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新媒体及反转教学的定义
1.1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指在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如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新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既扩大了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也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新局面。
1.2反转课堂教学的定义
反转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形式。传统教学通常是“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内化”,而反转课堂教学是将内化放置于课堂之上,通过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将传授放置于课后进行,课堂上则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教师的个别指导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个别化教学。
2反转课堂教学的特征
教学过程的颠倒及形式的转换致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反转课堂教学的实施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化、探究性学习并且使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形式,变课堂为师生交流互动、探究学习的场所。相比于被动式的传统课堂教学,反转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新特点:
2.1教学形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来完成的,而知识的内化则是要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完成作业并进行实际操作或实践来实现的。反转课堂颠倒了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内化”的形式,使得课堂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进行实践并解决问题的场所,而知识学习则在课下。即反转教学变传统教学下的“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形式为“课前学习+课堂探究”形式。
2.2角色的转换
2.2.1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反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反转课堂教学中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师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但却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教师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只是知识学习的中介,在学生的交流互动与学习中,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2.2.2学生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去学习知识,教师对学生的授课与指导基本是“一体化”的模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往往被忽略。而在反转课堂教学形势下,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在课后可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自定步调学习,在课堂的学习与交流中要有学生的参与性。在反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2.3课堂内容及时间的重新分配在传统课堂中,课堂时间主要为教师讲解内容,而在反转课堂教学中课堂主要为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问题探究,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减少,学生则拥有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在这种形式下,原有课堂讲授的内容被转移到课下,从而更合理地分配了时间。
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反转教学的作用
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人教版把教材分为了活动性课文和阐述性课文两部分,模糊了教材中作业、课文和图像的界限,注重教学内容的简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反转教学有利于课程与教材的互补,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第一,反转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我们的地理课程融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去发现并学习。我们身边存在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要将生活与地理课堂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开阔我们的视野。第二,反转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提高。反转教学所采用的是“课前学习+课堂探究”形式,课堂成为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探究问题的场所。课堂上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相应的地理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前的学习中必须学习课本内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中也要求学生必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反转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新媒体的运用使枯燥难懂的地理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课堂上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个性得到展现,这使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4结束语
反转课堂是一种对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所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反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了广阔的前景。我们要充分发现并利用反转课堂的优势,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金轶杰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分析
一、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的意义
1、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的概念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适当的给学生一些与之相关的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去理解,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究这些地理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出学习地理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究式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观念,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挖掘知识,并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真谛,发现解决问题的客观规律,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充分的应用探究式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中实行探究式教学实践,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与方法。如今,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越来越明确,高中地理的教学方向也越来越明朗。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有目的的教学,使探究的地理内容达到教学的目的并能够发挥好它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考虑核心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单纯的给学生讲解“地球的运动”的教材内容,要给学生提出问题,地球是怎样运动的?是公转还是自转?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自己学习,致使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探索,不断进步。其实,学生需要这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高中地理,在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亲自去学习知识,探索知识,不知不觉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地理问题,然后教师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地理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给学生设定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释放自身的潜在学习能力。例如,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像是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教师在授课前应先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把自己准备的环境问题在课堂上和其他学生分享讨论。有的学生会认为是人类的不良行为导致环境破坏,一些吸收二氧化碳的树木越来越少,引起的环境污染;也有同学认为环境问题是地球的自然现象;还有的同学认为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物的运行所排放的物质,使温室效应加剧。经过学生的讨论,相信教师在授课时,会变得十分轻松,而且课堂效率也是以往教学方式的好几倍,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加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的应用
1、了解学生心理,融洽师生关系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因为原有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主思考问题的意识,还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解,也就不能达到课堂该有的效果。可是探究式教学实践不同于原有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有效的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面对教师提出的地理问题,学生会跟着教师的指导,慢慢的找到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课时之前,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去了解水资源,怎样才能够形成降水?教师让学生收集的这些资料都是生活实际问题,因此,学生会感觉问题比较亲切,有兴趣了解更多,也就会全身心的投身到查找资料的活动中去,深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用马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再次去查找资料,根据学生查找的资料,慢慢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的享受的学习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还对教师充满了好感,愿意和教师交流地理方面的问题,融洽师生关系。
2、提高课堂的趣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一些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疲倦,在学习中有抵触心理,懒于去学习,去探究,渐渐的就没有了学习的感觉,也就没有什么学习兴趣,学生的这一种学习状态非常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因此,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课堂趣味,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的学习,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例如,教师在加强《全球气候变化》内容的讲解时,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多播放一些全球气候变化的视频,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加剧的气候问题,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气候的不断变化。其实,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生活中去感受气候变化,调查了解更早的气候,为全球气候变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教师也可以在鼓励学生多利用课下时间去参与一些公益的表演活动,把自己平时对气候的变化的理解和一些实践的感悟用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且,高中的学生好胜心理比较强,教师应合理的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很好的引导学生展示全球气候的变化情况,积极的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发光点。利用探索式的教学实践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全球气候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深刻透彻的领悟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再像过去那样复杂,难理解,慢慢的让学生爱上地理。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的了解,知道探究式实践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李玉琼 单位:四川省盐源县盐源中学校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心理地图应用
一、心理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成因分析
为了具体观察学生的心理地图现状,笔者曾让自己所任教的3个班级的学生凭印象画出一幅中国地图,并且对自己所画的地图进行评价,一少部分学生压根就没有画出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所画的地图一般,少数几个画的好的学生认为画的好的原因是喜欢且经常接触地图。学生在输出自己脑中地图时,由于一些原因会导致所画的地图有差别,但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差别不大,从而说明了作图的客观性。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在画图时,存在位置的差异、区位的不完整性、图上信息不准确、地图信息的缺乏等问题。总的来说,学生的心理地图基本上不规范,错误信息多。此外,笔者还和3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进行过针对性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的高中学生还是非常喜欢地图的,但是在生活中运用地图的机会较少,主要用在地理课堂学习中。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对旅游很感兴趣,认为地图只有在旅游的时候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忽略了地图在其他领域的更为广泛的用途。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具有狭隘性,不利于其心理地图的培养。总的来说,学生对地图的学习是被动的,积极性不够,对地图的认识不足,存在局限性。心理地图水平偏低,空间定位能力、想象能力、绘图能力较缺乏,尤其是部分女学生,并且学生心理地图的水平个体差异比较显著,这直接关系到地理的学习水平。笔者认为: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地图欠缺,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地理学习与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现实的情况是,迫于高考的压力,学生的地理学习仍然只局限于课堂,难以走出课堂。学生在长期的压力之下,对地图学习的错误性认识更加明显。恶性循环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主动性不足。
2.传统地图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近年来地理教育发展很快,从形式上变革了地理教学的模式,从传统以讲解为主发展到现在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教师的地图教学却依然停留在认识层面,虽然也有一些填图练习,有利于学生输出地图信息,但这种练习偏重于静态学习,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忽视了心理地图的内隐性和发展性。此外,地图学习无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学生的感知无法强化,图文转换能力难以提高,不仅为后续教学埋下了隐患,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反馈、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亦得不到体现。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分散了学生对地图的关注度
目前在地理课堂中,大多数图片都采用多媒体来展示和运用,虽然可以更加形象和生动展示地理事物,但由于这些彩色图片无关信息繁多,很多学生都只是看热闹,会干扰到学生对主体知识的学习。在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地理教学中的板图作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其作用依然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完全代替的。“利用板图,教师讲到哪儿,画到哪儿,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静态的,而有动的感觉,使学生亲眼观察到地图的绘制过程,这样就会把动觉记忆、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有机结合,这对学生的理解起着很大的作用,对心理地图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4.教学过程的不连续性使学生心理地图发展过程中断
由于时间的原因,再加上地理知识繁多,很多地理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孤立地传授各个知识点,到了高三阶段,通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加以揉合。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完整地把学生心理地图的培养看作是一个整体,具有连续性,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地图发展过程的中断。
5.地理的学科地位低
地理的学科地位不高,在小学科当中还排在末位,尽管地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一方面,学生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自己几乎没有什么地理学习习惯,就是上课的时候把老师讲的记一下,课后根本也没有复习。高一阶段的学生每周2节地理课,且间隔至少都在2天以上,如若学生没有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的话,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2天以后的记忆量只有27.8%,能被学生内化并储存在大脑中的就更少了。另一方面,学校亦不太重视,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全市的地理教育基地,在这样的学校地理学科都不被重视,更别提其他的学校了,地理教师想要一节辅导课,自己想想都觉得有负罪感。
二、关于心理地图构建的几点建议
心理地图的形成,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空间观念逐渐明朗,学习地理才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是提高地理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高中生心理地图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心理地图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根据自己的地理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训练学生心理地图的几点做法,希望能给同行们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地图信息记忆的过程,因此可以按照“心理地图的输入、巩固和输出”三个步骤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理地图。
1.心理地图的输入阶段
心理地图的输入是认识地图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地图能力,需要在课堂上通过教学行为进行渗透,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并在空间定位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及空间差异等,这是构建心理地图的基础。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特征之一为空间性。要研究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阐明其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进行空间定位是前提。区域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种方法:(1)绝对定位法又称经纬线定位法,让学生在空白图上填绘主要的经纬线,并在填绘的过程中着重记忆主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20°W、120°E、160°E、180°经线、120°W)穿过或经过其附近的地理事物,这样基本上可以使学生对地理事物有一个粗略的定位。(2)相对定位法在地理学习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的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比较可行的方法是:识记一些主要的经纬线和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他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3)典型特征定位法不同区域地理特征不相同,可以教给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典型特征进行区域定位。我们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根据轮廓形状判断区域时首先要识别各种行政轮廓,侧重识别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其次要识别海陆轮廓,主要指大洲、大洋的轮廓,对一些著名的湖泊也要关注。通过上述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清晰而且完整的“脑图”,从而实现学生对地理事物位置及空间关系宏观上的整体把握。
2.心理地图的巩固阶段
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知识要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需要及时地复习,才能有助于心理地图的存储和建构。(1)填图,巩固心理地图为了加深、巩固地图的印象,课后应进行适量的填图练习。形式主要有填图、补绘、改绘等。在填图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此外,还要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尺度到小尺度、由粗略到精细渐进地进行训练。通过持续的练习,逐步熟悉地图上的线条、颜色、轮廓,对区域的相对位置有了深刻的记忆,就能在头脑中再现,这种再现越明显,越具体,越准确,地理知识就越巩固,头脑中地图的辨析力就越强,地理思维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2)默画,记忆心理地图读图、用图、填图的过程在脑海中形成的图像不够牢固和清晰,让学生动手绘制地图,可以使学生头脑中的图像更加清晰,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出学生的心理地图,通过比较学生绘制出的心理地图和客观地图的差异性,就可以了解学生地图掌握的实际情况,教师再及时加以纠正,并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进行有意识地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地图就会不断完善,如此反复,短时记忆就能转化为长时记忆。
3.心理地图的输出阶段
心理地图的输出实际上就是对心理地图的运用,图文转换是培养学生地图的运用能力,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新的地图的形成和创造。“只有加强知识的实际运用,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有助于激起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觉得地理最难的是不能把对地图的认知迁移到现实的知识运用上来,鉴于此,教师应加强练习,而图文转换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1)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不仅要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叙述地理事物、现象,还要能对图像和图表进行分析,得出有规律的知识。例如,根据对地形剖面图的分析,理解一个地区的地势、水文、交通线走向等地理要素的特征,从而全面综合地认识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2)以图释文是指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裨益的。(3)图图转换①图形转换,将地形图转换成剖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图转换成曲线图等。②以图释图,将已熟练掌握的图形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转换。例如将等高线图假定为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深线图、等盐度线图等,运用等高线图判断的一般方法、原则进行实际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③图形的叠加,通过图层的叠加、嵌套等方式,不断调整和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问题情境。通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线或区域时,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心理地图的程度。“识记——回忆——迁移应用”虽然是学习各种知识的一般规律,但对心理地图的培养和构建尤为重要。只有按照这种模式,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持续、完整的心理地图。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教师都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科学的引导学生。同时这三个阶段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能孤立、分割的看待这三个阶段。
作者:张慧 单位:连云港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一、融洽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尽量少训斥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愉快、合作、友爱、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带着愉快、轻松的心境主动投入学习。让“三带”进入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教师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个学生。
二、根据地理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特色
设置教学方法教师对一节课后学生应该掌握到哪些知识、增长哪些方面的技能越明确,教学方法的设计就越有针对性。目标设计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并用可操作的词语加以表述,教师就可以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内容的安排已从整体上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则要由教师自己来做。要设计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学生有深入地了解,在某一年龄段的学生是如何掌握地理知识的,例如,他们对地理的兴趣怎样才会产生,在什么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才能够更成功地记忆、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是怎样增强等等。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连锁反应
(一)巧设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巧问是问题驱动学习任务推进的一种形式,它体现着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的把握程度,也体现着教师的智慧。它既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世界地理关于“中东”的内容时,可以先播放关于美伊战争的视频,然后问学生:伊拉克位置在哪?为什么此地区多战争?学生开始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因为地理位置优越,乃兵家必争之地;有的说因为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是因为世界个别国家能源紧张或需求量大所致等等。大家讨论得不亦乐乎,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而且还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巧借古诗、谚语等增强感染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我们可以采用古诗、歌谣谚语来提示,比如在讲地球的运动时,我们可以引用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并且及时提问“地”是指哪?(地球),为什么能“坐地日行”?(地球自转的影响),哪里能行“八万里”?(赤道),这样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在讲“季风气候”时,可以引用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很直观地就能描述我国的气候分为季风和非季风区;“一江春水向东流”很直观地描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在讲天气时可以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形容我国南方地区在准静止锋影响下的梅雨天气;“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形容我国在锋面影响下的天气状况。
(三)借助利用挂图、动画直观手段,显示知识
我们还可以借助直观的手段,采用对比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分析出更为准确的答案,主动参与学习。
四、多媒体平台加速地理高效课堂
多媒体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熟练地应用在理课堂中,那么,如何发挥多媒体在地理高效课堂中的应用,成为所以地理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多媒体不是简单地看看图片、视频、PPT,真正地把多媒体的作用在课堂中发挥到最大值尤为重要。但是,多媒体教学是一个辅助教学工具,而不是教学的主题,不要过分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首先,地理教学中的需要对地图的熟悉,多媒体可以很清晰地表现出各种地貌图、地形图、行政图等,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出来。其次,一些难懂的知识点,也可以用动画、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说,“板块的运动”“自然灾害”的讲解在利用视频和动画讲解的过程城中可以大大的减少课时事半功倍。再次,多媒体教学应用提高了课堂效率,由枯燥转为快乐,由抽象变为形象。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制作水平也不断提高。现代教学媒体用于地理教学,还改进了教和学的互动方式,使师生的教与学配合更加紧密。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都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提高
地理学有很多内容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教师要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在讲天气时,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的气象站,或者让学生观看天气预报;讲水资源时,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当地工农业用水情况、水源污染原因、节水状况,这样既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还能增强学生节水意识。
六、总结
教学策略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具有重大意义,教师要掌握和挖掘使用教学策略的技巧,充分发挥其在地理课堂上的重要作用。另外,教师还需要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追踪最新的地理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存在的联系,是地理学习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方法。当今社会的三大热点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具体如“三农”、城市化、环境、人口、资源、能源、自然灾害等问题,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如果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锐利的眼光捕捉与区域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地理背景,分析某些地理事物所形成的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与措施等,就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作者:达旺杰 单位: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意识培养探究
一、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各种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被水冲刷流失的肥沃土壤达250亿吨,被沙漠所吞没的土地约有600万公顷;全世界现有40多个国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目前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速度消失等等。所以全世界都在宣传要保护环境,并制订了保护环境的各种措施,如规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等等。我国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为了谋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发展的方式,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牢固地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一项是环境意识的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的空间,组成环境各要素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要研究的内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口、城市化、物种灭绝、森林滥伐、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资源紧缺......,都有很强的地理性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意识的教育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变化,尤其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后,环境教育已提到日程上。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途径
(一)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环境的资料
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首先教师本身就应该对环境有一定的了解,除学习掌握有关环境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在各类政府的年鉴、公报和报纸杂志上收集剪抄有关当今世界、中国、本省市的环境状况和环保动态的大量资料,通过资料数据显示,给学生一种很紧迫环境危机意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当今存在的环境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再结合所学的人地关系论,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在教材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知识中,都会涉及到环境知识,抓住任何涉及环境的教材,结合具体事例、数据,从环境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如讲地形时,不仅要学生掌握我国地形复杂外,还要让学生理解,在人类的活动中对地表形态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为因素也会造成局部地区地理环境的改变,人为因素则主要有修筑大型的水利工程,开采矿石,修筑梯田,填海造陆等,特别是“修筑梯田”,必须在缓坡修建,如果在陡坡修建,则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在讲述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时,可向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典型事例,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酸雨的危害等。让学生从正反两面认识到人为因素对地形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环境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于一体,通过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提高学生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环境问题”时,给学生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象,在发展农业时,人们通过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措施,造成当地水土流失家具进而影响农业的生产;在进行露天开矿,不仅破坏植被、占用耕地,还严重破坏地表形态,乱弃矿渣,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利用学校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如主题班会、墙报比赛等一些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普及环境知识。比如,我鼓励我班学生在学校组织“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型签名活动,在组织签名的时候,展出一些有关环境被污染、环境被破坏的图片,以及会带来的后果,以引起全校学生爱护环境的共鸣。同时在班里开展一次“保护环境”主题班会,让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在保护环境方面应尽的义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工厂参观,让学生观察污水排放情况以及相关的污水处理方法,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可以给学生展示,由于环境污染,给人类和各种生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如疾病、病变等等。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这样是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中,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让学生理解树木在吸烟除尘、美化环境、降低噪音、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各个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三、总结
早在1972年,联合国就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并改善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作为生活在地球上人类的一员,让我们行动起来,齐心协力,都来为保护我们的人类之家──地球的环境尽一份力,为地球的、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王翠艳 单位:河北省香河三中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探讨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首先,学生要有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可以说出不同地理事物的特点。其次,学生要能够准确写出大纲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地名,如山脉、河流和城市的名称,同时也要能够在地图中将其标注出来。最后,学生要能写出大纲中提到的常用地理数据,并且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进行识别。学生要想理解知识点,首先就要能识别知识点,因为识记是开展其他学习活动的开端,也是拓展高一级层次能力和更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加强识记知识教学。
(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就是学生在达到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事物、地理概念和形成地理面貌的原因有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形成这种面貌的原因。第一阶段,可以看出事物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事物和原理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透过事物的现象或者概念能够看到过程之间的深层次内涵,并可以用这种意图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第三阶段,能够领悟原理构成的方法。按照一般的记忆规律,我们通常是先了解一个事物,然后才能记忆一种事物,学习地理知识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对相关理论有比较好的认识之后,才可以进一步熟练使用它。正因为如此,理解知识的能力对地理学科能力来说非常重要,而要想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搞好理解阶段教学。
(三)构建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就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归纳的方法了解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二就是让学生依照认知规律,将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总结。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通过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纵向思考和横向思考的能力。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一)综合分析能力
其主要指可以通过复杂多样的地理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并找出各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能力。比如,参考非洲大陆河流的流向可以得出非洲地势的基本特点。
(二)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对地理事物有基础认识的同时,可以发现更为本质的发展规律。这也是思维高度概括性的体现。学生进行概括总结的过程就是加深认识地理知识的过程,是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的过程。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感性的认识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变成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形成的过程。地理思想就是指人们对于地理事物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认识。它需要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对地理规律进行高度的总结。它指引着人们地理思维的发展方向,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理思维的可行性。中学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形成基本地理观念。地理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是否都形成基本的地理观念、是否并养成了良好的地理行为习惯。只有学生做到这两点,才证明地理教学是合格的,也只有这样才代表中学地理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对于社会和人民事业是有价值的。我们认为当前地理教学工作需要培养学生以下地理观念。
(一)整体观念
地理观念的基础是整体观念,即认为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地理环境中任何一种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所在系统的其他元素。
(二)生态观念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单独从自然中分离开,与此同时也要善待野生动物,这也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需要。我们要遵守自然规律并依照自然规律行事,要有计划地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资源。人类在使用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过多地破坏自然环境,也不能破坏其他资源。人们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防止灾害的发生。
(三)人口观念
深刻意识到要想提升我国现代化程度必须要从提高人口素质着手,并树立人均资源观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要能够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影响有正确认识。
(四)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生要认识到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谐调发展。它的具体含义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同时也能保证子孙后代有很好的生活,也就是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不伤害其他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理论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除了社会科学中涉及的“人文关系”、人文地理科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还有自然地理学科设计的“地地关系”,并且也肯定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等观点。为了更好地和时展相适应,地理教学还要加强民族教育、劳动教育、科学观念教育等,让学成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观念。
作者:褚秋存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浅析
一、地理情境教学的含义及意义
(1)地理情境教学含义。
所谓地理情境教学,是指在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创设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情境或氛围。这些情境往往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认识,提升学生学习本节地理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迅速并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思维。
(2)地理情境教学的意义。
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情境教学通过不同的感官体验形式将教材里陌生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化繁为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情境教学能够提升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学生带入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以及提供的素材中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实践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跟随教师的节奏充分转动,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以及探索实践能力。地理情境教学符合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新课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自学、创新、实践及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缓解学习压力,拓宽地理知识面。
二、情境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要合理选择,不要一味求新。
在地理情境模式教学过程中,应合理选择情境,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教材创设情境,不能为了立意新颖而脱离课堂基本教学,更不能脱离教学主体,选择适合学生的情境。
(2)要适当结合,不要孤注一掷。
地理教学不仅仅只有情境教学可以实现教学目的,传统教学法虽然形式单一,但其发挥的效果却不容小觑。并且,情境教学只能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形式,并不能替代传统教学。那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传统教学与情境教学的结合,取长补短。
(3)要启发教学,不要自说自导。
创设情境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入地学习教材知识,教师在整个情境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带动学生自己动脑想,课后进行实践;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自己创设的情境自说自导,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
(4)要勇于创新,不要生搬硬套。
教师应冲破枷锁,勇于创新,不要被世俗观念所累;要因材施教,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情况进行教学的合理创新,切忌看到一种模式直接套用,他人的形式只是借鉴,如何运用在于教师自己把握。
(5)要关注时事,不要一仍旧贯。
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是重点,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积累,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并不断更新。教材往往具有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时例教学,这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将生活与地理相结合;同时教师也会带动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使学生形成全球意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6)要课后总结,不要用毕即弃。
完整的情境教学还应包括课后总结,即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创设情境讲课后及时针对课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总结,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给学生带来更丰富、更完整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准备专门的本子,不但要将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还应将学生的状态记录,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行沟通,不断完善改进教学过程。
三、总结
情境教学模式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作为教师应明确以上“六要、六不要”,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辅助传统教学,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教学目标和需求出发,发挥情境教学的最大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创新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
作者:常杰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第八篇: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研究
一、创设情境,营造互动氛围
地理学科是一项综合型的人文学科,不仅包含有生活元素、文化元素、还有历史元素、统计元素等,知识容纳面广,视野宽阔。而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只是靠单向灌输,那将会失掉知识的趣味性和深层内涵。越是丰富的知识集成,越需要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氛围促进互动,让知识吸收过程充满活力。而情境创设则是调动课堂氛围的一大途径。教师要注意选材,适时切入。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人类———洪灾》这一内容时,教师用“洪水离我们很近,回忆那些惊心动魄的洪灾”为主题情境,为学生展示了多媒体资料,将近年来世界上的特大洪灾事件进行了图片、影像总结,包括98年中国洪灾、06年印度洋海啸所引发的洪灾等。近在眼前的画面让学生们唏嘘不已,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情感迸发,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抒发对人与环境的看法,及提出改善意见。整个互动过程自然而积极,学生的情绪都随氛围而升华,都愿意交流所想。
二、设置问题,引导互动思维
良好的课堂互动需要科学有效的牵引,而牵引的主要目标就是学生的互动思维。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常常跟随一条固定线索,而缺乏主动性和交流性。为此,教师可以以问题为索引,调动起学生的互动意识和互动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互动往来。
1.分层问题,多面调动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意识不同,思维更是大有差异,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能够跟上课堂节奏的,总是只有一部分学生,更别谈全员互动的展开了。分层问题的设置就是从课堂均衡性出发,促进学生的整体参与度。分层问题,所指向的是各个学习层面的学生,兼而有之,难易结合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们活跃起来,找到自己所适应的问题方向,形成互动思维。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关联、递进的分层问题:①城市与乡村有什么区别?②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特点有哪些?③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几个问题关联紧密,而又逐层推进,由易到难,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基础较差的学生能顺利回答第一题,中上游的学生对第二题比较适应,最后一个综合性问题则能够全员调动,让学生们都能顺藤摸瓜地去发动思维。在层次分明、结合紧凑的问题思索中,学生都主动发言,体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致。
2.开放问题,个性交流
要让课堂互动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施加压力,不能强制性命令,而要让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地参与进来。为此,如何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如何开启学生的思维动力便成为了教学的重要思考方向。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能够放宽思维限制,让学生敢于思维,勇于交流,让课堂在思维碰撞中越发活跃、精彩。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定的题目要有讨论价值,要能够让学生展开个性,快乐释放学习思维力。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你认为宇宙中,地球是绝无仅有的生命星球吗?这样的问题让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们燃起了高兴致,答案也自然分成两派,并且都主动地力证自己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学生从大气层、液态水等角度进行分析,而反对观点的学生则用UFO新闻来巩固自己的说辞。课堂互动热烈愉快,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自己的思维,扩展了学习视野。
三、多元评价,拓展互动深度
课堂互动也是完整的过程,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还需要得到课堂完结部分的升华,这就是互动评价,让学生们以自我总结、相互总结的方式来交流学习经验,让互动的深度进一步提升。评价互动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人性化教学要求之一,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评价交流实现思维、意识互动,还可以从多元化的交流中透彻自己的学习现状,积累更自信的学习心理,让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教师引导学生们展开了多元评价。首先,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肯定和鼓励,然后由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们在评价驱动下,都积极投入,有学生对在学习过程中融入政治学科相同知识面的学生表示认同和鼓励,认为这样的学习方法灵活、创新;也有学生对在学习中表现出优秀逻辑、层递性思维的学生感到钦佩。相互发现、相互鼓励中,课堂互动又达到了新的升华高度。
四、总结
高中地理,作为人文性学科,对课堂互动的需求是丰富而深入的,这需要师生一起扭正、提升正确的课堂互动观念;师生、生生间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互动积极性的发掘,通过内、外的同时驱动力,让课堂互动模式发挥最大的效用,让课堂活力焕发,让学生精神飞跃。
作者:仇君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