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典型问题及对策反思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教学典型问题及对策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地理教学典型问题及对策反思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自新课标改革以来高中地理教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必修课与选修课关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典型问题

科学技术及信息高速发展,对教育工作者培养新型人才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要求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社会型人才。这一要求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各科的教学工作都在保质保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在改革过程中也相应的出现了一些典型问题,[2]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实施教学,就要求教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来解决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新课标脱轨

近几年,教育领域有了质的飞跃。但在教育目标内容的制定上,教师往往为了达到能够与新课标的要求相符,在地理的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基础而忽视了新课标要求,造成教育目标和新课标要求脱轨。[1]这样的现象对高中地理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二)教学内容初中高中无承接性

关于初中地理教材,大部分省份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针对初一初二学生使用,而部分初中地理教师没有对地理教学引起重视,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高中地理课本知识相对较难,在教学过程中与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联系较少。

(三)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脱离

高中学生面临高考,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倾向于将大量课时用在必修课上以提高学生成绩,选修课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并未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本里的考点内容进行深入学习,而忽视了地理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地理教学难以实现为社会生活所用的目的。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针对典型问题提出对策

(一)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相结合

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制定教育目标内容时紧密联系新课标要求,将两者统一起来。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目标必须有全面性、层次性,教学的行为主体必须为学生。全面性是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考虑个体学生的差异制定设计出适合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的目标;层次性即设计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学目标实施行为主体为学生。新课标要求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注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同时注意个体差别,改变以往把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新课标要求相结合对开展地理教学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教学内容初中高中承接性

初中和高中地理教材内部的知识结构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根本,高中地理从原理、起因及规律等方面对初中地理知识具有指导意义。比如:在初中我们学习中国的地形特点西部为山地高原东部为平原丘陵,高中地理就解释了地形特点形成的原因,太平洋板块与亚欧、印度洋、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形成了中国地表的起伏格局。

(三)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相联系

地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并不存在独立的知识点。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避免忽视选修课,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二者相互渗透促进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必修课体现地理的基础性,而选修课则体现选择性,作为支持学生个体发展而存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注重选修课在整个学习体系中的作用,抓住必修课与选修课知识的结合点,构建二者联系,不断扩大优化教学内容和结构。比如可以将选修课中海洋地理、环保意识、自然灾害防治、地理信息技术等具体内容应用于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激发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顾及高考,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要注重学生生活素质的提高,使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近几年的地理高考题目也注重与生活相关,比如二胎政策、地膜覆盖等。这也要求我们高中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关注所教授的地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用途,从而指导学生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总结

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独特的生活学科,高中阶段是学生迈向成年的关键期,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合理认知,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用严谨的态度认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余梅.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7(2).

[2]纪懿芯,林媚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微[J].课程教学研究,2014(2).

作者:杨玉环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