巩固,又是一种及时评价,也达到“用教材教”的效果。

三、兴趣培养,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师若语言乏味,只会照本宣科,学生必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听课,达不到情感共鸣,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善于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刺激学生的感受,引起情感共鸣。在讲述“二战后国际关系中冷战”时,笔者借用了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上的一段话“我的一边坐着一条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问学生:“为什么俄国熊北美野牛之间不敢直接开火?因为牛看到了熊掌而熊看到了牛角。”诙谐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从“牛角”“熊掌”对等的威慑力感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带来的暂时和平,但又时刻面临发生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从而深刻感受到冷战影响的深刻,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引起情感共鸣,课堂教学也就实现了有效性。

四、更新观念,信任学生

“持什么观念去教”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问题,作为转型的教师还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希望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把结论告知给学生,就像往一个瓶子里灌水,只管灌而不考虑溢出来多少,归根到底还是对学生不信任,最终导致教与学的脱节,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即“历史知识并不能简单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建构”。信任学生,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言之有物,自圆其说”,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学有所得。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我是先把学生分成“服饰”、“饮食”、“建筑”、“婚丧礼俗”四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头去找资料,然后推出主讲人在课堂演说,由另外三个小组进行评价。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与他人合作、收集材料、语言表达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获得的教学效果甚至超过老师的满堂慷慨激昂,相信学生,他们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激活他们的热情,让历史在他们身上生动起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实现了。

五、总结

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整合历史教材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根据学生情况,更新教学观念,创设历史课堂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通过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并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作者:吴捷单位: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

第三篇

一、教学资源丰富化,营造生动趣味氛围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与互联网的普及为例,引导学生小组制作有关教学题材的网页,撰写《我与网络》的小习作,或上网发送一封E-mail,拓宽思维。其次,开发与利用历史教材、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等学校资源,既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帮助理解。另外,社会与家庭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教学《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家庭中的实物、照片等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衣食住行的变化,理解社会变迁。再如教学《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时,运用小组活动、社会调查等方式,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等,将学习延伸到社会生活,充分发挥社会、社区资源的教育意义,提高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二、教学方法多样性,打造生动活跃课堂

在生动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和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同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若要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活思维,带动氛围。如教学《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可综合运用讲述法、图片展示法与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比如新课伊始,开门见山,直接介绍课题,总结为“衣、食、住、习俗”四个方面。而后运用讲述法与图片展示法,分析旗袍改良、居室建筑的演进以及丧葬礼俗等具体史实。通过相关的历史图文资料,可让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场景得以再现,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对比近代与现实的照片,更深刻地体会社会生活的变迁,拉近学生和历史的空间距离。而后运用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结合历史史实,探究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

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生动活跃的课堂。另外,拓展延伸,分析现代流行服饰。这一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他们能够观察、感受到的,学生的参与度高。同时,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以历史经验对现实社会加以评析,发掘事物本质,巧妙渗透美育教育、德育教育。如对比流行元素与中学生发型、穿着要求的冲突,以班上个别学生的“个性化”着装为例,相互点评,然后教师点拨引导,既肯定这些学生敢于追求时尚的开放思想,也提醒学生吸收时尚因素的时候需要考虑自身特征与社会身份,不要盲目从众,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语言艺术化,构建生动魅力课堂

历史事实与学生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喜欢历史课程,教师既要巧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学策略与方法,还需要讲究教学语言艺术,如此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给学生美的享受。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教学语言艺术,让历史学习变得饶有趣味,焕发生命活力。

首先,历史教学语言应精炼,言简意赅,而不是冗杂啰嗦,让人抓不住重点。同时,还需要注意教学语言应富有情感,通俗易懂,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情感,将学生带入学习意境。其次,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幽默诙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适当运用幽默趣味的教学语言,可让学生在欢笑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也加深知识理解。如教学一些国名、人名、历史事件与时间等,进行谐音幽默处理,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比如1644年清军入关,谐音记忆时间:“一溜死尸”———清军入关,一路厮杀,留下了很多死尸。或巧用比喻修辞,生动阐述知识,增强教学感染力,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或运用“语义双关”的手法,营造含蓄幽默的效果。当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时,也可运用幽默语言,机智应对,调控课堂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另外,历史教学语言还需要具备启发性、探究性。历史是一幅生动感人、千变万化的画卷,我们难以真正重现历史过程,此时,教学语言则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营造出生动的历史课堂,让历史“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教师需要注意思维质量,运用启发性、探究性语言,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强化理解。

作者:王丹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