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高中地理教学要改变原来过于注重对课本知识的讲授的局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通过探究式学习、读图用图等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调查活动;探究式学习;读图用图;多元比较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国家正式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要求教育工作者领会各自学科的核心素养,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把握,将核心素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方面。这四项核心素养内容的提出,对于高中地理学科课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效地推动了高中地理的新课程改革。同时,高考也必然向“核心素养”的考查转变。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迫在眉睫。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困境
地理环境本来是一个立体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就目前的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来看,学生学完自然地理再学人文地理的这种教学现状,容易使学生所学地理知识变得支离破碎,在高三总复习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气力去整合前面已经学过的内容。此外,现在高考命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还不尽如人意,而且现实中的教学活动还是更加关注知识的传授和解题能力的提升。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困境。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措施
1.通过有效的课前活动和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而课前活动是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前活动设计得是否科学、内容是否恰当、学生在活动中有哪些感知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科学的课前活动设计既能为新课学习预热,又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调查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例如,教学完“农业的区位因素”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调查活动“邹城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作物的区别及原因”,让学生利用假期去进行调查和研究。学生们通过调查,能很容易看出农作物的区别,但是分析其原因往往比较复杂。学生需要结合已学知识和对当地实际情况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邹东地区属于丘陵,土壤蓄水能力差,灌溉条件差,适合种花生和红薯。邹城西部属于平原,土壤肥沃,蓄水能力强,灌溉设施完备,适合种小麦、玉米等作物。在此之后,教师再提出新问题:你认为东部和西部地区应该如何提高农业效益?这样,就可以在层层递进的设问和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通过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教师为其提供相关的事例和问题,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办法,掌握相应学科知识。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城市空间结构”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这样的学习任务:“你家里要在县城投资一间商铺,面临两个店址的选择:一个是城南,属于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另一个是城东新城区,基础设施未全部到位,但发展潜力大。你会给家长提供什么样的建议并说明理由?你可以利用周末时间搜集所在城市的交通路线图、城市布局图、城市规划图,在地图上找到商铺的位置,和父母分析这两种选择的利弊。”这种题目设计基于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的了解,可以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消费习惯、政府政策等多个区位因素考虑商铺的发展前景。这种基于学生实际生活案例的题目,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读图用图、多元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能力即学生在认知区域的空间位置关系时,通过已给出的各种材料(如经纬度的位置和范围、海陆轮廓、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等)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和结论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多提供各种图示资料,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地图是地理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掌握地图是学好和运用地理知识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读图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一方面用图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另一方面用文字使图上内容规律化、系统化,这样学生对区域位置就会掌握得非常清晰、准确。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元比较法,培养学生认知区域差异的能力。区域差异是区域联系发生的基础,学生在识别区域差异时,需要通过比较法分析区域在发展条件、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差异。例如,比较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时,应该主要从自然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两方面进行比较。而自然环境差异包括气候、地形、植被、水文、资源等五个方面,经济发展差异包括经济发展特点、农业和工业及其布局、人口与城市等诸多方面。
4.通过研究人地关系的认识变化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离不开对“人”和“地”之间相互影响的讨论。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点,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控制、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能力的提高而改变的,或者说,它取决于人类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2》中最后一单元阐释了人地关系的演变与如何实现人地协调,体现出人与自然只有实现和谐相处,才能减少灾害、和谐发展的思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并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邹城市的东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提前安排学习任务:写一篇论文《邹东地区退耕还林、开发旅游业的必然性》。接到学习任务后,学生们深入思考、严谨分析,有很多学生利用图片分析了以前的情景、现在的状况及将来的变化趋势,非常详尽。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获取的资料举行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制定了“爱护环境”的班级守则,同时结合实际在校园里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这样的活动,既让人地协调观深入学生的内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大势所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课前活动和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读图用图、多元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研究人地关系的认识变化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考查方式,指导学生由课本走向现实世界,参与实践活动,丰富自己,提升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和教育的要求,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岱峰.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解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7).
[2]董瑞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01).
[3]陈梦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4]江沁洋.基于概念教学的高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5]侯瑜.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与效果测评[D].陕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程艳华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