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受社会形势新变化影响,高中基础教育工作发生了一系列转变,如提高了对历史等传统“副科”的重视,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特立足于此教育背景,面向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对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展开研究。先简要分析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变化,后深入研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钻研教材、以问题引领思考、还原事件背景、基于真实史料组织教学、组织学生解释历史等,以供参阅。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在核心素养环境下,为更好地落实教学指导工作,带领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指导方法。而要使优化后的课堂更加满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新变化形成清晰认识。换言之,研究“优化”策略,应从分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化开始。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化分析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要变化指向三个方面,即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也是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创新教学应重点关注的点。在实际教学中以五种形式体现了出来,分别为———指向学科核心理论和思维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指向学科核心方法的“史料实证”,指向学科核心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基于新课程提出的“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要求和历史学科的客观特征以及辩证特点,教师还应该渗透自主素养、客观意识、辩证思维等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多元化的历史课堂,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高中生素质素养更全面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方法
(一)自主钻研教材,培养自主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钻研教材,让他们独立探究教材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加强对知识的了解[1]。但是观察当前课堂,“一言堂”“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师主导课堂的行为依然存在,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很少会有机会自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课堂中对教师的依赖性也很强。受此影响,高中生不仅难以真正提高自主知识探究能力,还会在无形中形成“被动学习、刻板记忆”等消极学习习惯,这对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大为不利,也对其个人成长形成了阻碍。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师要主动将课堂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对教材知识展开自主探究,以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新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习惯角色的转换,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惑,避免过多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长此以往,学生通过持续的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其自主学习自信增强,相关意识自然能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新课程改革优化教学目标同步实现。
(二)问题引领思考,发展唯物史观
高中生是否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了历史问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影响着其唯物史观的形成。换言之,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以“唯物”立场思考学科知识,才能真正促进其唯物史观的发展,并以此助力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也就意味着,高中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应合理设计问题,并启发学生从“唯物”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要求他们运用“唯物史观”理论知识回答问题。然而纵观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很多教师没有紧密围绕“唯物史观”学科基础理论进行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而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讲解知识,本质上仍是应试教育。在该模式下,学生的“唯物”思考受到限制,思维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启发,其唯物史观核心素养难以发展。为更好地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必须转变课堂活动组织方式,积极提出“唯物”问题并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通过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发展史,来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和内涵,还可借助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引导学生观看唯物史观的影音资料,并在课后以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微课等多元化形式,向学生推荐相关内容,也可设计“唯物史观”相关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完成对学习任务的探究。基于此,学生不仅可正确掌握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还能在多样化学习中促进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三)还原事件背景,培养时空观念
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更重视对其所造成的影响及意义进行分析,这使得高中生“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难以提升,同时直接决定了一件事情———高中历史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应着力突破时空限制[2]。借助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工具还原事件背景、构建真实情境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多媒体中将真实情境呈现在高中生眼前,可使其产生“置身于过去”之感,进而让他们在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思考中与过去的人和事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对事件、人物选择、亲历者情感形成深度理解。跨时空学习和思考达成,学生时空观念得以增强。反之,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始终围绕教材文字展开,学生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故事的社会环境理解不深。由于与对应人物所处时代不同,基于当今社会环境分析历史事件,学生极易对事件内涵形成错误理解,甚至是歪曲历史事件的事实。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加强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在讲解历史事件时重视及时还原事件背景,以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跨时空的思考。这样学生不断突破时空限制、形成“不要完全以当代思维看待过去历史”意识,其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必然深化,在看待历史事件时,也会从当时的政局和社会环境等多角度展开分析,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真实史料教学,发展实证素养
高中教材历史知识与课堂教学本质,是对真实史料的研究,是通过研究史料证明知识正确性并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而史料实证素养,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教师以核心素养为背景优化课堂教学,需要基于真实史料展开,同时引导学生围绕真实史料展开实证研究。但是在当前课程活动中,很多教师都是直接要求学生记忆史料意义、并不注意引导他们对史料相关史事展开推理并以此论证史料意义。长时间处于该学习模式下,学生看似理解了历史的意义,实际上只是在记忆教材知识,他们的学习浮于表面,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发展受限,而且在解决问题时更多是根据所掌握知识进行作答,容易忽略对史料的运用。对此,教师必须提高重视,改变“直接告知学生史料意义”的方法,在优化课堂时组织学生对真实史料展开推理、论证和分析,还可对历史事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翻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相关的资料,解决问题的同时加强对知识点的了解。如此,在持续的推理、论证、分析中,高中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提升不再困难,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五)组织解释历史,培养解释能力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还包括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解释历史现象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在该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围绕现象或知识提出一个问题,再组织学生说出自己关于该问题的看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对应内容[3]。然而就目前来看,大多数教师在这一环节做得都不是很好。一些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出简单问题,如“对于这个现象,我们这样解释对不对?”等。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往往会做出“不假思索”的回答“对”或“不对”,不需要进行过多解释。显然,这对其历史解释能力的发展大为不利。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在提出问题后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解释时间,也影响了学生对其内容的思考、对解释语言的建构,同样限制了其解释能力的发展。这都提醒教师想要真正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必须优化“解释”教学环节,转化提问方式,以追问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并解释历史,考查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情况,并在其语言表述的基础上,帮助其补充或是完善思路,从而达到高效教学,提高核心素养的目的。
(六)依托文化背景,发展家国情怀
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关键在于“以史为镜”,让高中生吸收过去经验,形成良好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凸显历史事件发生的文化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来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而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教师一味地讲解教材概念性知识,教和学缺少与民族文化、国家理想的融合。久而久之,学生课堂学习浅层化,核心素养也难以得到提升。如此,学生难以将历史与国家发展、民族文化真正联系起来,单纯地将其视为过去发生过的真实事件,仅此而已。其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无法实现更好的发展,面对该情况,基于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势必要转变“以教材为主组织教学”的方式,坚持依托文化背景进行授课。在讲授教材概念性历史知识的同时渗透民族文化内容,如对应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华夏儿女哪些品质、事件中某一人物说的话出自哪一本书等。这样一来,学生从简单的概念学习转向情感探究,他们能够更深切地理解高中历史背后蕴藏的民族文化、国家精神,其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必然增强。
(七)话题讨论活动,培养辩证思维
培养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优化教学的重要方向。而话题讨论活动的科学组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历史的辩证讨论和思考。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还可适当设计话题讨论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4]。此时,新的问题也就衍生出来了———讨论话题应如何选择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促进学生的辩证思考?教师应以争议性较强、能够引发学生对立的话题为主。但是在实际上,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选择的讨论话题都是容易让学生形成认同感的,这样的话题讨论起来更容易让学生统一口径,降低了讨论的难度,难以激发其对立思考。学生的辩证思维也自然就无法在讨论中形成,影响了核心素养的提高。对此,为深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教师一定要做出改变。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积极通过网络寻找争议性话题、确定讨论内容,组织课堂辩论活动,并展示正反两种观点,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立场,并与相同观点的同学组成兴趣小组,引导他们自主搜集资料并证明自身想法,在讨论过程中可通过交流双方查找的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进而得到辩论的最终结果。通过循序渐进的辩证思考,其辩证思维核心素养自然而然地能够得到提升。
(八)学习评价人物,发展客观意识
事实上,通过学习历史、搜集资料可发现,对同一事件中的同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褒贬不一的。这是因为大多数人在评价时会融入自身主观意识、缺乏客观性。而在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时,应杜绝其以主观意识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要学会用史实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依据,避免主观臆断。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还要组织学生对“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展开学习,否则单凭教材中编排的文字,很难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重难点,选择一个存在争议的人物,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对这一人物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大概总结人物形象或性格,再以书籍、网络、查阅史书等形式来自主搜集资料、了解与之相关的事件,再鼓励他们对该人物做出评价,课堂中学生要逐一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则要耐心倾听,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客观”行为,及时提醒并指导他们改正。如此,高中生客观意识得以深化,对其历史学习效率、核心素养的发展均大有帮助。
总而言之,基于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自主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实证素养、历史解释能力、家国情怀、辩证思维、客观意识均必不可少。高中教师应对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新变化形成正确认识,并积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钻研教材、问题引领思考、还原事件背景、基于史料组织教学等方式优化课堂活动,高效培育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
作者:孙殿秀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