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最优化指导下高中历史习题课教学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现行的高考制度的改变和高考制度的改革,必须追求学生学习的最优化和教学方式的最佳化,有效教学的终极追求是最优化发展,学生和教师都要将以前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改变,追求更高的、更好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基于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视角的高中历史习题课教学也要致力于达到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随着这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作者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探索,摸索出了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本文就是基于高中历史校本化研究实践,对最优化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历史习题课教学策略予以探究,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断探索出的方式,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使之具备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必备的历史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习题课教学;最优化理念;核心素养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先是从学生的学习上开始,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就会随之而变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想要有更加有效的学习,就必须有教师教学方式的超前化、最优化。最优化理念源于 20 世纪70 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在现代条件下,最优的组织教学过程,“应该是使各个班级在每一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让学生把自己的能力也发挥到最大化,能够让每个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学习水平展示出来,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这与当下优质高效课堂的本质上存在很强的一致性。习题课教学作为一种以问题解决能力、历史思维培养以及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为目标的课型,要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这一高耗低效的教学模式,追求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投入赢得最高的学习回报,通过对历史课堂要素的结构性调整,来提高习题课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授之以渔”、提升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合理筛选,确保习题讲解价值
高中历史有着更高的要求,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老师应该这样去面对,首先对于高中历史的练习课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达到最优化?对历史习题课来说,教学的最优化首先就是习题材料的最优化。习题是习题课的原始材料与基本载体,也是答疑解惑的凭借,通过对习题材料的分析与讲解,要让学生掌握历史问题的解题思维和答题技巧。高中阶段的历史习题类型多样,包括随堂练习题、课后习题、单元测试卷、月考、统考等各种类别,同时在数量上也是让学生应接不暇,在此情况下最切忌的就是毫无选择地、无差别地一一做题、一一讲解。为了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习题课的效率,教师要合理筛选、有所取舍,坚持去粗取精,确保习题讲解的价值。
一是依据大数据选择习题讲解。通过不断的练习,在知识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再加大题的讲解,通过讲和练,讲练结合,不仅发挥出学生的水平,也让老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能够把更好的最优化的方法讲给学生,学生在练习应用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不同的最优化的做题方式。数据是最有力的论据,大数据在统计大型历史考试的得失分情况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科学的统计方法。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大型联考统考等历史考试后,围绕每个习题甚至问题步骤都会有较为精确和权威的得分率统计,针对学生普遍失分的习题,教师要重点讲解;而对于得分率较高的习题则不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可让有问题的学生课后单独向老师提问解决。通过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提高了讲解习题选择的科学性、靶向性,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习题讲解的时间。
二是依据班级学情选择习题讲解。我们所在的班级是高中的普通班,但是学校是全省示范性高中,对学校的要求较高,学生的层次相对来说还可以,教师的教学水平就要求更高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大数据只能从一个相对较大范围内(省市区或者学校) 对某一历史习题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而在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班级的特殊学情下学生的答题可能会有所区别。在全国的高考中要让学生发挥出更高水平,要让学生的水平在全省甚至是全国脱颖而出,只能是教师要对试题进行精选,如县级统考联考中有的习题整体得分率在 35%以上,而在学校或者班级中却只有不到 25%,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校与班级学情来选择讲解的习题。对试题的难易程度要有所区别,不能随便挑选而决定,必须要认真对待。
总之,合理选择习题,确保习题讲解的价值是实现最优化教学的前提,它能将非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事先排除在外,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将宝贵的课堂四十五分钟用于学生出错较多、理解起来存在问题与障碍的习题上。需要注意的是,当个别学生提出非典型性、讲解意义不大的问题讲解请求时,教师应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尊心,鼓励其从书本中寻找问题答案,重新审题和思考、寻求同学帮助或者课下单独来问老师等,不可忽视学生的提问,更不可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除了简单的历史习题可以少讲或者不讲,现在说的就是学生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不会的不讲,讲了能够让学生学习到知识的才讲,讲解要有侧重点,对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讲解,对于知识层次不同的学生讲解的深度也不一样。还有学生在通过同伴合作探究式学习后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少讲和不讲。尽管当前高中历史习题的类型更为多样,题型也更加开放,但是都遵循了高考考试大纲的出题范围的要求,80%以上的问题的难度都处于中低层次。对于难度小的基础题,学生完全能够在自主学习下予以解决;而对于中等难度的题目,则可以让学生之间开展合作探究,能够在同伴互学下解决部分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以下列讲解教学为例: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分水岭,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我国之所以惩罚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摘自宗方小太郎《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解密甲午战争》材料二: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日本政府在甲午战后,为达到永远独霸中国的目的,势必扶植一批死心塌地地为日本服务的各方势力。所以积极怂恿清政府派遣学生留日……培植亲日情绪以利于其统治中国。———徐中约《中国近 代 史 :1600-2000 中国的奋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方小太郎的意图。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留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这则材料题从史料出发联系重要的历史史实来设置问题,学生只需从材料文字出发阅读理解史料并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便能较好地解答问题,尽管是材料题但是问题难度为中等偏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邻座四人或者以 6~7 人的小组为单位组成讨论小组,针对材料来探究答题思路。问题 1 较为简单,学生只需讨论材料一的字面意思,从中理解宗方小太郎的意图。高中生具备较好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从材料的字面意思可以发现,宗方小太郎诋毁满清政府为蛮族,对中国历史没有功劳和贡献,而是剽窃了明朝的政权,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要惩罚清政府而不是侵略中国人民。可见,宗方小太郎的意图在于挑拨满汉两族人民的矛盾,消除中国的反日情绪,为发动甲午战争找借口。问题 2 的解答,根据材料可以很容易得出派遣留日学生是日本培植亲日势力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很容易得出:消极影响为扶植了一批亲日势力。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讨论留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积极意义,并举出具体的人物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由此得出派遣留日学生的正面意义是培养了一批推动中国进步的政治人物,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等,这与派遣留美学生的意义基本是一致的。通过小组内的互助式探究性学习,对中低难度的习题予以解决,教师最后与学生一起订正答案,培养学生历史自主学习能力。
三、授人以渔,优化学生解题方法
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大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付出,不仅是时间上的付出,而且是身体与心理的双倍付出,不仅要加大知识的阅读量,还需加大对试题的练习上,怎么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习题的应用与选择?习题浩如烟海,是做不完的,也是讲不完的。讲解习题不能就题讲题,更重要的是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优化解题思维,寻找到科学的解题方法,做到授人以渔。
一是培养审题意识。现在的高考题基本上是基于材料而考知识,材料中体现知识,把知识运用到材料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来完成答题,对于学生的阅读要求更高。所谓“七分审题三分做”,审题对历史解题而言极为关键,审不好题容易答非所问,答不到点上,这是历史习题十分的一大非智力性因素。相对而言,历史考试的时间较为充裕,不应急于动笔,而要读懂题意。比如这道选择题的解答:有学者对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进行成本分析,对下表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洋务企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近代工业地址了外国资本主义扩张C.近代工业创办克服了诸多困难D.洋务派官僚草率决策影响企业效益这道历史题的解答与教材知识点内容的关联性不是很强,对于高中生来说应该不难,但是必须要学会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对学生来说就是把知识能够理解和融会贯通,只有把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才能去面对现在的新高考,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对于上面的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题审题意识与能力,切忌加入学生自己的主观臆断。表格中分别出示汉阳铁厂面临的三个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最终落到生产成本这个点上,因此答案也应围绕生产成本高,企业创办困难重重这一点上,只有答案 C正确。材料题的解答更是如此,对材料题的解答往往需要从材料文字出发寻找突破口,并联系教材相关知识点进行论述,切忌答非所问。
二是培养史料意识。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史料佐证,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更高,如果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达不到要求,在考试中学生连试卷都看不完,更别说做题了,要提高做题的效率,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必须提高,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其核心在于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以史带论的解题思维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习题中,材料题是必考题型,同时也是最能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题型,呈现出显著的“主观材料题答案客观化”的倾向,即虽然材料题是主观题,但是其答案都不是主观想象和武断下结论,而是从材料出发回归课本,运用课本中的重要史实与评价来作为材料题答案,培养论从史出的解题意识。
三是培养学习反思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水平,在不断的练习中拔高能力,通过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每次的考试要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反思把自己的不足提高,怎样才能不断在反思中提高?习题课不在于规避错误,而在于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思维短板,进而通过学习反思来弥补与提升。教师应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定期地强化理解与记忆自己做错的题,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或者以历史日记的方式,将自己在历史习题解题过程中的学习体会、感悟与反思记录下来,确保同一道题目出错一次后不再出错,温习巩固,积少成多,在反思性学习中提升解题能力。总之,最优化理念指导下的高中习题课教学应致力于低耗高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此过程中要合理选择习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解放教师的工作;应传授科学有效的解题方法,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样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习题课堂,让学生获得最优化学习指导和最大化学习提升。
作者:丁彩云 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