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浅谈(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本文基于新高考方案的新特点,侧重探讨新方案对高中地理学科及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新方案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新高考 高中地理 有效教学 策略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高考改革的意见,12月16日教育部正式出台高考改革的配套方案。高考改革再一次成为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焦点。浙江省作为两大试点省市之一,已于同年9月9日正式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试点方案规定的各项改革内容和要求,将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
一、新高考“新”在哪里?
(一)新的考试科目与分值
新高考提出的“七科选三且不分文理科”是该方案中最大的一个亮点。新高考将高考科目分成了必考与选考两种,其中,语、数、外这3门属于必考科目,而理、化、生、政、史、地、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科目属于选考科目,考生可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作为学考科目,考生只需考必考题,必考题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必修内容;作为选考科目,该科目考生不仅需要考必修内容还需要考加试题,其中,加试题的考试内容既包括必修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对于考生而言,这种七科选三科的形式不仅可以让其选择自己学习的相对较好且感兴趣的科目作为考试科目,增加考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的机会,还能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此外,文理不分科,还能有效地减少高中生过度偏科、过度应试的现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不变。其中语、数、外每门满分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以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为赋分前提,高中学考不合格不赋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具体等级比例和赋分值见表1。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
(二)新的考试形式
新高考方案确定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基本方向,对考试的类别、内容、评价、招录等方面进行系统更新,学生拥有更多选择考试、教育以及大学专业的权力。发展取向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选择参加高职提前招生、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或三位一体招生。统一招生考试中,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二次考试,一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一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安排二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试每科可报考二次,选用其中高的1次成绩。这样,每个考生都有二次考试机会,一考定终身将会得到弱化。第一次考试时,认为还有第二次,第二次考试时,第一次考试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分数,考生的焦虑度、心理负担会明显减轻。
(三)新的录取方式
新高考方案指出考生志愿将由“学校+专业”组成,考生可自主选择想要报考的专业;并且,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也不再是分批次录取,而是采用专业平行投档的新型录取方式。这样一来,考生在填报专业类的高考志愿时,就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考生既可以报考同一所学校中的不同类专业,也可报考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还可报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以往的高考录取模式采用的是:学生以自己的高考分数为依据来选择报考的学校和专业的方式,如果该考生的高考分数没有满足自己第一志愿学校专业的要求,则需要被强制性调剂到该学校的其他专业或者是其他学校的相关专业中。而采用这种新型的录取方式,就可以形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此外,这种新录取方式是以学生报考的专业为导向的,学生可以先选择自己想要报考的专业,以专业为根据来选择学校,从而使得以往分批次录取导致的学生因为需要先选择学校而被迫选择自己不喜欢专业的报考问题得到解决。
二、新高考对地理学科及教学的影响
(一)提升地理学科应有的地位
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此次高考改革,必将会对地理学科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过去的高考中,地理是学生选科较少的学科之一,沦为地地道道的“小学科”。新高考科目方案的设置,使得地理恢复了同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和历史等学科同等的地位,成为了供考生选择的六大学科之一,这不仅提升了地理这一学科的地位,更是尊重了全面发展的教学规律。据笔者从各校了解的情况看,地理选科率达到50%左右,有些甚至超过60%,这也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地位的显著上升。
(二)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1.实际教学时间减少地理学考在改革之前是在每年高一第二个学期6月份进行的,选择读理科的学生高二就不用学习地理了,而新高考方案下学考时间定在高二第一学期10月底进行,这些理科生在高二开学这两个月时间内还要继续学习地理,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有些学校就通过减少课时来解决。比如高一由原来每周3课时减少为2课时,高二由原来的3-4课时减少为2课时。新高考对于选考科目提供了两次考试机会,学生最晚也要在高二下学期10月底参加选考科目考试,这样才能有两次考试机会,才能在高三有充足时间来冲击语、数、外。因此,这些学生选考科目的复习时间又减少了一个学期,但是教学任务并没有因为课时的减少而减轻,所以,课时的减少必然会导致教学任务加重。2.课堂容量加大课时减少而教学任务没有减少,必然迫使教师要加大课堂容量以完成教学进度。同时,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探究性学习,要保证课堂上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能满堂灌,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3.教学组织形式改变旧高考模式实行“3+综合”形式,高考科目大家一致,全班同学也都在一个教室上课,其教学科目、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相同,但在新的高考模式下,学生可以在7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门“选考”学科,理论上有35种选择组合,因此学生不同学科的学习伙伴会有所差异,甚至同一学科的学习伙伴也会不断变化,从课程选择来看,“选考”与“非选考”学生的课程内容、能力要求是有差异的,这就需要学校调整教学组织形式。4.作业管理、师生辅导难度增加新高考方案下选考科目的学习多实行“走班制”。不同行政班的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科目到不同的教室上课,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只有在上地理课时才在一个教室,平时多不在一个教室,这就给任课教师课后作业管理和师生辅导增加了难度。
三、基于新高考的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存在课时减少、课堂容量加大、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和作业管理、师生辅导难度增加等问题。因此,为了适应高考改革的变化,我们一线地理教师需要不断优化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以下是笔者结合实例进行的具体论述。
(一)整合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地理学科指导意见(2014版本)规定参加学考的学生只需要掌握必修Ⅰ、Ⅱ、Ⅲ模块的“基本要求”,而参加选考学生除要掌握必修模块“基本要求”外,还需要掌握必修模块的“发展要求”和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两本选修模块相关内容。对于选考学生而言,实际的教学时间减少了,课堂容量却加大,而地理课程与教材的内容却没有改变,这无疑给学生复习备考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提高课堂效率是当务之急。地理教材内容整合应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为宗旨,以地理学科能力的提升和地理思维的养成为切入点,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进行删减和完善。例如,可加强3个必修模块之间的整合,可把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前移到必修Ⅱ第三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这一节来上,把必修Ⅲ第二章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前移到必修Ⅱ第三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这一节来上,把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内容前移到必修Ⅱ第二章来上。也可加强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整合,例如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第三章中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与必修Ⅲ第二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起上,第四章中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可与必修Ⅱ第三章工业区位一起上,必修Ⅰ第四章中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可放在选修模块自然灾害中来上。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尽量充分发挥本套教材的各种教学资源外,还应拓宽视野,尽量研读、解读其他版本的教材,整合各种版本的教材资源,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着力围绕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还要注重学情分析和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所谓学情分析,指的是既要了解、分析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还要分析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等。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它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充分说明,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展开。因此,学情分析是教师每节课前必做的功课之一。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的个性、原有的认知基础以及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后,才能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供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高效课堂,笔者认为还要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参与交流活动。课堂教学的语言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以往课堂上教师不遗余力地讲,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机器,扼杀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乐趣。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少讲、精讲。当然,少讲、精讲,不是不讲,但是讲什么,不讲什么,教师要心里有数。必须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重点指的是考纲中明确列出来的,往年的高考中不断出现的知识点,也包括对学生今后学习乃至终生发展有基础性作用的内容;难点是指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不会的问题;易错点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内容。“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会的不讲过;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处理好了“讲”与“不讲”的关系,才能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题观”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提高课堂效率。
(二)调整教学组织形式,实行“走班制”
新高考的一个亮点是取消文理科。学生可在7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门“选考”学科,其成绩计入高考成绩。学生可根据未来规划、专业取向和兴趣特长进行“选课”,因此,教育部基础司司长郑富芝、副司长申继亮认为:“要解决教学上的问题,就需要普通高中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实行走班制教学。”据了解,“走班制”最先出现于美国。美国一些学校将课程分为一般课程、大学预备课程、职业课程与荣誉课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任课老师,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这种课程分类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构建了一个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与这种走班制相适应,美国中小学所有的室内场所,不管是教室、办公室、体育馆还是食堂、图书馆,都在一个整体性的建筑里,这些建筑大都控制在一两层内,方便学生走班。我国现行高中推行的“走班制”,基本模式为“行政班”+“教学班”。行政班是学校根据学段、人数、成绩等因素为学生划分的成长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同一行政班的教学科目、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相同,这样便于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但在新高考制度下,语数外3门统考科目可在行政班授课,而选考科目必须实行走班授课。教学班是学校根据学生的课程选择结果,把同一时间选择同一课程的学生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临时的班集体。与行政班相比,教学班不设班主任,除修习相同课程外,其他教学管理和集体活动均在行政班内开展。实行“走班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有效保证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实行学习小组长负责制
走班制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行政班,上课时同学们集结,结束后各自返回自己的行政班或去另外一个教学班,学员分散,这样就给课后作业的收交和师生辅导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实行学习小组长负责制。学习小组长负责制是指在教学班中把属于同一行政班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从中选出一位负责任的学生作为该行政班学生和任课教师的联系桥梁,来负责课后作业的收交和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模式。新高考前是一个行政班设一个课代表,而现在是每个行政班都设一个学习小组长,由学习小组长来完成以前课代表的职责,这样做的优点是能确保课后作业及时上交,下节课上课前作业能及时的还到学生手上,任课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上课知识掌握情况,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可以在课堂上一起讲解,对于个性问题可以个别辅导,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校基础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新高考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素质和修养,是一种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并保存在头脑中、体现在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素质和修养,是教师所应具备的促进教师发展的关键。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新高考制度下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对教材的优化整合能力。新高考着力彰显选择性的教育理念,实行“7选3”,让学生自由在7门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选考”学科,其成绩计入高考成绩。选课的主动权在学生,他们有选择教师的自由和权力,一般学生会选择学识渊博、方法灵活、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而那些教学水平低,管理水平低的教师则得不到青睐。这样,无疑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一线教师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钻研和积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把握好重难点,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效率。新高考带来了实际教学时间减少和课堂容量的加大等问题,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对教材的优化整合能力。那么,教师如何提高对教材的优化整合能力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整合过程中不是把内容简单地叠加或删减,更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而是在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认真解读课标、客观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作灵活而恰当的处理。其次要精通教材整体知识,只有对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教材的内容十分清晰,了然于胸,才能对教材中重复的知识点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完整而不重复的知识体系。再次要多学习,多借鉴,通过网络、教学用书、其他教师等途径学习优秀的整合案例,并为自己所用,提高对教材的整合能力。
四、总结
高考改革牵动着千家万户,牵动着全社会,为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及时掌握新高考的新变化和新高考给地理教学带来的影响,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高考改革政策的落实生根,保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作者:黄胜荣 单位:浙江省寿昌中学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2014,09
[2]赵国忠.让教师爱上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张连彬.高考改革背景下对地理教学变革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01:6-8.
[4]钱宇,周义钦.基于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地理教育,2015,08:4-6.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兴趣培养研究
摘要:
高中地理老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走近学生,利用通俗趣味性强的语言,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努力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兴趣教学 培养方法
笔者所在的苏北农村高中,地理专业任课老师少,学校开设的课时较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薄弱,学生在地理学习上花费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这些客观事实,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一线老师普遍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对比观察发现: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快速提高成绩。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以往的严肃教学已经很难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美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教师不可把自己当成惊吓鸟儿的稻草人,使学生见了自己的面就害怕。”因此,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首先,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主动走出“神殿”,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爱释放给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间平等对话。其次,努力成为学生的“偶像”。释放自己的教学魅力,你的幽默风趣、无所不知,可以让学生主动跟你学习。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有时教师的“偶像效应”比教学水平影响更大。你的每一节课,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最后,成为学生进步的“导师”。学生只有成绩不断提高才会真正主动学习。平时的测试要有技巧,比如,月考,出一些平时训练过的原题,让学生明确平时学习的内容就是考试的内容;期中期末考试前,教师可以根据经验适当押题,押题的成功率不断提高,学生成绩也会随之提高。让一个多次不及格的学生考到70分或80分,让学生体会到进步的快乐,一方面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老师得到学生对其能力的肯定,师生关系更融洽。
二、用通俗、趣味性强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语言是地理教学的基础,是其他教学方式的载体。地理学科对语言精准要求很高,如果加入幽默风趣富有个性的语言,在课堂上就更容易吸引学生眼球。平时喜欢音乐的我,时常能从一些歌曲中发现有关地理知识的歌词。将这些发现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当学生以惊奇的眼光看着我,就牢固记住了知识点。如在讲城市起源的时候学生对两河流域很陌生,让他们听《爱在西元前》这首歌,从歌曲中不仅可以熟记底格里斯河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地名,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古老的巴比伦文化,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好。
三、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地理学习的内容,其时空范围跨度大,内容涉及多个学科,仅仅依靠学生的见闻和原有知识基础难以掌握,需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1.利用各种地图进行教学
每位同学手里都有地图册和填图册,可是在平时教学中常常被束之高阁,这是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因为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脱离地图的地理教学是不完整的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中地理。绝大部分知识和地图、图表联系紧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地图为抓手,学会读图。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将一些地图悬挂在教室的主题墙上,如洋流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图、自然带分布图等,让学生可以通过随时随地观察,牢记规律。
2.认真设计地理板图
在课堂上,教师亲手绘制简单的黑板图,利用挂图及多媒体信息等,教学简单、灵活,学生易于接受。比如在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时,以副热带为中心形成北顺南逆的洋流系统,北半球副极地地区形成逆时针洋流系统。如下图所示,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可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合作画出洋流分布规律图。教师进一步引导归纳出北半球洋流分布是一个完整的“8”字,南半球是一个“0”字,并且,数字的写法就是洋流的流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讲解了重难点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样讲解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简单直观,逻辑严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松。
3.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于地理教学而言,有益于化抽象为形象。例如,讲解温带海洋性气候时,教师用PPT制作课件,展示几张英国绅士图片,让学生从图中找出在装扮上的共同点,学生很快会发现每个人都穿西装且手里都拿把伞,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英国气候温和湿润,且降水时间不固定,这让学生很好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终年降水,气候温和。通过演示,把枯燥的教材内容变成学生喜欢的图片、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学科学用相长特点明显。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从生活中发现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老师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本地区的特点。在平时教学中,努力联系周边的生活,用生活中的实物代替课本上的抽象知识,学生掌握起来更容易。如在讲解城市空间结构时,从自己平时拍摄的照片中找出一些代表性地区,比如沭滨小区、化肥厂、金三角商业街区等,用这些图片导入新课,学生的热情立即被唤醒。
五、总结
总之,作为一位苏北农村高中地理老师,我会用地理知识丰富学生的大脑,把兴趣渗入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陆阳 单位:新沂市高流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讨
【摘要】
文章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地理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塑造了学生的地理基本素质,有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有效策略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的地理教学意境设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习的一种方法。高中地理是高中教学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知识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认识复杂多样的世界,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和精神世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利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本知识上,教师要根据课本,结合具体案例帮助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从而有效消除学生对地理的厌烦和恐惧心理。例如,学习“交通运输网中的线”一课时,以泛亚铁路建设为例,教师可以提供泛亚铁路(新加坡———昆明)建设的案例(泛亚铁路是东盟与中国进行联系的重要交通道路),以吉隆坡、曼谷的已有铁路为共用段,引导学生对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及逆行研究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认为哪条交通线路最合适并说明理由。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可以自行进行小组讨论。”由于交通运输网的线涉及初中地理知识,学生肯定会主动查阅初中地理知识及地图。有的学生还会借助地图进行论证,逐步把各个城市的线路图连接起来。随着学生研究学习的深入,就会发现把两个地图合成一个图看起来更为方便、直观。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思索,根据建设铁路的地形、社会效益、投资成本及运营里程的长短来讨论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的区位选择。实践证明,在关于交通运输网中线的区位选择的学习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化抽象的地理知识为具体、有趣的地图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地图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
二、利用案例教学塑造学生的地理基本素质
高中地理的实体案例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指导学生把已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中,教师结合教材引入了“长江三峡工程的综合决策”案例来指导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进行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得出统一结论报告给教师,先不公布答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指导学生总结答案,并向学生讲解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三、利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与教材相关的现实生活案例,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应当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思索和讨论。例如,在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中,教材中就有“大棚农业”“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等案例导学,运用这些案例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自然地理的原理和运转规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再通过教师的简单点拨,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四、利用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转变了教学理念,它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关注,鼓励学生对身边的地理事物进行有效感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找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其对地理科学方法实现充分掌握。例如,在学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时,就可以选取学生所在地区作为案例研究。在课堂开始的前一周,教师下达任务,学生自主结合,分为若干个小组,对本地区大气降水的PH值进行测量,对身边的一些工厂进行调查,并记录其废气排放情况等;课堂开始时,学生将调查的结果呈现过来:以酸雨为例,共呈现两种不同的调查结果,一种结果为PH值在5.5到6.0之间,一组则得出了9的PH值。谈及调查方法时,发现学生用了两种测量方法:一种是利用纯净的水瓶来对雨水进行收集,然后借助于试纸测量;另外一种则是降水结束之后,测量水坑中的水。接着,教师再组织学生互相讨论,评价两种测量方式,学生纷纷表示第二种方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地面其他物质会影响到雨水,那么测量值是不够精确的。之后,引导学生了解酸雨的概念,学习酸雨的防治措施。在本次案例教学当中,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了地理学习方法,提高了动手能力。
五、利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将人文精神渗透于地理教学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例,结合教材内容,将“镍矿区居民的选择”案例引入进来,某小镇的山上有巨大的镍矿,小镇居民的工作大多是提取和加工矿石,还有一些从事林业生产。通过熔炼镍矿石,对小镇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排放的有毒物质却会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镍的生产量继续扩大,林业生产也无法维持下去,这样就会因为一种资源的开发而牺牲掉另一种资源。如果关掉镍矿厂,可以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但经济发展速度却要放缓。这个案例体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性,通过这种两难的取舍关系,可以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总结
对高中地理进行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化抽象为生动,使学生重新认识高中地理,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地理基本素质,有助于学生将已掌握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地理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此外,案例教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刘婕 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三中
参考文献:
[1]林宪生,商治平,李风岩.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2005,(10):43-45,53.
[2]安宁.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2.
[3]刘彦彦.高中区域地理教科书中案例的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罗剑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1):95-96.
[5]曾莠?.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6):181-182.
第四篇: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
作者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有一定理解,现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效果更好。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涵。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结构,体会编排意图;熟练教学内容,正确理解课程标准,挖掘教材的内涵;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材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把丰富有趣的内容精心设计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即不仅能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评价方式上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应主要从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着手,不仅要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并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思路,而且要了解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过程中的表现。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新课程 教学方法
我省是率先实施新课程的省区之一,通过几年地理的教学研究,笔者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了解。现对新课程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
1.认真分析教材的内容结构,体会编排的意图。
我们选用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版本。共有三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教材内容的结构主要由简练精辟的文字、丰富鲜活的图像、典型生动的案例、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和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问题研究”等内容组成。这些内容形式的编排主要从地理教育的需要出发,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熟练教学内容,正确理解课程标准,挖掘教材的内涵。
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掌握和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是教授教材内容的基础。这就要求地理老师对新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学习、讨论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正确理解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挖掘教材内涵,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即对于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如何获得,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再创造,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始终把握住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给学生教教材。
二、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材过程
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在于对原有学习水平的一种估计。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把丰富有趣的内容精心设计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学生的新旧知识产生联系,使之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勤思好问,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为学生拓展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并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创新启示。例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对宝钢、鞍刚这两大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较深入了解,可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宝钢和鞍钢是我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二者在资源条件因素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资源缺少的沿海地区布局宝钢这样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上海市一个特大城市,宝钢的布局需要考虑哪些环境要素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临长江?从市场和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由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识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还会有创新的答案。
三、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爱因斯坦曾说,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因此,能否发现、提出对学生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探究学生至关重要。新课程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即不仅能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这是探究式学习引入地理课堂的关键,并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学会探究问题。例如:学习“传统工业区”一节,学习案例德国鲁尔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鲁尔区从兴起到鼎盛,后走向衰落,最后重新焕发活力的原因,此时学生就初步形成了分析某个工业区发展的基本技能。教师可以以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借用探究鲁尔区的方法,讨论我国应怎样振兴东北地区的工业,以此加深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形式的掌握。
四、评价方式上关注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强调地理学习评论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注重学习过程及在实践活动中所变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变化。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地理学习评价的重点。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应主要从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着手,不仅要了解学生能否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地理问题并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思路,而且要了解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整套过程中的表现。评价时可采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常见的评价形式,也要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评论、实地观测观察、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
五、总结
总之,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尝试的“平台”,大家都处在一个无前车之鉴的全新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只有深深扎根于课堂这一实践的土壤中,认真研究,不断加以完善,勤反思和总结经验,并加强学习与交流,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使新课程实验结出丰硕果实。
作者:王克锋 单位:固原市回民中学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教学应用
摘要:
案例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教师在高中地理科目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要充分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选择完善的案例,把握讨论的中心环节,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凭借开放式、互动式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多学科的教学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高中地理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应用型科目,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在理论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会分析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一、案例教学理论阐述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首创的,后推广到全世界。其最先应用于医学教学,随后很多学科都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它事先需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及专业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这个案例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又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重视教学计划、学生讨论、双向交流等内容和环节。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建议
1.制订恰当的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知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知识,理论性很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遵循由浅到深的认识规律,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尤其要如此。案例教学时,制订教学计划要注意两点:一是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教师教学的原则和方向,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在大纲的指导下进行。二是地理教学计划的制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到了初中才开始地理课,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导致其学习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2.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选择合适的案例尤为关键。在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课下一定要备好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恰当的教学案例。例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新疆地区长期干旱少雨,而东南沿海会有那么多的台风光顾”。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大气运动等知识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各种意见进行正确的理论讲解和指导,学生就能全面掌握天气系统知识。又如,在学习“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模式以及该模式的利弊,由于涉及家乡的具体内容,学生熟悉且感兴趣,这样的案例更适合学生进行探讨研究。
3.学生要有丰富的综合知识
地理是一个系统的知识圈,前后联系紧密,尤其是前面的自然地理对后面的人文地理的学习,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广的知识面。高中生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时,一定要加强综合知识的积累。这个综合知识,既有地理学科的综合知识,如各种地理理论知识及人文地理的实践知识;又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时政热点、传统文化、民族习俗等知识。掌握综合知识既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应对地理考试、提高地理实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4.通过问题导向来加强案例教学
对于案例教学,引入的案例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根本目的。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灾害,然后说出每一种气象灾害影响的主要地区以及发生的主要季节,然后让学生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让学生针对具体的气象灾害做出可行的监测和防御措施等。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案例教学需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地理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内容时,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原理,为自己家乡或某一城市设计合理的预防灾害的应急预案,达到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如,学习“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地理理论知识,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帮助政府分忧解难。
三、总结
总之,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加强对案例的把关,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盛范明.对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2008(5).
[2]罗辉,何娟.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讨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
[3]王峥嵘.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
第六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之探究
在我国地理课教学中,传统的讲授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占主导地位的、长期使用的教学方法。虽然传统教学法对特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重要显著,但是当今的地理教学目标的改变,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创新型、开拓型人才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随着知识日益更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目标人物的重大,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备受瞩目。本文根据地理教学的教学实践,明确案例教学的额基本概念,阐述了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地理案例教学的作用,总结了案例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对策。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对案例教学的研究火热,促进了地理教学理念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逐步的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讨论问题和形成自己观点,用来提高教学质量及其效果,包含着教师的教的具体的活动并且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具有三个特点: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教师可以优化课堂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高考大纲来讲解地理知识,并且可以通过采用案例的方式来降低地理知识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系统的整理地理知识,才能够理解教材和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广泛的思维点,进而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新课改后的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实现这一活动。
2.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阅读案例,在脑海中会产生很多疑问,此时可以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查阅相关的资料,或者去社会考察和调查,通过自己的分析和讨论,得出相关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3.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师生互补、教学相长的教师与学生的新关系。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学习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积极引导的作用。总之,相对于传统的教授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可以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案例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案例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操作还有很多不足
在现实的地理案例教学中,案例量的增加导致,往往会出现案例过多、滥用的现象。如果对案例的认识不足往往会导致案例的呈现方式混乱,逻辑顺序缺乏,对案例的分析不清晰,这样并没有案例的使用质量较差,案例的罗列,造成学生的混乱,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对案例的归纳和总结不到位,结论缺乏高度的集中性和启发性,只是通过专家的定论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案例的作用没有被体现。
(2)对学生学习基础的认识不足
在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有些教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认识不足,对案例过分求新、求奇,往往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能够适应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剩余的多数学生无法融入学习,脱离了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死记硬背,无法自主学习,难以适应勤于思维的案例教学法。
(3)师生互动不足
教学过程存在弊病。有些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教学的说教者、管理者的角色。甚至,有些教师将课堂变成教师可有可无、无所事事、任课堂自由讨论的情况。师生互动的不足,使课堂教学活动进展不顺。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推动者,应该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2.解决问题的对策
(1)针对案例教学课堂操作的不足
首先要确定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原理。其次,选取相应的案例进行教学。再次,教师通过对案件的深入认识,必须对其进行再加工,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到预设的特定情景中,从而实现思维与情景交融。最后,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展合理的安排案例的编排顺序,以便更好地体现案例传承知识和训练思维的功能。
(2)针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学生之间存在着原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性格等各方的差异
在地理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思考、参与分析和讨论的机会,所用的案例内容应具有丰富性和递进性的特点,案例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方式,使案例提供的情境和分析的思路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吻合,以实现案例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案例,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能够反映当前的实际。
(3)教师应该对教授的理论深入理解
在学生中主动地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并且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注意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课改的实施下,新高考地理试题中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增加,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结合生活现象与实际设置的情境题增加,我们需要探索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虽然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时间较短,但其成效去极为显著。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学生对教材中的原理、规律、知识理解的更为深刻,训练和发展了思维习惯和能力,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适应日益更新的教学模式。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改善和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我们地理教学进步和发展。
作者:原凯军 单位:山西省河津二中
第七篇:高中地理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
区域的发展、开发以及整治等问题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热点,而关于区域地理的有关课程也是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近些年来高考命题对这一部分的重视,所以关于高中区域地理的知识学习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区域地理最难的地方就是不能很有效的将地图中的信息和知识有效提炼和利用,因此高中地理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具有关键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地图教学 培养能力
无论是什么样的地理事物,其分布都绝对离不开一定的区域,怎样才能将发生的地理现象落实到具体区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区分,高中地理地图教学中就对此作了详细解释,因此高中地理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都占有重要的比重。
1.现目前高中学生在地理地图上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
首先就是学生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对整个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地图学习难度更大且花费的时间较多;还有就是许多高中因为教育模式存在偏差,也使得学生们认为地理地图知识的学习没有多少意义;还要就是因为教育制度的不重视,学生在地图知识的掌握上也相对薄弱;再者就是因为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就很难读懂空间方位地图,就造成了“越学越难,越难越不学”的恶性循环学习态度。
2.关于地图能力的概述
关于地图能力的解释在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解释,我国地理教育界中普遍认为地图能力就是指能从各种各样的地图图像中取得需要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而地图能力又具体包括了认知、理解、操作和应用这四方面的地图能力,并且地图能力有三个层次,即有图必用、无图自绘、加工储存再利用。所谓有图必用就是指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要将拥有和可利用的地图以及地理模型充分使用到教学中来,从而帮助学生提供掌握地理知识的能力,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简单图表绘制方法和技能;无图自绘则是指教师通过教授学生基本绘图知识,让学生在慢慢练习中拥有熟练的绘图技巧,再利用自己所绘的地图进行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第三则是通过对有图必用、无图自绘两方面的逐渐熟悉和提高,让学生养成新的认知、思维以及心理习惯,用地图能力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储存再利用。
3.关于地图能力的学习要求
要拥有良好的地图能力就要要求学生拥有准确的空间定位能力,因为地图没有文字语言,而其又含有许多关于空间定位的信息,所以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将能把地理现象和事物的空间概念充分建立,才能为以后的分析地图打下基础。高中地理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最终目的还是能让学生通过此获得有用实效的地理信息,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地图上隐性信息和显性信息进行深入的学习了解,对于代表显性信息的山脉、河流、资源符号、行政界线、交通线、城市等要能立马辨别,对于代表隐性信息的工业区、农业区以及交通线的分布特点要学会区分。要提高对地图的分析能力,不管是任何区域的地理特征和现象,还有某些难解的地理规律都有其形成的内在原因,所以学生在进行区域地理学习时就要学会用地图对这些地理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还有一点还是高中地理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关键,一定要学会用熟悉了解的地图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要学会熟练使用各类专题地图,对区域性和专业性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对地理现象以及事物是变化规律和幅度要有一定了解,并能分析其原因。
4.关于高中地理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
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地图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教学,提高学生地图能力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据研究表明,越往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的学习兴趣水平就会越发下降,这不仅仅是因为地理知识的难度在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还因为地理地图知识的学习过程往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时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兴趣,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提高。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对每个学生在区域地理知识学习上的需要,有目标的对学生进行在区域地理知识学习动机的强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将地图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要让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态度转变到“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态度。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地图相关资料的阅读和学习,适当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面范围。还要督促学生勤加练习地理地图方面的绘图能力和信息阅读能力,适当的定期举行与地图学习有关的活动,带动学生学习氛围,高中地理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工作顺利展开。
5.结语
高中地理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不仅是整个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为将来在日常生活中能对地理地图知识灵活运用打下良好基础,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地图能力的学习创造兴趣。
作者:李爱明 单位:西藏林芝地区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周瑞红.高中地理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上,下旬),2014(20):268-268.
[2]陈实爱.地图———地理的灵魂———高中地理地图教学浅谈[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18):57.
[3]曾凡英.新课标下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东方文化周刊,2014(20):98-98.
第八篇: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探讨
摘要:
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目标具有统一性,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学可以从根源上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本文主要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可行性和对策,以期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可以运用合理的方式渗透环境教育,进而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教育方法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无节制地向地球索取资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保护环境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知,继而有利于保护人类的共同环境。
一、渗透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渗透环境教育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由于目前全球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曾经将环境恶化比喻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他指出如果环境继续恶化,将会使人类丧失生存的能力。近年来,全球的温度持续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并且部分生物种类已经灭绝,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该渗透环境教育,以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地理教学中对于环境保护,要求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且要促进人口、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在提升人们素质方面,要从学生抓起,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高中教学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内容存在统一性,可以实现环境保护的价值。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分析
地理学科和环境教育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到,地理学是对人与社会之间的研究,地理人员最为感兴趣的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高中地理课程中,大部分课程均是以人和环境的关系为研究主线,而且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原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另外,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以便全面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学,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手段,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
三、渗透环境教育的对策
1.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提升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地理教育中部分知识中包含环境知识,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中,部分教师难以深度地挖掘教材中的内涵,继而无法对学生实行环境教育。因此,地理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环境教育因素,从而提升地理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如在高中地理教学讲述全球气候变化时,可以结合电影《后天》来讲述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教学视频,提升自身对气候环境变化的认知,继而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如利用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掌握气候变暖的因素,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提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扮演生态环境中的角色。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必然会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2.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对环境的保护过程中,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将环境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将环境教学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可以开展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等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大气环境检测等活动,将环境教育充分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另外,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家长宣传环境保护内容,从多方面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3.加强环境教育与实际环境相融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校的课程开发对于环保而言,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学校在对教材的改编过程中,可以从家乡的环境入手,结合本地的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地的实际环境,可以提升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来保护地理环境。
四、总结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是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高中在地理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并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作者:陈崔冕 单位:重庆江津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高红萍.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式探究[J].赤子(中旬),2013,10(6):99-101.
[2]王冰清.浅谈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269-270.
[3]李伟华,魏智勇.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伦理道德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12):132-135.
第九篇:高中地理教学微课程价值探微
摘要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资源已经在中国播下种子,并开始生根发芽。本文主要阐述微课程的涵义和特点,分析目前新课程背景下,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微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定位进行预测。
关键词
微课程 地理教学 价值 探微
继2009年微博,2010年的微电影、微访谈,2011年的微信,2013年的4G时代,中国已悄然掀起了“微”浪潮。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教学资源已经在中国播下种子,并开始生根发芽,微课程这嫩芽能否茁壮成长,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份子,还有待于各种实证研究。
一、微课程简述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在国内,对微课程概念的理解还处在百家争鸣的状态,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在2011年10月首次给微课程下定义,并经过不断研究探索,他在2013年2月提出了“微课程3.0版”。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本人更倾向于胡铁生老师的观点,所以本文所讲述的微课程主要指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微视频。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等特点。“短”即教学时间短,以5—8分钟为宜,一般不超过10分钟;“小”即资源容量小,一般是小于100M;“精”即内容精致,方法精当,过程精心,效果精彩;“活”即内容鲜活,形式灵活。因此,微课程即将成为“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热门资源。
二、微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把“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和“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信息时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国内微课程资源的不断研究、开发,优秀微课课例资源的共建、共享,微课程符合新课改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具重要作用。
(一)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有效资源和创新平台
1.“微”学习,提效率,促成长信息时代,教学网络资源内容全面,更新速度快,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学习者带来很大困扰,比如在百度上输入“高中地球运动PPT”得出的结果是“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29000个”。庞大的资源量教师没有时间观看所有内容,而且PPT课件中插入的某些视频或文件经常看不到,想有效的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真的很难做到,因此很多地认为,教师下载一课件,经过简单加工,就变为已有,长此以往,这种几乎“复制”的行为,绝对无法造就一个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师,当然也无法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优秀学生。微课程量小、耗时短且针对性强,一般为名师之作或一线教师的经典之作,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资源和高效灵活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符合自己的备课资源,而优质丰富的备课资源又是提高备课效率的基本保证。教师可以自由学习,取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思想,整合成自己的资源,这就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快速提高业务能力、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理念,为教师的的成长和个性化教学奠定基础。2.“微”创作,显创新,展个性设计制作微课程,要求教师选择“精致”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与制作,从而得到“精彩”的效果和“创造性”的结果。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日界线”主题学习为例:选择该主题为必修1的教学重点内容,同时该主题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更难的是我校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理解差距很大。设计高效的微课,对教师是很大的考验。通过反复研讨和近年来各届学生的反馈情况,最终以问题链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具体设计如下:(1)情境导入———一对双胞胎姐妹,妹妹比姐姐大一岁,为什么?(2)什么是日界线?(3)为什么有日界线?(4)怎么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5)小结提升———180°经线的地方时与全球新旧一天比重有什么关系?教师在问题链的设计过程中,深入挖掘知识点的内涵,不断的思考钻研,基于学情,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不知不觉地进行思考、探究。从教十年来试过很多种导入,该导入最吸引学生眼球。把它用于微视频导入,学生对不可思议事件非常感兴趣,对该知识点的学习渴望瞬间激发,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主动思考相关问题。该设计对于每个问题都结合板图,感性直观,简洁快速,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并利于学生读图判图能力的提高。综上所述,在整个微视频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激发,从而创造出符合校情学情、富有个性的优秀微课案例,较有效的服务于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习者,还是创造者。
(二)为学生自主化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个性空间
1.微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随需的自主学习需求
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教学结构主要是“先教后学”,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做主,学生基本上是接受学习,其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对什么方面更感兴趣,怎样的学习更能满足自己,也最清楚自己学习中的难点。通过微课程,学生可以轻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更深入地学习;也可以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前预习或再次学习,直到理解掌握,从而跟上其他同学学习的脚步,加强自信心。信息时代让高中生的“三点一线”变得丰富多彩,宿舍、食堂、路上,5—8分钟的微视频可以给学生自由的学习时空,而因为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对学习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效率。学生选择微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灵活安排时间思考、探索,对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有疑问的问题,可以“暂停”观看,进行相应的思考,而这在班级授课中是做不到的。合理应用微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发挥创造力。这也是新课标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理念的体现。
2.微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班级授课制的规模化、集中化,决定了教师备课时分析的学情是整个班级的大致学情,而不是学生的个体学情,所以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最终可能导致尖子生营养不良,学困生消化不良,中等生吸收不良。微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对于学困生,课堂上听不明白的知识点,可以在课后自主选择该知识点继续充电;对于尖子生可以选择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深入学习,挑战自我。微课程可以满足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点、符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知识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从而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励、积极向上的力量。例如,在学习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时,有的学生对天文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为部分学生量身定做一些“拓展资源”,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为师生互动性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沟通纽带
微课程利于师生的访问、检索,让师生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及时学习,并且直接在网上互动。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用再碍于面子不敢问教师,就可以通过校园网或班班通等网络平台进行沟通,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三、微课程的合理定位和教学展望
目前,微课程在我国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但回归理性思考,对微课程应合理定位,但不越位。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高中阶段的微课程学习还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模式,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没掌握好的重要知识点可在课后自学、周末回家的自主学习(预习或复习)和寒暑假自主学习等。同时,微课程资源也能成为高效的校本课程资源,可以广泛应用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培训、教研和学习。所以目前首要任务是开发建设微课优秀资源库,让微课资源规范化、专题化、系统化,更好的为高中课堂教学服务。相信,随着4G时代的到来,泛在学习的普及,微课程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林小红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第十篇:妙用任务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摘要】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符合高中生心理特征,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地理、掌握地理、应用地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任务、竞争任务、开放任务等策略妙用任务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
高中地理 任务驱动 学生
自主高中地理是一门非常强调应用的学科,与初中地理只关注地理现象、事实不同,高中地理要求学生透过现象,追寻隐匿在现象背后的成因及规律,并要求学生懂得利用这些地理规律来服务人类生产生活。高中地理这样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高中地理实践应用情境的有效创设,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情境,进行实践,来增强学生学习、判断、分析、应用的能力;二是有效且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积极自主地参与地理的学习分析探究中,提升教学效果。高中生的心智已经发展至类成人水平,已经拥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意识;同时由于思想认知的不成熟性,高中生又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武断性和逆反心理,对于与他们认知相左的内容,常常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排斥情绪。因此,如果不能充分考虑高中生心理特征,高中地理实践情境创设和自主学习引导将无从谈起。对此,笔者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任务驱动法以任务情境带动学生实践探究,过程中处处体现实践者的主体作用,呵护了实践者的自尊,任务完成后实践者更易获得满足和成功体验。这与高中生心理需求相匹配,妙用任务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一、合作任务,引导合作促学习
根据目标结构理论,开展合作学习,制定合作型目标结构,有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频繁、真诚、深入地进行交流,获得充分的接纳感和自尊感,从而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和成就水平。因此,在高中地理任务教学中,应引入合作内容,开展合作任务,使学生以更高的水准参与到任务情境中。同时,在合作任务的进行过程中,学生相互帮助,互相提示,彼此鼓励,有助于学生更为全面地从实践任务中获得知识,促进学习。需要注意的是,为确保高中地理合作任务教学顺利开展,教师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合作目标的妥当设置,共同的目标是学生能够通力协作、合作共进的先决条件;二是合作任务情境的精心组织,要充分整合地理元素,让学生通过合作获取充分的地理知识;三是合作性的精确把握,如果一项合作任务,学生不合作也能完成,那显然是不成功的。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行星地球”这章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合作学习任务:首先,将学生4人分成一组,他们共同的目标是“根据太阳系模式图来进一步认识地球”。其次,让小组4人自由安排,2名学生负责通过比较各行星的运动特征来认识地球,2名学生负责通过比较各行星的结构特征来认识地球。再次,根据两两探究的结果,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小组领取任务之后,各自安排探究任务;很快,负责比较运动特征的成员从行星的转向、轨道倾角和轨道偏心率等得出地球与其他行星相较,并无特殊之处;负责比较结构特征的成员也在比较完质量、体积之后认为地球只是一颗普通行星。最后,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互相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学生很容易得出地球是一枚普通行星的结论,同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也清楚地了解了结论背后的原因,对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不无帮助。
二、竞赛任务,激发潜力促思考
高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他们渴望在同伴中展示自己,获得成功,赢得认可。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是有一些“难啃的硬骨头”的,这些知识内容难度较大,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和研究,才能够更为准确地理解和应用。我们在进行这部分知识教学时,如果能够抓住学生自尊心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适当引入竞争任务,对于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啃硬骨头”都是有积极作用的。高中地理要开展竞争教学,可从两种类型竞争入手:一种是个人竞争,即设定一个竞争目标,让全体学生个体来参与竞争;另一种是小组竞争,即设定一个或多个竞争目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竞争。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竞争,教师都应该重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竞争观,胜不骄,败不馁,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提升。例如,在学完“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这部分内容之后,为了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笔者组织了“考倒你”的竞争任务:将学生五个人分为一组,每两组为一个竞争组,竞争组中的两个小组要围绕“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这一知识点,互相创设题目考对方,目的就是将对方考倒。比如班上的一对竞争组,一个小组首先发问:“为什么阴天的时候,白天气温会比较低?”另一个小组快速讨论后回答:“因为阴天的云层比较厚,厚厚的大气层削弱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低。”回答完之后该小组马上反问:“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最强烈?”像这样两个小组你来我往,相互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开放任务,整合知识促提升
高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视知识应用的学科,对于学生能否灵活有效地应用所学地理知识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知识整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开放任务是指问答形式较为灵活、涵盖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任务形式,多基于现实情境,要求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一般在教材上没有可照搬的答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开放任务,对于学生知识整合、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有促进作用。高中地理开放任务教学,教师要做好两次引导:一是在任务进行前对于学生的思考方向和思考策略进行引导,提前帮助学生跳出僵化的思考逻辑,更为开放多元地进行思考。二是在任务结束后进行引导,引导学生总结该类型题目该如何进行思考,该如何调用知识储备,该如何进行知识应用,从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提升。例如,在教学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后,笔者设置了一个开放型任务:首先为学生提供两份材料,分别是“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和“楼兰的历史变迁”;接着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材料,自选角度,写300字的微型议论文。这两个材料分别体现出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同一个区域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这项开放任务,笔者引导学生以材料内容为论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微型论文写作中可先亮出观点,再辅以论据进行论述等。通过这样的开放任务,学生的灵活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也得到提升。
四、总结
总之,在重视知识灵活应用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作为教学突破口是十分合适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作任务、竞争任务和开放任务。但无论选择何种任务来驱动教学,教师都必须牢记一点:任务驱动法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有效的任务创设来推动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学生是根本中的根本,因此教师务必要树立生本思想,多立足于学生立场,与学生打好关系,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提升。
作者:杨新丽 单位:玉林市陆川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范淑莲.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3(10)
[2]孟亚芳.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析[J].关爱明天,2015(5)
[3]温远荣.高中地理新课改中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运用[J].速读•上旬,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