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索(9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思考
一、在传授地理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地理课常常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简单、具体。而现代课堂的“有效教学”则更多的是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或者说,它倡导的是目标的多元化、人的发展的全面化。由此可见,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绝不是片面地达成基础知识掌握,在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按照目标的多元化要求去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让有效教学落到实处。根据笔者观察了解,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并不重视地理教学多元目标的设计和制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照搬照抄教参中的目标,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2.缺乏对学生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的培养;3.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简单化,将简单知识传授作为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存在显著差异,这也要求老师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都应不尽相同,所谓“读学情”就是如此。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等的培养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任何老师都不能简单地把一节课的培养目标分成若干“板块”,一一进行,所以我们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时,就要从努力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读学情、析教情,制定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在组织有效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高考模式日益完善,新的高考精神也在与时俱进,这使得试卷的命题思想不再拘泥于教学大纲,而是更注重知识能力的考察,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生活的能力。高考更加“开放、变通”,诸如很多情景性题目的出现,给了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所以地理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摒弃传统的枷锁和条框,以适应新的高考精神,做到以生为本、联系生活,通过开放式、合作式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自由活动、自由发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个人认为在地理课堂中实施“开放、互动式”的有效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单教为互学,让教学相长
如何有效的教、高效的学,更是教学论中讨论的重点,也是课堂改革的目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的本质就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传统“填鸭式”的单教已经偏离了教学本源很多,互动才是其本质。所以地理课堂要实现高效、吸引学生,就必须真正落实师生互动,让老师本着一种向学生学习的态度走进课堂,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合作者,合作互动、朋友式进行教学,实现由“单教”向“互学”的转变。
(二)平等和谐,让课堂变得平常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德国教育家戈特福乐德.海纳特指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的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益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老师的教学水平不仅是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也要有把课堂变成一个学生乐于学习的乐园。所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老师还必须学会与学生的相处、学会调控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在一种愉悦和谐的环境下“乐学”,在具体课堂上老师要坦诚、富有人情味,对学生的要求要松弛有度、平等和谐,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课堂才更能吸引学生,才更有利于课堂效益的提升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三)课堂有效教学应注重开放性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积极尝试多种方法去改变以往课堂“老师单教”的施教定式,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开放、合作学习的意识。一是要开放学生的头脑。要积极避免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个性发挥和创新性思维的教学习惯,避免按部就班、约定俗成的教学套路,充分让学生的多彩个性展示出来,敢发言、不胆怯。二是课堂教学不应只停留于书本知识,而要贴近生活、面向现实,打破书本的条条框框,努力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的生活课堂、做人课堂和处事课堂,让学生走入社会,自己思考,去营造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这将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
三、要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探究学习”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观点,通过质疑、发现、研究、分析一系列环节,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通过表达、交流、互助手段等,培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如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可采用质疑——思疑——解疑的模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一)情境创设,引质疑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认知能力、思维水平和预判本领都会有所体现,所以地理教师要能根据其原有的学习能力,选择“恰当的”地理素材为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情境,引发学生自主质疑的兴趣。能吸引学生的话题和问题,才是最好的学习载体,才会让学生乐于思考、探究,甚至自发地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乐于质疑,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基本前提。
(二)氛围营造,促思疑
浓郁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去静心于课堂思考。为此课堂上老师要善于营造轻松良好学习气氛,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疑问,要学会尊重学生的“答案”和质疑,绝不能向学生快速地传递教师的“正确答案”。这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乐于思考、敢于回答,才会让自己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和真正的“思考者”。
(三)互动交流,试解疑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课堂上充分地讨论、交流,让学生彼此交往将更加有利于浓郁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学生的互动、互帮、互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地理课堂上适时引导学习小组采用组员讨论、交流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彼此的质疑和补充中互相启发、评价,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互助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并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自我教育能力。教师应在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的讨论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的探讨交流,鼓励学生学会与他人共享成功的快乐,学会把探究从一种“学习方式”培育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仅能学到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学会如何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式,最终实现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当前地理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不仅是对教师教的一场深刻的改革,也是对学生学的方式的深刻变革,它必将促使广大师生教育教学观念及手段的不断创新和革新,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作者:袁文斌 单位:江苏徐州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课堂构建
一、设计精彩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的特点,设计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其跟随我们的脚步深入探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地理课堂的趣味。对于课堂导入的设计,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是联系教材进行启发式的提问,结合生活谈谈有趣的发现,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是选择相关的新闻、轶事、谜语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融入课堂教学。比如,我在教授《全球气候变化》时,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就创设了一个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其思考探究。首先,我借助2003年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迁移的案例引入教学,让学生对岛国气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随后,讲到新加坡的时候,我就提出问题“:赤道附近是什么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到“: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看到学生们肯定的回答,我心里窃喜,他们一步步走进我设的“圈套”里。接着,我又提问:“根据新加坡的气候,该地会缺水吗?”学生没有细想,异口同声地说不会。随后,我给出的正确答案正好相反。教室顿时炸开了锅,学生们开始讨论,在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我引出了新加坡“地狭人稠”的特点,也是水资源不充足的原因。这样,学生马上有了探究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可想而知。此外,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我就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说生日那天太阳的直射点方位,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探究欲望。
二、利用课件教学,加深学生知识记忆
高中地理相较于初中加深了教材的难度,很多概念和话题学生都没有接触过。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对教学方法要合理地选择,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果只用书本、口授、黑板、挂图等工具,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们要适当地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在上课前,我们要充分研究教材,将其中的重点、难点反复推敲,教学时能化难为易,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其中的精髓,转而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比如,我在备课《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考虑到其中的知识点较难理解,学生借助教材和听讲很难将知识串联归纳起来,我就借助多媒体将核心知识进行归纳,分为三个部分: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陆地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况。让学生对本章的内容一目了然,听课的时候有侧重点。同时,我还标明重点,突出难点,用表格、图片以及生动鲜明的例子向学生展示。这样,学生就能系统地理解,避免知识重叠、漏掉或者混淆的情况。最后,我给学生做一些相关题目,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也让我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高中地理的知识有很多,如果不整理归纳,就会杂乱无章、错综复杂,学生不能有效地筛选利用,在思考、做题的时候容易一把抓,没有方向,走进误区。所以,我们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把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比如,我在讲“热力环流的形成”时,根据事物的形成过程,我先讲大气的热量来源,再说大气冷热不均造成的大气运动。于是,我就先引导学生先了解太阳辐射,明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紧接着联系到地面辐射和大气的热量来源,帮助学生了解大气思维冷热不均、密度差异、气压差异以及运动等。让他们站在整体的角度,对这个知识体系有一个清楚、全面的了解,由此延伸到一些细化的问题,不会有知识的漏洞,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注重方法传授,查漏补缺提升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传授比知识的传输更重要。学生只有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科学有效地学习,获得无穷的知识。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定期适量的练习,在实战中查漏补缺,完善思考方法,促进知识的灵活利用。对于方法的传授,主要具体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时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并作出正确的示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模仿、学习、内化。这就需要我们在讲学时注意地理语言的规范,准确地表达,提醒学生在做题、思考时的错误和不足,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另一方面,我们要进行专门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在日常的授课、讲题时注重对信息的提取,思路的渗透、图标的判读以及隐藏信息的挖掘,促进学生分析运用能力的提升。此外,实战训练也很重要,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漏洞。对于训练,我们要坚持精选多练的选择,挑选的题目要能反映知识的重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配合教学复习的进度,综合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训练的时间短一点,次数多一点,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有效记忆,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迁移,设计的知识面广一点,以此提升学生的运用能力。
五、结语
总之,我们要跟上新时代的教学步伐,努力构建高效地理课堂,不断更新理念,改善教法,借助精彩的课堂导入、直观的教学课件以及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构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漏洞,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作者:张兆光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陈洋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课堂地图教学剖析
1.高中地理课堂中地图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之一,是让学生获得较强的地图能力,能够对于地图整体和区域形态有很好记忆,并掌握各种地图基础知识,了解比例、示意图和等值线图等概念。其次,高中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空间结构,要想让学生获得地理学习的最佳效果,就应实现其地理学习和使用能力的提高,使其能够独立运用地图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此外,地图不仅是地理区域形态的具象化展示,还包含着大量隐性地理知识,学生通过对地图的观察,能够较简便地理解并掌握地理规律,更好更快地学习到地理知识。
2.高中地理课堂中地图教学应用策略
2.1引导学生认识地图,掌握相关知识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地理教学应用的首要问题,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形成对地图的基本概念,能够认识地图,掌握相关知识,进而获得独立使用地图进行地理问题分析和研究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地图要素,如经纬度、比例尺和方向、注记等。其次,应让学生拥有地图区分能力。地理地图分为多种类型,有基本的世界地图和各区域的旅游图,还包括区域交通图和资源分布图等。教师应对每种地图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学生能够看懂地图,进而熟练使用地图。在涉及相关地图的地理知识学习时,能够熟练运用,以判断区域点的经纬度、气候特征和资源分布等。
2.2激发学生读图兴趣,培养用图习惯
高中地理课堂地图教学,其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最为重要的一点,即让学生获得对于地图阅读的浓厚兴趣,使其在兴趣的激发下不断加深对地图的印象,并能逐渐形成用图习惯。读图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使其了解到地图阅读的乐趣,并逐渐养成地图阅读和使用习惯。教师在期间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和用图方法,针对不同的地理内容使用不同的地理地图。如在对海洋洋流的学习时,可运用世界洋流地图,掌握洋流种类,并掌握不同洋流对气候等产生的不同影响。
2.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地图能力
高中地理地图教学的应用,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地图知识后,能够独立运用地图,并获得对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而熟练使用地图,挖掘不同地图中的隐性信息。为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空间能力和图表感知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获得一幅全新地图后,能够对地图进行准确预读,掌握其中的基本信息,不断挖掘其蕴含的多种显性信息。如在获取某一地区的区域地图后,能够根据地图显示的地形特点,分析出该区域的自然风貌以及资源种类,分析该区域的人口分布情况和气候特点。
2.4整合教学内容,巧妙运用地图教学
高中地理地图教学涉及的多种地图,许多存在着内部的联系。通过对几种地图的结合,能得出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为地理学习提供更加多元的角度和方法。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将不同地图有效联合,使学生在面对一幅地图时,能够快速联想到其它地图内容,使得地图联想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得地图教学更具灵活性。如在对我国工业区分布形势进行教学时,教师在运用工业区分布图的同时,还可结合我国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对资源与工业区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
3.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是我国地理教学体系中的重点,既要让学生的基础地理概念得以加深和巩固,还要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使其对于地理分布有更深的理解,在良好的空间能力支撑下,启发学生思维,获得地理知识水平的提高。地图教学作为地理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运用有效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之后,应将其有效运用于整体地理知识教学当中。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获得提高,其在地理知识学习应用和实际生活应用效率也将大大提高,地理学习效果将得到显著优化和提升。
作者:陆晔萍 单位:江西省鹰潭市田家炳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课堂互动性教学分析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以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高一年级1至10班,高二年级5-15班,高三年级1-10班为对象,其中涉及的受访学生总人数为1200人,平均年龄为17岁。此外,对10名该校任教地理学科的教师进行有关“地理学科互动性教学实施”的调查访谈。
1.2调查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上门访谈法两种方式进行,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200份,问题涉及“地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地理课堂中学生参与互动的情况”、“地理课堂中教师对互动的反馈”三个方面。经过后期整理,共回收有效问卷1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67%。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地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方式
调查显示,在该校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师生互动方式包括:问答(71%)、讨论(15%)和展示(14%)三种形式。整体而言,上述三种方式属于高中课程教学中较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其中问答互动的方式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表示:问答是较高效也是较直接的师生互动方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他们十分偏好选用该种方式,进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2.2地理课堂中学生参与互动的情况
为获取地理课堂互动性教学的学生参与情况,本次调查特设计了相关的问卷,对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数据进行了搜集。结果显示:能够做到“积极参与,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及看法”的受访学生仅为21%;选择“参与度低,老师点名才有互动”的受访学生占比达到57%;此外,还有22%的受访学生选择“参与度一般,偶尔主动发言”。通过深入走访学生群体,很多学生表示: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互动环节较老套,缺乏新颖,是他们不愿意主动参与互动的主要原因。此外,也有一小部分学生(12%)表示:由于自己性格内向,较胆小,不敢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2.3地理课堂中教师对互动的反馈情况
教师对学生参与互动的反馈,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本次调查显示,教师针对学生互动的反馈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单一的口头表扬”(53%)、“很少夸奖,仅对学生的互动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31%)、“经常加以不同形式的奖励,并给予详细的引导”(16%)。通过对10位地理课程任课教师的走访,很多教师表示:“单一的口头表扬”是一种较快捷的互动反馈方式,由于课堂问答互动常常密度较大,因此,他们往往采用该种互动反馈方式,对学生的互动给予点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第一,教师设计的课堂互动方式较陈旧。调查结果显示,上饶中学受访地理教师主要采用问答、讨论和展示这三种较传统、陈旧的课堂互动方式,展开教学。没有教师选择合作、竞争、游戏等较新颖的课堂互动形式,展开地理课堂教学,因此,已有的课堂互动教学形式较陈旧。在对学生的走访中,很多学生表现出对教师“课堂互动设计方式较为老套”的抱怨,因此,上述情况应得到及时改善。第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足。已有的调查数据反映出“该校学生对地理课堂互动积极性不足”这一问题,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包括:教师互动教学设计思路不新颖、学生自我性格问题等。因此,在下一步教学中,教师应从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的角度入手,及时调整互动教学策略。第三,教师对学生参与互动的反馈较单一。调查结果显示,上饶中学受访地理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反应表现得较单一,仅仅采用“口头单一表扬”或“给予肯定或否定回答”的方式,鲜少有教师采用更多元化、新颖的方式,对学生的互动参与进行反馈。
3.2建议
第一,创新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在下一步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结合书本内容,本着“新颖、高效、吸引”的原则,创设出更多、更新的互动教学模式。例如在课内教学中,可设计“地理游戏”、“辩论竞赛”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在课外教学中,可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的优势,采取“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等形式,创设网络互动教学情境,使学生参与地理互动教学,不断扩大互动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影响。第二,教师应对学生的互动参与给予多元化、积极正面的反馈。在今后的课堂互动教学中,该校地理教师应对学生的互动问答、互动参与给予更多正面、积极的反馈,并给予及时和详细的评价,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得到启发并主动自我建构地理课程知识体系。此外,教师的互动反馈形式应实现多元化,例如从物质反馈奖励和精神反馈奖励两方面入手,对学生展开“双向驱动激励式”反馈,从而让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就之感、喜悦之情,不断激发自我参与课堂互动的动力。
作者:叶修建 单位:上饶中学
第五篇:高中地理课堂地图教学法
一、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导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地图
地理学科的特点就是文字与图形结合,并且图形的比例占据了百分之四十,这些图形、图像与教材中的知识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对学生而言,正确的认识这些图像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地图学习,我们教师就需要发挥自身的教导作用,在课堂上积极地讲解地图知识,引导学生消化这些知识,及时认真的回复学生所能提出的问题,进而实现讲解答疑的完美教学,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度。比如在学习《行星地球》的时候,这一章的内容中有许多学生不理解的概念,如天体、自转轴、方向、周期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笔者就在地图上将这些概念标出来,然后让学生对应着图像去理解这些概念。再比如说,在学习《地球上的水》的时候,学生不理解水循环的图像,因此笔者就耐心的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我的耐心讲解下很快地就理解了课本中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师的耐心讲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多注重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将某些重要的图像加以标注就会让学生记忆,既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二、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向学生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的知识非常杂,这也就造成了地理图像的种类非常多,学生不可能在没有进行任何的整理之下记住所有的图像,因此,我们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将图像积累的重要性强调给学生,让他们知道积累这些图像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在学习《城市与城市化》的时候,这章就有许多关于人口分布的图像,而在学习《农业区域的形成与发展》的时候,课文中又有着关于地域的图形,城市与农业区域的知识基本上是没有交接的,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办法进行两者的联系,倘若让学生同时做这两个章节的综合习题,学生就没什么办法较快地解决,因为他们可能会被图像混肴,从而失去自己正确的判断。这时积累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如果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将这些图像的信息记录在大脑中,那么学生在解决这些习题的时候就会非常轻松,因为他们看得多了,他们就会对一个概念非常熟悉,因此他们也就能够快速地解决这些问题了。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强调图像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将平时上课遇到的重要的地理图像记录下来,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与复习。
三、教师需要强调图形分类的重要性
地理图形的种类非常多,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图形都深印脑海,即使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已积累了一些图像,他们也不可能清楚地记忆每一种图像,即便学生记住了这些图像,他们也可能因为图像过于相似而产生混肴,因此,做好图像的分类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地理学科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因为地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是非常抽象的,但是地理教材中也有着许多图像,这些图像是非常具体的,这就使得地理这门学科集抽象与具体于一身,学生要想学好这门学科,就需要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具体的识图能力。笔者觉得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识图能力,他们首先就需要对这些地理图像进行分类,了解每一种图像所具有的一种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说在学习《太阳系与地月系》的时候,学生就需要了解星系图,而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时候,学生就需要熟记水循环的图像,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时候,学生就需要学习一些地形图,如果学生不管什么就一股脑的将这些图像记忆下来的话,那么学生的效率必然不会很高,甚至还会让学生混肴。因此,学生要学会将这些图像分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图像,提高学生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我的强调下都开始认真地分类地图,彻底地掌握了相关的地理知识。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地图教学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采用地图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提高学生整体的地理学习能力。笔者觉得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教会他们认识地图,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积累地图知识,将学习过的地图分类。笔者希望我的个人经验能够帮助更多的教师更好地进行地图教学,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作者:张伟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
第六篇:高中地理课堂设问教学措施
一、分散式设问法
分散式设问法主要从演绎的思路出发,给学生设定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往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形成缜密细致的思考能力。比如,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学全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从地理方面如何分析七大洲的概况。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如,各大洲的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水文资源等多个知识点。
二、连环式设问法
连环式设问,是为了学生能从更深的程度上理解知识,在一个知识点里,纵向发问,环环相扣,层层嵌套,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例如:(1)全球热力环流形成了哪几个风带?(2)这些风带分别发生在哪些纬度带上?(3)这些风带分别会对气候造成哪些影响?(4)通过学习全球热力环流系统,你是否能画出示意图?这种连贯的设问可以锻炼学生连贯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
三、对比式设问法
对比式设问,能够引导学生将多个相似的知识点区分开来而不至于弄混。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参考以下示例:问题一:试分析北极形成大洋而南极是大陆的原因。问题二: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以上两个问题都是针对知识的相对性而提出的,教师可以以此为例,把易混的知识点单独列出来设问,让学生加强理解,加深印象,将这些知识理解到位。
四、开放式设问法
开放式设问,也即兴趣式发问。教师可以就高中地理中有趣的地理现象举例,并要求学生自主查询资料,比如,通过对地理的学习,你怎样看待奇妙的北纬30度现象?像此类的问题,都是带有趣味性的师生探讨。这种奇妙的地理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环节最重要的,在课堂中进行设问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高中地理知识是十分有趣实用的,在其课堂上推行此种方法,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锻炼学生比较全面的思维能力。
作者:孔令建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
第七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导学运用
一、“导”与“学”的有效结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明确肯定了教师的“导”,教师通过“导”确立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1.“导”为主线,“学”为标准
“学”是“导”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导”的出发点是使“学”更加高效,脱离了“学”的“导”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一方面,要以“学”促“导”。“学”为“导”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了必需的反馈信息,这就要求教师提出地理问题之后,要留心观察学生的神情,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适时追问并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以“导”促“学”。“导”主要是指教师的同伴引导、辅导和督导。教师既是问题解决的参与者,也是问题探究的引导者。教师应通过“导”,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地理问题并且掌握深入学习的经验。
2.“导”与“学”的有效联结纽带
课堂“问题导学法”中,“导”与“学”联结的纽带无疑就是“问题”。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问话或闲谈,它还包括情境创设、对话设计、提问与问题解决、教学组织与实施等一系列过程。
二、高中地理“问题导学”中优质问题的设计策略
1.“问题导学”的适用内容
“问题导学”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掌握较为系统的地理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和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适用于所有的地理教学内容。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更强调基本原理、规律、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学习。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一章涉及的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基本原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基本规律)、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过程(基本过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与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相互关系)。这些抽象且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和推理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导学”法更高效。而那些需要记忆的地理事实材料,如“我国的行政区划”,则适宜采用其他教学方法。
2.“优质”问题的设计原则
在高中地理“问题导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置、呈现供学生自主学习及思考探究的优质问题是教好一堂课的关键。问题的设置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问题的设置需要基于课标要求,从教学目标出发,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主线,通过“精心设问”,促成“高效导学”。例如,“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学时首先提出针对性的预习问题:什么是水循环?水循环有哪些类型?包括哪些环节?让学生快速明确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二是启发性原则。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于启发探究性的问题是“问题导学”的精髓。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工业区位因素”的教学,可以结合福州校园常见芒果树这一情况,预设问题情境:如果你准备投资芒果食品厂,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工业区位因素。)三是渐进性原则。优质问题的设计需要把握好难易层次,可将那些复杂难懂的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小问题,或设计成阶梯式的问题串,推动教学探究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逐步逼近学习内容的本质和核心。四是应用性原则。中学生对学术性、理论性的东西普遍兴趣不高,优质问题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我们学习的东西与实际生活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五是效益性原则。课堂既要达成教学目标,又要让学生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问题的设置应数量适当、有所取舍,课堂教学既要避免“漫天设问”,又不能问题太少、讲授太多。
三、高中地理课堂“问题导学”实施案例
“问题导学”适用于大多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课型,以下主要列举3类“问题导学”的教学实施案例。
1.推进式“问题导学”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较强,宜采用联系密切、层层推进的系列问题串。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教学示例:
(1)提出问题。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地面是平行的关系,大气比较稳定;那么,地面受热不均时,大气还是稳定的吗?
(2)引导启发。简要介绍“热力环流”实验器材和步骤,播放视频之前提问: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3)推进探究。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顺势追问:“你能用箭头表示出烟雾的飘动方向吗?哪边装的是冰块?哪边装的是热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问题解决。由系列问题的探究可知: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这种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称为热力环流。
(5)应用探究。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环流,你能列举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吗?
2.以图习文式“问题导学”
地理图像系统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其中,课本插图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一图胜千言”)。运用“问题导学”法剖析课本插图,可以高效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巧析必修1“图4.8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突破“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障碍: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掌握示意图的基本读图方法与技巧,并将示意图简化为岩浆与三大类岩石间的关系简图,把内力与外力作用整合在简图中,最后归纳和揭示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1)读图———提取信息。提出问题:指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与地球哪些圈层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是什么?岩石圈由哪三大类岩石组成?学生可能会忽略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需教师给予适当提点。这样的设计,一是能让学生明确任务,即我们要学什么?二是为分析岩石圈物质相互转换和深刻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奠定基础。
(2)析图———深入探究。提出以下系列问题,深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岩浆岩是如何形成的?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岩3类岩石,分别可由什么岩石、通过什么条件转化而成?这些物质相互之间是如何循环转化呢?岩石圈的物质为何会发生循环?将课本示意图中繁杂的箭头与文字分解成有序的问题串,帮助学生把握知识联系,形成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的全面认识。通过最后一个问题,整合、概括第四章第一节内容的相互关联。
(3)绘图———总结提升。提出问题:请用箭头和辅助文字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学生在绘图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错误:认为3类岩石每两者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沉积岩转化为变质岩是单向的、漏掉了许多转化关系等。“课本几页书,只记一幅图”,通过绘图训练,将知识化繁为简,可以判断学生知识建构是否完整、有效。随后,让学生进行互评,修改、完善绘制的示意图,并尝试绘制不同样式的关系图(如“三角”式、四方式、菱形式等),以便及时巩固,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3.拓展式“问题导学”
适用于简单且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问题的设置需将理论知识与鲜活的生活实例相融合,充分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利用实际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必修1“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
(1)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形成探究动机。展示当地某日气温折线图,设问: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14时而不是12时,为什么?
(2)互动探究,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在讲授大气的受热过程时,适时提问:大气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分别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大气对太阳辐射起着什么作用?大气对地面起着什么作用?阅读课本活动部分,分析说明月球与地球昼夜温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教师组织教学时多给予学生表达看法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探究状况,及时做好引导和调整。
(3)通过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所学,学生回答课堂伊始提的问题。回答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整合与回顾。
(4)迁移应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联系生活实例提出小组探究问题:云量大的中午一般不会太热,与“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哪个箭头所代表的什么作用有关?过去,江南农民每到初冬,常在田地里燃烧草木、秸秆产生烟雾;现在则使用薄膜大棚代替,请解释原因。冬天,阴雨夜晚过后的早晨一般不会很冷;而晴朗少云的夜晚,早晨起来却很冷,为什么?夏季的晴天,新疆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请解释原因。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探究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解决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道理。“问题导学”课堂与传统的知识讲授课堂相比,在教学理念、思路和方法上都有较大的不同,它从侧重于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运用“问题导学”应紧扣教学内容与要求,摈弃灌输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着“学”展开,围绕着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教师使用“优质”问题循循善诱,以“导”促“学”,着力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益。同时,在“问题导学”课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问题和表达见解的时间。
作者:雷方圆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第八篇:高中地理课堂生命力建设
一、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定要有学生的参与
活力来源于人,来源于人的活动。要使课堂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有人说了,课堂教学当然有学生的参与了。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边听,这不是学生在参与吗?我想说的是,这是有学生参加的课堂,并非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参加和参与的含义大不一样。课堂教学中并非是学生坐在下边就是参与了,如果没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参与只能算是“假的参与”,我们强调的具有活力的课堂必须有学生真的参与。回归到教育理念上,就是传统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同。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是课堂主宰,学生是课堂从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课堂教学的过程都是教师设计和导演好了的。学生只要顺着教师的思路认真听讲、深入思考就行了。如果课堂上总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那么这样的学生无疑是不受欢迎的。并且个别教师经常振振有词:到底是听我讲,还是听你说?这样的质问有没有问题呢?放在过去,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我们都觉得很正常,而新的教育理念下,这样的质问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很显然,教师这样问,还是没有弄明白一个道理:到底谁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课堂教学只是简单地等同于学生听老师讲,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就真的落后了。因此,现在的教学理念不但鼓励学生敢于讲话,而且善于讲话,能够平等地与教师在课上就某个问题进行交流、争论都可以。新教学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实质是平等,没有真正的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就不可能主动地、自由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
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一定是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所谓学生实际,一般称为学情,即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前,一定要充分研究这个班级学生的情况,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我们要了解这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前一段时间学得怎么样?同学们的接受能力怎么样?自主学习能力怎么样?这节课的内容怎样完成预习才能收到最有效的效果?等等。只有这样考虑了,教师给学生设计的预习学案才可能符合学生实际,才可能有效达到预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我们经常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老师要么提出超出学生水平能力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仍然无法回答,甚至经过教师诱导后仍然不知所措,更有甚者,教师公布了解题步骤和答案,学生仍旧一脸迷茫,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有些严重超出学生实际水平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看到活力,更不要说生命力了。这样的课堂气氛是相当沉闷的。当然我们也发现存在另外一种现象,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有些问题不经过学生的用心思考,答案就会脱口而出,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热闹的背后,学生的能力发展得怎么样实在值得质疑。也有个别教师在课堂不断重复自己的口头语:是不是、对不对等,以实现和学生的互动,实际上这不是一种有效互动,而是一种表面互动,并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更谈不上什么活力课堂。
三、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定要实现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的实现。
知识目标是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础,如果没有知识目标的实现,所谓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达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对于地理课来讲,知识目标实现的手段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讲授即可。学生可以通过预习了解一堂课的知识都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我们有没有弄不懂的地方?等等,通过预习发现了这些问题后,就可以在课上有目标地听课,重点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知识目标的实现。
2.能力目标的实现。
能力目标是在知识目标基础上提升的,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我们要培养的能力目标。因此,学了知识,必须到实践中检验,如果不能把我们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那么就成了纸上谈兵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所说的三维目标的最高目标。在立德树人理念下,这一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学习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任何一堂课,如果只关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领的话,都不能算做一堂成功的课,更不要说是一堂高效的课。所有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只是实现了智育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上升为德育目标。缺少最后这一重要升华,我们的学科就失去应有风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建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必须做到有学生的真正参与,符合学生实际,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作者:易晓伟 单位:河北省大城县第一中学
第九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本化体系构建
一、高中地理教程评价简述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评价意见是:在教学过程以及学习评价中应重视流程、重视运用、重视体悟、重视交流互动。评价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取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
二、“生本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生本化”为主要教学理念,融合新课改的需求和相关专家的评价意见,笔者总结出一套崭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系统。该系统秉承地理科目的特色,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历程和学习目的的实现状况对高中地理教学实施评价。建设该指标体系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提升教学质量,以适应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需求。
(一)指标体系的规划准则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明确是精准、全方位、卓有成效地实施评价的关键。有关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逐渐成熟,国内的学者也给出了许多意见。指标体系的规划准则有普适性准则、明确性准则、简易性准则、直接可测性准则、整体完善性准则、地理科目性准则,等等。此外,根据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需求,在指标体系的建设中应包含“生本化准则”,即新课堂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来评价教师的地理课教授水准以及课堂效率,真正体现以学习效果来评判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另外,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效率的高低也是衡量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评价指标的挑选
笔者依照指标体系的规划准则,参考高中地理科目的特征,并依照高中课程教学的有关需求以及教育部的有关策略,聆听了众多的高中地理公开课,决定采取理论推导法与目标解析法,推导出高中地理教学评价指标。地理课程教学的基础因素是老师、学生、教学流程。而教学流程中的具象化的行为分成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所以,笔者总结出的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指标就是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包括三个小指标,即教师的基础教学能力、教授内容以及教授流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评价中是极其重要的。教授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指标体系评价的重中之重,这是由于教授内容的丰富、有效是成功的高中地理课必须具备的元素。教授流程主要讲的是教师层面的行为,从评价要素中不难发现:其凸显的是教师的教授模式以及教授方略等。有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该评价指标体系并未将教学手段独立成一个要素,对它的评价可以囊括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学生行为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其评价指标包含爱好状况、思考状况和回馈状况。爱好状况凸显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爱好是原动力,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的喜爱程度通常会左右一节课的质量;思考状况凸显了学生在高中地理课中的参与情况以及学生是否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流于表面;学生的回馈状况凸显的是学生通过对高中地理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这关乎教学目的的实现状况,是评价的关键一环。
(三)核算评价指标的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核算出各级指标和评价要素的权重。然而为简便核算提供条件,各个评价要素权重的计算要求不会太苛刻。通过笔者的核算,各矩阵显示有参考意义。
三、课程教学质量全面评价办法
教师或学者在对高中地理课程进行评价时,评价要素权重的参考价值只体现在打分上,仅对每个小指标实施全面打分,满分是100分;将各类小指标分数乘以各自的权重并相加获得一级指标分数,之后再乘以一级指标分数并相加;这样,最终的分数就出炉了。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学习功效并未在高中地理课中得到显示,抑或一部分指标不容易在地理课程中表现出来,例如:学生的感情、态度以及价值观。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通常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方式予以明确,此处不再赘述。高中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的研讨只是一个起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必须在实践中检测。具象化地评价准则也应在未来的评价实践中持续调节和整合。总而言之,地理教学是动态的,课程教学评价准则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地理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只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更正、不断完善。
作者:杨胜敏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