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团队模式实践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课堂团队模式实践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地理课堂团队模式实践探讨

【摘要】团队是企业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与合作学习小组相比,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行为受团队目标的驱动。团队模式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能有效减轻教师组织教学的负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本身。团队的建构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必须耐心引导鼓励,最后实现运用团队模式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和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课堂;团队模式;实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中针对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的能力的解读中指出,地理实践活动主要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所以要有团结协作的态度和能力,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分享,是完成实践活动方案的第一步。因此,团队的构建,在地理学习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团队和合作学习小组的异同

团队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的学习小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为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评价标准为团体的成绩。在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众多文献中,合作学习往往比较强调问题驱动为导向,小组合作为平台,师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所以设计的问题情境的本身的吸引力很重要。从学习小组的组建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学习小组组建的时候,往往根据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搭配分组,以实现学习上互帮互助的目的,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的意愿,相对次要。团队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一些才能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而奉献的少数人的集合。其主要特点是团队内成员间适中心理上有一定联系,彼此间发生相互影响。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以团队目标为驱动。团队成员因为对团队及团队目标的认同,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统一思想,全身心投入,形成合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和关心,相互支持,相互给予,彼此协作。各成员具有团队意识,具有归属感和情感上的认同感。由此,团队中的成员会共同分担他们在达到共同目的中的责任。学习小组和团队是有很多共性的。其一,都是有目标的群体。其二,群体中都有领导者。其三,群体成员都存在互动和交流。其四,评价标准都是考核群体的综合表现。合作学习的小组是一个群体,但是群体未必是团队。团队,是学习小组最理想的状态。团队不是一般的群体,其成员间能够通过积极协同作用,提高组织绩效,而不仅仅是为了将群体名称换一个称呼。形成团队后,学生的学习不是拘泥于某个问题,某节课堂,某个学科,而是会全面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甚至是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地理课堂中团队模式实践操作

1.地理课程为课堂中运用团队模式提供了极大的舞台

无论是哪个核心素养的达成,团队的合作探究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旨在使学生不断意识到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关注到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和谐共处,人地协调观的形成和团队的形成必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多要素、多角度,而非孤立、绝对、静止地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够辩证地,而非僵化的分析问题,能够对事物和现象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地球表面的复杂多样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借助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不断建构完整的地理思维和知识框架。地理课程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活动中进行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实践,是学生体悟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团队模式在地理课堂中运用的重要阵地。以“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为例,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学生能够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就为团队合作提供了平台。在学生完成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分析之后,可以进一步合作探究,我国南方地区是否存在荒漠化的现象。通过区域对比可知,南方地区气候湿润,故而不会出现荒漠化中沙漠化和次生盐碱化这两种类型,但是在山区会出现石漠化和红漠化。通过地理课堂内的实践探究活动,学生借助团队的力量,帮助自身认知的课堂生成,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征,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2.教师利用团队模式组织教学的技巧

当团队模式的运用步入正轨后,大大减轻了教师组织教学的压力,通过以下技巧,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的积极性,控制课堂节奏,提高课堂效率。(1)灵活运用激励机制。根据人的某种需要激发鼓励人的一些动机,使之产生与目标相一致的行为,这个过程即称之为激励。激励会产生强大的动机,动机能引发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动机的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其一是内在需要,其二是外在目标。要使团队成员产生团队所期望的行为,可以根据团队成员的需要设置目标,并通过目标导向使成员出现有利于团队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团队需要的方式行动。所以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具体的激励机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评分机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式。可以结合问题的难度进行加分或者减分,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内在需要结合外部刺激,可以产生强大动机,有利于目标的达成。(2)控制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限制同一个学生在同一节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同一个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学生不回答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可能是因为知识缺乏,或者能力不够,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担心会被其他同学取笑或回答错误没有面子,或者是从众心理。所以当班级中特别活跃的同学被限制发言后,会积极鼓动团队其他成员发言并提供支持,团队目标会成为一个优势动机,促使原来发言较少的学生参与到发言当中来。还未回答过问题的同学会积极争取发言的机会,而已经发过言的同学也不会因为已经回答过问题而置身事外。课堂参与度会极大提高。(3)采用灵活的应答方式。采取点名式发言,可以有针对性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促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主动去帮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采取抢答式发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快思维过程。团队成员之间还会产生默契的分工配合,活泼外向的学生会主动承担发言的任务,而腼腆害羞的同学会积极地提供支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齐答式发言对建构高效课堂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课堂中采用一些师生互动系统,可以实时统计全体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及时点评。由于课堂中的团队模式的应用,受团队总体目标的驱动,学生会积极完成各种任务。灵活选择不同的应答方式,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很好的控制课堂节奏。(4)设置合适的问题梯度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为例,课标对综合思维的解读认为,地理学本身有很强的综合性的特点,包括了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和地方的综合。这些综合又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上,就有很大的弹性。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给团队以合作探究的空间;也可以根据学生现有水平把问题拆分,给学生更多信心和机会。还是以“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为例,可以只设计为一个探究的问题,也可以拆分为若干个小的设问题目,如“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特征”“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及成因”等等。

3.团队建构过程

班级团队建构过程中也会出现明显的阶段性。普通高中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会有明显的分化,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差异很大,极大影响了课堂效率。随着团队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中行为上出现如下发展历程:(1)试探阶段:在团队组建的初期,学生还处在对规则的适应时期,在心理、行为习惯上有一个接受过程。课堂上表现为主动发言的学生还比较少,有少数学生表现很活跃,一半的学生能配合老师,一小部分学生处在比较沉默的状态,有少数学生完全不在状态。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主要为齐答或点名式发言,点名式发言的准确率不高,甚至有个别学生不知道老师给出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一时期,可以适当地放宽规则,主动发言的学生可以起到很好的表率和带动作用。(2)发展阶段:经过前期的氛围营造,有一部分基础较好,但原来不愿意主动发言的学生,开始主动参与的课堂发言当中来。课堂参与度基本达到百分之百,但是活跃程度还有待提高。(3)成熟阶段: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反应速度快,团队成员之间积极交流,学生争先恐后主动发言,在探究活动中,团队成员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都很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固然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设计、语言表达等因素密切相关,体现教师的业务水平,但是面对学习水平差异较大,人数又多的教学班,在组织教学上如果做出一定的努力,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构建学习团队,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尚水利.团队精神[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韦志榕,朱翔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丛书编委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庞妮.沉默与表达:学生课堂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4]王琳琳.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华夏教师,2018(13).

作者:赖勇宏 单位:福建师大二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