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深度学习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深度学习探究

摘要:学历案教学,是从学生“学会什么”的目的出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学习经历,并关注“教—学—评”的统一,是对深度学习的有效探索与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当“导游”角色,构思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目标,实施学习评价。学生以“游客”角色,深度融入学习过程,体现主体性、体验性与创造性。师生活动协调一致,有机融合,追逐和谐、有活力的历史课堂,实现师生共融的“深度游”学习经历。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历案;高中历史

深度学习是与浅层学习、表层学习相对应的学习状态,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不少学者从浅层学习的表现、深度学习的特征及深度学习的理论策略等维度进行研究,而学历案教学从学科层面具体而详细地阐述了实现深度学习路径。学历案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经历,站在学生立场,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便于学生建构经验或知识[2]。以下笔者尝试以一节学历案的研究课为例,从学历案教学策略与价值的维度,谈谈对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思考。

一、教师:以“导游”角色深度规划学习流程

基于学历案的教学主张把学习的过程当作一次旅游。旅游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目的地,二是游览路径与方式。学历案的课堂,教师以“导游”角色深度规划学习流程,有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感悟。

(一)构思与设计系统的学习内容

学历案文本的学习一般需要2课时或者更多时间。教师在撰写学历案文本的时候,基于对课标与教材的理解,研究学生的知识储备,关注学习内容与之前内容之间的联系,注重知识的“前生”与“后世”,构思基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学习流程,从而设计出逻辑性、层次化与结构化的学习内容。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以下简称为“本课”),讲述的是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这种思想历程的出现与近代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明清思想家的“经世致用”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学习变革历程也并非终止于本课的维新变法,之后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之路依然继续。在设计本课时,要把这些前后有联系的历史事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体系化、结构化的学习框架。在“师夷长技”学习环节,笔者提出探究问题: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就是在西方冲击下做出的被动反映。请结合明清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想和林则徐、魏源的努力,评价这种说法。对此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从中国传统“经世致用”思想注重实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出发,结合林、魏“师夷长技”的具体史实,指出西方学者这一观点的缺陷,肯定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力图变革的内在主动性。在“维新变法”学习环节,笔者结合历史情境向学生抛出:维新变法失败了吗?有很多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还列举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史实,论述了维新变法的深远影响。基于深度构思的系统化学习内容,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建构知识间清晰的脉络体系,从而实现深度理解。

(二)确立和叙写科学的学习目标

学习的目的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课程标准”体现着国家意志和学科育人目标。如何将抽象的育人目标“具体化”“过程化”,是学历案学习目标设计的重心,也体现教师的专业化水准。所以,学历案的学习目标既基于课程标准,同时又兼顾学生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教师专业素养等,它应当是可以达成且可以检测的。科学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到那里去”,同时还会思考“我到那里去的过程中会收获什么”等问题。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笔者把课标要求分解为以下三条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史实,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内涵和价值。2.通过表格和史料分析,认识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洋务运动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关系,体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点与价值。3.通过史料分析与小组合作,了解维新志士的变革决心,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体会有识之士冲破藩篱、拯救国家危难的爱国情怀。在叙写学习目标时,笔者有如下思考:第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达成的学习结果,必然要通过学生的行为来反映。所以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如“了解”“掌握”“理解”“认识”“体会”等)自然是学生发出的动作。这样的叙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第二,采用“三维”的叙写方式。学习目标有“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思考(有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加入学科核心素养)。这样的叙法,是从学生立场上思考和关注“怎么学”“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科素养的提高)”等学习中的必然经历和应然感悟。

(三)设计与实施适切的学习评价

那么,如何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否学会(目标达成)了呢?学历案基于“学教评”的理念,设计学习评价任务来判断学习效果。评价是教学的决策依据,也是检测深度学习的重要指标。学历案的设计流程是“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在编写学历案时,教师要将“评价任务”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这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师生厘清目标达成的标准,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与目标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教—评”一致性的落实,才能避免学生的浅层学习和虚假学习,有利于深度学习落到实处。对应本课的三个学习目标,笔者设置了三个评价任务:1.完成活动探究一(检测学习目标一)。2.完成活动探究二、学习思考一(检测学习目标二)。3.完成“活动探究三”“学习思考二”“活动探究四”和“互动争鸣”(检测学习目标三)。接下来,我以“评价任务3”的相关学习环节为例,具体说明学历案“学习评价”的实践路径。

二、学生:以“游客”角色深度融入学习过程

教师对学习流程的深度规划,是深度学习能够顺利发生的前提。在学历案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是“游览活动”的主体———“游客”,推动和演绎着属于他们的“游览经历”。

(一)知晓学习的流程和环节

常见的历史课堂,学生虽然知道学习内容,但不清楚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具体的学习流程。学历案的课堂,学生类似于参加一次游览活动的“游客”,依托教师编制的学历案,很清楚地知晓“要到哪里去”“怎么到那里去”和“怎么知道已经到那里了”等相关问题。一般来说,一份规范的学历案文本包括如下六个要素,学生阅读文本就能基本清楚本节课的流程、环节及相应的学习要求。学习主题。知道本学习内容的名称及在教材中的位置。学习目标。明确了“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评价任务。实施“我怎么知道到那里了”的过程。学习过程。包括“资源与建议”“前备知识”“课中学习”等。作业与练习。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作业,可以在课堂中做,也可以在课后做。学后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的收获与困惑,尝试编制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学历案设计的学习流程包括:

1.资源与建议

“资源与建议”是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成目标的资源和路径,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导学图”。首先,学生可以知道本学习内容产生的背景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其次,学生可以清楚本学习内容的学习逻辑,而且这种学习逻辑可能还是教师改编或优化过的逻辑,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再次,学生可以知道本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通过怎么的方式、路径来突破重难点。如本课内容,教材设置了“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等三目内容。笔者经过思考,把本课的学习流程调整为:迷梦中的惊醒———忧患里的奋进———危机下的变革。修改后的学习逻辑,既能体现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不断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同时也指明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冲破藩篱,不断探索救国之路的决心和勇气。

2.前备知识

前备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知识内容时已经具有的知识储备。这些知识储备有些来源于初中(新课教学时需要有联系),有些是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友情提醒,学生可以回忆、翻阅或复习相应的前备知识,有利于新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3.课中学习

课中学习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大都是被老师牵着走,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知道老师下一幕“戏”是什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整体、系统感知。学历案的“课中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学习的环节与流程,了解学习过程中需要利用的史料与资源,也清楚教师会在哪个环节设置问题、设置怎样的问题以及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探究这些问题。并且,教师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叙写的学习要素(学习活动的主语都是学生),就像是课前与学生的谈话聊天,娓娓道破本节课的相关学习要求,不埋伏笔,不藏包袱,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方法和途径,更有利于学生清楚自己的前行之路,从而也更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深入地融入学习过程。

(二)尝试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学历案教学,教师提前把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和探究问题告知学生。每个学生在课前均可以预习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所花的时间会有所差异),虽然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差异,但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基本没有障碍,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发表自己的想法,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本课,笔者设计了4个“活动探究”,2个“学习思考”,1个“互动争鸣”。通过这些学习环节,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表看法,有利于实现深度参与。如在“互动争鸣”环节,对于“维新变法是失败了,还是没有失败”这个问题,笔者让学生通过举手(认为“失败了”)或举拳(认为“没有失败”)的方式进行直观统计(一般认为“失败了”的学生多),然后稍调座位,让持同一观点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再根据人数多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各小组临时推荐一名发言代表。学生将自己的理由或想法汇聚到发言代表处,由代表进行集中呈现。当每组代表发言结束后,教师鼓励后援团中的学生根据刚才的发言,进行补充发言,甚至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批判或争辩……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自己的地位和存在价值,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课堂中掌声不断,高潮迭起。以下是学生发言的部分精彩片段。片段1:(失败方观点)维新变法没有达到它预定的目的,变法之后封建制度依然存在,政府依旧腐朽落后,经济依然以农为本,没有根本变化。片段2:(没有失败方观点)维新变法使当时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丝裂痕,而这些裂痕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清政府的垮台,也不断助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片段3:(失败方观点)有位名人说过:只有从烈火中,发展自己的学说,才是伟大的。我认为谭嗣同的死是不值得的,因为他的行为没有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底层人民对维新变法也大都不了解。片段4:(没有失败方,针对片段3同学观点的反驳)我也引用一句名言:人这一辈子有很多路要走,其中有一条路一定要走,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中国从原来的被压迫被奴役到后来的独立自主,洋务运动的探索,说明仅仅器物之变是不行的;维新变法的探索,又说明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也是行不通的。这就像做选择题,排除了一些错误选项,为中国后来探索真正能够救亡图存道路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我认为维新变法没有失败,它是非常有价值的。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思考,虽然稚嫩,但这恰恰是学生真实想法与情感的表达,是他们深入参与课堂、贡献课堂的缩影。片段3和片段4的发言同学针锋相对,不仅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就对方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和反驳,更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在他们的启发下,其他同学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评论。这正是我们期望的课堂,因为一枝独秀不算美,万紫千红才是春。当然,学历案教学中教师的深度规划和学生的深度参与并不是两张皮,而是协调一致、相互融合的有机过程。教师精心设计学历案,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贡献课堂,突显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过程。学生在学历案和教师的指导下,有方向、有目标、有路径、有层次地经历着学习,展现着学习的过程,并通过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有活力的,散发着浓浓的生机,有利于改变浅层学习的弊端,实现师生共融的“深度游”学习经历。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6-27.

[2]卢明,崔允?.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

[3]宋波.高中历史“学历案”设计的四个核心要素[J].教学与管理,2016,(5):74.

作者:田国华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元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