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分析(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分析(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分析(5篇)

第一篇: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推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综合变革;这就意味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进行重新编排组合,以适应新的教学标准和评价机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课程要求和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改善教学方法为路径,以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以构建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为载体,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结合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和结构特点,积极探索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的目标。

一、结合课改教学特点

明确教学总体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国家基于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的目标,结合了国内外的教学经验,谨慎地推行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这些历史课程改革契合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教学性质和基本任务,遵循了时代要求,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学生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提高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二、打破专题模块安排,完善课程整体结构

新课改教材由原来的通史编排模式改变为现在的专题编排模式,专题模块知识点突出,中心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时序明显。专题编排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拓宽了知识广度,挖掘了历史深度,也增加了学习难度。通史版教材中有大字、小字、选修、必修内容,必读、自读内容之分,而在专题教材中没有这些。专题模块成为“没有麻袋的马铃薯”,缺乏了历史宏观整体性和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借鉴通史教材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整合,把通史模式与专题模式相结合,使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知识建立有机联系,避免人为地过度区隔历史,而是整体性呈现历史事实,即是对历史学科体系按时空顺序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方式。在对专题典型事件或领域做深入阐述和示范探究的同时,结合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内重要历史内容,统筹安排历史时间、历史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历史范围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完善课程的整体结构体系。

三、调整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教学方式

新课改教学要求教师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认识,改变“自以为是”的教学态度,改变单纯知识传授、单向传递却无反馈的状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采取情境教学、师生互动模式、专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和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做到寓教于乐;在完善历史事件要素的情况下,使历史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对历史知识采用口诀记忆法,师生共同编排历史知识为顺口溜,简单易记,避免枯燥乏味;根据“爱屋及乌”的原理,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谈心成为朋友,避免学生思想波动影响学习;采用历史知识串联法,抓住历史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背景,做到基本历史知识纲举目张;结合历史与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化历史为现实,如通过分析“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内战”等事件背景,贯穿政治史、世界史、近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等。新课改并非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地域特点、民族风俗习惯、学生个性、基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进行多元化选择教学方法,立体化运用教学方式,人性化实施教学。

四、适应教学维度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自觉性、知识系统性、逻辑严密性、思维辩证性、素质全面性的“社会人”,学会使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历史知识的掌握需要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通过架设知识桥梁增长学生见识,开拓其视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正确阐释和解析历史事件,从而具有把握现实事件的历史关联和发展趋势的能力。

五、改善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学生评价体系

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评价体系在本质上是社会行为风向标和潜能激发激励机制。激励措施的得当与否和奖惩程度的大小差异,将促使教师根据自身诉求和管理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促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评价体系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传统教学管理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法多是唯分数论、唯结果论,致使评价机制工具化、功利化。教师管理机制及其运营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以教学过程控制、师生互动交流、教学效果量化等措施进行教学评估的管理模式,将能极大地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激励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投入到历史教学之中,从而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旨在注重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他者、定量和定性、情感与价值等多重评判尺度的综合测量,重在发现学生兴趣爱好、个人潜能、基本素养和发展诉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评估自己,从而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学习目标、增强自信、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针对教学区域差异和课程改革进程,可从目标要求、课程内容、知识结构、学生学习方式、能力与素质培养、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评价等角度,采取实用和适用的教学策略,以求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实现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第二篇:高中历史新课改中的尝试教学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百花争艳,但一些教师仍感叹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目的也是最大值地获取书面信息,培养学生对史实材料的分析、理解、概括、表达等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本文就“尝试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中作一些探讨。

理论历史教学应用教学效果教学创新尝试教学理论萌芽于1980年开始的尝试教学法实验。尝试教学理论是“尝试成功说”,它系统地提出了学生达到成功的七个条件,从实践上解决了学生达到尝试成功的操作化问题。尝试教学是尝试思想应用到教学中,是一种带有尝试特征的特殊的教学活动。其教学过程是要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试一试,有困难可以向同学请教,然后尝试练习,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尝试教学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它是一种主体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所在。近年来,我在历史教学就进行了这种尝试性教学活动,活动中尽可能地运用尝试教学的新理念,教师不要先讲现成的结论,主张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

冲破“先讲后练”[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先练后讲”[学生先尝试练习,教师再有针对性讲解]的新型教学模式。根据这一理念,历史教学过程中我通常就每一章节的内容设置出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与探究。比如:在高三历史基础复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可以出示思考题:请回忆:①辛亥革命结束后有过哪两次复辟帝制的行为?结果如何?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进行了哪几次革命斗争?结果如何?③根据以上两问,1912――1919年间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通过问题设置情景,引入本课时讲授主题:1912――1919年间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那经济情况又如何呢?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回忆与思考。请思考: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时间与原因(历史背景)如何?②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情况如何?③列举民国初年著名实业家及其主张。④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在发展,为什么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表现、结果如何?⑤概述并分析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影响。这样通过出示尝试练习题目,让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认定,并进行尝试学习,导学指导。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让学生尝试仔细认真地发掘考点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分析材料的习惯,并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等略)。把教材内容尽可能转化为教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基础复习与探究。关于民国初年著名实业家及其主张,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供同学们阅读与观赏(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略)。通过阅读分析有关材料,让学生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归纳等处理能力。通过设疑可以教会学生会思考,把学生摆到主动学习的位置上,使学生感到是他们发现了知识,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从而享受到学习活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的动机。通过设疑,给学生营造一个思维情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突破重点,难点。通过提问,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教学中也需要一个教学性的反思。

通过设定难度较高,立意较新的模拟题,以培养学生历史审题,立意,作答的能力。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地分析问题,对前后知识形成关联。如:概述1840-1919年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从政治、经济、思想分析中国民资工业的历史地位。在此,还可设置中国近代(1912-1919)出现几种社会经济形态?关于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设置尝试练习,进行目标教学,注重精讲,以寻求突破。出示图表,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认知能力,并能从中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区别现象与本质的能力。最后通过补充练习让学生触类旁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形成。总之,在尝试教学中学习的新理念,有力地冲击了注入式教学的旧观念,这种教育新理念的出发点是: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以人为本。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也是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思维发展的空间。这种尝试教学的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具体表现为四前四后: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练习在前,讲解在后;活动在前,结论在后。其教学的模式一般分为七步: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有一个基本模式。当然,也反对生搬硬套,一成不变。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的需要灵活应用,可以多种变式,关键在于掌握“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

第三篇: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学生主体。本文就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设想。

关词键: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历史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以教师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上课时,可设计一些问题让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下列课堂教学模式: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四至六人分成一组,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积极思考,进行小组讨论,我深入到一些小组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然后让各组选出代表发言,这些代表可以是“教授”、“教研员”、“馆长”、“局长”等,我还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问题,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以肯定及总结。通过以上方法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很高,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很强,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制定研究性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对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陌生,而大量的历史知识又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因此,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让学生感悟历史,以史为鉴,同时也有助于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学以致用,提高兴趣。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依托历史教材和洋县社会生活实际为学生确立了以下研究课题供选择:洋县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渊源;洋县婚宴礼俗;洋县的传统民居;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我的家庭历史;家乡的变迁;西汉高速公路对洋县经济、旅游业的影响;洋县乡土历史调查;洋县传统小吃现状调查;我校及周边地区古民居保护情况的调查等。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立研究课题,并给以写作指导,如推荐有关书目、推荐可以搜集到有关资料的单位或人,提供参考资料等,对学生论文或报告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让学生把研究活动成果在小组进行汇报交流,根据汇报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选出优秀论文、报告推荐给学校《雏鹰》校报发表或展示在学校文化走廊橱窗供学生参观阅读。经过他们自主学习,付出艰辛而得来学习成果,他们感受着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其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引导与指导,学生是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和落实,这就要求教师从一讲到底的“独奏着”的角色过渡到“伴奏着”的角色,由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向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转变,那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就必然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式的合作关系对待,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学生担心回答问题出错,引起同学的嘲笑,会造成了一种心理紧张,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对课堂提问答不出的同学说一声:“请坐下,再思考一下”,而不是让他长久地站着;对回答错的同学说一声:“不要紧,再听听别的同学的回答”。在历史教学中,我还适时对学生的发言加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其次,我认识到课堂便是情感场,改变了以往板着面孔上课,以微笑面对学生,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学生也会以微笑回报老师,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扩大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历史课外活动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所以,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课内外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更多的爱好、更高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洋县乡土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组织部分学生到洋县龙亭蔡伦墓祠参观、学习,在这里,同学们直观地了解我国造纸术的原始工艺流程;并组织部分学生到洋县文博馆参观,欣赏上自新石器时代,下到民国时代的一些文物,并邀请有关专家向同学们讲解,通过欣赏文物来了解洋县历史。到洋县的红色旅游景区――华阳古镇参观,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了解程子华、徐海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25军北上长征途中,在华阳镇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领导广大群众开展和武装斗争的历史,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到洋县谢村镇参观“智果寺藏经楼”,了解全省著名的宋元时期以城墙和护城河构成的城堡式寺院文物遗址。这样,学生就能够把课本知识和形象的历史文物结合起来,真切地体会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这对“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新的历史课程改革浪潮,中学历史教师肩负重任,只要我们反思传统,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新的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的历史教学势必走出新的天地。

第四篇: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个案分析

【摘要】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并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以学案教学模式为个案,探讨了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个案分析

新课程改革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众多方面进行了革新,其中学案教学就是在新课改视野下出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当前,众多中学在历史教学中实行了学案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加大学生学习压力,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以学案教学模式为个案,探讨了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高中历史采用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案是教师在教案基础上设计出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材料。学案中设置了许多启发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高中历史采用学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有指导性的预习、课上有层次性的学习、课下有针对性的复习,切实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如学案中安排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思考,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对这些问题探讨、交流,这不仅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能增强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2.实现师生互动交流,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授课――接受”式教学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往往由教师一人主导课堂,学生则参与甚少。由于教师单纯地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学生对这种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大都存在抵触心理,通常缺乏学习热情。高中历史采用学案教学模式,以学案为媒介展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学案发现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学案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和课程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学案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3.顺应新课改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倡导实行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学案是教师在结合教案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其中包含了一些探索性、开放新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编写“百家争鸣”这部分内容的学案,先让学生弄清楚主要学派及其思想,然后让学生查阅“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最后让学生尝试着分析“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这样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切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案编写难度大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扎实,善于联系所学思考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显得游刃有余,但有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在历史课上则感到很吃力。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编写学案时既要追求学案有引导性、启发性,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因此学案编写难度较大。此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会利用学案做好课前预习,有的学生则对学案视而不见,这也是学案教学模式中的一大问题。

2.学案与教材双轨进行,不易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案是教师用来辅助教学的重要材料,对学生的预习、学习以及复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将学案与历史教材并用,同时教师在讲课中时常要求学生看黑板或者PPT,于是学生在课上既要看黑板、学案和教材,又要听课、记笔记,一些学生常常会顾此失彼,难以集中注意力,稍有疏忽就会跟不上教师的进度。

三、新课改视野下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的策略

1.教师提升业务素质,发挥主导性作用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肩负着学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一系列责任,所以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必须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此,教师首先要在学案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努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课上对学案上的重点问题多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真正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其次,教师要切实发挥在学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案教学模式以学案为媒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但这并不代表教师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教师仍然在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和新课标要求,精心编写学案,而且在学案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学案利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答疑,从而达到学案教学的预期目标。

2.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切实发挥学案作用

学案是影响学案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切实发挥学案的作用是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工作。为此,首先要坚持层次性原则和指导性原则,切实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坚持层次性原则是指学案的设计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既不能要求太高让基础差的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要求过低让基础好的学生不屑一顾,一份学案要设置多个层次的目标,让各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高。坚持指导性原则是指学案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且能够指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地图册上画出大致的航线,然后在图中标上航海家、时间等,教给学生一些类似的学习方法。其次,要注重学案的落实,切实发挥学案作用。学案在学案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高学案编写质量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将学案落到实处。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意检查学生的学案利用情况,督促学生利用学案做好预习、复习等工作,切实发挥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

3.充分了解学生,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

新课改视野下要想完善高中历史学案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学案设计的建议,在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写学案。学案的编写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能力水平。例如在为高一学生编写历史学案时,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做好由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为高三学生编写教案时,要注重高中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全面地看问题。

4.优化学案教学模式,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新课改背景下要想优化学案教学模式,需要重视和使用多媒体技术。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学案以电子版形式保存,并且易于对学案进行修改,将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其次,将学案做成PPT在历史课堂上放映,并且在每页PPT上标明对应教材哪一部分内容,这样教师只要在讲课过程中及时更新PPT单页,学生就能明白教师所讲的是学案、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从而有效避免学生顾此失彼的情况,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四、结语

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有着多种教学模式,学案教学作为其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重视和完善,从而真正改善历史教学效果,推动国家的新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杨飞.新课改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个案探析[D].赣南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1.

[2]边芸.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学案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J].新课程・下旬,2013(07)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初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于2003年4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终究要取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都与以往的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不同,针对这一情况,高中在现在的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方法、理念,以适应新课标。

一、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

三、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渗透世界近现代史教学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只作为选修,必会削弱本身的地位,因此如何在两难局面上照顾学生对历史在古今中外内容的学习,是教师不容回避的问题。虽然,初中阶段这些内容高一学生都已学过,但对初高中的要求深度、广度不同,中国古代史学生相对还熟悉点,但世界史内容他们是在初三学的,由于初三升学压力,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好世界史的内容。所以,若在高中阶段学生不接受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就会出现严重脱节,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教育“三个面向”中“面向世界”的要求;从微观角度来说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中国是世界一部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在高考综合科目考试中,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内容又是出题的“热门”内容。所以,高中生掌握世界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内容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这一点上决不能囿于大纲,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对高一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在给学生讲中国近现代史内容时就不能单纯从中国国内历史的演变去考虑,而应将其置于世界历史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之中进行分析。新教材已注重到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近代史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认识,“引言”就很重要,教师要重视这些内容,用好这些内容,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教材,找出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内容和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