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简介

“翻转课堂”的雏形来自于美国化学教师Bergman和Sams。2007年,他们将其教学课件加以讲解录制成教学视频,并上传至网络供缺课学生补习使用。美国学者SalmanKhan于2011年提出“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学生通过课后观看学习教师创建的7~12分钟微视频课程以及其他学习材料和在线学习资源,自主进行新知识建构后回到课堂上,教师再根据其课前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并通过研究型、探索型的任务不断巩固、内化所学知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进入“微时代”的文化语境下,以其碎片化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的实践体系、面向过程的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可用性、实用性和再生性,颠覆了传统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及内在信息加工作用,满足了碎片化时代的学习要求。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1.让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师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用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是通过“翻转课堂”来展现课堂的某个教学环节,内容设计贴合主题,时长一般控制在5~8分钟,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而精”,能够在教学中帮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

2.丰富教学内容

“翻转课堂”多以短视频为主,其内容涵盖教学设计、课件、素材等,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类型多样、趣味性强,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

3.知识获取便利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变得灵活机动,并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求学习者能够连接互联网终端即可。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运用的大部分是小视频格式的主流媒体资源,因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找到相应的资源,便于获取知识。

4.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能够满足学生对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学生可以按照“观看微视频———内化知识———完成练习———找出问题———课上讨论———参与输出性训练———形成评价”的流程,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选择性地补充知识、弥补不足,提升学习质量;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也可以作为预习或复习的手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基于输出驱动假设、掌握学习理论以及多媒体认知理论,笔者现将该模式的有效应用总结如下。

1.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微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主体内容,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精华所在。教师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应注意:(1)突出重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精髓在于短小精悍,因此需要精选主题,巧妙构思微课的制作逻辑,选择多种简练易懂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而非面面俱到;(2)充分利用多媒体。学生在课下观看微视频,脱离了教师在课上的监督,容易偷懒、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微视频需在最短时间内切入主题,并借助PPT、Prezi等课件制作软件,以及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的力量充分调动学生观看视频的积极性,使微课更具吸引性、灵活性及观赏性;(3)设置问题。微视频时间有限,因此在每节课中或课后,教师应留下适量问题供学生思考,并提醒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准备课堂讨论,激励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结合微视频内容主动思考而非被动接受。学生可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安排学习时间,针对自身薄弱环节可无限次反复观看微视频,力求学懂学透。同时,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需要做适量笔记,供教师检阅。此举可刺激学生充分利用课下学习时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可使学生摆脱单一课堂听讲、记笔记的枯燥学习模式,提高化学学习兴趣。

2.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在课前观看微视频、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对所预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学习,这一环节可分为三个部分:(1)问题讨论。学生在组内提出在学习微视频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并互相解答,每组将讨论内容及结果在全班分享,教师根据小组汇报情况予以解释、说明、总结或点评。(2)翻转课堂。根据每堂课的不同主题,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例如《氢氧化铝的性质》课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课中知识内化。“自主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以表单呈现学习路径文件。学生能根据任务单和个人需要自定学习进度,即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取得自主学习实效。《氢氧化铝的性质》翻转课堂的学习任务单主要设置了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3个栏目。《氢氧化铝的性质》翻转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将Al(OH)3性质和制取的探究实验分为2个阶段,在课前自主学习Al(OH)3性质后,要求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设计制取氢氧化铝、验证氢氧化铝两性的实验方案”的学习任务,初步确定实验方案,课中学生分组讨论,修改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探究。(3)作业布置。教师依据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不同主题和形式的作业,除了传统的书面作业以外,还可增加视频作业、线上互动作业等。

3.翻转课堂内容的开发应注重整体性与连贯性

翻转课堂中的主体是微视频等内容,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同时具有孤立、零碎、信息割裂等缺点,短小精悍既是翻转课堂的优点,也是其缺点。有时一个主题的内容很难通过5~10分钟的一节微视频来完成,因此,教师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围绕相关的知识点创作一个专题、一门课程的系列微视频,那么孤立的微视频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学生就可以沿着“切碎→连通→整合→聚焦”的知识创建顺序进行课程学习,最终实现知识的连通和融合创新。

4.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发应有计划,突出实用性

化学本身就是在生活中形成并提取出的经验知识,所以在教学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显得至关重要。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来解释所学的化学知识,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有助于一些教学重难点问题的突破,能够很好地起到“解惑”的功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课程形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化学学习效率。此模式为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也为新时期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朱素琴 单位:江苏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化学课堂差异性教学

1结合学生的综合实力分出层次,利用目标激励学生的成长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成绩和思维程度进行综合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问题、讲解方式和练习作业进行培训,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成长.例如针对班级的学生情况,将学生分成了A、B、C、D4组,其中思维敏捷、成绩稳定的学生分成了A组;思维敏捷但是容易马虎的学生分到了B组;成绩、思维一般但是非常勤奋的学生分到了C组;成绩和思维都比较差的学生分到了D组.很显然,这样的分组并没有完全按照成绩来分配,除了B组针对其他组实施“差异性”教学比较容易做到.B组学生思维比较敏捷但是学习态度不踏实,他们与优等生的差别往往出现在非智力因素上,这部分学生如果巧妙引导,加以调整,会爆发出不可低估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这组学生优等生的问题,适时地点拨,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逐步实现向优等生转化.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坚持后,有些学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激发了他们超越优等生的劲头,带动了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差异性”教学不是将学生简单的分组,除了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性格、情感、思维程度,利用学生的个性顺势而导,激发学生内心的强劲动力,这才是课堂成功的重要标志.

2结合课堂的动态生成分出层次,构建阶梯延伸学生的思维

面对动态的课堂,学生的分层也应该是动态的,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灵活地进行调控,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抛出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难度台阶,既能够让优等生的思维跳跃,又能让基础差的学生拾阶而上,以不同的难度阶梯延伸学生的个性思维.比如在学习“SO2的还原性”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来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灵活地建立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SO2的性质进行猜想,机智的学生会对SO2的还原性积极探索,顺应学生的生成,可以向基础一般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SO2具有还原性?学生结合对还原性知识的学习做出正确的回答:因为SO2中的硫元素为+4价,可以升高为+6价,所以可以具有还原性.教师对学生的肯定,鼓舞了学生的信心,再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新问题:该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SO2的还原性?全班学生也会跟着思考这个问题,融合学生的积极生成,教师的步步引导,学生最终选用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来验证SO2的还原性,对化学知识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差异性”教学不是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按部就班的分层提问,而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成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提问,激励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3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分出层次,个性习题强化学生的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创设差异性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建立难度不同的练习,特别是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要加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例如在学“溶液pH的计算”时,教师就可以建立分层式的作业,使学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为此,我建立了A、B、C3个等级的作业,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分发不同等级的作业,其中A级为基础知识,让学生回答溶液的酸碱性含义,利用pH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B级为中等计算,让学生进行混合强酸、强碱溶液pH的计算;C级为能力题,让学生探究弱酸弱碱溶液在不同条件下的pH变化.在分发作业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在作业上标出相应的等级,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的等级作业.通过这样的设计,将作业设计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每个学生建立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激励学生的进步,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浓烈氛围.“差异性”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一刀切”,而是要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希望,体味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习的信心;也让每位学生看到挑战,以激起学生的斗志,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巩固与提高.

作者:吴明莉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茶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化学课堂思考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解决之前,学生往往是困惑迷茫的。教师要善于设问点拨,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思维水平和能力。如,学习“电解质”时,可以提问“:同学们,在医院做心电图时,医生在仪器与皮肤的接触部位擦的是氯化钠溶液而不是酒精溶液,为什么?”有学生说“:因为酒精易挥发。”有学生说“:因为氯化钠溶液可以消毒。”显然此时学生的思维是盲目的,老师引导提问“:做心电图时一定要有什么条件?患者身体上绑的仪器起什么作用?”学生经过老师的点拨,思考讨论后得出“:做心电图时一定要有电流。”从而得出结论:氯化钠是电解质。在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一语道破天机”,而是通过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途径。这样的设问犹如盲人手中的引路棍,海上航船的指南针,能顺利地把学生引上学海之路。

二、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有趣味的课堂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高中生心智接近成熟,抽象思维能力明显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大幅度提高,但兴趣仍然是他们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问,也可以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提问,还可以结合夸张的情境提问。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问题情境创设为:“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因蛀牙补过一颗不锈钢的假牙。后来,她因为车祸又掉了一颗牙,为了显示她的富有,她装了一颗黄金假牙。从此以后,她就经常出现头痛、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更奇怪的是,寻遍众多的医学专家、各大医院会诊,都找不到病因,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格林太太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聪明的同学们,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帮格林太太找出她的病因究竟是什么呢?教师选择这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提问要有生活性

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化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化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化学的价值和化学的作用。如,在《生活中的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教学时,可设问:(1)“为什么同学的妈妈在烧鱼时都喜欢加些红酒和食醋混合去腥提香?”(2)“为什么我们农村的红酒越陈越有一股特别令人陶醉的香味?”并同时做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的演示实验,当学生亲眼看到碳酸钠溶液表面凝结着一层油状液体并闻到这层液体发出来的特有香味时,自然会结合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进入积极思考的情境中。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可设问:为什么用热的纯碱洗碗效果更好?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设问:为什么农村烧木屑比烧木头更旺?这样,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提问让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刺激下,参与意识更加浓厚。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提问要有激励性

学生基础不一,教师提问未必都能回答上,课堂常会出现“冷场”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有娴熟的教育机智,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因人因境而异,尽量激趣鼓励,避免讽刺挖苦,及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提问学生时,学生常会不安地说:“我不会。”其实,这是学生思维受阻,产生心理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的表现。这时教师可用鼓励、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说:“好好想想,老师相信你都能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还是应该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请你,老师相信你能回答的更好。”在“下次”之前,教师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那么,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融合积极的、向上的心理暗示及信任程度有密切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会更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

五、结语

总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如何使提问更加有效,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要面对的课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巧妙恰当且富有吸引力的提问,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能收到点到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我们要不断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诱发学生的思维,让我们的化学课堂更加精彩!

作者:黄辉明 单位:福建省尤溪县第二中学

第四篇:高中化学课堂分析

1通过趣味实验导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趣味实验来导入新课,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高中阶段趣味实验还是比较多的,如在讲解铁的重要化合物时可以通过“魔壶”实验导入,取7只高脚酒杯,事先分别加入硫氰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苯酚溶液、饱和醋酸钠溶液、饱和硫化钠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1mL(看上去像似空杯)备用,表演时将7只高脚杯并排放好,从事先准备好的盛有氯化铁溶液的无色透明咖啡壶中,向各杯中依次倒入约氯化铁溶液,各杯依次呈现红色、乳白色、紫色、褐色、金黄色、青蓝色、红棕色。也可以通过“喷雾作画”导入,用毛笔分别蘸取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浓溶液、铁氰化钾浓溶液、苯酚浓溶液在白纸上绘画后把纸晾干,钉在木架上。用装有氯化铁液的喷雾器在绘有图画的白纸上喷上氯化铁溶液,一副颜色绚丽的图画就出现了。又如讲授钠的化合物时用“吹起生火”实验导入,讲授酯化反应时用“合成香精”实验导入,讲授硅酸盐时用“水中花园”导入等等。通过这些趣味实验,学生充满好奇且急于探究谜底,能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起学习兴趣。

2通过历史故事导入

在化学史上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通过化学史引入,学生们会发现,书本上简单而枯燥的知识不再那么枯燥,不再那么抽象。而每一个性质的描述都是无数化学家们智慧和泪水的结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硝酸的性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个故事:有两位科学家,劳厄和弗兰克,曾获得1914年和1925年的物理学奖,德国纳粹政府要没收他们的诺贝尔奖牌,他们辗转来到丹麦,请求丹麦同行1922年物理学奖得主玻尔帮忙保存,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丹麦,受人之托的玻尔急得团团转,同在实验室工作的一位匈牙利化学家赫维西(1943年化学奖得主)帮他想了个好主意,将奖牌放入“王水”(盐酸与硝酸混合液)中,纯金奖牌便溶解了,玻尔于是将溶液瓶放在实验室架子上,来搜查的纳粹士兵果然没有发现这一秘密。战争结束后,溶液瓶里的黄金被还原后送到斯德哥尔摩,按当年的模子重新铸造,于1949年完璧归赵时,当时弗兰克工作的美国芝加哥市还专门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奖牌归还仪式。在进行苯的结构的教学时,可以将凯库勒发现苯的分子结构这一段史话引进教学中来,关于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一直是化学史上的一个趣闻。同时指出凯库勒之所以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出重要的结构学说绝非偶然,与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独立的思考能力是分不开的,只有具备了这些科学素质,灵感才可能光顾于他。这不仅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枯燥的结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德育教育。

3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导入

化学知识在我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无处不在,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的导入新课。例如我所在学校所属的境内有三个大的火电站,学生对火力发电站的发电原理,如何处理发电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问题很关心,所以在讲解化学电源以及氮氧化物的性质时都可以由此导入。又如在讲授醛的性质时通过向学生讲解室内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指出其主要污染物为甲醛,从而引入新课。

4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导入

通过相关新闻来导入新课,会使化学教学更具实效性,如新的发明,发现和创造,一些环境污染事件,在科学上的一些突破等。如“神州六号”成功飞天,可与过氧化钠做供氧剂相联系;2008年奥运会的火炬与烃类相联系,煤矿瓦斯爆炸事件可与有机气体的性质相联系;劣质的奶粉与蛋白质的性质相联系等。除了以上几点,还可以通过模型,图片,视频,诗词歌赋以及比较传统的复习提问等多种方法引入,所谓“教无定法”,至于选用哪一种方法来导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所讲授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一种导入方法,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为后续的教学环节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者:郭金萍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第一中学

第五篇:高中化学课堂有效形成

1.构建双基体系的具体途径

在时间与空间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合理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诱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当中,这便是高效的化学课堂。从高中生的角度说,高效的课堂,是高中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课堂,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从高中化学教师的角度看,构建“双基”体系,形成科学的思维,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高中化学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务必确保高中生积极主动参与;最后,在教学进行中,任课老师必须做到适时地检测、跟进、反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下面我就如何构建“双基”体系,形成科学思维,形成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谈谈观点探究。

1.1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针对性。

高中化学教师在做到以上三点之后,还应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管理好学习目标,努力让每一位高中生的学习目标都可以当堂练习、当堂掌握、当堂完成,而不是过多地寄希望于课后的死记硬背。高中的学习时间本来就是相当紧迫的,有些化学老师却往往比较喜欢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讲公式、习题,不仅让高中生听得昏昏欲睡,而且挫伤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同时,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老师占用的太多课堂时间,许多学习目标并没有当堂实现,这就要求高中生课后拿出大量时间完成,这无疑大大加重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务必做到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合理地管理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1.2注重课前预习,打造高效课堂。

预习效果将直接影响高中生接受新课的程度,间接影响新授课的教学效率;预习不仅是学习新课的基础,而且如果要想打造高效的课堂环境,预习这个环节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预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中化学老师往往不是那么重视预习工作,没有对学生的预习做到严把关,有些高中化学老师甚至忽视了预习这个环节。要想强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务必让高中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不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更要对高中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督促,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与策略;而且要对其预习工作进行相关指导,制定相应的预习目标,使其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让高中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1.3督促自主学习,强化自我提升。

评价一个课堂是否是高效的课堂,不是看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教授了多少知识,而是看高中生在这一节课学到了多少知识。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教学首位,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要想构建“双基”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时间都交给高中生,让他们进行自主安排,做到“精讲、少讲、多练”,创建“高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在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时,授课教师首先要引导高中生进行相应的练习与交谈,让他们对这节课的主题进行一定了解;充分利用高中生自身的特点,对其自主学习进行相应强化训练;最后,在大量的活动练习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再通过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自测题目,对这节课的某些知识点进行巩固与反馈。通过这种形式,不仅逐渐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他们发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无趣的事情,反而学习可以变得如此轻松、快乐。

1.4运用多种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高科技的教学设备被引入高中教学中,利用这些高科技教学设备,无疑会极大提高教学效率。电化教学早已取代了传统一支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中化学教师如果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独特、新颖的形式,通过声光电不同的刺激,激发高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那么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极大的课件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结语

构建“双基”体系,培养高中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建有效的高中化学课堂,需要从多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断反思、改进,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一步一个脚印真正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

作者:徐祥进 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

第六篇:高中化学课堂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一、强化基础知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都是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后,再开展积极的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演示来验证氯气的化学性质。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来实现相同的目标。这种探究性实验的基础性较强,学生需要对大量的知识进行迁移。在这一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基本化学知识将会得到巩固复习。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中,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认真听讲。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完全是通过教师的讲授,鲜有机会提出自己的疑惑和看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记牢基本知识,却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教师应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问答环节,灵活运用教学道具和实验器材,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化学内容。其次,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情境的真实性与问题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情境:在2mol/L的氢氧化钠的试管中分别放入表面镀铜的铝片与相同质量的普通铝片,请学生观察试管中的现象。学生观察后,总结出来活泼金属可以当作原电池的正极,而不活泼的金属可以当作原电池的负极。教师还可以针对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的现象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三、设计创新实验,在实践中创新探索

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结论,更要让学生透彻掌握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独立实践的机会与平台,从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灵活运用知识。设计创新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探索实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污水净化实验、蛋白质性质等实践性较高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让原本为单纯性的验证性实验发展为创新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又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大理石放入盐酸中,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其他有效的方式来完成实验。将大理石放入盐酸中,所获得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可以使用气球在试管中收集气体,再使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在这一实验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直接告知学生实验方式,而是予以引导和指点,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来设计实验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本来设计实验。例如,在进行葡萄糖性质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制备的氢氧化铜分为三等份,将其中两份分别与乙醇、甘油发生化学反应,再将另一份氢氧化铜与葡萄糖溶液发生反应。通过氢氧化铜与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总结出“物质的结构对物质的性质存在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结论。

四、积极鼓励,让学生勇于创新

问题和质疑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天生好奇的心理,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乙烯的化学性质》时,课本中是通过乙烯让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有的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既然这一实验为乙烯与溴水的反应,那么为什么在化学方程式中只有乙烯与溴?乙烯与溴水和乙烯和溴的加成反应是不是一样的呢?所得到的产物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不直接进行回答,而是进行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加成反应来思索并讨论。

五、结语

总之,要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离不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必须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索能力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中,自始至终贯彻创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陈立灯 单位:广西横县第二高级中学

第七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

1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心里上喜欢化学。学生对化学的认可,才有兴趣积极、主动的探究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高中学生日常学习比较枯燥,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比较强,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很多知识的由来都依托化学实验,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SO2的性质时,首先向品红中通入SO2,然后再进行加热,溶液先变红,加热又褪色,冷却后又变红,进而进入SO2性质的学习,学生的探究欲变强。其次利用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化学技术的成果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效益。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利用人们熟知的生活常识引入化学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增加学生的抽象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教师可这样导言:大家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而在干燥的空气中钢铁制品却不易生锈,这是为什么?怎样保护钢铁制品?又如,在实验室里,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反应速度较慢,这时若滴加进少量硫酸铜溶液,则会明显加快反应速度,这是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被点燃,引入课题便水到渠成。学生一旦对教师设置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也就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真理的欲望,学生会自觉的主动加入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来,积极思考,认真探索,这样就会大幅度的提升教学质量。

2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创设提问情境:教学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的顺教师的指引进行思考。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前的引入环节的提问,应该以回顾旧知识为主,教学中的提问,以引发学生思考为主,课后的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提问,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问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感到学习的充实感,促使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例如,在讲授氨气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氨气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产生,喷入烧瓶里的酚酞试液的颜色是否变化,为什么?因为有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此时,教师的提问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最后,教师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2)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联系紧密的学科,知识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旧知识来引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善于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针对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问题是教师为学生架设的桥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例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成中性”的问题,可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他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3加强指导检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不并不代表教师可以让学生放任自由,教师要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同时,化学实验离不开化学药品,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加强指导,知识的获取,要让学生进行交流,既包括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之间的探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4精心设计练习,巩固知识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依据是课堂练习。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当堂练习重视对新授知识重难点的考察;其次,练习的设计要有梯度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争取做到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作者:余守仁 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

第八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一、让化学课堂引起学生产生“共鸣”的必要性

(一)“共鸣”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要求我们教师“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我们潜心研究现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把我们的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而“共鸣”在课堂中的合理利用将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让他们成为学习主体的同时也让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二)“共鸣”有利于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老师与学生找不到共同话题,说不到一块,那么既容易引起课堂的冷场,也容易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也会变得枯燥乏味,变得“老师讲老师的道,学生做学生的事”,两者互不相干。“共鸣”则可以让我们构建起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和相互理解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三)“共鸣”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给学生额外的学习动力

我们或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读书求学阶段遇到一个和自己谈得来的老师时,就会特别想听他的课,特别认真听他的课,成绩也会特别好。所以能让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引起“共鸣”的老师,总是让学生期待他的课堂,使得学生总是提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在课堂上总能认真动手动脑并跟着老师的思路,沉浸其中,乐在其中,直到下课还总意犹未尽。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额外的学习动力。

二、化学课堂中“共鸣”的应用技巧

(一)课堂导入的“共鸣”为一个成功的课堂奠下基础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是课堂教学的“龙头”。好的导入总是像一块“磁铁”,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像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把“共鸣”运用到化学课堂的导入,能快速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共鸣”会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和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上来,注意力一集中,一节课的良好开端就形成了,为整节课的成功奠下了基础。例如在和学生学习《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课的内容时,笔者根据现代学生崇尚科技,爱好游戏的特点,进行这样的导入:“我知道很多同学喜欢用手机上网看新闻和聊QQ或玩游戏,请问你们的手机电池耐用吗?”此话一出,学生顿时像炸开了锅似地议论纷纷,瞬间找到了共同话题,产生了“共鸣”。这时笔者再因势利导:“想知道什么样的电池耐用,我们最好学习好有关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学得好的话,我们自己也可以生产电池。”通过这么一引入,学生对原电池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也被吸引到课堂上了。“共鸣”式的导入就这样拉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序幕。

(二)课堂中段的“共鸣”能激起学生精神并保持注意力

我们也曾经是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一节课的开始,我们还是能集中注意力的,但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时不时地适当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形散神也散”了。一旦让学生“心似平原跑马”也就“易放难收”了,课堂的良好开端也会“毁于一旦”,所以课堂中段的“共鸣”是对课堂开端的“趁热打铁”,对整节课教学质量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这时的“共鸣”能让学生激起精神,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对课堂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到位。例如,在初步学习了教材中的原电池后,很多学生感觉教材的原电池跟他们的手机电池搭不上边,情绪开始低落,这时笔者又问学生:“你们手机电池的问题解决了吗?如果这么容易解决,那我们还要读那么多书做那么多练习干嘛?但是不掌握好这些知识,以后我们怎么解决问题呢?”学生一想,说得也对。学生也就释然了,又提起精神专注听课了。这样的“共鸣”既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可以一蹴而就的道理又让学生保有解决问题的希望,何乐而不为?

(三)课堂结尾时的“共鸣”能使其意无尽承上启下

成功的课堂结尾应当能启迪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索和创新,永无止境。如果在课堂结尾用好“共鸣”,就能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厌学变乐学,让学习无时无处不在,也为下一节课的成功埋下伏笔。例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节内容的结尾,笔者是这样引起学生“共鸣”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回到家,我们就可以生产水果电池发电发光了,露一手,让爸爸妈妈高兴高兴!”能让爸爸妈妈高兴的事,自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成功地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三、结语

总之,在化学课堂上合理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使课堂更活跃更高效,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

作者:黄伟全 单位:玉林北流市第九中学

第九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观察

一、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观察

1.表面活跃的课堂

问题探究式教学正以不可抵挡之势迅速渗透到化学教学之中,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是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但问题探究教学课堂不尽如人意。激情四射的教师,大声回答问题的学生。整个课堂上教师不断抛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继而回答相应的问题。教师一问、学生一答的模式充斥整个课堂,正强化的表扬不断重复着上演,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仍然占了课堂问题的多数,看上去课堂的场面十分热闹。但在这热闹的背后,是学生的茫然与无措。教师抛出的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只知道照本宣科,只知道在课本上找答案,这阻碍了学生思考。这样的课堂不仅显得浅显随意,更是找不到重难点。教师抛出指向不明,缺乏引导性问题,却让学生在课本上找答案,学生竟也没有质疑问难。这样的学生没有质疑的勇气,没有讨论的氛围,自然就没有真知灼见,没有思维的交锋,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是简单地动口,却不动脑,学生并未能真正“动”起来。

2.过分依赖多媒体(PPT)的课堂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多媒体课堂中教师语言的引导性肯定了师生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勇于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对象差异性相应地不再明显,学生讨论积极性提高,活跃了多媒体课堂。然而多媒体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与角色定位及多媒体的利用价值却出现了问题。多媒体课堂上的非言语互动主要是提问、讨论、评价方面,教师在课件上展现问题,学生阅读问题并完成讨论,讨论完毕,教师在课件上显现答案,但未作出合理解释,没有实践过程。整个课堂,教师跟着多媒体课件走,学生跟着多媒体课件走,课件占据了整个课堂。这无疑从一定程度上忽略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眼神交流,情感交流,学生未能真正动起来。绚丽的多媒体课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一种感官传递物给予的直观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的目的。但是扼杀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学生只是动眼,在脑袋当中存在即时记忆,或是刻板记忆,未能动脑。教师讲授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先用多媒体播放了视频———相同浓度的盐酸、醋酸与镁条的反应,继而在PPT上显示了如下问题:根据实验现象,探索下列问题:(1)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影响反应的速率的因素是什么?(2)当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pH为什么不相等?以播放视频代替演示实验,或是分组实验。这无异于剥夺学生自主动手实验,体验感知实验魅力的权利。有的教师认为,如若是演示实验,在讲台上的操作,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能观察得清晰明了。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反而让学生能够均衡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做出准确描述。殊不知,学生观看视频实验,只是走马观花,纯属看热闹的心态。实验探究模式里面原本就包含了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转化,如今却只是心智技能的存在。从这些情况看,教师没有把握好多媒体课堂上的“动”。

3.流于形式的课堂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总能在公开课当中频频出现,但只是流于形式,并未能落实本质,并未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小组合作学习本应该每个学生都参与,人人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但是出现了每个小组只有那么一个人在说,其他人在听的现象。在讨论环节,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探讨,并不能深入问题本质。教师忽略了讨论题目的可操作性及其难易程度,有时候难度过大,小组讨论合作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有时候过于简单,小组讨论合作就根本没有意义。小组讨论期间,教师还播放了倒计时滴滴答答的声音。表面上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但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学生注意力。自主学习本应是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在前一晚上布置学生完成习题,让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当小老师。习题选择上不具备代表性,小老师只是一味说出A、B、C、D四个选项的正误与否,却说不出为什么正确为什么错误?当同学们提出质疑时,小老师只能重复强调就是错误的或者就是正确的。教师却不能及时给予引导分析,等到小老师讲完回到自己座位之后,才对习题进行了重新讲解。没有对小老师进行客观合理评价,对提出的质疑没有及时给予疏导。

二、学生不能真正“动”起来的原因

1.素质教育的表面化

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却干着应试教育的事情。目前,绝大多数家长仍然以高考成绩高低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学校给予教师的是提高成绩的压力。并且教师的绩效工资仍然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这迫使诸多教师只是一味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塑造。新课改新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只能在公开课中上演。所以小组合作出现了学生讨论问题的表面化,回答问题的定向化。自主学习出现了流水账行程,未得到较为合理真实的课堂评价。

2.教学理念的表面化

问题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等非常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师们非常熟悉。却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进行探究。为贪图方便,在网上找到相应的教学模式,照搬照套。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忽略了地域的不同,忽略学生的群体的差异性及个体差异性,而导致教学表面化的后果。“教学本应是对话与交流”却让多媒体这非语言教学过多占据课堂。“课程是开放、生成的”,却让课堂走着预设性极强的刻板模式。这些本应体现前卫的理念,却只是停留在话语层面上的居多,并没有完全内化转变成实践的中介———观念。

三、初探学生真正“动”起来的对策

1.教学理念的深入研究教学理念

的深入探究,即教师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在每一节课都有所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之后,进行深入反思,不断将专家提出的教学模式与学生融合,与自身能力融合,做到用理念指导教学,用理念设计教学,用理念实践教学,用理念评判教学。对于教学理念的深入研究,学校层面应定期开展教学理念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简单的教研模式。教师层面应积极学习课程标准,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2.切实落实实验教学

学生是否能“动”起来取决于他们是否对化学有兴趣。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独立性增强,有获得帮助的需求,好奇心极强。大多数学生从初中阶段至今已经初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有合作意识,有探究意愿,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不够凸显。千变化万的化学实验现象恰好符合这一特点。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迫切想知道实验结果,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这种求知若渴的心理有助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而对于产生这些奇妙实验现象的原因探究,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推理能力。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实验不仅推动了逻辑梳理能力,通过动手实验,感知动觉神经带来奇妙体验,加强动作技能,从而心智技能随之提高。总之,实验的落实非常必要。万不可用视频或是其他替代实验,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进行分组实验,将实验向生活化转变。教师应尽可能设计生活实验,让学生自己能够利用生活资源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加速实施过程性评价

目前课堂评价结果还是过分关注其鉴定功能,即注重分数和升学率的终结性评价。对大学一年级新生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化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极低。连对试管加热的简单操作都不能很好掌握,更别说发挥其创新能力。高考的死分数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而动态的过程性评价能更好地对学习过程进行改进、对学生进行激励、对学生个人的发展点亮明灯。动态性过程评价,可以避免出现评教分离、先教后评的现象。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的系统档案,记录其上课期间的表现,包括精神状态、合作交流中的表现等。设立一些创新性小实验,对其实验操作进行评价,从中发散思维,培养动手能力。且所有的动态过程性评价都要适合评价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的特定要求。以上是笔者从高中化学课堂中观察到的现象出发,对课堂进行了思考,并初探其能使学生动起来的对策。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上只有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作者:周复芳 单位:台山一中大江实验中学

第十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

1高中化学课堂“轻负高效”的制约因素

1.1教学理念因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以“教”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天经地义,从而导致“生本”思想难以落实。缺乏生本思想的课堂教学始终将教师的主导行为放在第一位,仅从表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学活动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压力,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下降。因此,是教学理念制约了“轻负高效”的形成。

1.2课堂结构因素

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是打造“轻负高效”教学模式的主要媒介。课堂的信息量高度集中,对于教师来说,是让这些信息在学生思维中“过一遍”,还是在思维中根深蒂固、形成技能,这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更取决于课堂结构。当前,很多化学教师在备课时按部就班的安排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从而导致课堂结构不合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科学,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又降低了学习效率。

1.3学生学习因素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重点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调研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往往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重结果而轻过程,重知识而轻实践,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研究表明,学习因素与教师的教学理念相辅相成,两者存在直接的联系,是制约“轻负高效”的重要因素。

2高中化学课堂“轻负高效”的有效方法

2.1落实生本理念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没有求学的意识,任何的教学方法都将会失去意义。在课堂上,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应体现三个原则:一是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放下教师架子,培养师生情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要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教学措施,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三是要让“学”与“教”融为一体,以教学教材为中心,与学生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要改变学生对教师、教材的认识,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督促与引导者,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

2.2优化课堂结构

本着“一切都是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的前提,重组课堂教学顺序,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现代教学的科学合理性,而这些,是为实现“轻负高效”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材“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追求效益。教师要致力于通过优化学习顺序来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如“铁铜及其化合物应用”一课,教师可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以提出问题作为课堂开篇。如提出问题: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关铁铜的冶炼以及铁、铜的性质,我们已经知道铁与铜在参加化学反应中都充当了还原剂,那么,铁反应后的产物的价态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并再次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图形有些缺憾呢?这时,学生们会自然而然的想到+2价铁与+3价铁能不能转化。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学力度,使学生在对课题知识有一个客观认识的前提下进行下一步学习,有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2.3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认知心理学指出,学习的过程是思维主体与外界互动的过程,而思维主体对学习最大的感受,即为他们的学习体验。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压力与学习收获都能影响学生的心理,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给予学生愉快的学习经历,则是实现轻负高效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们有所学,且有所用,笔者认为,衡量学生知识水平的标准不能仅靠作业,而是要在每堂课上都体现出来。这需要教师能够做到两点:其一,掌握好”课堂开篇”。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开篇即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同时,在验证过程中巧妙的导入本节课题,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新奇的快感;其二,利用好”课堂总结“。在每堂课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最后的时间,采用问题探讨、本课课题研究等有效方式,来加深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同时,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应用最好的验证。

3结语

总之,“轻负高效”不能仅是一句口号,教师要致力于多项课堂改革,将其落到实处,以此来满足高中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落实新课改要求,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樊江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致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