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探索

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保准》的修订,标志着以核心素养为教学主旨的地理教学走上正轨。如何在课堂45分钟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就成为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地理是近年来高考选科率最高的学科之一。面对趋之若鹜的“地理粉”,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富挑战性。为此,如何有效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就成为重中之重。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分层次备课,有的放矢教学

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向课堂四45分钟要质量!因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我们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制定出科学、适乎的教学目标。定位须难易适中、重难点突出。为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要广泛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如地理文献、地理事件、图片和时事热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的眼、耳、脑、口、手并用,切实调动学生的多维感官,这样才能让学生渐入佳境,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新知认知能力的差异,教师不能一刀切,须有的放矢、做好分层次教学。那么,分层次备课就成为必须!因而,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精创情境、精心设疑、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下功夫,同时要备学生,细心了解每个学生的最近认知发展区和能力拓展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备好料”,为有的放矢教学奠定基础。

二、精创情景,激兴导思入境

常言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新课导入要快速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并要针对学情,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或展示图片、或演示实验,或视频介入等,充分创设让学生趣味横生、与学生认知情感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之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学习必修一新课开篇“走进地理学”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风物人情,接着声情并茂诵读郭沫若诗《地球,我的母亲!》——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激情导入,让学生深受感染、自然而然感悟到地球母亲哺育了我们人类,人类应感恩地球母亲,并保护地球——这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又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时,如此创设情境——地球上的天气变幻莫测,高天流云、激荡长风,电闪雷鸣,造就了异彩纷呈的天空。正如一句诗云——“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大气,了解大气的成分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以及目前面临的全球气候问题。诗一样的语言,散文的行板,把学生带到彩虹高架、异彩纷呈的天空,遐思悠长。

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是培养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感悟地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利用各个学习小组明确合理分工、经历体验、感知、分析、探索、综合、抽象、概括等合作探究活动,启发和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吸收和内化新知。如学习滑坡与泥石流时,首先呈现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泥石流和2015年6月3日贵州松桃连降暴雨、泥石流袭击村庄的材料,通过问题设计分六个小组探究:(1)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2)泥石流的危害?(3)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泥石流的形成与地震带的关系?(4)泥石流形成的气候条件?(5)泥石流形成的植被状况;(6)泥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绘制我国泥石流分布图,发现泥石流与地震带的关系,探究了泥石流的成因的四个条件——物质条件:地震烈度较高、岩石破碎,碎屑物质多;基本条件: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诱发条件: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条件: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类活动,使地表植被减少,加剧了泥石流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并拓展应用——分析台湾泥石流多发原因,使学生的理论实践认识再升华。既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泥石流突发地区的逃生方法以及防止泥石流的主要对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的能力。这种“情境创设→激发动机→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归纳总结→拓展与迁移”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切身体验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四、精讲细拨,提升综合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自主学习探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点拨、答疑解难则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之举,更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最直接体现。因此教师精讲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学生疑难问题能否快速解决,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和高效达成,是高效课堂的关键。精讲就是讲学生认知的关键点;细拨要拨在疑难之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综合思维,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时,针对我国跨经度最广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西部植被特点的分布特点及成因,一般学生能探究认知是由于内蒙古自治区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形成的。学生只强调了降水,但对于植物群落而言,不仅仅是降水;还有纬度带而导致的热量问题。所以,在此问题的探究上,教师还须引导学生认知——内蒙古在我国五个温度带上,大部属于中温带,所以,降水就成为差异的主导因素。既而引导学生探究——纬度带(纬度因素)——热量(气温);海陆位置(海陆因素)——降水多少;不同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形成不同的气候,决定着不同的植被带。地形地势影响气温和降水,导致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通过解读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和长白山区的植被带分布,引领学生探究导致植物群落形成的地形地势因素。由此,引领学生分析气候、植被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让学生在梳理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中掌握植物群落学习的方法论。

五、精准练习,查漏补缺巩固

课堂练习要以质胜量,善于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利于知识向能力的升化。或引导学生按定向目标进行自我诊断,根据最近发展区分层次完成课堂练习,主动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层次训练,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多种形式当堂反馈。教师要借助精准练习、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学习过程,主动领悟教学原理和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高效课堂要“以人为本”,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多种感官都动起来,爱学、想学、会学,掌握地理学习科学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快乐、高效学习地理。

作者:杨正大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二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