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运用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基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学生拥有广泛的知识层面与良好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对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每位历史教师都在思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方法,希望可以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发散式教学;学习兴趣

引言

发散式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运用发散式教学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自身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学生缺乏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为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背诵知识,对历史学习难以提起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方法

(一)教师坚持学习,增加自身知识储备

纵观学生的学习生涯,教师总是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一直陪伴着学生,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格与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教师身兼多项职责,对学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的知识储备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息息相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若是没有深厚的理论知识积累,就难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扩展,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学习,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在教学时为学生进行知识延伸,以便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健康积极的成长。例如,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时,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过程,介绍了欧洲共同体、日本、不结盟运动等经济体的发展过程。教师若是没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做支撑,就只能按部就班地遵从书本上的知识为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讲解,在讲解完几大经济体的发展过程后便只能结束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若是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就能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入,向学生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又是怎样的一种经济发展状况,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世界经济的变化,探索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再与学生讨论对尼克松发表的美国再也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的言论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都非常有限,其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面对跨度较大的知识时,常常会出现被所学知识限制,看待问题的角度单一的情况,使得学生对部分知识难以理解,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问题情境能够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所学知识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进行课件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重现当时的社会状况,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当时国家的状况,再对学生提出问题,“辛亥革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起的?”“对当时中国的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怎样的民主精神?”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全面的思考与解答,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明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历史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引导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发散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有所限制的想象,让学生通过想象在脑海中重现文字所描述的现象或者场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历史这门学科蕴含着繁杂的信息,需要学生进行想象,需要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合理的想象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重现历史事件,从而更加深刻地学习并理解历史事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尊重学生思想,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或许会有不同的见解,能够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也是发散性思维的外在表现方式之一。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规定对问题的看法,明确问题的答案,使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难以得到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例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历史,引导学生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的利与弊,并向学生提问,“太平天国运动有哪些历史作用?”“它具有哪些局限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结语

高中历史包罗万象,蕴含的知识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时不宜过于严肃、传统,要充分明确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吕萍.发散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14(09):24.

[2]董金凤.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散式教学的应用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2):232.

作者:马阐果 单位:江苏省沛县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