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及应用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及应用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及应用3篇

第一篇

1.有利于转变高中历史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改的教学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将结合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始终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讨论、主动摸索、主动提问、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教师以具体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搜集资料,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在辛亥革命的意义这个问题上,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在掌握大致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讨论这场革命给国家、社会乃至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带来的改变。这样,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层面进行语言组织,避免了僵化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适应了新课改的教学需要。

2.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情趣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仅涉及到过去已发生的事迹,还涉及到历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历史的学习具有一定间接性、抽象性及不可再现性,给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增加一定难度。高中历史教师要引起重视,不断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阅读法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切实提高。这要求历史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通过略读、选读、精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从历史知识中分析思考,吸取经验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并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例如: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古时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将不同朝代的不同政治思想、统治手段、政法律令等方面进行纵向比较,还要指导学生对国外同时期的重要政治变革进行广泛阅读,对各国颁发的关于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条文进行横向比较。这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理解,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改变枯燥无味的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任务,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简单的记忆,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深入思考分析,从客观存在的事情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政治修养,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将来工作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阅读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广泛性阅读,不仅有利于高中生获取更多信息,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及社会发展变迁的兴趣,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求知的主体位置,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作者:马丹萍 单位:江苏省溧阳中学

第二篇

一、锤炼语言,欢悦气氛,幽默教学

教学《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关于儒家思想的核心的分析,某教师幽默地讲解道:“‘仁’与‘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仁’从人从二,但不是讲此人很二,是讲两个人,则需考虑人与人的关系。你看,刘德华都说了,‘一个人静静发呆,两个人却有不同无奈’,这是为何呢?因为要考虑怎样相处。还有那句‘不喜欢孤独,可又害怕两个人相处’也是同一道理。”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教学更有感染力,教学氛围会更为活跃、生动,学生自然喜欢历史学习,会更牢固地记忆知识。

二、优化活动,体验成功,愉悦教学

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落实“以学生为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营造开放式、多样化、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实施探究性、参与式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由学生自身看,高中阶段的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自主性与动手能力,教师单纯讲解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优化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让他们更亲近历史,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能力与学习潜能,自主发掘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成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力,充满学习热情。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提炼探究性问题,组织探究性活动,让学生更深刻而全面地认识知识,感受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比如教学《辛亥革命》时,有些同学会质疑:教材上说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从袁世凯到,为什么都热衷专制独裁?这些人难道没有政治头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深化认知,教师可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争论性的观点设计成探究性问题,让同学们自主思索,合作交流,碰撞思维,完善认知,学会“论从史出”,加深理解,提高探究能力。另外,还可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将历史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走入社会,走向生活,提高综合能力。如教学《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提前发给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内容、要求、建议等,学生自选内容,多渠道收集资料,小组探究,用演示文稿、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三、关注学生,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力等方面是参差不齐的,各有所长。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要让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融入教学活动,形成活跃生动的学习氛围,教师就需要承认学生们的个性差异,并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其“吃得了,吃得好,吃得饱”。如内容分层:灵活使用教材。当前高中历史教材运用专题与模块的编排形式,建立了多层次、多样化且重基础的课程结构,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教学挑战。比如怎样处理各版本历史教材;必修与选修出现内容重复;专题知识跳跃性大,铺垫却少等。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班级整体情况,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灵活整合,并可根据学生实际,灵活选择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有效性。比如教学《辛亥革命》时,关于“保路运动”、“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等内容,如果本班学生基础好、能力高,则可作为必学内容,因为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起了催化作用。如果班级学生基础差,为避免课堂知识过多,学生应接不暇,可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完善知识。

另外,分层教学还表现在课堂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作业设计等方面分层。比如班级同学基础差,而教学内容有一定难度,以“讲授法”为主,配合讨论法。而学生基础好,思维活跃,有较强自控能力的班级,多采用讨论法、自主探究式学习法。

作者:乔敬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对比型,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两个重要时期。在这两个时期,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目的有何明显不同?推理型,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当时的事态会怎样发展?角色扮演型,假如你是魏文帝,你会怎样改革?评价型,你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究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被“汉化”,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辩论型,经济全球化是利大还是弊大?等等。多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

2问题难易适度,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问题教学法中的“问题”是教学的内驱力,也是吸引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载体。因此,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问题设置太过容易、缺乏思考的深度,学生会感觉“小儿科”,不屑于参与,认为解决这种问题是浪费课堂时间。比如,在学习《北伐战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有这样一个问题:北伐军是如何势如破竹、消灭吴佩孚的主力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中,对高中生而言缺乏应有的思维密度和思维高度。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已渐趋成熟,思维的发展逐步向理论思维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相对“弱智”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问题的设置也不是难度越高越好。问题设置一旦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性趣,反而会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对整个问题感到茫然,进而产生烦躁、消极情绪,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

比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天天吃烤百万富翁”,甚至前总统胡佛指责罗斯福是个共产主义者。假如你是一位议员,你会向国会提出什么议案或者发表什么意见?这个问题的设计够新颖、也有创意,但是对一个生活在中国对美国议会、议员职责权利都不甚明白的高中生而言,让学生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难度确实有点大。学生面对这个问题,会感到有点蒙,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一时难于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更不知道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度,能引领学生顺利进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又让学生品尝收获的喜悦,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

3教材核心原则,问题的设置紧扣教材内容

学生、教师、教材是教学的三要素,其中的教材是联系师生的纽带,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将教材放到足够重要的地位,不能抛开课本内容、天马行空地无限拓展。现行的课本有多个版本,它们的编排形似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哪个版本,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编写,都是按板块、专题和分课的形式编排。

新教材都加入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新史学研究成果、新观点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是对其中历史图片的分析,可以对历史地图进行分析,可以对史料进行多角度解读,也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所有问题的设置都应围绕课本进行,引领学生以课本为切入点,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和其它的学习资源,创造性地看待、分析、理解历史问题。比如,在学习西周的政治制度之一——宗法制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个问题:假如天子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妾生的儿子,排行老大。一个是妻生的儿子,排行老二。那么皇位应该传给谁?请你结合课本知识为你的观点找出支撑。这个问题不但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还能引导学生积极去阅读课本,并思考一些问题:“嫡长子”中的“嫡”是什么意思,指的是谁?嫡长子和年龄有无关系?如果嫡没有儿子,那么王位又该如何传承呢?这样学生的学习既要从课本出发,又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课本文字表面那么肤浅,要不断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丰富的信息和历史现象,从而实现学习始于课本又高与课本的学习目标。

4总结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教学法还要注意的问题、遵循的原则还有很多,比如,问题设计要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相关史料、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与高考方向保持一致等。这些问题都是在教学中要不断研究、反复探讨,并不断实践的检验和修正,才能日渐成熟完善。但是,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艺术,对我们充满了吸引力。我们会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不断探索、开拓,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成为一个个问题相互衔接的探究大舞台。

作者:杨海鹏 单位:河北省乐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