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高中地理认知结构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考改革高中地理认知结构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考改革高中地理认知结构构建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1.新政策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高考政策改革使得地理不再是文科生高考的“专利”,理科生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地理作为等级考试科目为高考加分,也为自己进入大学后的专业选择提前确定方向,明确目标,更为积极、自主地学习。有助于学生发挥特长,使成绩更为科学合理,进入理想大学选择更好的专业进行学习。同时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高考录取的参考之中,有利于所有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而不仅仅是传统上文科生的高考科目,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新政策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新要求

面对新高考政策的改革,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应该重新定位。传统中学地理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的目的更多是为在应试教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多学生并非是对地理学科真正感兴趣或者擅长,更多的是迫不得已,应付考试。新高考政策的陆续落实,地理作为高中课程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学生可自主选择的等级考试科目,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不再适用。地理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真正地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兴趣,自发自主地学习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技能,让学生愿意去学,自主去学而非被迫学。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喜欢学习地理呢?首先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其次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促进有效教学,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地理,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所以,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意义非凡。

二、地理认知结构的建构

1.地理认知结构的概念

认知结构(Cognitivestructure),认知就是学习者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Struc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structura),意思是部分构成整体。在学术界对认知结构概念的界定说法不一。有人将之描述为“格塔式”“认识地图”“过去经验的组织”等等。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在某一科学领域的全部知识内容组织。皮亚杰则认为认知结构是学习者与环境之间不断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过程。简单来说,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有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在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方式、深度结合自己的思维方式等认识特点,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联结、同化、迁移,相互作用,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认知结构构建的关键在于学习者的主体性和知识结构的再构建。认知结构具有主体性、层次性、差异性、动态性特点。即所谓地理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主动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再建构。

2.地理认知结构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第一,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地接受地理知识,还能让学生将地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知识,这不仅仅是对地理科目,而且对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知识也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认知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真正兴趣,让学生从心底愿意学习并喜欢学习地理,从而选择地理,愿意深入学习地理,为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明确方向,为大学培养出国家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的地理专业人才打好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

地理认知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主动思考并创设问题。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自我学习,学会分析推理,不仅可以解决具体问题,还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水平。

第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储存知识。

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具有储存功能,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开展新课程教学,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在头脑中再现,新旧知识相互联系,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

第五,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适应的能力。

良好的认知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有效的环境,使环境更加有意义,为人们提供强大的安定感和控制感。内化的地理认知结构能够促进学生对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掌握,学生则掌握自身对所学地理知识评价,以便更好地复习和巩固,促使教师和学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3.地理认知结构的构建

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具备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的特点。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能够根据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关系构建一个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条理清楚、排列有序的知识结构图。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迁移、纵向同化,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能力。

第一,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地理认识结构的构建。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思维更为集中、头脑更为敏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帮助学生梳理逻辑,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变为一个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且排列有序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让烦琐复杂的知识变得清晰简单,从而促进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例如在讲解乡土地理部分以昆明市为例,就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在学习区位地理知识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地质、地貌、大气、工业、农业等,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融合并应用在区位地理中分析,通过对昆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理位置、范围等进行分析从而全方位地了解昆明市(如昆明市教学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将原有的知识进行横向迁移、同化,学会学以致用。

第二,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合理的地理知识结构是构建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的基础,将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地理知识、规律和原理组织,研究明确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内在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一类知识作为“骨架”,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第三,知识渗透、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地理知识,还要注意对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学会对知识的重组和构建,并对学生的认知构建方法反复训练,提高学生对地理认知结构的建构能力。让学生明白如何学习地理知识,遇到什么问题该运用什么样的地理知识,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第四,地理知识生活化。

地理学科本身实用性很强,很多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在地理知识教授过程中应该运用生活经验,将地理知识生活化。地理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更容易记忆,将枯燥、死板的知识变“活”且形象化,不仅可以让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更能让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例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形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该章太过于枯燥,而且难懂,教师在讲解这一章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讲解,让学生从中明白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五,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

运用地图教学,从中锻炼和考察学生的空间能力。地理信息传递过程中地图主要承担传递作用,它所表达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具有空间图与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由于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决定了不是所有的地理事象我们都可以逐一亲身实践的,而地图恰好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迎合了需要。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必须以地图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象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广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象,才能逐渐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思维。地图不仅是地理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地理技能,也是构建良好地理认知结构的重要手段,能将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系统地概括起来。

第六,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事先准备好能够产生矛盾和提出问题的事实材料背景,设定问题情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把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所感知的各种材料,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重新组织,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最后解决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第七,因材施教。

从学生的心理出发,顺应其心理发展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心中的认知风格,传授与学生个体相适应的认知策略,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高考改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地理学是以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地理事象分布规律是地理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地理的学习中,运用地理认知结构进行有效教学、是开发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关键。

作者:自丽娇 张燕萍 王金亮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