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化学课堂论文(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
学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跑线和终点线,也是学科教学的核心,所以,学科教学总体目标设置的范围必须限定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新课程标准》内,化学课程也不例外。普通高中化学教学是在初中化学教学量变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质变和量变结合的更高层次的基础性教学。《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教育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部分,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生制宜地开展化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分类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内容以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为主,以提高全体学生化学素养为导向;选修课是必修课内涵和外延的延伸,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是具有理工科发展倾向的学生重点学习内容。原则上,高中一年级只安排必修课的教学。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师还应认真研究高中化学和《考试说明》。《考试大纲》说明了高考化学的命题范围,其制订的依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而《考试说明》的制订依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三者环环相扣,不可偏废。总体来说,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框定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这三个范围之内。只有这样,化学课堂教学才有明确性、目的性、意义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维属性
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三维属性:
1.知识技能
在初中义务教育段化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初等化学高级阶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与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英语缩写)的密切联系,以及化学学科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运用。
2.能力方法
化学教学的一项最重要任务,是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化学要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科学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学科及其边缘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的能力方法,是指训练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及特长。
3.情感态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和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环境、能源、材料、技术等问题,培养学生忠于科学的态度,并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团结、协作、勤奋等良好品质。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专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为例,探讨如何制订教学目标。《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正确书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第三,简单介绍燃料燃烧的意义,并举例说明充分利用燃料的方法。《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能力目标包括:通过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现象、分析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守恒观点、能量转化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养成能量观的思维习惯。《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情感目标包括: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保护环境、重视节能等公民意识。综上所述,《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课堂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体现了目标的三维结构,目标主体不错位,目标要求不越位,目标明确且具体,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
三维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就要考虑如何有效落实,使教学目标迅速归位。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教师要努力打造一个全新的课堂,然后依靠、创新这个主阵地,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提供基础性帮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几方面去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1.转变教师角色
我国中小学教育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其中,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其关键是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统的课堂观念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掌握课堂的方向,是课堂的灵魂。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在课堂上彻底转变师生角色,教师是主导,但不是领导,应以引导学生、服务学生为主,做学生知识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手中材料,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会自学,做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化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从中获得知识、技能与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领航员,学生主要是在课堂活动中获取知识的,从根本上说,课堂活动是在45分钟内进行了一种有目的研究过程。在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主动引航,积极促进并确保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演示分组等实验操作、课外兴趣小组实践活动、趣味化学故事讲述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转变学生角色
传统教学观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课堂从属的地位,是不折不扣的配角。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要求教师积极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主角,教师退为配角,做学生的朋友和引导者。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发言,大胆质疑,主动讨论,主动探究,有利于改善师生互动的局面,扩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增加学生的实验课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注重课堂评价
教学目标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这就决定了教学评价也要多层次、多维度,教师既要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情况,又要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情况。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包含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两者相互结合,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即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思考答案的过程。此外,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分层次、多角度地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使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学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跑线和终点线,是学科教学的核心,教师通过转变角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评价等形式,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作者:庄芳 单位:福州市连江县黄如论中学
第二篇:高中化学课堂师生互动探究
一、高中化学课堂中实施师生互动的背景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着眼于时代要求,着眼于未来竞争,转变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积极地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实现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重传授向重发展的转变;只重教学过程向重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转变,努力把课堂变成师生互动、心灵交汇的舞台。
二、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是:师生在课堂上缺少平等、友好、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缺少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常常因为不信任学生而剥夺了学生主动活动的机会,学生往往因为习惯于被动地听课而放弃了自己主动活动的机会;教师经常会由于教学进度的限制而减少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互动形式单调,多师生间互动,少生生间互动;互动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
三、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师生互动的条件
1.树立现代教学观,优化师生关系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抛弃师道尊严,做到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交流。在互动探究式教学氛围中,教师应有开放、民主、宽容的心态,最大限度的调动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教师要善待学生的质疑问难,不能摆架子,训斥善于钻问题的学生,也不能不懂装懂,敷衍了事。对于具有创新思维的思想火花,教师应积极肯定,认真引导,采用多元评价,让学生敢于尝试并享受成功的喜悦。
2.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在课堂互动中,教师要构建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吻合,操作上要化“大步”为“小步”。因材施教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3.要灵活多样,注重互动的有效性
在高中化学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并利用多种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教学互动中通过多法结合,互配使用,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提升学生的能力,让课堂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实现有效互动。
四、高中化学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1.创设情境,趣味引“动”
即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或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把他们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并丰富互动内容。在鲜活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所以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在如何创设鲜活的情境多下工夫。情境创设可以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入手,可以从化学史话入手,也可以从新闻热点以及科技发展入手。
2.精心设计,问题激“动”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教学中的程式化、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和思维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随着问题深入学。探究从问题开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论课上、课下都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宽松的氛围与情境,自始至终鼓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宽松的情境中敢疑,并引导学生会疑、善疑和释疑。结果证明并不是必须教师教方法,学生才能学会。学生所找出的方法可能还没有清晰的步骤,缺少理性的反思与总结。这时教师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升华,使学生在自己找到方法之后,发现教师能精炼地点出关键之处,学生对学习会有一种满足感。因此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给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新的体验,学生自己找方法的过程对于他的学习更有意义。
3.突出特色,实验带“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既能产生引人注意的问题,又能提供种种感性的材料,引发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积极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突出化学特色,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教学中通过实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效果好,效率高。
4.捕捉信息,及时调“动”
教学过程中,往往在老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果我们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下面的课堂带来一份精彩。此时,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发挥灵活的教育机智,出色扮演好探究活动的调控者角色,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积极地推进学生的探究活动。
五、总结
总之,师生互动是让老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宗旨,而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而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
作者:单权连 单位:安徽来安县水口中学
第三篇:高中化学课堂加强互动启发性教学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遍历我国目前化学教学课堂的现状,可以看出很多问题,首先由于一些化学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高,照本宣科,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没有动力,主动探究化学问题的能力弱.其次由于一些老教师抱着陈旧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发挥创新思维,转变教学模式,导致即使讲得很有深度,学生依旧存在接受困难的现象,学习压力大,老师自身也觉得很苦恼,更有甚者导致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并且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和当地教育局在化学课堂上不够重视,学校投入力度不够,并且学校对于相关的实验设备不够完善,导致学生不能具体去认识化学这个学科的魅力所在,不能对化学有个更直观的反应,让学生对于化学只停留在老师所讲的书本上,永远投入不了实践,更使得好的教师无用武之地,渐渐丧失教学信心,帮助学生机械地应付学习任务和考试,沦为照本宣科教师中的一员.这些暴露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都亟需我们去解决,同时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们要本着勇于创新的先进理念,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理念上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化学教育把好关,为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
1.互动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互动启发式教育主要通过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互动的模式来启发、引导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和学生都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教学环节,同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方向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各个学生和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交流,做到有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共享课堂,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探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让课堂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到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探究化学问题,主动推开化学世界的大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互动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在抓住课堂效率的同时,由老师满堂灌的模式转变为全新的教学模式,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这个课堂中来,调节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热情,同时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更大的扩充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需要因人而异,不同的老师根据自身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互动模式,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并无固定的模式,所谓千种变化尽在不言中.
三、互动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根据我们调查研究,开展互动启发式教学,要根据各个高中化学实际情况开展,教师要进行互动启发式教学就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等相关因素.
1.对化学概念理解的互动启发
在实施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条件是首先让学生做好一定的预习工作,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师根据化学的概念巧妙的穿插互动环节,不断引入学生进行新的思考,通过举例子,反问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学生对化学中更概念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我们在学习小苏打和麦秸竿的反应时,我们可以亲自让学生进行实验,用一小勺的麦秸竿灰里面加入一点点苏打粉,同时下面用酒精灯进行加热,等到加热到一定程度,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两个互相发生反应,并且麦秸竿灰呈现蓬松式的发泡,体积变大很多,同时里面出现很多小孔,火焰的颜色呈现黄色,同时在这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它们反应出现啥现象,反应的剧烈表现是如何,他们反应的生成产物是啥,同时火焰的颜色为啥是淡黄色,是否有钠参与反应等等通过这些形式的问题我们让学生加强对化学反应的记忆,并且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记忆,减少遗忘率,同时互动式教学方式脱离了原来的照本宣科的模式,不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和无聊,培养了学生的训练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认真的去思考,形成对整个高中化学知识结构的清晰理解.教师只有在对学生化学概念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深化,这是一个必要和前提.
2.对解题训练来巩固的互动启发
对于教师仅仅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想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还需要给学生们一些必要的练兵实战的机会,化学的知识需要相应的习题来进行强化和吸收,通过习题的训练和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这是个检验课堂成果,并且让学生明白哪里不足的好办法,互动启发在学生训练中也可以被恰当的运用起来.例如,让学生对课堂中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解决写出自己的想法,再分组讨论,最后老师带头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达到大家共同参与的效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职责是做好互动工作.
四、结语
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充电,开展互动启发式教学,同时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积极注重对学生全方面的教学过程,本文从目前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出发,深刻分析了互动启发式教学对学生的效果,并且针对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出了有效的建议,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弥补学生的不足,实现学生在学业上的自我提高.
作者:程薇 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大港中学
第四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可行性及方法
一、应用变化多样的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例一: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类的水解这一课时中关于分析盐类的酸碱性的教学时,在学生的旧知识中,认为盐大部分都是显中性的,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实验中来证明盐的酸碱性。情境设计:分别取少量的醋酸钠、氯化钠、氯化铵溶液于三支试管中,测定溶液的pH。通过测定溶液的pH发现,醋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氯化铵溶液显酸性。通过上述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结果并非之前所认识的那样,促使学生重新检讨自己的认识,纠正错误或片面的看法,使认识得到发展。
二、通过化学史实、科普故事创设情境
基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知识的获得欲望比较强烈,对新鲜事物也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些化学家的故事、与化学相关的科普故事,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例二:
《苯》的教学中,对苯的结构介绍的片段教学中可以介绍苯的发现过程。情境设计:法拉第发现了苯,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等人确定了苯的分子式与相对分子质量,还有苯的结构式是由凯库勒因为做的一个蛇梦(梦到一条蛇在他面前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而受到启发得出了苯环的结构。这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让学生对苯的结构印象深刻,很多学生即使离开高中校园很多年了,还能很清晰地记住这个故事和苯的结构,这就是故事所创设教学情境的魅力所在。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及其所形成的一些思维观念必然会带入化学课堂。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调整课堂的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生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例三:
进行Na2CO3的性质教学。情境设计:厨房里为什么用热的纯碱溶液来洗涤油污。这类情境创设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对某类知识(概念、理论、方法)的同化,通俗易懂的生活知识成为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例四:
介绍盐的酸碱性的教学片段时,还可以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教学情境。情境设计:一起来回顾以前的一些知识,酸是显酸性的,碱是显碱性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后,汇报各组的看法:那么盐的酸碱性又如何呢?生1:盐是显中性。生2:盐部分显酸性,部分显碱性。生3:盐既能显酸性,又能显碱性。生4:盐部分能显酸性如AlCl3,部分显中性如NaCl,还有一部分是显碱性的如NaCO3。让学生从旧知识引入,通过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答案是五花八门的,这时候学生就会产生认知的冲突,教师就可以捕捉这个信息:到底哪些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大家能否设计实验来验证呢?这样不仅很好地捕捉了这个生成资源,也为后面的生成打下基础。而这类生成的因素有些是教师意料之中的,但更多的是偶然。这就要求让这些信息成为在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建构的生动情境。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多媒体辅助工具是化学创设情境的理想辅助工具。利用多媒体创设化学情境,可以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生动地描述各种抽象的微观结构,并配以色彩鲜艳的动画进行演示,解决学生对化学中物质微观结构抽象知识的形成过程的一个感性认识的缺陷等问题。
例五:
进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中的碰撞理论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比较直观的Flash动画,通过观察动态的演示,使学生对碰撞理论的知识更容易掌握。另外,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把规模宏大的化工生产全貌、生产流程等详尽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原来枯燥的工业生产变得形象具体,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化学知识能联系生产实际,保持学习的兴趣,如工业炼铁、石油的分馏、煤的干馏等,都可以通过录像、课件等方式把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的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多媒体给学生及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人机交互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挖掘学生创造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闫春辉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一、加强备课环节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备课是教学的基础,作为化学教师要能够认真对待备课工作,能够认真备课,全面备课,通过有效备课,保障教学的质量。教师备课,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积极研究,研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研究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的基本教学点等等,要能够积极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研究,对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有深入的认识,对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了然于心,这样,才能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要积极地备学生,备学情。备学生备学情,教师就要积极研究学生的化学水平,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研究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要能够对学生有充满全面的了解,以开展有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最后,要备教法好学法,教师要认识到师生互动教学对于促进化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性,在化学备课过程中,教师就要围绕如何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进行教法选择,进行学法选择,要能够丰富教育手段,能够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促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进行互动性自主性学习,通过备教法,保障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化学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增加学生学习动力,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化学有效教学提供动力支持。比如,在讲解关于“钠”的知识内容是,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看到钠的新切面与旧切面的表面的色泽不同,学生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看到金属钠能够在水面上漂浮并且呈小球状,还可以发现钠的小球能够在水面上游动并发出嗤嗤的声音等等,在小组实验中,学生可以看到很多有趣而奇特的化学现象,同时,学生也很期待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将书本上的枯燥的化学知识进行生动的展示,能够直观展现教学内容,尤其是能够有效弥补化学实验课的不足,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比如,在氢氧化铁沉淀的生成与氧化的颜色变化的实验中,如果利用传统实验手段,实验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实验中的现象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学生的甚至观察不到实验现象的变化。这时,如果采用多媒体手段,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录像,然后,利用慢镜头对相关现象进行播放,学生就可以有效地看到所生成的氢氧化亚铁的白色沉淀的瞬间,学生能够看清氢氧化亚铁被氧化的全过程,可以看到白色变为灰绿色再变为红褐色的过程,这对于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观看实验的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实现学生有效学习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生掌握正确地学习方式,学生才能进行有效进行自主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实现化学有效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如,对于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立足基础知识学习,对于化学素养较高的学生,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进行拔高学习。同时,要针对化学学科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化学知识点较为琐碎,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知识识记学习,因此,要引导学生掌握自我提问法,表格学习法,复述法等等,教师要能够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地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五、加强反馈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化学教学不是单向教学,而应该是双向教学,教师要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能够根据教学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化学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能够及时根据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促进化学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以改善教学活动,第一,可以向学生询问,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困惑点,以积极解决问题。第二,可以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进行记录,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实验操作,课后练习情况,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不断发现教学问题,调整教学方式。第三,可以通过课业方式,通过考试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改进极教学方式。
作者:张金华 单位:九江市第六中学
第六篇:高中化学课堂问题设计初探
一、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者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的已知。”因此问题设计要按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和认知体验为原则,同时遵循问题的适度性。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师设立问题,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学生稍微努力就可以回答,不仅参与探索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体会成功的喜悦,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案例1】高中必修一物质的量的教学。(鲁科版)对于如何引出“物质的量”这一名词的探讨。本节较抽象,若引入不恰当,或引入太深,易使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设计以下导入方式:之前学生已学过氯气的性质,通过H2与Cl2反应生成HCl,设计以下问题。问题1:3种分子的个数比是多少?质量比是多少?问题2:若2gH2参与反应,且反应完全,则消耗Cl2的质量是多少?可生成HCl的质量又是多少?问题3:2gH2含有多少个氢分子?71gCl2含有多少个氯分子?73g氯化氢又含有多少个氯化氢分子?对于问题3为引入新课问题,学生从上述问题中知道物质的反应实质是按照一定分子数进行反应的,1个氢分子和1个氯分子反应生成2个氯化氢分子。但在实验和实际生产中,我们称物质的质量进行反应,而不能用微粒数进行反应。那么,2克氢分子有多重呢?把微观和宏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功臣”,即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本节重点及难点为物质的量理解,为后面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作铺垫。但物质的量摸不着看不到,让学生感觉陌生,不知所措。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较熟悉的内容物质的质量入手,指出物质的量在实际中的应用,即引出物质的量。
二、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巧设问题,挖掘知识的内涵
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逐步挖掘知识的内涵。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并不是脑袋一片空白,因此思维上易产生矛盾,教师利用这种认知冲突,巧设问题,解决矛盾,更能擦出思维的火花,抓住知识的本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案例2】高中化学选修四(鲁科版)中盐类的水解是重要的内容,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书本表格所列出的一系列物质进行pH测试。问题1:碳酸钠的pH为多少?纯碱属于盐类物质,为什么叫纯碱呢?问题2:NH4Cl盐溶液中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产生的?问题3:这些离子间可能发生的反应是什么?问题4:离子发生反应后,水的电离平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5:离子相互作用后溶液中的[H+]和[OH-]如何变化?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平衡、水的电离及溶液酸碱性的知识,盐类的水解是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应用。盐类的水解重难点为盐类水解的实质及水解规律,理论性较强,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通过酸碱性的学习,学生知道酸显酸性,碱显碱性,那么盐一定显中性吗?因此本节课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层层深入,学生探究问题,发现规律,总结知识。
三、问题设计兼顾整体性与层次性
设计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使教学内容能够落实,单一的问题已不能达到要求,因此问题链的设计要整体呈现。在一个班集体,学生个体的差异,认知水平的不同,又要求问题能够有不同层次,使每个学生都乐于探究。并提供多方案进行评价,一般学生通过努力找到答案,优秀学生感觉到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案例3】在进行“电解的原理及应用”的内容教学时,如果直接让学生书写出电极反应式?大多数学生将找不到线索,不知从何下手。如果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实践证明,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讨论并得出正确答案。学生分组实验:电解氯化铜溶液。观察现象,并讨论以下问题。(1)电源的正负极如何判断?电流如何流向?电子如何流向?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石墨极分别叫什么电极?(2)CuCl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当通电时,这些离子分别向哪极移动?(3)这些离子在电极上可能发生什么反应?(4)如果把CuCl2溶液换成熔融的CuCl2,会有什么改变?(5)如果把CuCl2溶液换成NaOH溶液,结果又如何?(6)如果把阳极的石墨电极换成Fe电极,又当如何?问题(1)(2)(3)属于基础性问题,通过预习课文,大部分学生可得出答案。通过问题(5)(6),组织学生讨论,并结合资料,自主探究,最终亦可顺利得出结果。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总结,为后面电解原理的应用做铺垫。
四、总结
综上所述,若要增强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问题的设计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不同层次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设计既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问题应不断深入,使知识能够扩展和延伸,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本质及内涵,而后能灵活应用。在课堂中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廖燕梅 单位: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化学评价体系促进有效课堂形成
1高中化学评价体系概述
完善的高中化学评价体系由心理基础、教育学基础和构建基础三方面结合而成。首先是心理基础,指学习者的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习者的心理需要是尤为重要的,逆反学习者心理的评价体系只会导致主体失去兴趣和信心,对化学的教学无益反害。其次是教育学基础,指的是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不谋而合的。都是关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利用差异并且满足差异学习的需要,进而发掘学生的潜能。再次是构建基础,指的是构建主义理论。它强调教师传递教授的只是信息而并非知识,知识是不能够传递的,它的获得是通过学生主动构建。所以基于构建理论的评价体系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构建过程为核心。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价存在这很多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的也不是很到位。首先就是评价体系不健全,在很多的学校对评价活动是很重视并为此分配了充足的时间,但是结果确是收效甚微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就是评价体系存在诸多漏洞,比如说评价活动后没能及时跟进评价结果指导教学,形成良性循环。这就导致了事倍而功半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师生对教学评价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众所周知,高中时期正是学生为实现大学梦的冲刺关键时期,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各学科被安排的满满当当,时间非常紧张。只注重讲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而忽略了学习的结果。教学评价正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评估,是对教学活动效果的一种反馈[1],避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沿着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2实施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打造高效
2.1课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得到预期的效果,制定一份考虑详尽的课前计划是关键。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合理而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应做到井然有序。除此之外,教学评价也应具有针对性,明确评价所需记录的信息、数据以及搜集方式等,以便后期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下面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为例展开论述。首先,明确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的是在某一阶段教学活动进行完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它也指明了教学评价设计的方向。教师在设定具体目标时候,应该综合考虑班级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情况,制定出合适目标,以便与教学评价更好的结合。例如,对于“金属化学性质”一节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学习知识目标和学习过程目标:(1)学习知识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保存和用途等进行学习。比如物理性质学习其色泽、密度、硬度、熔点以及导电性等,化学性质则可探究其与水和氧气等的反映。学习时,重点学习金属钠和镁,并把它们各方面性质和铁等金属进行归类对比加以区分。(2)关于学习过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则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通过对上述金属性质的学习,探究思考其保存方法的意义以及为何要采用这种方法等。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节具体内容设置提问,比如说金属钠放置水中产生什么现象等问题,并且课堂学习评价表。与此同时,教师也该定制一个教师课堂记录表以记录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等。
2.2课中实施
在此阶段,教师首先在课前将评价表发放到学生手中,以便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利于教学的实施。在课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掌握知识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等方面情况,再结合课前指定的评价表和记录表相关内容,做好课堂记录。课后教师预留部分时间给学生完善评价表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相关记录留作以后改进教学的参考依据。
2.3课后反馈
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评价记录表进行抽取用作参考样本。并根据样本反馈情况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出调整和改进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样本信息也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基本情况,老师也可据此对每个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指导。
3结语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相比于传授知识,我们很容易忽略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在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上存在着不足。其实,恰是这一环节极大的影响着教学效果。只有打造出完善的高中化学评价体系,才能从中获知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有效课堂的形成。
作者:徐祥进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致远中学
第八篇:高中化学基本理论渗透教学法应用
一、化学学科基本理论的特点
首先,化学概念大多数是抽象的,是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后对具体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概况和总结而最终得出的概念。比如,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等基本理论时,既看不到也摸不到,而且已有的知识背景也不能帮助学生去理解。其抽象性的特点成为学生学习化学基本理论的一大障碍。其次,大多化学基本理论不能脱离其他相关内容而独立存在,比如在学习电解原理时,还需了解原电池、氧化还原反应、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本身就很有深度和难度。另外,还必须在学习理解了化学反应方程的反应方向以及能量的变化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电解原理内容,从而加大学习电解原理的难度。最后,化学的各个基本理论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对于化学理论的教学,要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采取渐进的、渗透的科学教学方式,从初步感受基本理论知识到最终形成系统化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让学生初步感知知识
由于学生对新教程中大部分的化学理论都是第一次接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教学。下面以“电解原理”一课的教学为例,先从电解原理的基本知识框架讲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电解原理这部分知识的感知度,要借助具体的实验来一步步地进行理论分析,之后让学生互相进行思维的对比,先对电解的意义有个初步的了解,学会认识电极并掌握氧化电极和还原反应之间的微妙关系。还要了解在电解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所以,在基本知识认识的深化的时候,笔者要通过电解食盐水实验帮助学生提高认知。通过电解食盐水实验,学生有了新的认知,这和已有的认知发生了冲突,使学生主动地从微观层面出发,更深层次地思考和研究。由于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对电解水的装置有了一定的了解,到了高中阶段在实际操作实验时要结合电解原理的知识更加开放化地进行实验。实验基本上不受格式的限制,从学生理解知识方面入手,明白电解的条件:有回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以及外部的导电,具备这三个条件即可进行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对阴阳两极的产物以及产物的体积的比例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掌握电解原理的基础理论。
三、有规律地进行归纳提升
为了使学生吃透基本概念并有效巩固,教学要在对基本理论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有规律地进行归纳提升,避免一概而论。尤其是高中化学必修源中电解原理这部分内容,因为电解原理很复杂、不易理解,原电池、氧化还原反应、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都属于电解原理的范畴,这些方面的内容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内容进行对比归纳,慢慢地将其转为已有认知,实现知识的内化。
四、逐步渗透科学抽象方法
学生应在具体实践中学习化学理论知识,通过总结归纳,逐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使之系统化。只有在彻底理解了所有知识内容且灵活运用后才能在实际中应用。电解原理内容广泛应用于工业中,而电解原理知识缺乏实际应用,导致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到位,于是,在课堂提问或做习题时出现了错误,这成为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于是,在熔融氯化钠的工业应用基础上,笔者设计了类比实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今我国工业主要还是采取熔融的氯化钠进行电解的方式来生产金属钠。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一部分大型企业在生产金属钠时所用到的主要机器的设备图及其生产的主要方法,后让学生归纳出生产设备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并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氯气和金属钠是由阴极和阳极的哪一边产生的?(2)整个反应中电子是如何得到和失去的?(3)整个反应中电流方向是怎样的?电子是如何移动的?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电子得失的情况如何?通过这些实验情境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在学习这块内容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解原理知识框架逐步完善。学生在此框架基础上分析总结电解原理的这部分内容,一步一步地掌握科学抽象的方法。
五、总结
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是培养学生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的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是非分明,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师要对教学进行不断地改良和发展,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自元 单位:四川省罗江中学校
第九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技巧浅析
一、导入技巧
万事开头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是如此,如何开好这个头,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众多的课堂教学技巧中,导入技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化学课堂上,采取什么形式进行导入,选择什么内容作为导入内容,教师在课前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选择和设计.在化学课堂上,常见的导入方式主要有复习式导入、实物导入法、实验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可谓是形式多种多样,途径五花八门,但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导入方式,都要遵循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这样才能保证导入环节顺利完成导入的任务.例如,在介绍“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时,如果上来就对概念内容进行分析,不但会让概念教学活动显得十分单调枯燥,同时,学生也未必能很好的理解新的概念,因此,在讲解这个概念之前,笔者就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环节,首先拿出来一小包大米,看到教师把大米搬到讲台上,很多学生都好奇了起来,他们纷纷盯着教师,想要知道教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个举动成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接下来笔者就开始问道:“有没有哪位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数出这包大米有多少粒?”“先称一下这包大米一共多重,再随机选出几粒大米称一下重量,通过平均法算出每粒大米的重量,再用一包大米的总重量除以每粒大米的重量就可以了.”很快就有学生给出了这个答案,答案给出以后,立刻就有学生提出了质疑:“一粒大米这么小,很难准确地测量出其重量,如果把100粒大米作为一个单位进行称量,这样就会准确很多.”听到这个建议,很多学生也跟着附和起来.就这样,在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导入环节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被激发了起来,在学生的讨论中,关于“物质的量”的概念也渐渐被引了出来,从而给接下来进一步的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问题情境创设技巧
在课堂上,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如何问出有质量的问题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挑战,如果一味地像传统的那样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很难获得好的提问效果,而如果教师能够围绕着问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一定的情境和背景下,这样不但会让问题本身显得更加生动,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为了考察氯气的性质,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图片,图片上农田里的麦苗已经变黄,有的已经变成了白色的枯草.为什么图片中的麦苗会变成这样?学生的心里自然泛起了疑问.接下来,笔者告诉学生,这是一片受到氯气污染的农田,是当地的化工厂违规排放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的环保部门已经在现场喷洒了一些石灰水.听到教师说到这里,学生的心里又有了问题:“为什么受到氯气污染的麦苗会发黄变白?为什么喷洒石灰水可以缓解氯气污染?通过情境的创设,不用教师提问,学生自己已经有了想要问的问题,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经过思考,有学生认为麦苗变白是因为氯气有漂白作用,听到学生的这个想法,笔者立刻给学生现场演示了一个小实验:将红色的布条放入氯气中,观察布条是否会被氯气漂白.经过观察发现,布条并没有变色,“是不是因为有水的缘故,氯气和水发生反应才能产生漂白作用?”有学生又提出了这样的假设.于是,笔者马上把刚才的红布条用水浸湿再放入氯气瓶中,结果红色的布条果然变色了,从而证明了假设的科学性.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再来解决喷洒石灰水治污的问题,有学生提出假设:氯气能够与碱发生反应,依据学生的假设,笔者将NaOH溶液倒入装有氯气的瓶子中,果然瓶子中黄绿色的氯气消失了,从而证明了学生的猜测.比起直接的提问,教师把想要问的问题置入一定的情境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学生在情境下的思考会变得更积极主动,从而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收获更多.
三、分层教学技巧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化学学科是一门很容易产生学生分化的学科,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化学成绩往往相差较远,这个时候,采用一刀切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适当运用一下分层教学技巧,例如,在提问的时候,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具有一定层次性的问题,在设计课堂练习和布置课后作业时注意把内容设计成低中高不同的层次,通过这种课堂内的分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差异性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展示教学艺术的过程,我们每个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都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教学技巧,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水平,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作者:胡海英 单位:江苏省启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