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提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中地理知识内容丰富、抽象、空间性强、跨度大,对学习的方法要求较高。因此高中地理教学更加强调创新性、探究性、适应性、引导性。文章通过对地理教学过程的梳理、总结和分析,明确了影响地理教学的因素及条件,提出了领悟课程改革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转变教学方式的策略,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一)对课程改革认识不足
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地理教师也在积极学习和参与课程改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出现理念与行为相脱节的状况。素质提升强调主动性、创新性、实践性,高考强调择优甄选的静止观与课程改革可持续的动态发展观存在融合的难点和痛点。教师教育思想仍停留在传统层面上,没有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对课程改革认识不深刻、吸收不全面,难以从根本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学生不会学地理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抽象性和实用性,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方法的掌握具有难度,加之学生的学习目标大多单一,强调短期效果与功利性,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地理学习效率低下。
(三)教学模式僵化单一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文明的传承者。良好的教学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尽管目前教学手段较以前更多样化、现代化,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学的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善。很多教师的教学仍采用“高压灌输式”传统教学,形式僵化,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四)地理学习评价机制不科学
地理学习强调实用性、实践性和思维性,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升综合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精神世界。当前对地理学习成果没有形成合理、科学、实用、适应的评价机制。侧重书本知识的重复及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分析
(一)领悟课程改革理念精髓
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开放型课程观,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过程和方法的融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师定位、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积极改进,充分吸取课程改革批判与创新的精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兴趣的激发者,进步的推动者,师生关系更加强调反思与改善、合作与尊重,赞美与肯定。更加注重激发式、引导式、探究式教学,树立终身学习观,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地理教学有效性,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教学实践当中。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作用,在地理学习中有重要意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及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提高知识的灵活性及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掘潜能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学会提问。提问是一种学习手段,是求知欲的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源动力。积极思考,敢于发问,善于提问,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学习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创设情境,鼓励提问,锻炼胆识,让学生敢提问题。创造条件,激励提问,启迪智慧,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剖析问题,多角度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营造敢于提问、善于发问、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发现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学习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地理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实例或故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例如在讲授“气候环境保护”课程时,可以播放灾难片《后天》,通过影片中故事的讲述与现实环境的对比,渲染气氛,导入课题,发人深省,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更有兴趣和责任去学好地理课程,这样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提倡探究性教学
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开放、民主、探究、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体系。同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路,重新定位。提倡探究教学,要求打破传统固化僵硬的教学模式,营造生动多变的课堂探究氛围,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及条件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将探究的意识融入到知识的学习、实践、巩固和反馈的全过程。例如向学生提问: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迁居城市,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农村建设有哪些影响?对城市及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有何影响?对环境会产生何种影响?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地理学科知识和社会经济生活联系紧密,相互融合,开展地理学科探究性教学设计可显著增强学生的自身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倡实践性教学
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为何清晨东方出现第一缕阳光,傍晚夕阳徐徐西下?为何有“滚滚长江东逝水”之说?为何南方春天多雨而北方多沙尘?为何黄土高原房屋多窑洞,南方房屋多尖顶,北方房屋多平顶?去新西兰旅游,选择春天还是冬天去更合适?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可见地理知识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及实用性特点,势必要求地理教学注重与实践的融合,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排污不达标的毛毯厂进行暗访,就毛毯厂的布局位置、生产规模、排污标准及设施等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多角度、深层次分析毛毯厂对当地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及措施。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活动,挖掘素材,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地理问题,使课堂、知识、学生、教师都“活”起来,师生双方在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尽情地吸纳知识的营养。
4.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进步和国家振兴所需人才的重要职责,任重道远。重视教师队伍的梯队化、专业化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习实践能力强的地理教师队伍。重视对年轻地理教师的培养,关注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培训及外出实践机会,促进教师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改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经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5.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机制
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是检验地理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摒弃过去片面落后的理论评价系统,建立注重创新性、实践性相结合,具有全面性及综合性特点的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价系统。注重拓展理论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用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养及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尝试新型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及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提问、敢于探究的学习品质,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发展。
作者:冯璐 单位: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