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课堂探究论文(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促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步普及,成为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工具,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能动静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打破依靠教师传播教学内容的局限,教师可将网络数据库中大量的知识、信息等集中到多媒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师的讲解,可以随时播放图片、信息,甚至是视频,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对区域发展势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整体的地理环境,本节课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中国地理环境的整体面貌制作成幻灯片,学生通过南北方图片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各个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同。学生亲眼观看后的理解要比教师叙述后的理解效果好很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了解和与之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和使用教学策略时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这一课题主要讲述的是两个部分:一是城乡特色景观,二是传统文化的保护。这里重点谈谈传统文化保护这一部分,首先我会让学生课前收集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信息、图片及其他相关的内容,在讲解本节课之前,我会组织学生对其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等进行展示,并对一些传统文化节目进行表演,有些学生需要助演的,我就会积极配合学生,帮助学生挑选,让整个课堂教学形成游戏式教学模式,充满活跃的学习和表演气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今时代竞争比较激烈,突出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非常必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面对新事物能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强化竞争意识,不失为最佳时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森林及其保护这一节课时,首先我会把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系统地归纳并分析,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之后,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将课前准备的小测试布置给每个小组,学生对测试题进行了解和分析后,分别派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比一比哪个小组表现得更优秀,由此激发学生的斗志,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一方面是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是育人,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作用的发挥,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另外,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王位 张艳阳 单位: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真实互动课堂思考
一、构建真实互动的课堂需要正确认识学生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探求实力,我们应当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虽然由学生去自主探究达到地理学习目的有时显得比较费事、费时和费神,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只要学生能够创造条件去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创造条件解决,对学生的发展是有益的。譬如,教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必须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促进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教学时笔者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依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认识到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形成这样的意识: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甚至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我们的学生大都来自于滨江临海的平原地带,大多数家庭靠江吃江、靠海吃海、靠地吃地。就是靠地吃地的农民,耕作的分布情形也不相同。自然条件的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农作物的方式、作物的成熟期也大有区别。这些对于我们的学生应当说是早有所闻的,如果让学生去进行交流互动,会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教学时,学生也从人们改造自然的经历中发现,在人地关系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可以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也必须因地制宜。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只要我们充分信赖学生,学生不但具有互动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去通过合作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二、构建真实互动的课堂需要科学把握学生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的理想智育:“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如此理想的智育,对于构建高中地理真实互动的课堂构建,必须解决的具体问题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或手段,让学生去心系地理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去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笔者力求做到充分相信学生,科学把握学生,形成地理课堂教学的活力。还以教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为例,这是一个自然地理向人文地理过渡的章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学生学习这个章节的内容必须注重对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而在具体分析问题时要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从自身所见闻或所经历的地理事件出发,探究这些事件的形成原因,进而达到充分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目的,进而从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或常识去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学时,笔者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呈现近年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猛涨,引起了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多方面的反响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而又缜密地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激烈争辩,使得学生能够在自主互动探究的基础上形成这样的意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建设、国土整治有密切关系。而这也比较吻合当今地理高考命题的趋向,以国家重大政策的出台、重点工程的施工等资料为背景,考查某区域或国家自然环境特征、资源分布与人文地理特征,并分析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构建真实互动的课堂需要合理评价学生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是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改革,也包含着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方法的改革。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是很少进行形成性评价的,都是采用终极性的评价。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评价是不利于学生去发展、去创新、去超越的。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更要利用评价这个比较理想的杠杆去撬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我们更改过去的评价方式,形成比较理想的形成性评价模式。对于评价,教师首先必须适应学生积极向上的需求,当学生在探求地理知识有闪光点时,就要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如教学“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同学们据图进行分析,大家经过热烈地讨论以及激烈地争辩,不少学生的见解比较独特,有学生这样表述:“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2的含量的增加。”还有学生说:“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CO2气体,使得全球变暖。”“毁林造田以及毁林图钱,热带森林被严重破坏,使森林吸收的CO2迅速减少,也可以说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对学生的这些表述,笔者都做出肯定的评价,学生的探究兴趣也更加浓厚。当然评价不仅是教师的事情,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完全可以去进行评价的。
作者:朱暑暑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江海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课堂学习新方式研究
一、情境式体验学习,激发学生主动体验
情境式体验学习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设计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体验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主要实施灌输式教学,并且多是直接陈述式的讲解,基本没有融入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因而学生学习激情普遍不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主动体验,教师可以将地理学习与情境创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情境诱发学生体验。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这一课时,教师以情境带动学生体验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时代在发展变化,社会各方面也都在发展变化,其中,以交通和通信的变化较为突出,让人们直接感知其发展变化带来的便利。为了诱发学生学习体验,直观感知变化发展过程,教师引进多媒体技术,创设图片情境。课堂上,教师首先展示交通的发展变化,从古时代的马车,再到帆船,火车,轮船,动车,汽车,飞机,从古到今,利用图片情境生动展示变化发展过程。其次,教师再展示通信发展变化过程,从烽火,到书信、电话、可视电话、网络。此时,学生的体验情绪已经被带动起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提问互动,如有的学生问“是什么推动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变化”;有的学生问“交通方式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有怎么样的影响”等等。由此,学生开始体验互动,课堂异常热闹。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结合新课改提倡的生本理念,以生动直观的情境促进学生体验学习,再引导学生互动提问,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从而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式体验学习,培养探究体验能力
探究式体验学习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设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这与传统的教师灌输知识的方式截然不同,能够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促进学生学习探究学习。为了驱动学生探究体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优化任务设计。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资源与人类》这一课时,教师设计探究任务,促进学生探究体验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设计的探究任务如下:1.什么是自然资源?其本质特点是什么?能够分成哪几种类型?2.你认为可再生资源是否取自不尽用之不竭?为什么?3.自然资源虽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你认为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4.你能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性吗?以上探究任务的设计紧紧围绕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学生接到任务后,开始主动探究。学生在自主探究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进行标注,然后在尝试回答问题后,再与其他学生一起合作体验学习,从而共同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必须在学生探究体验学习时,给予必要的关注与帮助,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完成探究体验学习任务,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实践式体验学习,提高体验学习能力
实践式体验学习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的一种方式。高中生各方面都不断完善发展,再加上他们对知识追求的渴望性,如果仅仅以传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的。在实施体验式学习中,教师便可以结合地理教材内容,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会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取得很好的活动效果。本节课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和掌握了与交通运输布局相关的知识,如交通运输线、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站点、城市交通网等。为了促进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展开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内容:请以小组合作方式,以本市的交通为实践分析对象,分析本市的交通运输布局,如公交线路、火车线路、港口等,并探究其合理性。针对本市的城市拥堵情况,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一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日常出行密切相关,因而学生体验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四、总结
总之,体验学习,作为高中地理课堂学习的新方式,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教师要注重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设计多样化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获得发展。
作者:王端玲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蒋垛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研究
一、在最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叫出“地理”的名字
生活中,人类无处不见地理,无处不接触地理知识。即便是没有进入社会,在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循环往复的高中学生也是如此,地理几乎统治了他们的生活。但很少有学生在课本之外留意地理知识的存在状态,他们将这些每天都会谈论,并习以为常的东西,不以为然地自动过滤出知识的类别。地理教学的封闭性常表现于此,教师照本宣科,教学课堂的可丰富性也被抹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面向生活,在最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叫出“地理”的名字。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绽放。如“大气污染及防治”这一节,教师便可将几天来预报的空气质量指数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是哪几种大气污染。学生纷纷举手示意,列举出“雾霾、沙尘、工业粉尘、尾气排放、工厂从烟囱里排放出的有害气体等等”。这些都是展现在学生身边的现象,是具象而又隐性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作为当事人,对这一现象进行谈论,对这一隐性的知识进行总结学习,这较背诵书本更有效,更让学生容易接受。但可能有些学生不关注空气质量,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搜集一些关于大气污染的小短片,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大气污染对生活及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及有关的防治措施。可以说,从生活现象切入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拉近与地理知识的距离,不再觉得地理知识是距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一门科学。
二、从某一热点问题切入寻到地理知识的身影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涉猎更多的地理知识,就要凭借一些传递知识的媒介,知晓不同地域呈现的地理现象。目前,最快捷的媒介便是网络。网页中每天都会更新一些新闻热点,这些新闻热点又可能指向某一地理知识,极易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新闻热点的阅读,感知地理与人类的联系。这也有利于教师教学,从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点切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投入学习。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的时候,教师便可举出前段时间热点问题:“印度持续高温‘熔化’马路,近1500人丧命。‘熔化’马路,近人丧命。”刚看到这一新闻标题,学生第一个反应就是“印度为什么那么热?”在这里,教师便可介入地理知识:“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酷热天气。”学生又会疑惑不解:“他们每年夏季都会死这么多人,还是另有蹊跷?”这时,教师就可以举影响全球气候的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现象,西班牙语是小男孩之意,与此相反的是拉尼娜现象,即海水异常降温现象,西班牙语则是小女孩之意。教师在进行此类现象阐述时,还可以举一些往年新闻,进行巩固说明。最好是配上新闻标题、图解或新闻视频,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从新闻热点中体味地理知识的绽放。
三、从社会实践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异样风采
社会实践是一个大熔炉,将所有知识熔炼在一起,我们通过实践会看到知识的异样风采。地理知识也是如此,它将社会实践作为一个承载、传输媒介,呈现着具象,可量化的知识形式。让学生通过全身心的接触和体验,得以印象深刻地感知知识的结构。换句话说,地理知识以实践的存在方式等待学生揭开神秘面纱。可以说,社会实践让地理知识变得更立体,学生也会拉近与地理知识的距离,感受地理知识的无处不在,懂得在社会生活中洞察课本知识的具象状态。以“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这一章的第一节“水污染及其防治”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到各大公立性公园的河流边进行垃圾打捞。学生看到手里打捞的垃圾,内心会有所触动。当然,教师紧接着还要进行室外班会交流,让拎着垃圾的学生进行感触阐述,并说说该怎样防治。
四、总结
有效教学的实现必定建立在合理的教学方法上。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合理?这就需要教师兼顾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进行教学。
作者:刘勇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第五篇:高中地理课实效分析
一、精心预设,引发动态生成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虽然有很多动态生成资源,但这些资源也有不确定性、动态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引发动态生成,教师精心预设课堂教学环节非常必要。在备课时,教师应充分地预设课堂,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一课内容时,教师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成功地引发了课堂动态生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教师对学习小组分别安排了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探究、合作完成。任务如下:(1)对照教材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征,分析其对人类的危害。(2)依据已有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列举出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成因。(3)通过互联网找出2008年~2015年全球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说出相关危害。教师将这三个任务分别安排给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学生齐心协力,高效合作,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在课堂上展现出较好成果。通过高效预习,学生能够提前感知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危害等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任务(3)颇感兴趣,尤其对2015年4月发生在尼泊尔的地震特别好奇,因而很多小组围绕地震展开热烈讨论。教师顺势引导,让学生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如板块知识、地壳运动等)大胆地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对地震成因、危害等问题的看法。课前的精心预习有效地促进了动态生成,课堂收获了很多精彩。
二、营设情境,促进动态生成
情境教学是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方法。单纯的情境不足以促进动态生成,教师还必须利用语言引导,设计与情境相关的问题,为学生营造轻松的环境,从而让学生围绕情境大胆地交流和表达,最终促进动态生成。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丰富情境创设,优化问题设计,注重语言引导。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VI“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这一课内容时,教师以情境创设促进地理课堂动态生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乱丢弃的固体废弃物、垃圾场的固体废弃物,这些固体废弃物给人的感觉不仅是脏、臭,还让人觉得窒息,更让人担忧。在视频、图片情境的刺激下,学生心里“五味杂陈”。其次,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设置与情境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讨论,促进动态生成。师:这些固体废弃物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危害?对处理和利用这些固体废弃物你有哪些建议?学生对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问题非常感兴趣,于是结合实际情况展开了大胆探讨。有学生说“固体废弃物会占用土地,淤塞河道,污染土壤、水质和大气等”;有学生说“固体废弃物还会危害人类的健康”;有学生说“当务之急应找出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解决固体废弃物的方法与途径,如对有机物实行堆肥处理”;有学生提出“对无法利用的固体废弃物采取填埋、焚烧等方法处理”;……地理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思维碰撞构成了精彩的生成性课堂。
三、引导畅想,等待动态生成
高中生往往更有自己的主见,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自我展现的机会,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这些独特想法往往也会是一种动态生成资源。这时,教师不妨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继续畅想、分享见解,教师可倾听学生的心声,耐心等待动态生成,从而构建精彩的地理课堂。例如,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应预设学生的思维观点,通过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问题设置促使学生拓宽思路、主动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时,学生并非只探讨大型交通工具,有学生也提到了城市交通中的便民自行车。教师听到这一观点后,更鼓励学生继续发散思维,展开畅想与探讨。有学生结合自己上、下学用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想法,认为学校门口的便民自行车点不够多,使得部分来得较迟的学生只能把自行车停放在离学校较远的地点,非常不便。学生提出这一现实问题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采取何种措施,便于学生上、下学?有学生表示在学校附近可以增设自行车点,学生上、下学期间可以优先使用自行车等方案。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从身边的交通运输入手,大胆讨论,从而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四、善于发现,诱导动态生成
1.偶发事件诱导生成
偶发事件在生成性的课堂中可能会经常存在,但教师应更加珍惜这些意外,及时将其转变为能够诱导生成的重要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偶发事件,抓住美丽的“意外”,诱导课堂生成。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有效地诱导课堂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时,学生饶有兴致地学习,全神贯注地听讲。此时,有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观点:全球人口的数量正在急剧增长,将会引发“人口爆炸”,地球容不下那么多人了,我们人类能不能搬到火星或者月球上居住呢?这一想法天马行空,对于这位突然打断课堂教学进程的学生,教师本应稍作批评,但因他提出的问题新颖,又符合学生的兴趣范围。于是,教师停下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充分表扬了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顺着这位学生的思维,让其他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大家认为火星或者月球是否适合我们人类居住呢?这时学生纷纷发言,积极讨论,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就地球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
2.错误信息诱导生成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会导致认知偏差、认知错误等问题的出现。当学生提出错误的观点时,教师不必立即否定学生的观点,可以利用这些错误信息诱导课堂生成。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还必须以智慧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从而促进课堂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信息,引导学生再次探讨,有效地诱导课堂动态生成。在讨论全球变暖对我们人类活动的影响时,有学生很坚决地提出“全球变暖对于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观点,这种看法显然有失偏颇。但教师并未直接纠正学生的观点,而是利用反问激发学生思考:难道全球变暖真的是百害无一利?这一反问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紧接着学生结合全球变暖的利与弊,进行了综合分析,辩证思维,从而得出全球变暖对地球上的部分区域是有利的结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错误信息为生成资源,诱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全球变暖问题。
四、总结
总之,教师要学会捕捉和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动态资源,真正构建起更有实效、更加灵动的高中地理课堂,最大化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作者:曹成双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
第六篇:高中地理课堂多样化导入探究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直观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直观的情境在某些情况下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有位教师以直观情境导入新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该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但是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倍感抽象,因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如果教师以解说方式直接引进地球自转、公转的内容,学生只会觉得毫无吸引力,学习兴致也会有所降低。但若是教师将地球自转、公转过程模拟成动态视频,引导学生直接感受地球的自转、公转,学生的兴趣变得很浓厚。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马上积极地思考与讨论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情境创设会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课堂,从而让引导更有效。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水污染及其防治》这一课时,教师以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教师特意搜集了本市的水污染的照片,并以多媒体方式与之前水未被污染的照片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水污染的严重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本市为何会出现水污染?长期饮用受污染的问题水易带来哪些危害?生活情境与生活问题足以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由此,教师从本市的水污染问题延伸到全国的水污染问题,自然导入新课。
二、设问导入,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设问导入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陈述或者出示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导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式。例如,在涉及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时,教师以设问形式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衰败吗?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会产生影响吗?如果有,是什么影响?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何?这些问题的设计较为开放,教师也紧密结合了西方国家早已出现的“逆城市化”进行综合设计,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因此,在看到这些问题后,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他们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生展开交流,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优化导入效果。
三、时事导入,增强时代气息
时事导入主要是指以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为背景材料,紧密结合地理教材内容进行导入的一种方式。高中生对于社会发展、国内外时事有一定的敏感性。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时事导入地理课堂学习,增强地理学习的时代气息,教会学生联系时事学习地理。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一课时,教师以2015年4月份发生的尼泊尔大地震为时事背景材料,利用这一大地震中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知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看到这些视频材料和听了教师的讲述后,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了。趁热打铁,教师设计深入主题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这一时事材料进行探讨:尼泊尔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尼泊尔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哪些?这样的处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总之,“导”无定法,教师不能生搬硬套导入方法,而应结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以让高中地理课堂更精彩。
作者:李倩颖 单位: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第七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前浅论
一、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优化评价方式,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进行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闲着,也应有积极的活动,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方式是讨论式教学,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生课后的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另外,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主要应体现在组织、激励、关注等方面。在活动中,教师在活动策划、小组分工、组织应变等方面,必须充当一个“总导演”和“总调度”的角色;教师还应是“加油站”,不断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这样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三、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总之,新课程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条件,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力求在创意的新课导入、活学活用教材、情趣横生的课堂教学以及巧妙的课堂收尾的教学设计中,努力营造一个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激情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同时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及地理学的美感,从而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地理、人人都获得必需的地理、不同的人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文淑君 单位:江西省于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