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共情教学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怎样在历史课堂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每个一线教师积极探究的重点。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教师要将“教书”和“育人”真正结合起来,彻底改变纯粹“教书”而忽视“育人”的教学方式。通过历史课堂的“共情”,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历史课堂“育人”的功能,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共情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阐述了“共情”的概念,认为“共情”就是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具体的说,共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体会和理解他人的感情、需要和意图,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受世界。正常的人类个体一般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发挥学生的“共情”能力,有利于完善个体人格,提升个体情商,进而产生理性的情感,它是提升历史课堂效率的重要途经,也是落实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师生、生生之间需要“共情”,还需要把师生个体置入历史情境之中,站在当时的视觉下去观察历史,在历史情境之下产生“共情”,与历史人物“共情”。本文旨在探究历史课堂的“共情”的教学途径,寻找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重视教学的“共情”设计,把握课堂的教学路径
教学设计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条件。精妙的教学设计普遍有“共情的”的特性,师生和谐共鸣,课堂效率大大提升。注重备课的“共情”铺垫,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学设计上,除了教师利用个人的情感渲染环节而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外,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也是推进“共情”式教学的常用手段。比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可以设计“痛”和“思痛”这两个关键词语贯穿教学,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用丰富的史料创设“痛”的情境,在教学设计中围绕中国被日本侵略之“痛”,目的是让这种痛渗透与弥漫在大部分教学环节中,包括中日双方军事实力相差不大而中国战败之“痛”、清政府腐败之“痛”、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之“痛”等,进而体会时人的“痛”,让学生发挥历史想象力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里,激发同理心、同感心,产生“共情”效应。在“思痛”的设计环节,强调当时人之“思痛”,以及当前人之“思痛”,在教学路径上,既要让学生感受前人的心境,又要体会今人的反思。在这样设计的基础上,试图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怎样的“痛”?怎样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意识油然而生。由此,教学社会的基本路径也就一目了然。
二、抓住课堂的“共情”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
历史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经,也是实践“共情”教学的主要方法。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共情”设计对于一节历史课而言,犹如“课魂”设计。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集体情感千差万别,还需要临场应变,及时调整集体情绪的走向,尽量做到“神不散”。课堂的“共情”细节往往一闪而过,如果没有及时抓住这样的“点”,容易引起课堂临时的“散乱”。比如在人民版必修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个专题里,学生对于民族工业的“曲折”未必能深刻体会,仅仅靠一些宏观的史料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曲折”,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对于民族工业理解的“散乱”。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的同时,还需要着重抓住历史细节,尤其需要抓住的是民族资本家在历史中的境遇,体会民族资本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进退两难的痛苦。这就容易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产生“共情”,进一步抓住这样的“共情”细节,引发思考:民资工业的曲折命运是如何造成的?要怎样摆脱这样的命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共情”之后,继而激发思考,就显得自然而更有积极性。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共情”的细节,抓住“共情”的细节,并把“情”和“思”充分联系起来,进而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内在驱动力,“共情”是学生个体内在驱动力的产生的源泉。要充分挖掘学生历史想象力的潜能,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时刻去“感受”历史,“体会”历史人物的心境,并且形成自然而然的“习惯”,那么“共情”的能力就逐渐形成,进而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共情”能力培养与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息息相关。师生之间是否容易形成“共情”是衡量学生“共情”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这种“共情”体现在课堂内外,但最重要的还是课堂。课堂是“共情”的主要平台,通过课堂的平台,促进学生提升“共情”能力。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既要注视学生发展的远方,还应着手学生素养提升的当下。核心素养导向下,注重“共情”是历史教学中实现长远“育人”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枫.谈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共情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4):402-403
[2]耿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与培养策略[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7(5):52-53
作者:黄俊伟 单位: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