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高考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完善。为了更好地顺应课改潮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高考也实行了全面改革。当前新高考背景下,对学生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更高的要求,除了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之外,也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应当顺应高考改革的大趋势,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师都是完全依托教材开展课程教学,学生则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为主。这种“教”与“学”都处在一种低质低效的状态。当前高一使用了新版历史教材,而高二、高三使用的是旧版教材。新时期,教师应当摒弃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影响,多思考、学习、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对教材能够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根据新高考的改革形势进行教材内容的大胆取舍和有效整合,以便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本文主要围绕新高考这一时代背景,对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应试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行业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尽管我国已经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当前我国的人才选拔方面,应试教育也仍然是最为有效的形式。但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和谐共存,取长补短。素质教育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完全取代应试教育,而是要弥补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弊端,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给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建设培养更多综合素质过硬的新时代人才,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人。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高考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更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对当前的高考改革形势有比较全面的认知,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方面进行革新,以便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应试考试能力,同时又掌握适合个人终生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新高考背景之下,高中历史教材也进行了改版,其中高一阶段使用的为新教材,高二、高三阶段仍然沿用的旧版教材。教师应当加强对目前使用的历史教材的深入研究,根据高考改革方向,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那么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如何有效开展,使课堂教学实效性不断提升,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呢?本文对有效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探讨。
1深入解读新高考政策,明确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高考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形式,在传统高考模式之下,考核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方面。因此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都是完全围绕历史教材来展开的,学生学习的通常都是历史教材内涵盖的、能够直接用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内容,没有进行历史知识背后的深层次内涵的有效挖掘。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历史,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效率较低,效果也并不理想。而新高考的实行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贯彻落实,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不但要进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创新,还要深入挖掘历史内涵,促使学生的历史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得到较好的发展。在高考导向之下,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走向,对历史教学目标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把握,教学实践中能够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以便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有效落实。以高一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中《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制度方面出现的变化,进行的一些制度创新之外,更应当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新制度的出现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对于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其中教学重难点便是让学生掌握古代选官制度中科举制度的先进性、合理性,两税法的先进性、三省六部制度对于后世的重要影响等。通过相应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让学生明白制度的改变和创新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向更为完善化、合理化发展的一种大趋势,人类文明也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发展进步的。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渐掌握历史分析能力,且学生可以在历史学习中吸收很多人生哲理,更好地指导自己今后的人生发展。
2依托新高考创新教学,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要想更好地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学的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能够全面落实,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形式更为多元化,课堂教学更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师生之间能够增加有效的课堂互动。本文总结了几点新形势下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阐述如下:
2.1更新历史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形势下,教育理念发生了明显转变,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均应当加强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便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课业负担比较沉重,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由于高考科目众多,学生需要将时间、精力分散在多个学科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认为这门课程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因此更倾向于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形式,平时分散在历史学习中的时间比较有限,通常在考试前集中突击。实际上,历史课程虽然需要背诵的内容很多,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效果会更加理想,学习效率也更高,且学生的知识性学习目标、能力发展目标都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教师要想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看法,首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改变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姿态引导、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课堂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讨论、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多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当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之后,不但能够对相关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提升记忆效果,还能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历史知识、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历史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人教课标版(2004版)历史必修3《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这部分内容。对于“互联网”,当前的高中生并不陌生,教师便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等着手开展教学,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对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对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另外,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共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到“科技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对信息技术了解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各种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分析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这样的教学形式比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能够更好地迎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分析与讨论,进而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和能力。
2.2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很多高中生对于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在于,教师讲解的历史知识比较浅显,自己通过阅读教材也能够从中掌握这些知识,因此缺少求知欲。加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枯燥,使得课堂氛围沉闷,也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要想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更能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其中情境教学法为当前比较受欢迎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使用灵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给学生营造适宜的课堂情境,将学生的思维顺利拉回到课堂中,让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课堂的学习、讨论。以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给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影视片段等,快速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让学生的情感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急于想了解相应的历史时期造就了怎样的历史人物,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在求知欲望的带动之下,学生便会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之中,并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另外,学生的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史料实证素养等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发展。除了通过多媒体创设直观、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设置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等,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有效提升,并在课堂学习中体会更多乐趣,得到更多收获。例如教学高一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中《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部分内容。讲解“五四运动”的时候,课程伊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五四运动》的纪录片,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这种直观、立体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之后教师再顺势导入新课,学生便会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导火索等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之后的课堂教学便会水到渠成。需要注意的是,正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历史环境下关于五四运动的报纸报道,五四运动的具体时间线以及影响范围的地图,宣扬五四精神的油画等等。结合这些内容开展教学,能够让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立体、多彩、有趣,且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得到更为有效的培养。
2.3深入挖掘历史内容,增加学生知识储备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诸多人类文明活动的印记,因此历史知识也非常丰富,并不是靠几本简单的教材便能够完全展示出来的。高中历史教材中记录的历史知识只是冰山一角,并不全面,这些知识都是在编组委综合考量下精挑细选出来的,但是在舍弃一些小的、不太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等知识之后,使得教材中一些历史知识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学生在树立历史人物、事件的时候会存在一些困难。另外,当前的新高考政策之下,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发展需要有学生较广的历史知识面作为支撑。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着眼于教材内容,还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高考考试内容等,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使学生能够拥有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以便更好的应对今后的历史高考。如教学高一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中《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师可以从我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作为导入环节,让学生对“什么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的重要作用(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等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发起提问,让学生思考“丝绸之路从什么时候开始连接东西方世界?”这样既能够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既了解古代历史,又拓展当代历史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深化学生的思想。
2.4搭建历史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活动中已经发生的各种事件和活动的记录。高中历史知识涉及的时空范围跨度较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线、空间范围等进行梳理,有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记忆。但是学生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通常没有这种梳理时间、空间主线的意识和能力,知识跟随着教材的内容去简单地进行记忆。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增加学习难度。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点拨、引导以及知识的补充拓展,让学生可以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具体的知识体系,将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将中外历史时间线进行对比等,使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识脉络。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思维导图有效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一起进行历史知识的回忆、思考,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并将思维导图作为学生进行历史复习的重要指导依据。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使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联系更加紧密,从而让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对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更加深入。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围绕新高考的改革发展方向,对当前的课程教学进行全面规划。一方面,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求、学生水平、兴趣特点等,灵活使用多种有效措施开展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培养,知识和能力发展目标能够有效落实,促使课堂教学效率、质量不断提升。
作者:吕炜 单位:静宁县界石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