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思考(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当今的社会,化学这门学科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了,它逐渐被划分为很多分支学科,也与生命学等学科相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的内容主要都是基础知识,学生想学好可能不需要花很大的精力,但是初升高之后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化学知识变得抽象、零散却又互相联系,所以很多学生在初中升高中后会有很大的不适应,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先培养学生的主动发问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去做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为什么要说敢于提问呢?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问题,如有的学生在课下与周围的同学相处融洽,话也很多,但是一到课上就经常低着头,不太参与课堂活动。我觉得这样的学生就是受课堂氛围影响而导致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到尊重自己的学生,与学生多用心交流,努力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动态,多给学生一些帮助,跟学生交朋友,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你,从而慢慢敞开心扉,友好面对教师同学,思想不受束缚,就能在学习中畅所欲言。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问
在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之后,我们并没有真正完成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任务,我们还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发问。因为有很多学生在听课时,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会怀疑老师,因此也就不会发现问题。那么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学生的这种思想,告诉学生老师教的和做的也并非全是正确的,学生要用自己的大脑去想,去验证老师讲的是否正确,或者老师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引发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氯水”的性质前,教师可以抛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我们在养鱼的鱼缸里面注水前要先阳光照晒呢?(2)如今市场上面鱼目混珠,有很多的不法商贩以假乱真,比如他们经常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辨别真假呢?然后在课上我们讲完氯水这一课后再让学生去探究,我相信学生课前的疑问会在课后得到解答,那么教师可以顺水推舟继续让学生再去寻找类似的现象和问题,让他们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答。我相信由教师先提问,再由学生继续发问,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改变,让学生学会主动发问。
作者:龙明煜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二中学
第二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实际应用
【摘要】
阐述三维目标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贴近生活,创设和回归生活情境;通过对知识进行学习、转化、迁移及巩固,促进整体学习策略的实现;将实验还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养成。
【关键词】
高中化学;三维目标;实际应用
教育将促进人的综合发展作为最终目标,而针对新课程目标来讲,其将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及现代生活需要作为基本目标,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作为追求的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作为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知识观,其也代表了教学目标从以往的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中心,从传统的对知识技能的注重,转变为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本文以高中“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为例,对在实际教学当中,如何有效、合理地对教学策略的构建进行探讨,并就实现三维目标阐述自身体会。三维目标对新课标改革的相应要求给予充分体现,其将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整体的人”的观念的全面发展进行特别强调,对学生身边的生活世界及环境予以回归,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基础学习方式。
一、贴近生活,创设和回归生活情境
化学知识源自于现实生活,并在生活当中得到运用。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实际状况,将其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结合,以此作为出发点,有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刚开始上课时,利用多媒体将“结晶后海水盐在地球陆地上予以平铺,陆地将会在原有高度基础上平均升高145m”的事实依据予以展示,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讨论,将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富集”形式给予展示,指出其相应的主要价态为-1价。为接下来学习气化学性质奠定坚实基础。将“氯气的物理性质”引入课堂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讲一讲有关氯气的性质,如介绍纳粹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规模使用毒气(Cl2)对英法联军实施攻击的历史事件;或者介绍2005年发生的氯气泄露事件,说明这次泄露事件发生后,给当地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及对人民群众所造成的重大伤害。通过对上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进行介绍和分析,学生就会对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进行直观了解,并能对氯气的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分类及理解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深层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化学知识的习惯,提升学生对生活当中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在本节课当中,“氯气与水反应”是本次教学的重难点,此内容可把“在自来水当中存在刺激性的气味”作为切入点展开分析,通过现实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案例产生相应的疑问,从而引导学生提出相应具有探究性的科学问题,即氯气在水中的熔解过程,是不是只是一种简单的物理熔解过程?还是具有一定化学变化的过程?伴随着这些问题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后续学习创设相关条件和路径。
二、通过对知识进行学习、转化、迁移及巩固,促进整体学习策略的实现
针对知识和能力的实现过程来讲,其实质上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过程与方法两维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内涵。利用广义方面的知识对理论进行加工,而对知识的学习需要经历诸多阶段,诸如迁移与应用、巩固与转化等。这虽然是相关学习者自身的内部行为,但是它仍需要相应的外部手段来对它进行深化和转化。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诱发和促进学生在新知与旧知之间进行迁移与转换,对学生的知识界面予以扩宽,对其认知结构进行优化,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在对“氯气的化学性质”进行教学过程中,先将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给出,引导学生对氯的存在价态:-1价进行回想,并结合此内容对相关的还原剂、氧化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进行回顾,利用分组讨论方法集思广益,对氯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和推断。对此部分的知识来讲,其内容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针对这些“旧知识”,可以放手让学生对它进行完善和巩固,然后推断、预测新规律和新现象,实现将旧知识转化和迁移至新知识上。此种方法不仅对学生学科知识的整体网络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相关“氯气用途”及“氯气与碱的反应”等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对刚刚获取的“氯气与水反应”的知识来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三、将实验还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养成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形式,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相应知识及对化学知识予以检验的重要方式,通过科学探究策略的不断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例如在本节课“氯气与水的反应”环节,当对科学问题予以提出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氧化还原及原子守恒等知识,对水与氯气之间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猜测,针对所出现的不同的猜测结果,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相关知识进行实验验证,促进学生在实际的问题解决当中,对氯水与次氯酸方面的知识进行掌握。利用“提出问题、化学假说、实验验证、科学论断及应用交流”的基本方式,将上述当中的假说和实验验证作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化学反应现象进行猜测,并对自身持有的意见予以表达,然后进行科学论断。这样做不仅对学生的实验探究及知识迁移能力得以充分培养,而且对学生表达交流及科学创新能力也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学生之间能够通过这个途径取长补短,使其合作能力及精神得到提升,养成积极实践的习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针对“氯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氯气的化学性质进行推断和分析,然后通过相应的分组实验及演示操作,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然后总结、交流、思考概念的本质、实验现象及实验条件。也可以通过分组实施自主实验,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化学实验当中。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对其给予相应引导和肯定。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化学现象的本质特征。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详细记录与交流可使其科学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自信心的提升。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最终获取相应的学科学习能力。
四、总结
三维目标的三方面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知识和能力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过程与方法方面来讲,是其二维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而过程和方法又是其余二者的重要桥梁和中介,而最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其余二者的重要归宿和升华。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及互补的作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对其进行不断反思和研究,对教学策略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促进三维目标在学科教学中得到落实。
作者:窦巧英 单位:百色市百色中学
第三篇:高中化学课堂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思路
摘要:
师生关系是学生和教师在课堂内外交往而形成的一种关系,在新的课改基础上,师生关系被看成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反应了教学活动的优劣,也反应了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有怎样的方法和手段。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文以高中化学课堂为例,对师生关系进行解读。
关键词:
高中化学;和谐;师生关系;营造
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改革的进步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相对和谐、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处于平等的沟通状态,这样的课堂才更有效,才更和谐,也更能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高中化学课堂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之间单纯存在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话语往往只是局限在化学课堂之上,主要内容是化学知识的传递,若是教师主动沟通也只是询问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在化学课堂以外的时间很少关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心理以及学生的困难等等。这样的教师就很难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长期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老师一定会存在距离感和陌生感,不愿意向老师透露自己的心声。教师也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对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或者交际上遇到的困难等等都不清楚,师生关系基本可以用紧张冷漠来形容。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做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过程中,让学生去学习高锰酸钾的特性,然后怎样生成氧气,这种教学非常枯燥,没有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只是进行课堂的说教。
(二)教师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意识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足可以在后来弥补,但是如果是对道德品质的忽视,则可能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成绩能够代表一切,学生成绩优越就代表这是一个好学生,学生成绩差就代表这个学生无有用之处。这中对学生的偏执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成长,这种标签化的理论在现代教学改革中也不适用。学生的成绩关系到教师情绪的变化,若学生的成绩下降,教师就会在课堂上一阵狂风暴雨,这种态度会给学生在人格上和心理上以及道德上产生一定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在教师的标签下,受到不公平地待遇会对课堂产生一种质疑,有厌烦的态度和敌对的情绪。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成绩,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培养,并把德育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展示学生的道德魅力,而且培养学生较为高尚的道德和情商发展[1]。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尊严和人格
处于高中课堂的学生,一般正处于叛逆时期,因此在心理特征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故意与教师作对的学生,这种学生一般是受过教师的各种侮辱,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甚至有动手打架的情况,这是因为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说了一些伤害学生自尊的话语,引发了课堂冲突。作为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尊重就必须学会尊重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尊严,如果学生犯错,可以批评教育,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赢得学生赞誉和尊重的前提。另一种学生是要用非常偏激的方式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用自己调皮的行为告诉老师自己的存在,这种学生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这种心理,不要只是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其他特点[2]。
二、构建高中化学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观念,关爱学生
教师在现代化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在传统课堂主人的理念中走出来。在教授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掺杂一些小故事,也可以以学生为例来增加课堂的幽默感,这样不仅让学生觉得自己和教师的关系近了,同时也创造了愉悦的课堂气氛。随着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广,学生可能在课堂上会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回答就要诚实的告诉学生,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兴趣,然后在教室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拉近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性,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感受到被老师仰慕的感觉。
(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当妥协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单单的按照成绩去评论一个学生的优劣。例如在化学课堂上,或许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他们愿意帮助同学和老师,积极的做一些其他同学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学生身上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被老师关注的感觉,从而在其他方面更加积极的改进自己。另外,宽容是教师教给学生的品质,那么教师自身也要做到宽容待人,适当的妥协,对于一些叛逆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不能放弃他们,更不能与学生一较高低。学生犯错,固然要得到批评,但是这种批评要注意方法的运用,不可以伤害学生的尊严,也不能伤害学生想要进取的心态,边鼓励边批评的方式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化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优势的发现可以把学生比喻成镁条,在燃烧过程中能够发出耀眼的白光和热量,那么这个燃烧条件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表扬和鼓励。
(三)善于抓住教育时机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机会,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善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出发去讲课,化学课教师在讲解物质过程中,可以从女生爱美这一事实入手,讲解化妆品中所含有的化学元素等等,这样让学生觉得教师与时俱进,了解他们的生活也更了解他们,所以学生在内心深处更愿意接受这种“新潮”的教师。教师也可以在称呼上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有些教师会称自己的学生为“孩子”“宝贝”,这种昵称只有在家学生才能听到,所以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自己的亲人。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中化学课堂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思路进行了分析,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教师能够同学生有更加和谐的关系。
作者:杨庆松 单位:安徽省巢湖市巢湖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朱飞.学校师生关系冲突的伦理解析——兼论伦理视域下师生权利关系的拓展[J].伦理学研究,2013(1):133-136.
[2]邓晓宇.皮格马利翁效应与师生情感关系的教学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