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实施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课堂生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生成资源,合理运用生成信息展开教学设计,成功激活学生的主动学习思维。弹性预设、质疑启思、互动争辩、实践体验,都是教学生成的重要基础,教师创设生成条件,科学运用教学生成信息,不仅能够成功激活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够有效塑造学生的主动学习思维品质。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执行者。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互动的过程,其中既有规律可循,又具有不可预测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表现,为让学生获得个性成长,教师在历史课堂可以实施生成性教学,通过弹性预设、质疑启思、体验感悟等环节,有效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赋予历史课堂生命力,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和价值得到极大体现,从而使学生获得不断成长。
一、弹性预设,搭建生成路径
预设是课堂教学生成的前提,课前科学的预设能够使教师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是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关键,更是搭建起生成路径的基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进行课前预设时,要深挖教材知识点,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学情,为学生个性发展预留出更大的空间。合理的弹性预设能够使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促进生成的出现。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为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以及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进行教学预设:第一步以《苏联解体》的资料片,把学生带进20世纪90年代初动荡的苏联,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想一想世界政治力量失衡后,世界格局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这个导入预设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思考空间。第二步夯实分层知识,引领学生总结、概括教材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有一个系统认知。第三步展示材料让学生分析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这部分预设,重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化理解,题目灵活,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这样的预设不仅使教学结构充满弹性,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为课堂教学的生成创造有利条件。这节案例,教师的教学预设体现出了新颖、基础、层次、弹性等特点,搭建起了清晰的生成路线,为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提供了便利,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二、质疑启思,凸显生成实效
高中学生渐渐形成独立意识,并且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对教师和文本知识,不再一味地肯定,而开始产生质疑趋向。质疑是思想碰撞、新知生成的源泉,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核心。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课堂重要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高中学生实际,营造恰当的氛围,给学生创造更多发问的机会,这能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动力。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能力等会得到提升,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也更加透彻,从而凸显生成性资源的实效。在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不过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但高中教材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荣氏家族企业的个案,从艰难起步、把握机遇、曲折发展、经营惨淡、公私合营五个节点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概况。比如,在把握机会的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荣氏企业1902年和1919年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行发问,有的学生好奇这一段时间为什么荣氏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有的学生能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作用;也有学生提出大环境很重要,但企业要想经营得好,资本积累、企业管理等也同样重要。这时,教师顺势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深化学生的认知,凸显生成性资源的作用。教师为激发学生展开质疑,启发学生思维,准备了一系列的图片和相关史料,特别是个案展现,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学生敢想敢说,课堂生成实效显著。学生对历史信息材料的处理有个性观点和认知,教师为学生创设质疑环境,能够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
三、互动争辩,激活生成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发动学生展开互动合作学习,这是最常见的教法运用。在具体操作时,教师需要有创新开拓精神,避免走进课堂讨论单一思维模式之中。课堂合作学习形式众多,并非所有学习任务都适合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课堂演绎、信息展示、案例分析、即兴演说、知识抢答、互动游戏等,都是可以选择的合作学习形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理智选择。高中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多从思维启动角度展开发动,特别是争辩性合作学习形式,对学生形成的心理冲击会更剧烈,调度效果也会更深刻一些。如教学“‘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教师在谈到邓小平关于台湾回归的主张时,给学生布设了争辩话题:邓小平对台湾回归的政治主张是和平解决,实行“一国两制”,可现实是台湾当局不仅没有回归之意,反而继续搞“台独”,我们必然要做出积极应对,在“和统”和“武统”问题上,你持有什么观点呢?问题抛出后,很多学生都主张对“台独”没有商量的余地,直接采取“武统”;也有学生主张“和统”,两种观点开始碰撞,课堂争辩气氛自然形成。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之中,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辩论活动。有的学生说:“‘武统’虽然会带来暂时的不和谐,但可以彻底解决台湾问题,‘武统’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意愿。”有的学生说:“‘和统’是最理想的选择,对台湾人民更有利,万不得已不得用‘武统’,那样会让更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教师为学生布设了争辩话题,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互动气氛热烈,在互动争辩中,教师能够捕捉到一些生成信息,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调度创造条件。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敏感,这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考量的因素。
四、体验感悟,深化生成品质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侧重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获得情感的升华,强调学生心理的内化。体验感悟是一种心灵体验,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方式,关注学生的切实体验感悟,并在体验感悟中及时捕捉学生的动态变化,然后合理施教,深化生成效果,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提高情感价值观,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在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这节课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分小组分类对近现代生活方式和习俗习惯进行搜集、整理,利用图片、视频或者口述资料等展示变化,让学生从变化中感悟变迁。在感悟环节,教师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的展示积极性很高,都能够将搜集到的信息有条理地陈述出来。有的学生从课内外资料的分析中,发现农村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风俗习惯,变化的速度都比城市要慢。也有学生对新出现的新习俗给出了个性认知,如闹新人、闹伴娘等。教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进行探究,由浅入深,提升历史学习的价值。教师为学生布设实践性学习体验活动,为学生感知生成创造良好条件。所谓实践出真知,唯有让学生经历实践,学生才能正确把握认知构建方向。学生从走访调查中掌握不少新鲜信息,这无疑是教学生成的重要来源。从学生认知可以看出,学生对新兴的习俗有更多的批评意见。历史课堂如果只按教师的思路行进,不仅缺少生机,而且很难有所创新,注定是平庸的课堂。学生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尤其是高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思维和认知,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灵活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通过弹性预设、质疑启思和体验感悟等方法,实现真正的动态生成教学,使历史课堂更加丰富精彩,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从而爱上历史课。
参考文献:
[1]陈绍唐.浅议丰富高中历史课堂生成资源的途径和方法[J].基础教育研究,2013(19).
[2]王祥俊.论高中历史课堂上的动态生成[J].学周刊,2017(30).
[3]赵俊丽.巧用策略生成精彩——高中历史生成性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8(2).
作者:杨文仁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