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表法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制表法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制表法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的应用

摘要:高中历史解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的解题,学生能否有效地把握题目的主旨,找到科学的解题方法尤为重要。“制表法”解题模式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中的应用,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典型问题,对优化高中历史解题具有显著的作用。本文即立足“制表法”解题模式,探讨其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中的应用与对解题的优化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制表法”;非选择题;优化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全国卷的历史题目也正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不管是立意、形式还是内容,每年的题目都在推陈出新,表现尤为明显的是41题(2017年后题号变为42题)。面对这些新颖的题目,学生往往措手不及,在高考考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固然有此类题型灵活多变的一面,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学生解题的重大缺陷。在答题中,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题目主旨,解题方法失当,导致大量失分,从而影响了学科成绩。因此,找到科学可行的解题方法,优化高中历史解题模式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的不断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制表法”解题模式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中具有显著的优化作用,如何有效应用这种解题模式,充分发挥其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以下就结合2013年全国新课标2卷41题来谈谈“制表法”解题模式的基本应用。

一、“制表法”解题模式的基本流程

“制表法”解题模式主要包含三个基本步骤,其中第一步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用表格的形式对题目的设问进行分解,达到直观化设问的目标。具体做法为:表格的纵向列出求答项和限定语,横向列出中心语,化繁为简,让学生直观地看清题目的作答要求,避免在作答过程中遗漏题目所要求的条件。第二步是在已制成表格的基础上,对照表格中的各个项目,从题中文字、表格、图片等各种形式的材料中提取相关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进行概括,使信息要点化。第三步是把通过表格方式和材料分解整理出的要点,经过适当的加工转化成科学、准确的文字表述,形成题目要求的答案。

二、“制表法”解题模式的具体操作

(一)分解设问,作答要求直观化

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中,弄清题目的作答要求是解好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但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最容易忽视对设问的认真解读,往往用极少的时间看设问的要求,而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材料的阅读上,导致在作答的过程中答非所问。“制表法”要求学生科学地安排解题的时间,用足够的时间充分地审清题目的要求(通常是答题总用时的三分之一)并制成表格,分解题目的设问,让题目的作答要求更加直观化,以利于接下来解题的顺利进行。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2卷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略(图1为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图2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分解题目设问。按题目要求,第一步先找出求答项和相关限定语。从题中可以看出,一是提取信息,从材料中提取,建筑和政治方面都可以;二是综合比较,结合所学,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第二步是找出中心语,题目要求得出中英两国的建筑和政治信息及比较,从中可以看出要从中英两方面入手,具体应从太和殿、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三方面进行信息的获取和比较。在设问的分解过程中,特别是像全国卷41题类型的题目,可以发散思维,从更多元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如解本题的过程中,学生在考虑建筑因素时,又可以从建筑的样式、变迁、归宿等更多具体的角度去解题。经过分解,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设问的要求,对即将要获取的信息方向明确,无疑为接下来的答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避免答题过程中容易遗漏要点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答好题的信心。成功的设问分解能为题目的得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制表法”的核心环节,这一步骤要求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二)提取信息,题目信息要点化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常常不能时刻清晰地把握题目的要求,导致大量时间的浪费和信息的遗漏。“制表法”分解完设问之后,解题的方向变得非常明确,提取信息变得有的放矢。学生根据已制成的表格,对照表中的各个项目,能更好地从题中所给的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在信息的提取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关键词,用简短的词或字填入表中,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也为后面的简练表述提供了方便。同时在这种训练中,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如在解2013年全国新课标2卷41题这道题时,按照已制成的表格(以建筑样式为例),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不难得出类似以下的信息:经过这一环节,题中的信息已经按题目的要求进行了提取、分解并归类,题目信息要点化,让答题者一目了然,只要适当地加工整合,就能形成完整的答案。

(三)加工要点,答案表述条理化

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中,学生还存在的一个较大问题是,在提取了有效信息之后,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导致要点的遗漏,答案零散、无条理、逻辑性差,这大大影响了答案的层次,从而影响得分。在“制表法”的应用过程中,学生根据表格中所提取的信息能较容易地形成有条理和逻辑性的文字表述。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2卷41题解题中,根据已提取的信息,学生按题目要求进行整合,不难得出类似以下的表述: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特定的建筑反映一定的政治理念,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这样的表述较好地符合了全国卷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特别是41题的答案要求,大大地提高了答案的层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得分。总之,“制表法”这一解题模式在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中的应用,追求的是良好审题习惯、有效信息提取和合理文字表述的统一,将其有效应用于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中,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显著的优化作用。教师应提高对“制表法”解题模式的重视,充分发挥其有效性,从而提升高中历史非选择题解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太军.利用表格法巧解历史材料评述题[J].中学文科,1999(10):34.

[2]黄卫.审题精准表述规范——略谈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J].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1(Z2):71-74.

作者:林春江 单位: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