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改革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改革思考

摘要: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广,对高效课堂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成为各类学校和老师不断尝试的课题。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改革需要厘清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之间、“实效”与“形式”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回归本真课堂,积极构筑“教学互推”的课堂学习共同体;重申教育的本质,营造教书育人的教学生态,是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改革的未来走向。高效课堂的建构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引入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将取到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生态;教学互推;学习共同体;高职院校

上世纪90年代末,山东杜郎口中学开始进行基于导学案的教学增效改革,此举标志着高效课堂这一教学形态在中国教育领域形成了。世纪之交,课程与教学改革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而教学效能则是世界性教改的核心课题,有效课堂的理念在欧美教育界颇受推崇。在这种形势下,洋思中学等一批课改名校纷纷推出自己的高效课堂建构模式,高效课堂作为中国本土化的有效课堂的升级版,已形成了一股课改的洪流。经过10多年的探索与推广,至2011年,几乎很难找到不谈高效课堂的中小学校了,一批“粉丝学校”也纷纷效仿课改名校的做法,据杜郎口中学官网2011年9月20日统计,该校一天接待参观学习者近千人。作为一个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课堂无疑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重头戏,虽然这次高效课堂改革的始作佣者是中小学,但已涉及到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高职教育。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高效课堂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龙宝新教授为首的一批教育专家学者,对我国高效课堂改革的成因与走向,高效课堂的建构与策略,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为中小学的高效课堂改革进一步明晰了方向,澄清了误识,为高效课堂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理念与实践指导[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小学如火如荼的高效课堂改革给高职院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根据中小高效课堂改革的经验,结合高职院校自身教学的特点,在实际引入高效课堂改革的过程中,有以下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对待。

一、高效课堂改革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效课堂的建构完全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引入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将取到巨大推动作用。高效课堂改革的宗旨是重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注重以生为本,心系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创建学生学习的“学堂”,以提高课堂效果为目标。高效课堂的特征是“三有”,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效课堂应抓住四个关键: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遵循六字箴言:“自主、合作、探索”[2]。由此可见,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思想,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完全吻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也正是高效课堂所倡导的主要精神实质所在。从当前中小学高效课堂改革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效课堂的主要信息载体是“导学案”,其基本流程是“课前导学—生成问题—课堂探究—展示点拨”。高效课堂追求的理想是基于核心知识的朴素简明、绿色有效的课堂教学生态[3],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的导学、助学的策略,来实现教学增效。这种以生为主、目标明确、主干清晰、风格平实、内涵充实、简明高效的课堂教学样式,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职院校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知识能力不深、教学效果不高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引入高效课堂改革时机成熟,顺应潮流。中小学高效课堂改革已为高职院校铺就了道路,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二、高职院校进行高效课堂改革实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效课堂改革在高职院校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解决几个主要的理论和认识上的问题。

(一)厘清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高效课堂是从有效课堂中衍生出来的,有效课堂关注的焦点是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是判断教学行为的一个标准,自身并没有独立的理论支撑。高效课堂也是如此,虽然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非常活跃、成熟,但高效课堂的理论建构却是不成熟、不健全的,很多方面尚在探讨、争论当中。正是因为高效课堂没有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核心理论,因此,时下许多高效课堂改革实则是名实不符,或有其名而无其实。高职教育在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高效课堂更多的是实践的创造,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而将鲜活的高效课堂改革程式化、模式化。一种科学的教学理论对应的是千万种教学实践,而每一种教学实践都应是符合自身实际与特点的教学样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只能是“水土不服”,而最终走向夭折。我们既不能受高效课堂理论先天发育不足的影响而随意作为;也不能拘泥于高效课堂现有的理论与经验而缩手缩脚,不敢作为。高效课堂改革的关键点是“效”,这也是高效课堂理论建构的出发点。高职院校高效课堂的引入与建构,应认真厘清理念与实践之间的现状与关系,把“效”作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走向,围绕“效”进行内涵探究、方法探索、制度变革,是当前最深刻、最复杂、最根本的教改难题。勿庸讳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前进之中。但改革永无止境,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只能求得部分教育教学问题的正解,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围绕高效课堂改革这一主线,来协同理念研究,推动教育教学理念的实质性突破。只有在高效课堂理论研究与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的基础上,高效课堂高质量、高层次的改革实践才有可能产生。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大胆地进行改革实践,积极探索有自己专业特色、符合学生实际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改、课改局面,以实践来推动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二)厘清高效课堂“实效”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高效课堂改革始于“效”,也归于“效”,关注教学的高效、实效、长效是高效课堂最为关键的教学主张。无论高效课堂采取什么形式或模式,也不论是什么形态、什么风格的高效课堂,都应汇聚于“效”这一目标点上。高效课堂并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开放形态与求实精神、多样模式与高效追求、多元效源与共同目标间的统一与复合”[4]。从当前中小学高效课堂改革实践中所暴露出的套路化、程式化、趋同化的倾向问题,警示我们在高职院校进行高效课堂改革,必须解决好课堂“高效”与教学形式之间的矛盾关系。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改革成功名校的一些比较成熟实用的教学模式,缩短时间,节省精力,紧扣“高效”,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色、教师差异、学情差别、情境变化等因素,建立符合实际、切实解决问题、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最为主要的是要鼓励教师在课改中充分释放自己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与课改创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突出自我的教学艺术,这才是高效课堂改革有真谛。一切教学模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与实践周期,一劳永逸,“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永远不会存在。指望用一种教学理念或几种教学模式就能解决教育教学中所有的问题或弊端,是痴心妄想。教育教学改革绝不能像种试验田一样——成功了就收成多,不成功就收成少或颗粒无收,这种误人子弟的做法谁也无法承担。因为它影响的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前途和命运。因此,教改课改的实际动作必须慎之又慎,一种教学理念或教改理论,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磨砺,不断完善。“教无定法”,最好的教改模式就是“没有模式”。高效课堂改革必须融入教师的课程理解、教学个性、教学思维,必须尊重教师对教学的原创力,这是解决高效课堂“实效”与“形式”之间矛盾的关键。

(三)厘清高效课堂“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多学少教”,“抑教扬学”,“以学代教”是此次高效课堂改革的主题口号。高效课堂强调学生为本,学习是基本,课堂要变为“学堂”,这与国外提出的“翻转课堂”异曲同工,也是高效课堂得到教育界专家普遍认可的关键理念点。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值得认真对待。“教学相长”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改革。过去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一味地“教”,学生被动地接受,即所谓的“满堂灌”。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早受诟病,无疑是应当摒弃的。此次高效课堂改革则十分重视学生及其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活动的根基与原点,教学活动只有建基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可能有效、高效、实效,构建“学路”,即“想学-会学-学会”的良性循环,才是高效课堂追求的理想蓝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决定教学活动效能的因素完全归结于“学生”,把提高教学效果的内在动力全部压在“学习”这一端,这无疑有悖于教学常理,违背了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被无数教育教学者在实践中反复证明了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遵循的道理、至理,任何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活动必将受到实践的惩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就是一条最基本的教学规律。真正的教学不止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唤醒人的人格心灵,教育是“为生命奠基”[5]。我们必须清楚,有鲜活的精神思想、深厚的文化底蕴、巨大的人格魅力、扎实的专业素养的教师讲授,是课堂教学永远不可或缺的主旋律。“教”,从文化知识层面上说,是引导、延续;从精神思想层面上说,是垂范、播撒。如果说“教”在传授方面的功能可以用其他方式替代,那么在人格示范方面的作用则永远无法替代,这是人所共知,无需例证的。高效课堂改革需要思考的不是“要不要教师”,而是“需要怎样的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完全正确的,也十分必要,但“还”是有限度的。无节制的“还”,刻意去挤压教授活动,甚至排斥教师在课堂上的存在权利,把教师主导作用弱化为零,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做法,实则是矫枉过正。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建立在“教”与“学”科学分配、职责分明、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的“课堂归还”。学生自由、自主、自动的空间权利加大,甚至可以成为课堂的“小先生”和主持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则以讲导学,以讲促学,以讲统学。师生同台共究,双声和鸣,才是高效课堂和谐的乐章。学生学习是高效课堂效能增长的动力,而教师讲授则是高效课堂效能增长的支撑。在“教”与“学”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是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三、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改革的未来走向

相对于中小学10多年的高效课堂改革,高职院校还只是刚刚起步。成功的改革总是活力四射而让人无限向往,总能触动思想家的灵魂、改革家的智慧、实践者的灵感。就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改革而言,可借鉴的经验很多,可甄别的思想理念很多。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改革到底何去何从,是每一位有良知的教育者值得深思与反省的问题。

(一)回归本真课堂:积极构筑“教学互推”的课堂学习共同体

研究者认为,“学习共同体不同于联合体,它是一个环境,处于学习共同体的个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关系,并且相互关心。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组织,其成员有共同的情感取向和行为标准。”[6]“学生的发展及特征是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的重要内容。”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权,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关键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学习策略[7]。因此,将课堂建成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关键。教师必须树立“为学而教”的思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时刻关注学生个体和学习共同体显现出来的状况,适时调整方案,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收获最大,效果最佳。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是高效课堂效能提升的撬动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效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筑一定要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互推的原则,这种“教学互推”其实质就是“‘教学通联’的教学主体链”[8]。诚然,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是教学效果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学习效果毕竟只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并且是教学效果评价的最低层次,高效课堂追求的是“在教与学共在、共研、共鸣、共创中”的更高层次的效果,即“超越学生学习效果之上的‘教学协同效果’”[9]。这种效果才是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对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评价,一直处在一种静态的单一的短期性的模式之中,教学互推互动、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等关键因素,并未纳入评价体系之中。本真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关切,彼此推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面对教学目标任务,形成一个从知识信息联通到心灵精神融汇的学习共同体。由此可见,真正的高效课堂是实现由“师本”、“教本”向“生本”、“学本”,再向师生互联、互推、互融转变,这是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能的坚实纲线和终极走向,也只有这样形成的教学效果才是最持久,影响最深远。

(二)重申教育的本质:营造教书育人的教学生态

在高效理念的指引下,高效课堂改革不应仅仅停留在某一具体的、显性的过程上,而应将其置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以系统、生态的眼光来营造与优化教学生态与课堂生态,努力创造新的课改文化。教育教学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全面发展。高效课堂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激励与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生命的灵性与欲求。教学生态是指教学各构成要素之间环环相扣,有序互动,健康和谐的动态平衡体。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平衡体时刻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自我重构,自我发展;从组织的角度来看,这种平衡体是一个有机地充满灵性与活力的良性循环结构,各要素之间配置最佳,状态最优。良好的教学生态的形成,需要外部环境、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学生群体这四大要素间形成一种平衡与共生的关系,每一个要素都有责任维护教学生态的平衡发展。高效课堂改革必须重申教学的本质,紧紧围绕教书育人这一核心点,着力构建与优化教学生态使之良性运转,持续延伸,有序推进。教学生态由无数课堂生态构成。教学生态影响制约着课堂生态,而课堂生态又是教学生态的实现过程和效率彰显。基于这一思想下的课改,就不会只注重课堂形式的“短效”,知识技能传授的“偏效”,授课手段翻新的“显效”,而更多关注的是过程魅力育人的“长效”,唤醒人格心灵的“全效”,生态文化影响的“隐效”。总之,回归本真课堂,重申教育本质,构筑教学互推的课堂学习共同体,营造教书育人的教学生态,是高效课堂改革的现实要求与未来发展走向。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改革已被赋予新的时代要求与时代意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改革创新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永恒主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每一位教育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永远不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龙宝新,张立昌.论当代我国高效课堂改革的成因与走向[J].教育科学,2014,30(1):31-38.

[2]迟为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动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5):37.

[3]龙宝新.走向核心知识:高效课堂教学的时代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2(3):22.

[4]龙宝新,张立昌.论当代我国高效课堂改革的成因与走向[J].教育科学,2014,30(1):37.

[5]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202.

[6]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9.

[7]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策略[J].教育研究,2015(3):115-116.

[8]龙宝新.高效课堂的理念缺陷与实践超越[J].视点,2014(12):45-46.

作者:饶凤英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