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运用(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运用(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运用(3篇)

第一篇:高中化学实验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

摘要:

本文从做好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验效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实验操作,锻炼学生实验能力等方面,探讨了高中化学实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措施,以期为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技术

传统高中实验教学主要采取教师先理论讲解,然后进行实验演示或者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容易受到教学时间和实验空间的限制,从而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既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实验过程,又可以避免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分析高中化学实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措施,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做好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化学实验过程不可逆,如果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或者没有注意到实验细节,很难对实验内容有深刻理解,从而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重放与慢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钠和水反应”实验中,传统教学方法为教师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但是由于钠的性质比较活泼,与水反应的过程比较快,学生无法对实验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使得实验效果大打折扣。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再次演示实验过程,并结合实验现象讲解其产生的原因:浮:钠的密度比水小;熔:钠的熔点比较低;响:钠与水反应剧烈,会发出嘶嘶的响声;游:钠浮在水面,反应过程中会在水面游动;红: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水中的酚酞遇碱会变红;热:钠和水反应为放热反应,学生用手摸烧杯会有热的感觉。高中化学教师一边借助多媒体演示实验内容,一边向学生讲解实验现象发生的原因,这样既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增强实验效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的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让学生进行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可能会因操作不当出现实验风险。高中化学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既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避免出现实验风险,又可以增强实验效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氯气制取”的实验时,由于氯气为有毒气体,如果教师贸然让学生独自进行实验操作,难免会因为操作失误出现氯气处理不当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出现中毒情况。即使教师先向学生讲解错误操作产生的后果,也很难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先向学生演示实验操作失误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让学生对氯气中毒有清楚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向学生反复强调实验尾气处理的步骤: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移走酒精灯,并利用多媒体进行反复演示。这样既可以使安全、规范操作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心中,将实验过程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尾气处理的最佳方式,增强实验的效果。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如果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实验演示,而不需要学生独自进行实验操作,这样既可以起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又可以有效规避实验风险,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三、结合实验操作,锻炼学生实验能力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虽然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演示,可以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但是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图像和画面中,无法让学生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和实验操作相结合,在强化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氨水喷泉实验”时,在讲解完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理后,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喷泉实验的现象,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实验感受,又可以增强学生完成实验后的成就感。但是由于影响喷泉实验效果的因素较多,如气体烧瓶干燥情况、烧瓶气体充满与否和烧瓶密闭性等,所以很容易出现学生实验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情况。此时,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喷泉实验的过程进行演示,并逐一分析学生实验问题发生的原因,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和关键点,加深学生对喷泉实验的理解与掌握。

总之,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其与传统实验教学方式的优势互补,在保障化学实验安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王李楠 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志艳.高中化学实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管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4).

[2]杨敬元.高中化学实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3]卢引兰.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6).

[4]王久华.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01).

第二篇:高中化学实验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高中化学教学通过探究性实验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策略。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则

1.1转变学生化学学习的观念

教师应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上,为学生树立主动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索创新,在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推动下探索创新性学习,主动思考,深入钻研,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化学知识认知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1.2将化学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挑选出适应学生生活经验与理解层次的探究性实验,从实验内容出发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导入教学,使探究性实验的内容更易于学生理解。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探究性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独立实验的过程中锻炼思维。

1.3更新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依托于多媒体、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播放一些实验视频,通过动画的形式为学生直观的展示实验中化学现象包含的内在规律。可借鉴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实验目标,以小组为单位各司其职完成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方式的更新,能够丰富高中实验课堂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中学习方式,充分调动身边资源进行探究性实验,提升学习的自主性。

1.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探究行为进行充分的启发性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予以解答,帮助学生树立敢于质疑的观念。鼓励学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2、探究性实验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学案例研究

现以高中化学教材中HNO化学性质探究性实验为例,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与对策。

2.1教学情景创设与问题的提出

常温条件下,稀HNO与Cu反应生成无色NO气体,但NO气体稳定性较低,极易被氧化而生成红棕色的NO气体。设计实验验证反应生成物为NO及其氧化过程。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性实验,设计了图1所示装置。实验用品:自制两边不等高U形管,分液漏斗,单孔塞,铁架台等若干套;实验药品:铜丝,稀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2.2实验探究

根据稀HNO与Cu反应特征(在稀HNO浓度1:0.5以上条件下该反应会生成红棕色的NO气体;在稀HNO浓度1:l.5以下条件下反应会生成无色NO气体)得知,为了成功的验证NO气体产生与氧化过程,该探究性实验应对稀HNO浓度进行控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1:0.5,1:1,1:1.5,1:2,1:2.5体积比浓度范围内优化筛选。

2.3实验结论

a该探究性实验中,稀HNO体积比浓度1:1.5条件下实验效果较为理想,无需进行加热,反应速度适宜,便于现象观测;b该探究性实验中,反应停止后打开活塞,将无色气体导入分液漏斗,当气体有无色变为红综色,则证明该气体为NO。

2.4科学抽象

该探究实验在原理上揭示了HNO的强氧化性—Cu与稀HNO反应的还原产物是NO。实验本质可以抽象为“金属丝与反应液反应生成不溶于反应液的气体的制备”。其他金属和不同反应液实验可参照上述案例对实验装置进行改动。因此,该探究性化学实验课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稀硝酸的氧化性特征,同时是学生掌握了此类型实验仪器的选择与使用,实验能力与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2.5应用举例

高中化学Al与NaOH(aq)反应实验中,以往课本实验方法氢气检验现象不明显。可以根据上述实验案例进行探究性实验拓展。用Al丝代替Cu丝,NaOH(aq)代替HNO,分液漏斗部分改用尖嘴导管与单孔塞相连,两者之间通过一小段胶管用止水夹控制反应体系内外的气压的平衡。随着实验的进行,当反应液离开Al丝后反应基本终止,把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放在尖嘴导管口的下方,慢慢地放出U形管内产生的气体,可以看到长的火焰从尖嘴处喷出,并伴有“啪”的响声。释放气体时,如果保持胶管略微弯曲,可以看到稳定的燃烧的蓝色火焰。证实了H的产生。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师应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者:黄东 单位:玉林实验中学

第三篇:高中化学实验题命题启示

[摘要]

通过对历年化学高考真题进行实验,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实验方案,可以找到化学实验命题的新生长点。高中化学实验题命题必须以实验为基础,一线教师在命题时可对高考实验真题进行改进,并以此制定新的试题。

[关键词]

高考真题;高中化学;实验题命题

一、问题的产生及意义

命题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基本技能,所命制的试题必须符合科学性、严密性和准确性的基本原则[1]。然而,一线教师的命题,往往是从网上下载然后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负责一点的教师可能会亲自动手做一遍,并检查是否存在纰漏;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出的试卷则错漏百出,不但严重影响考生答题,还有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如何命制出高质量的化学试题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很多文献资料都给出了试题命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2],这里仅就高考实验真题的重现、改进和创新设计方面进行讨论。好的实验试题可以提升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技能,保证试题的说服力,提升试题的可信度。综上所述,教师通过重做高考实验题,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自行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这就可以找到新的命题生长点,并可以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转化成实验探究或者其他形式的题目。

二、实验部分

(一)原高考试题分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卷实验题第29题的第1问,题目如下:请回答下列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有关问题。(1)下图是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适量氯气的简易装置。装置B、C、D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试题考查的内容很简单,仅仅涉及仪器中某些装置的作用,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B是氯气的收集装置;C中的导管是短进长出,是为防倒吸的装置;D中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有毒的氯气,但同时易产生倒吸;C为安全瓶,是为了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吸到B装置中。本题有一个创新点,即将课本中氯气制备的方法进行替换,在把二氧化锰换成高锰酸钾固体之后,固液加热型的装置变成了固液不加热型。据此,可以作为命题的生长点,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实验设计

在药品和仪器不变的情况下,重点验证氯气的性质,作为命制试题的依据。1.新增药品:品红溶液、硫酸亚铁溶液(加入还原铁粉以防氧化)、硫氰化钾溶液。2.实验设计:将C装置的导管连接改为“长进短出”,其余不变。3.问题分析。原本选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来验证氯气的氧化性是比较简便的,但是在本实验中所选的试剂在得到预期的现象之后,还出现了一些“意外”,而这些“意外”恰恰变成了实验试题命制的新生长点。制气装置:在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之后,浓盐酸开始往下滴,随着试管中黄绿色的气体逐渐增多,有大量的气泡冲到分液漏斗中,原本无色的浓盐酸变成了黄绿色,且溶液不再往下滴。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分液漏斗中的浓盐酸会变色?溶液不能顺利往下滴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前者易于回答,后者如果直接问学生的话就显得有点突兀,学生就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回答的角度。这就需要命题者在命题时,将制气装置中的分液漏斗改为上下联通、平衡了气压的装置,这样学生就可回答、能得分。B装置:氯气的氧化性很强,照理品红溶液褪色应该是很快的,但在本实验中,品红溶液褪色的速度并不快。根据这个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提出并尝试解决问题,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改编成新的考题。例如,可以将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的实验与本实验进行对比,考查两个实验褪色的原理和本质(氯气与水反应之后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则是与品红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请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即氯气能使品红永久褪色而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是暂时性的,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学习的经验进行实验设计和回答了。C装置:现象为无色溶液变血红色,但如果继续通入氯气,血红色的溶液又变为无色。这与平时往硫氰化钾溶液和亚铁盐溶液中滴入饱和氯水的现象不一样,原因是持续不断地通入氯气,氯气先将亚铁离子氧化成三价铁离子,进而生成硫氰化铁而变成血红色;接着,过量的氯气将硫氰酸根离子氧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l2+2SCN-=2Cl-+(SCN)2,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平衡向着破坏硫氰化铁的方向移动,血红色逐渐退去。命题的生长点为类卤素、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三、结论及命题启示

从后续的高考实验考查内容看,类似本题的实验还在不断出现。因此,通过在实验室中重新操作往年的高考真题来找实验题的命题角度,查找新的命题生长点是可行的、有意义的。这也给一线教师很多启示:一是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并善于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将整个过程设计成具体问题,设计成新的实验后再去验证,最终形成科学的实验题。二是考过的高考真题往往是后续命题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重做高考真题,特别是高三总复习时,要对高考原题进行改编和拓展,本文所做的尝试将是很好的示范。三是教师要改变命题观,只要经过科学谨慎的动手尝试,在实验的基础上命制试题,一线教师同样可以命制出科学合理的试题。四是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并尝试让学生去改编试题的问题,然后让学习小组交换试题并相互批改。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开拓了优秀学生的科学视野,让这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作者:黄大宇 单位:广西百色祈福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孙建明.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李连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分析及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