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论文(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化学教学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浅议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汇总,教师的教学目的通常都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收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忽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持续学习欲望。学习欲望才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了苏教版高中化学的“原电池”之后,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原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制作原电池,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探究有效的化学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策略意味着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构建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实质上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化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起点,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真正转变角色,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放开手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和途径,并通过相互的团结协作,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上课时因材施教,下课后有效布置作业

化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化学学习,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高中生在心理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方面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在化学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成绩好的学生会“吃不饱”,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会“吃不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在过去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布置过多的课后作业,这样的“题海战术”往往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使学生也不知所措。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日常作业以练习为主,以训练为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适时强调和巩固难点,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目的。然而,这样的传统作业写作方式缺乏思维性训练,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作业为载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和巩固化学知识,积极探究化学基本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针对化学知识点精选适量试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新知识;要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在练习中能举一反三。

四、总结

教师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创造一个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让学生自己参与化学实验制作,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望。最终,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作者:徐文娟 单位:江苏省阜宁中学左滌江校区

第二篇:高中化学生活化探究教学实践

一、生活化探究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探究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化学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两者基础上的教学,以源于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化学的魅力。

二、生活化探究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生活化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一些生活化素材,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对生活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掌握书本知识,实现学科知识的落实。如学习化学电源时,让学生到社会上调查生活中常见化学电源,研究电池的材料、原理、类型;学习金属腐蚀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护栏、铝合金生锈等,进行调查分析,做到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生活化探究教学,学生在生活化的探究中学习知识,自主思考探究。层层释疑、步步启发,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如“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教学时,设计以下问题:首先展示:番茄原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声,激发学生兴趣。质疑:音乐贺卡为什么发声,装置中的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形成电流?原电池正负极与材料有什么关系?正负极除了与材料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三)提升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在生活化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化学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去。如在学习化学平衡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防龋齿选用加氟牙膏;学习氧化还原这一内容时,可以引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淀粉碘化钾和食用醋来检验食盐中是否含碘等。

三、生活化探究教学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在问题情境设置时,首先要体现生活化原则。如“物质的量”教学是个难点,笔者上课时,就教室里的纯净水创设情景,请学生想方法计算一下这些纯净水所含的分子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考,使学生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学习乙醇的性质时,用生活中人们所熟知的“酒为什么是陈的香?”和“炖鱼的时候为什么要加少量的料酒和醋?”等。

(二)开放性原则

在生活化探究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也具有开放性。如:硫氰化钾溶液和氯化铁溶液混合,溶液显红色。向该混合液中,滴加氯水后,原混合液红色褪去。提出问题:混合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什么?假设与猜想:①氯水中的次氯酸将Fe3+氧化到更高价态;②氯水中的次氯酸氧化了SCN-。实验探究: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观察溶液是否恢复红色。若恢复红色,猜想②正确;若不恢复红色,猜想①正确。或者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观察溶液是否恢复红色。若恢复红色,猜想①正确;若不恢复红色,猜想②正确。

(三)协作原则

在生活化探究教学程中,一方面,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共同协作,探究问题,形成对知识的体验;另一方面,师生协作,由教师设置生活化情境,学生在探究形成初步知识后,教师对所探究结论进行点评、补充和升华。在学生和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协作中,师生共同进步,进一步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

(四)创新原则

在生活化问题的设置和探究过程中,不仅要体现“生活”要素,而且还要提炼生活素材,注重所提问题、学生探究方式和思维方式、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有所创新。

四、生活化探究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唤醒生活体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搭起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对生活与知识的密切联系有所感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去理解书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比较Na2CO3溶液中各种粒子浓度的大小时,学生对电荷守恒中CO32-前边的“2”感到难以理解,如果把电荷守恒比喻为“用人数表示胳膊数”,学生便会豁然开朗。如用“弹簧现象”比喻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情境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创设的问题情境一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如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轮船在海中航行时,为什么要在船底焊接锌板;实验室在制取氢气时,为什么选用粗锌与稀硫酸反应,而不选用纯锌等。

(三)进行科学探究

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其中的乐趣。如:“吹气生火实验”。取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放入疏松的棉花中,用导管向棉花中吹气,棉花会燃烧起来。原因分析:过氧化钠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反应产生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棉花燃烧起来。

(四)学会参与生活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化探究教学,对源于生活的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后,最终要回归生活,运用于生活,提高参与生活的能力。如学习了胶体,学生就知道为什么钢笔不能混用不同的墨水;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后,学生就知道“雷雨发庄稼”的原理;学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后,学生就知道菜刀如何防锈。如学习完二氧化硫有关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我国为什么以硫酸型酸雨为主,自然界硫酸型是如何形成的。

五、总结

总之,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是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高中化学生活化探究教学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将逐步走向深入和完善。

作者:张绪生 单位: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培养探究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崇尚态度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这是学生科学素养具备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人类社会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各种伟大的科学发明所带来的积极推进.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列举各种有代表性的范例来增强学生对于这一点的认知.同时,化学课程的教学中也有很多相关的素材,化学课程同样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一股力量.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让大家感受到科学的力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并且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基垫.化学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高中教材中有很多科学史话,如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等,阐明了化学物质是通过一个个实验被人们所逐步发现和确认的,给了学生生动的启示: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大胆猜测,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这些内容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并且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内心对于科学的崇尚态度.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根基,并且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治学态度对于课程学习可以发挥的有效推动.

二、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样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这也是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有良好掌握的基础.不少学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都存在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要么不愿意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对于问题往往有依赖性,等着教师来进行讲解;要么就不求甚解,一个问题解答完后没有针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与回顾,这也是在下次碰到相似的问题时很多学生还是会出错的原因.这些都不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问题后的成因都可以归结为学生治学态度的不够严谨上.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纠正学生这些不好的习惯与观念,要透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严谨的治学态度的价值与意义,并且让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例如,学习“水”后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将其改为探究实验方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慢慢具备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的能力.这些都是严谨的治学精神后带给学生的收获,让大家掌握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才能够促进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并且让大家能够对于学到的内容活学活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深化对于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的培养.这不仅会带给学生自己有益的收获,这也会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深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体现在学生对于科学应当有的崇尚态度以及学生应当具备的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可以体现在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化上.教师要让学生具备更好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要能够灵活的应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来分析探讨相关问题,并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难题.这才能够体现出化学知识的教学价值,并且是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非常有效的培养与深化.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应当逐渐渗透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同样是科学素养的一种良好体现.在讲“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这部分内容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将无法体会到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更谈不上能合理正确使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了.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作了这样的安排:课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些富含维生素C以及富含微量元素铁和碘的水果和食物,并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积累以及上网查资料初步了解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铁和碘的作用,以及缺乏这些元素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什么样的危害.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前预习,这也是让学生展开对于教学内容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过程.这才是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培养,学生经过有效的探究后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会很好的得到锻炼.

四、总结

总之,在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教师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这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基石.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是科学素养培养的根本所在.此外,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应当逐渐渗透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才是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深化,学生经过良好的探究后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作者:程艳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第四篇:高中化学教学运用组织策略思考

1.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后,有研究者进行了高中生学习策略水平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复习等方面的学习策略上表现不佳,缺少高级学习策略的系统训练。然而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特别是高级学习策略的训练培养缺乏重视。关于化学教学中组织策略运用的己有研究或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或是个案研究,尚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的准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习策略作为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进而可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达到协调发展。学习策略中的组织策略是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关于组织策略的众多研究表明组织策略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保持、提取与运用,然而组织策略应用于化学学科的研究尚不多,将组织策略较长时间的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将组织策略运用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培训学生掌握一定的组织策略并探究其教学效果。

2.组织策略的本质

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组织策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国外学者的观点如:温斯坦(Weinstein,C.E.)和休莫(Hume,L.M.)认为,所谓组织策略就是用某种结构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结构既可以是有关学习内容的、独立的特定结构(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结构(精细加工的框架)。最简单的组织策略就是将新信息集中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管理和记忆。奥姆罗德(Ormrod,J.E.)认为,组织过程总是包括把不同的新信息片段联系起来,有时也包括与己有知识建立联系。国内学者们给的见解如:杜晓新认为,组织就是提取信息中的重要项目后再进行归类,并对各类及各类所属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刘慧灵认为,组织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某种结构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组织起来,使知识点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序整体,从而利于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保持与提取与运用。综合以上国内外诸位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组织策略首先是对学习材料的深加工,即首先提取出材料中的关键点,然后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彼此内在的联系,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其联系起来以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既可以是关于新学知识的独立结构,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结构。

3.对高中生化学学习中组织策略运用的调查研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可以归属于学习的组织策略,可见对学习策略的习得己成为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之一。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化学学习中高中生运用组织策略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希望可以对这方面的教学实验提供一些帮助与指导。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组织策略的运用情况,涉及四个阶段:第一,提取材料中的关键点;第二,对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第三,发现内在联系;第四,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问卷包括30个调查项目,其中调查学习新知识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调查复习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调查解决问题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

4.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回收的结果,项目20肯定回答百分比较高为57.8%,说明多数同学在解答化学题目时,可以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即提取题意要点;但有26.7%的同学对于自己能否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却并不清楚。项目21肯定回答百分比约为50%,说明有半数学生在做化学题目时,能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题意;在题给信息和己学过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是解答题目的重要环节之一,项目23肯定回答百分比最高为60.6%,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将题目所给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己有的知识建立联系。项目22肯定回答百分比为43.8%,说明超过40%的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化学计算题时,常常会利用流程图的策略来组织题给信息,帮助分析题意,解决问题;项目24肯定回答百分比最低为24.2%,说明即使在面对较复杂的化学问题时,很少学生会利用绘制表格的策略来呈现题给信息间的关系以分析题意,找出解答问题的突破口。根据对结果的分析和研究,作者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组织策略思维的培养:第一,教师方面,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知识,让学生有个宏观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组织策略的求知欲,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步骤,尽量提供详尽具体的步骤,教给学生“条理化的知识”,帮助学生潜意识接受组织策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战”的机会并进行过程的监控与调节,同时提供及时的提醒和帮助。

5.反思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进之处:调查基数比较小,调查范围不够广,缺少一点的普遍性;调查的方式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方式的尝试;调查过程中的研究对象都是合作者,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有针对性。

作者:季资隆 单位:福建省浦城第二中学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情境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

这次的调查对象是XX地区中于2010年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高中的化学教师。在每个县区中,我们都选择了两所高中,最终选定了中学16所,发放了130份调查问卷。这当中,有121份顺利回收,达到了93.08%的回收率。

2.调查方法

调查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情境的具体情况时,选择的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法,配合访谈法。问卷主要为自己编撰,问卷内容有创设教学情景的目的、效果、方法、态度与困惑等,还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数据分析选用的是SPSS17.0。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态度

首先,在教学创设情境,展开了以下调查,问题(1)在教学中,您觉得有必要引入教学情境吗?(2)在教学中,您是否是有意识设置教学情境的?针对第一个问题59名教师觉得“非常有必要”,比例达到了48.76%,45名觉得“有必要”,占比例37.19%,16名“一般没必要”占13.22%,只有1名觉得没必要。针对第二个问题,有61人会常常设置针对性的,占比列的50.41%。52人会偶尔设置一些,占比列的42.98%,只有2人不设置,占比例的1.65%。1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都十分重视创设教学情景,经常会在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一些情境。这可以看出,正在持续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影响到了教师,让他们能够在日常教学时注重更新、改进自身教学情景观念,并将其在实践中应用。不过,也有一些老师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并没有非常重视教学情境,没能发现教学情境价值。

2.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其次,在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调查中,针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您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其中56人认为能激发学习兴趣、动机,占比例的46.28%,28人认为能增强学生情感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占比例的23.14%。29人认为注重知识迁移,提高学习效果,占比例的23.97%。21人认为创设的目的是使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让学生知识面变广,占比例的17.36%。14人认为是活跃教学的气氛,占比例的11.57%,只有6人认为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5人认为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占比例的4.96%与4.13%。根据调查结果来看,不少高中化学老师缺乏对教学情景目的的认识。这就会导致教师们很难对于教学情境要素中的科学方法、态度、情感等进行较为深入地挖掘并将其掌握。

3.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根据调查,设置了以下问题:问题1.您创设教学情境的立足点?70人认为是导课,30人认为是整堂课,16人认为是整节课,5人认为是整个单元,分别57.85%、24.79%、13.23%、4.13%。问题2在哪些教学内容中您善于创设情境?其中67人认为是概念内容,48人认为是理论内容,39人认为是有机化学内容,18人认为是化学计算内容,76人认为是化学实验内容,23人认为是元素化合物,比例分别占55.37%、39.67%、32.23%、14.88%、62.81%、19.01%、。根据资料显示,虽然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大多都是为了课程的导入或只局限在理论、概念、实践知识课。这代表他们并没有很好认识到情景发展性和全程性。设计教学情境时,不应该像通常的新课导入一样,也不能够只发生在课堂某一阶段,应该始终贯穿教学。此外,一些教师错误地觉得,设计情景指的就是开始上新课时有一些相关谜语、问题或生活情景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得以调动,然后再引出新课。

4.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效果

实施情境教学后,针对实施的效果,设置了以下问题。问题1在创设教学情境后,您觉得实际教学效果怎样?47人,认为不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动机也增强了。20人认为学生的成绩提高了,18人认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26人认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了,知识面变宽了,5人认为不但时间浪费了且学生的成绩降低了,5人认为课堂中,秩序被扰乱,5人认为教学质量降低了,分别占比例的38.84%、16.53%、14.88%、21.49%、4.13%、4.13%。能够发现,自从高中新课程实施后,高中化学教师创设教学情景的过程总体效果很好。不过在实际操作时,也受到了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说课时不够、教学任务重、分散学生注意力、加重学生负担等。但是这些理解其实并没有真正把握教学情境的内涵,缺乏整合教学情境和相关课程资源的能力。

作者:李阳春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二中学

第六篇:高中化学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一、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认识

生成性教学资源就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可被用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各种教学因素,如:学生学习中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合作情况、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或是错误的问题和解答等。它具有以下特点:1.非预设性,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之前不能预设的,因此,它不同于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基础性教学资源,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瞬时捕捉。2.潜在性,生成性学生教学资源并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它隐藏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中。3.情境性,生成性学生教学资源产生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其生成的内容与教学情境紧密相关。教学情境是生成性教学资源生成的平台,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生成性教学资源无法生成。而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选取必修课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二、必修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一)问题的提出

在介绍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时,用化合价升降法配氧化还原反应:从反应物中找到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在生成物中找到此元素升高到几价,再在反应物中找到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在生成物中找到此元素降低到几价,然后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使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等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这样就找到含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物质的系数,而所含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元素的系数用观察法按照元素质量守恒配平。在练习了几个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之后,我告诉学生要准备挑战一下难度,练习以下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KM-nO4+H2O2+H2SO4---K2SO4+MnSO4+O2+H2O因为此反应是一个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用时较长,有一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2KMnO4+5H2O2+3H2SO4=K2SO4+2MnSO4+5O2+8H2O。本以为可以结束,这时有学生说还有别的配平系数,比如:2KMnO4+H2O2+3H2SO4=K2SO4+2MnSO4+3O2+4H2O,2KMnO4+3H2O2+3H2SO4=K2SO4+2MnSO4+4O2+6H2O等。一个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怎么会有这么多个配平系数呢?

(二)问题解决过程

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是否配平,不仅要满足元素化合价升高和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相等,还要满足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不能只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学习时,学生学得是观察法配平,学生就会有这样的认识,用观察法配平了就是配平了,殊不知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本质是元素得失电子数相等,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升高和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相等。本题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后两个答案虽然满足质量守恒定律,但KMnO4中锰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不等于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比如,第一个,Mn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是10,而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是2,化合价降低总数和化合价升高总数不相等。第二个,Mn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是10,而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是6,化合价降低总数和化合价升高总数也不相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无法正确地用双线桥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变化,那就用观察法直接配平,没有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所以元素质量守恒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所以此反应只有一个正确的配平系数,只能用元素化合价升降法配平。

三、必修2中的乙烯化学性质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一)问题的提出

在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约1:3)的混合液20ml,放入几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热时暴沸。加热混合液,使液体温度迅速升到170℃,将生成的气体分别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正确结论是乙烯气体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有的学生质疑:烧瓶底部有黑色的碳,单质碳和浓硫酸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CO2和SO2气体,会不会是SO2气体使溶液褪色?加热时会产生C2H5OH蒸气,C2H5OH会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吗?

(二)问题解决过程

经过师生讨论认为:1.先验证有没有SO2气体杂质产生。在乙烯发生装置后直接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观察品红溶液是否褪色,结果是品红褪色,说明可能有SO2气体,然后再在乙烯发生装置和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之间连接一个盛NaOH溶液的洗气瓶,观察除去SO2气体,CO2气体和C2H5OH蒸汽后,乙烯气体能否使品红褪色,结果品红溶液不褪色,到此就可以说明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SO2气体。2.验证C2H5OH蒸汽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往盛有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C2H5OH液体,观察是否褪色?结果是C2H5OH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了,所以乙烯气体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之前要除去C2H5OH蒸气,防止C2H5OH干扰乙烯的性质检验。所以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前通过浓NaOH溶液,结果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仍能褪色,说明是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而乙烯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前也要通过浓NaOH溶液,既除去SO2气体干扰,又除去C2H5OH蒸气的干扰,才能说明乙烯气体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四、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教师角色的思考

按照新课标理念,教师不应只作为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师,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到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随机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自主建构来完成对知识的真正“接受”。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二)关于生成性教学“度”的思考

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反对教学预设,把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为了达到这种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但是不能漫无目的地探究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本文选取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乙烯性质内容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不超范围,均是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展开的。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

新课标理念之一要求鼓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那么现在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只是考试,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教学目标应该是丰富的、多元的。本文选取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乙烯性质内容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体现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会了质疑和探究,培养了发散思维,个性得以彰显,同时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学生和教师的价值得以实现。

五、总结

总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漠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存在,认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价值并与预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整合,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才能更好地鼓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这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作者:王建立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

第七篇: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实施

一、转变观念在实验教学中推行探究式教学

1.拓展实验的功能

结合改革教学的目标以及通过化学教学提高科学素质的情况,在再次审视化学实验的教学作用方面值得投入关注。结合目前的化学实验改革情况,主要显著表现在2个问题上:第一,让探究式实验取代原来的验证性实验。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实验与验证性实验呈现出不协调的比例,前者明显少于后者,并且2者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所以通过取代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或直接增加的方式增加探究式实验。通过探究式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升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进行充满动力的学习。第二,关于化学实验的技能培训方面,问题层出不穷。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仅仅是化学实验所有功能中的一个。只在实验技能以及操作的娴熟度上投入关注,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效果不佳,需要改变方向。所以,一定要结合探究性的活动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这样效果更好。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式活动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实验技能与熟练化的培养和锻炼,最终使学生达到实验技能的训练的目的。

2.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化学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普及“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以及“面向公民的化学”的观念,因此要使化学教学与社会以及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更有“能力”。化学实验属于化学教学中的关键部分,一定要紧密结合生活与社会现状进行。如此才会不但使学生产生对科学更高的兴趣以及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气息,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好化学知识之后能够更好、更加有效地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地对于化学知识的实质以及作用拥有更为准确和清晰的认识。所以,利用化学实验的方式进行处理存在于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在增广化学实验的功能以及提升学生的科学技能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举个例子,老师采用让学生自己找二氧化碳的相关原料的方式进行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讲解,如此一来,一部分学生为了弄清楚二氧化碳是否可燃与支持燃烧以及二氧化碳的密度问题,就会从家里获取碱面与蜡烛;一部分为了知道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作用就会拿来一罐可乐;还有的依靠一个吸管就知道了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之间的作用情况。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化学,能够让学会更加直接地了解化学与自然、生活、科技以及社会的关系,最终学生会从生活的角角落落感受到化学的存在并知道它在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采用趣味化学与绿色化学方式提高学生探究积极性

更贴近生活的化学实验:存在于生活中的相关实验有检测香烟中所含的毒素、模拟温室相关现象、检测白酒之内的甲醇含量以及检测牙膏之内所含的物质等,家里面的实验有利用醋去除暖壶中的水垢以及让鸡蛋外皮和醋进行相关作用等,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带给社会以及人们的好处以及作用,普及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化学知识的教育。更清洁地进行化学实验:在学生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背景下,学生愈加清楚地认识到化学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也导致人们生活的环境承受愈来愈大的污染压力。所以,人们更加关注采用更加清洁环保的化学实验。更清洁地进行化学实验就是要尽最大限度降低和避免污染到进行化学实验的相关区域以及环境。

三、结语

在化学教学以及相关目的方面,开始围绕全体学生而不仅是部分好学生展开,围绕知识的探索而不是知识的传播展开,综合上述因素,要加大实验的投入力度来改进化学教学。

作者:林纪强 单位:江苏省淮安中学

第八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浅析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创造条件实现层次化教学

每一位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不同,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了解学情,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那么课堂教学质量是很难提升的.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最好做到分层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层次化,教学方法大众化,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高中生有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极其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也希望老师能够做到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切忌偏心,做到行为规范,学高为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先让他们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然后再慢慢地提升解题能力,只有恢复了对学习的信心,他们才能慢慢地培养学习兴趣.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要给予关注,在教学内容上,要深化些,尽量做到适当的拓展,实现针对性教学.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适当地拓展知识面,加深教学的深度和延伸教学的广度,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转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策略

对于高中化学课程来说,教学是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构成的,并且当下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挖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喜欢课堂,并且能主动地参与其中,在课堂上能乐于思考和主动探究,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激发.所谓教无定法,有效的教学是动态化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能自觉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地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当下,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比如参与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式授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情景教学模式等等,教师要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出发,为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确保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提升.更重要的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与化学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

三、从学情出发,实施情境化授课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就高中化学而言,很多的化学知识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知识升华了而已.高中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既定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体验,学生在熟知的生活知识中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提升,思考的主动性才会得到激发,那么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提升了.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让化学知识为自己服务.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才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学习的过程.

四、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开展个性化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作为有思想的群体,应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质疑权,这就是新课改下赋予学生的权益,这就要求教师要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就拿质疑权来说,古人说得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更需要培养和尊重学生的这些质疑精神,其实对于一些化学问题来说,它的解答思路和解答方法有可能都不止一种,所以在化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足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并且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问题就可以提出来,有新的解题思路也要说出来,倡导一题多解的教学思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所谓的权威,学生也要重新审视师生地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错误,学生也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出,这正是提升他们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为了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质疑,教师必须构建轻松、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在课堂上尊重学生,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从心理上给学生质疑创造广泛的天地.

作者:成爱群 单位:江苏省启东中学

第九篇:高中化学教学应对策略探讨

1.课改过程中化学教学出现的问题

需要承认,新课改之下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来完全取代旧有的模式,因而在其中必然的会有一个冲突和调节适应的过程。同时,由于具体情况的差异,实现新课改目标的具体操作也会遇到不同的阻碍。因而在实践过程之中,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1.1旧的教学方式和理论的惯性依旧存在

惯性的固有存在是难以避免的,而之前的完全强调应试教育的模式对于学校、教师乃至于学生的影响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高中因为需要面临高考的现实问题,无论哪一方面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而受到这种压力之下就很难能够发挥出足够的能量和时间来应对素质教学。而对于教师而言,自身面对的压力也并不能说小,已经形成多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放弃并且完全扭转和重新塑造的。在面对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现实状况的惯性碰撞的时候,无所适从或者妥协的情况,显然会更多,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吸纳程度,导致效果不佳。

1.2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已有的教学格局缺少契合

新教材在知识方面是全面入手,与实践状况紧密结合,而教学的范围也大幅度的增加,对于知识的扩展和学生学习广度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但就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地方本身并不具备实施的条件,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从理论入手,辅助以少量的实验,是不足以实现新课改之下素质发展的目的的。如何在已有条件下创造新的范式,保证学生素质水平的有效提升,也是对于教师工作的一大挑战。

1.3教学内容难以面面俱到

化学的教学涉及到实验和实际的东西比较多,而新课改之后的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更加广泛,但是相对而言,必修内容在理论上一般比较浅显,对于学生在并不多的讲述和书本知识中了解和实际运用有一定的困难;而发散性和自主学习的内容却数量巨大,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不容易让处于紧张状态中的学生们有太多的兴趣。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加以选择,保证在比较紧张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教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不得不说并非易事。

2.在实践中完善课改的目标和教学正常状况

2.1激发和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扩展知识方面的全方位学习进步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本,也就是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要的方式,保证知识的全面进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化学教育的扩展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充和联系。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应该改变过去的灌输式教导,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化学的应用是可以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对于自身的生活有一个明显的改善,也能够运用到实践中来造福自己,造福社会,通过了解到更多实践性的价值,就可以相对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能够对于其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2.2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树立合作学习的氛围,合理的把握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改变一直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范式,通过增强和学生的互动,进行共同的探讨,从而形成一个参与性开放性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同时,针对课程知识的复杂状况,就应该尽量的抓住重点,放开一些繁杂的细节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消化,争取纲举目张,构建起一整套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兼容并包结合深度和广度的目的。

2.3联系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实验的多样性,通过实践行动以小见大

化学教学中实验的作用不可忽视,而新课改的目标下,应当进一步扩展试验的范围,也需要进一步增加实验的数量和种类,拓展试验的效果;并且联系实际,推进学生进行联系和联想,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在另一方面,则是需要通过实践性的活动以小见大,从实践归纳和总结理论,然后通过合适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实践性的行为推导出来的。而对于学生们来说,不仅要教授他们推导的结果,更需要让他们明白如何自主的进行学习,自己学会学习的方式方法,才能够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

3.结语

新课改之下化学课程有了一个质的改变,因此对于教学的发展也需要有相应的变化。这就需要从学校到教师的共同努力,对于教材和方式进行深刻的研究和联系应用,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相关素质有足够的促进。

作者:薛志强 单位:阿巴嘎旗第一中学

第十篇:高中化学有效性教学浅谈

一、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

有效教学的理念是20世纪初期西方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它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即教学过程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教学呢?其实有效教学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教师在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之后,使学生获得了进步和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时代,有效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能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时代,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多学习多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观念。

(二)教学活动的进行要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

学生的学习表现可以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要进行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地位,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进行有效性教学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早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师的教学策略也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学习各种教学设备的运用,并熟练操作这些教学工具。此外,还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的能力和知识。

二、传统化学教学对有效教学的不利影响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只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

而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化学知识,教师会组织和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和巩固,认为学生做对题了,化学就学好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由于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变化,以至于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但达不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反而还容易让学生产生“熟能生厌”的厌烦心理,使得学生对于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这样,教师就会教得很辛苦,课堂氛围也会毫无生气,自然教学的有效性更是无从谈起,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就形成了一种教师疲累、学生厌倦的恶性循环。于是,课下时间又成了教师弥补课上教学的主要方式,这自然就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沦为空话。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其地位是高高在上不容动摇的,学生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没有发言权,只需要坐在教室里听讲,然后反复练习即可。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规律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严重限制,个性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些个性活泼张扬的学生受到压制,学习积极性受挫,失去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法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无法提高;学生只学到基本的化学知识,无法实现全面发展;学生没有体验学习的过程和经历,学习效果低下。

(三)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不够。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和教师就化学信息和知识的探讨和交流以及情感的互动,来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传统的教学课堂多数是教师的知识输出和学生的知识输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单向的。这种单向化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忽略了对于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课堂是死板的、枯燥的,因此,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改变单一的知识传授,变单互动向为多向互动。

(四)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是严重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化学知识,提高能力,这种由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为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三、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质疑解惑法,化学竞赛,开展化学课外活动等。

(二)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化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复杂的化学知识和身边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学以致用。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激发他们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总之,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努力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王献斌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