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原则及优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原则及优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原则及优化

摘要:历史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风向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关系到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以及教与学的效果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时应坚持系统性、科学性、互动性、生成性四个原则,明确教学设计中的四个要素,即教学目标、内容、策略、评价及反思。为了实现有效的“教”与高效的“学”,应使教学目标明确清晰、教学过程充实多彩、教学方法丰富多元、教学评价全面以及教学反思及时有效。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设计;历史课程标准;教学活动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作为高中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规划图,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指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1]从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师应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规划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达到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最终实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一、基本原则: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前提

历史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教学活动的系列设计,必须以系统性原则贯穿始终,科学性原则为指引,在教学实施中体现生成性原则与互动性原则,坚持这四个最基本的原则才可让历史教学设计更加科学、高效,最终实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高效学习。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根据系统论的思维在教学设计活动中一以贯之的原则。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实践活动,其中涉及众多要素,比如:学生、教师、教学媒体及方法等。教学设计主要以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来整合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并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教学活动达到最大最优效果。具体而言,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等组成,互相独立且互相联系,相互依存而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作为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特性,是对历史史实的尊重和客观反映。历史是对过去史实的呈现,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分析历史故事背后发生的主观、客观原因、以及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内在的复杂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的认识结构多元化,对历史的整体面貌必须掌握清楚,多角度、全方位认识历史现象,揭示现象背后的历史本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本着科学、严谨、求真的治学与教学态度,不仅要准确把脉历史课程的标准,还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历史知识真正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最终达到运用历史科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的目的。

3.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强调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与交流,是教学设计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则。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有效互动交往活动,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贯彻互动性原则是历史教师的重要职责。高中历史课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迅速掌握,能够利用课本知识解答考试问题,能够将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互动性正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把握学生的课堂思维,能够发现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中的疑难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4.生成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再次对传统课堂提出了质疑与挑战,越来越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因此生成性教学再次受到重视。“生成性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生成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的过程。”[3]生成性教学能够彰显课堂的生机活力,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有效表征,也是教师在新时代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创造性能力的必然要求。生成性原则作为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在原有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动生成的情境性知识。

二、必备要素: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构成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设计的灵魂导向,教学内容是历史教学设计的实施载体,教学策略则是教学活动实施的路径选择,作为源泉动力的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反思是对整个教学设计活动的反思与修正依据。

1.教学目标:历史教学设计的灵魂导向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指针。就我国高中历史课程而言,其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二,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初步认识唯物主义理论与方法,以此了解人类及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客观对待现实问题,以此构建科学的历史观与世界观;第三,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4]。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指引历史教学活动实施的三个主要目标,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报告提出后,历史教学设计不断思考学生应具备的历史学科素养,在探索中前进。无论是以什么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都必须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人类发展及社会变迁的规律,以历史经验为现实发展提供借鉴。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在历史课程的设计中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将国家课程深化为教师自我领悟性课程,结合学生学习情况,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2.教学内容:历史教学设计的实施载体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活动开展的载体,没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则没有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活动,因此广义的学习内容就是教学内容[5]。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按照泰勒原理也就是“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来实现这些目标”。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究竟应该安排什么样的内容?哪些历史知识是高中学生必备知识?哪些则是选修知识?教材的编排中尽量考虑到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诉求差异,满足师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学科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排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选择?选择哪些内容作为这节课的讲授内容,而又选择哪些作为辅助材料分析?因此,按照古德莱德五种课程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内化教材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特点与心理差异安排差异化学习内容。教师根据必修与选修课本、世界史与中国史、古代史与近代现代史等划分维度,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计划,根据学时与考纲灵活掌握所教知识,并且将知识与方法有趣、有效地教给学生。

3.教学策略:历史教学设计的路径选择

教学策略是确定教学目标,选好教学内容后思考“该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问题。教学策略是指“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具有指示性和灵活性,而不具有规定性和刻板性,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方式概括化的作用”[6]。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是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方法个体,而教学策略则是在教学设计中强调将各种方法途径有机整合并加以运用的整体。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部分高中会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将历史图片、故事或名人相关资料等内容投放到多媒体上,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丰富历史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但是教师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做课件、查找具体素材等方面,没有充分的时间研习教材、分析学生学情等。再如小组合作教学,大部分教师注重学生分组开展课堂活动,但是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能利用课堂时间完成规定的任务,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合作中存在大量难以避免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将教学方法使用妥当,否则会产生更多新问题、新难题。

4.教学评价:历史教学设计的源泉动力

教学评价是对所实施的教学活动的一种测评,是与教学目标进行比对、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7]。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教学评价的划分结果也是不同的,就我国学界教学评价划分现状来说,主要有两种划分形式:一种是以其性质和功能为依据,划分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类;另一种是以其参照标准为依据,划分为标准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两类。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等,作为历史教学评价,要让学生的学习符合课程大纲、达到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必须具有系统思维将教学各个要素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高中历史课教学中教学评价存在种种问题,不能发挥教学评价应有的功能与价值,教学评价被教师独断专有,只知追求高考升学率,在教学中一切围绕分数转,无法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5.教学反思:历史教学设计的修正依据

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在书写每节课教案时必先思考课堂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都应提前做好准备[8]。教学反思对教师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价值与意义,能有效促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整体回顾与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追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比如在教学反思中对学生课堂历史知识匮乏无法理解史料分析题,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对某一些历史内容的盲区进行整体讲授,弥补学生对知识的欠缺。假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集中注意力、不能紧跟教师的思路学习,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就应该注意课堂导入的灵活性、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等,以焕发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机活力。教学反思对高中历史教学尤为重要,无论是日常的教学活动或是为考试而模拟练兵,教师要反思教与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指导学生,而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师生共同面对教学难题,在探索中一起化解,真正发挥教学反思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

三、优化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

要优化历史教学设计,前提是坚持基本设计原则,同时要明确教学设计中的必备要素。即在教学设计中,要清晰教学目标,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多元化建设,并实现教学评价的全面突出以及教学反思的及时有效。

1.教学目标应明确清晰,教与学要协调统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导向,学生作为教学行为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及不断深化,我国教学目标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第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对学生“学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解答,是教学目标要求中学习内容的关键部分。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对学生“怎么学”问题进行解答,是教学目标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与学习过程的真实体验。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解决学生学习情感培育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多年来三维目标已经成为历史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取得优异成效。学生既学到了历史知识与技能,同时获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最终学生能够达到对中国与世界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够科学认识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史实的本质,培养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2.教学过程应丰富多彩,教与学要系统生动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实施的具体过程,是教学设计能否达到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9]。与传统的教案相比,教学设计更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整体把握,更能彰显课堂教学的弹性,更能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完全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比如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教学设计中,通过全面阐述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认知及其精神内涵,可以让学生自主查找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以及他们的思想,然后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扮演智者讲述自己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力四射,师生更好地互动交流。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中的各种历史图册、播放历史知识讲堂、倾听历史故事等等,比如在讲虎门销烟时,就可以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虎门销烟的具体场景,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和体会清朝末年鸦片对民众的危害以及历史英雄林则徐的爱国情操。总之,教学过程是历史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在实施中要尽量组织丰富多彩的情景活动,使得教与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

3.教学方法应多元多样,教与学要有机互动

传统教案中只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权威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而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则是设计的指导思想,其中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采取多元化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教学中,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与能力,通过采取各种教学方法,以最近发展区为指引,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学习的第二层次水平。根据具体的历史教学设计题目,在实施中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问题式探究法、比较归纳法、多媒体展示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在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下,教师灵活多变地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机互动。无论是使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全面诱发学生对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和动力,面对高中历史知识的繁多较难以及高考压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不断思考如何既让学生学习掌握了历史知识,而且还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切莫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4.教学评价应全面突出,教与学要互相助长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作出判断和评估的过程,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涉及教师的“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作出评判,而且也必须涉及学生的“学”,主要是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价值判断。在现实的教学评价体系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评价体系不全面、不系统。要将传统的“以教论教”逐步改变为“以学论教”,科学合理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考核,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对教师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二是对教学效果的终结性评价。除了外部评价外,教师的自我评价可以让教师在反思中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活动,变革教学理念。教师通过他人评价可以更加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学情,为教师教学实施提供依据和法宝。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包括纸笔测验、课堂提问、作业完成等形式。在教学评价中逐步提倡“以学论教”,这样不仅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强调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如此,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历史学习效果,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5.教学反思应及时有效,教与学要衔接严密

有学者曾提出,坚持写反思的教师比坚持写教案的教师更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明确地说明了教学反思在一线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能够让教师不断思考教学中出现和遇到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加以完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诸多教学问题,比如教师在讲授“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节课时出现如下问题:(1)教师为了扩展教学内容或者知识容量,在网上大量复制图文资料,自制成PPT进行教学,由于PPT内容的繁多,教师没有太多时间与学生开展有效交流,缺乏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更忽视了学生个人情感的发展;(2)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掌握不好,拖堂现象严重;(3)教师对教学内容不熟练致使教课时无法全面系统,不能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4)小组合作中学生浪费时间,没有起到合作的效果,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不能很好把握,学生对自己的任务认识不清。教学反思,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课堂教学永无止境,教学反思亦如是,在反思中优化历史教学设计,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徐艳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