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4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是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实施,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变更自己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质量的完善,以便于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多媒体;合作;情境;学生

小学是学生思想认知初步启蒙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只有在这个时期将他们的数学基础巩固好,才能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完善他们的数学知识结构,基于此,笔者分别从“情境导入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这三方面切入,针对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课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希望能为提升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水平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一、情境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可以通过创制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感知数学的奥妙与神奇,从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开端。例如,教师在讲授“数的世界”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可从情境设置的方式导入教学,让学生分别扮演消费者与商铺的售货员,其中商铺的货架上分别摆放着10只香蕉、30颗糖果、5袋瓜子以及20包方便面等商品,同时售货员的扮演者主要向前来购买的消费者说明商品的价格与数量。消费者前来咨询:你们这有多少香蕉呀?香蕉的价格是多少呀?售货员亲切地回答:“目前店面上只有10只香蕉,后面的冷库里还有许多,其中香蕉的单价是5.8元。”而消费者又问:“那么一袋瓜子是多少钱呀?”售货员回答:“瓜子的单价是6元。”消费者经过片刻的思量后回应:“那我来一斤香蕉,两袋瓜子。”这时售货员将这些商品计算完价格后交给消费者。教师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来展开教学,充分活跃了班级的氛围,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最大化的激发,这时教师可展开提问:“刚才所述的数字里,有哪些是整数,有哪些是小数?”有的学生回答:“香蕉的个数10、泡面的个数20都是整数,香蕉的价格5.8是小数。”然后继续提问:“那如果我购买4袋瓜子,需要花费多少钱?”学生便通过整数乘积的算法得出6×4=24。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世界”,有利于他们了解自然数与整数的内在联系。

二、融入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信息技术不仅全面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全面融入教学实践中。简单来说,当前的课堂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积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图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具有小动物图案的地毯图片,其中这小动物的图案是由30块一平方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让学生从大屏幕上初步了解与这个地毯有关的知识,然后教师可展开提问:“大家认真思考一下,这个小动物的图案面积是多少呀?”有的学生回答:“30×1=30,图案总面积是30。”也有的学生回答:“1+1+1……+1=30,让30个1相加,最后的答案便是图案的面积。”教师可以对此进行点评:“这两位学生的最后答案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其中一个是最简便的方法,另一个是相对繁琐的方法,大家以后要积极学习简单的方法,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与经历。”再者,教师可通过大屏幕播放一段视频,上面显示着其他计算图案面积的方法,有的利用拼接法,将30个小正方形组成一个6×5的长方形,然后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得出最后的答案;也有的利用分割法,将这小动物图案划分为5×5的正方形与5×1的长方形,然后计算乘积和便可得出30的结果;也有的利用地毯的大面积减去空白地方的图案面积,最后根据减法计算得出最后的数。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让学生看到了有关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有利于积极拓展他们的学习思路,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

三、展开小组合作教学法,营造有趣高效的课堂氛围

小组合作,顾名思义,教师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将班级学生安排到不同的组合,让他们在小组内部进行合作学习,高效学习,从而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以便于尽早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讲授“分数的再认识”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将两盒数量不同的粉笔盒放置在讲台上,其中一盒的粉笔数量是16只,另一盒的数量是8支。然后根据班级人数可将学生划分为六个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五个人,同时进行提问:“请大家分别从这两个粉笔盒中获取粉笔的一半,请问这两个一半是一样的吗?”这时学生便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有的小组成员会进行实验,分别从粉笔盒中各自取一半,突然发现其中一盒的一半只有4只粉笔,另一粉笔盒的一半只有8只粉笔,然后让小组其他成员总结答案并回答:“虽然都是取出一半,但其中一盒的一半是4,另一个粉笔盒的一半是8。”然后教师便可以从课本内容出发,告知学生:“之所以都取一半但得出的数量不同,正是由于参照物的不同,从数学知识上讲,就是单位一不同,所以‘一半’在不同的单位一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再者,教师可继续深入展开对“单位一”的教学实践,分别拿出两本大小不一的课本,同时展开提问:“请问这两本课本厚度的三分之一是一样的吗?”这时小组成员便可以展开合作交流,两个学生负责进行动手实验,两个学生负责计算三分之一的厚度,余下的学生负责总结答案并回答。经过5分钟讨论后,有的小组回答:“不一样,因为单位一不同。”也有的小组回答:“一样,根据实验,发现差不了多少。”教师便可以根据两个不同的答案展开对比点评,同时告知“单位一在分数中的重要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通过展开小组合作,不但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有利于营造有趣的班级环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构建高效课堂,应当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完善教学的步骤,改进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璞.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5(09).

[2]林克清.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亚太教育,2015(08).

[3]杨杰.初中数学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才智,2014(23).

作者:程乐杰 单位:夏邑县孔庄乡中心学校

第二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效对策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推理演练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现状,并提出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效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数学知识的方式思考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对于课堂高效性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欠缺,使得数学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目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都有强烈的求知欲,然而在数学课堂上,如果教师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就会造成学生对课堂以外的内容产生兴趣,导致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主动听讲,容易对小学数学产生厌倦心理,这样就很难再让学生重新对数学产生兴趣了。

2.教师思想有偏差,教学手段老套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依然认为小学数学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效性的对策

1.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虽然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大部分的兴趣爱好都是可以通过后期的激发和培养形成的,尤其是小学生在学校学习兴趣的形成,这就需要广大小学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机会,通过新颖、多变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讲解时,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考虑到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卡通人物,教师可以将这些卡通形象充分地融入多媒体教学中。例如,可以设置这样一种场景,喜羊羊家和灰太狼家都有花坛,形状分别是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后来灰太狼去喜羊羊家,发现他家的花坛很好看,想要换一换,可喜羊羊说花坛的形状不一样,换了会有人吃亏的。此时,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如何计算喜羊羊家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呢?学生有了对背景故事的兴趣,会积极参与到讨论中,集思广益,思考出测量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通过逻辑思维的培养,提升课堂的高效性

在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因为这种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数学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具体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依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讲授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点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三种线都有什么特点?互相之间的不同之处有哪些?三种线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让学生按照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汇总讨论结果,从而得出“所有的线都是直的,不同点在于端点的数目不同;线段是两个端点,有固定的长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另一边可以无限延伸;直线没端点,也是无限延伸”的理论。这些简单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预习,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每节课所讲的知识,教师应教会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即预习。课前预习对于高效课堂的打造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能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课程中与之前所学知识的衔接点,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能在课堂上得到教师的正确解答,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最主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打造高效课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不断追求的理想课堂。为了建立有效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后,还应该将考试标准进行改革升级,让学生能够真正通过自主意识和教师的引导去完成学业,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建成.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5(9):124.

[2]刘继德.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J].神州,2016(33):76.

[3]刘春清.浅析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12):320.

[4]张加东.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4):51.

作者:顾士根 高盟 单位:嘉祥县仲山镇北李楼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和认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而“学讲计划”的提出,正是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提出的一种科学理论。在“学讲计划”的引导下,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讲计划”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和探索,对于推动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教学相长

随着“学讲计划”的提出,学生开始成为中小学课堂的主角,教师也逐渐地“退隐”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幕后”指导者、组织者。当“学讲计划”逐渐成为徐州市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常态,各学校都在认真地结合本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落实“学讲计划”。我校对“学讲计划”进行全面地学习和探究,力求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面对这一要求和理念,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需要改变教育观念,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问题探讨的深度,着力培训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①。

一、合作学习——实施“学讲方式”的着力点

1.基于本班学情有针对性地落实“学讲方式”

一线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学讲计划”所提出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配合,通过探索、思考和总结,切实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我所带的学段是小学一年级,我班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自卑心理使部分学生是与教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家长少于正面的表扬和肯定,所以此类学生总在课堂上也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害怕被其他同学嘲笑。(2)基础比较薄弱,过分依赖教师,对于教师的提问不能及时进行解答、交流和反馈,无法及时形成一种双向交流。(3)个别同学在课堂中总是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他们的行为习惯不好,无法专心听课,而且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进步。虽然一年级学生存在以上的不足之处,但是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及时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面对这样的学情,将“学进去”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分组越是科学合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谈论中受益越多,成为语文高效学习者。每个班级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的学生爱在课堂上表现自己,而且口语能力较好,这样的学生非常适合担任小组长,因为此类学生不仅自己具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调动全组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小组内也有学困生和中等生,他们的学习成绩落后于优生,并且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低于优生,通过科学的分组,学生之间不仅能够进行互补学习,而且保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第二、教师要掌握引导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转变”:即学习过程的合作与竞争、学习方式的多样、学习成就的不断达成。第四、培养学生敢于说、乐于说、善于说的能力。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全面,而且没有条理。教师必须重视这一学情,在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以正面鼓励和表扬代替批评、打击和埋怨,解除学生对于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让孩子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只有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将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在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关注班级中的后进生,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而在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更是比基础好的学生落后许多,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多让他们说一说,练一练。只有让他们多说多练了,才能由生疏变得熟练,由害怕回答问题到敢于和乐于回答问题。第五、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具备整理和归纳的能力,他们说出的话总是不全面的、不连贯的,教师应当帮助孩子将所说的内容组织成一句或者一段完整的话。

2.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改变传统的师生问答模式

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云:“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由此可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②。每个班级都存在着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而班级划分,尤其是学习小组的划分,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要想真正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就需要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团结互助等活动,将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进行有效的分解,通过重新建构和组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总目标。

二、畅所欲言——“学讲方式”的点睛之笔

我认为让学生“讲出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学生的“自主先学”,培养学生独立预习的能力。在新授课开始之前,教师给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阅读和思考。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课前预习尤其重要。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拼读能力,比如我们学习《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写的,课文开篇指出秋姑娘用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然后课文的第2-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的内容,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说书上的枫叶全被秋姑娘写了信。一年级学生在预习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应当根据课文的拼音分自然段拼读课文,尤其要重视平翘舌音、前后鼻韵母,不仅要在朗读上强调其发音的不同,落实到书写上也要注意他们的差异点。在讲授新课的时候,要注意朗读方式的多样化,如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和全班齐读等,并且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小贝壳手册,在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同学和朗读能力好的同学将在小贝壳手册上得到一颗小贝壳,一个月一评,得到小贝壳最多的学生全班进行表扬,这样不仅让表现优秀的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而且能够激发其他同学的效仿心理,从羞于表现自己到善于表现自己,这种以点带面的方法能够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第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礼记》云:“亲其师而信其道。”③意思就是只有喜爱和亲近教师,才能相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所讲的道理,进而因为喜欢这位教师而喜欢他(她)所教授的课程。比如在教授《看菊花》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公园里或者小区里见到过哪些花儿,并提出以下问题让孩子们思考:这些花的颜色是怎样的?气味是怎样的?花边的形状是怎么样的?然后让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或者几句话表述出来。继而过渡到这节我要讲授的菊花上来,让孩子用以上的方式阐释自己见过的菊花和心目中的菊花。这一环节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当教师再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对文章所描绘的事物不再生疏了,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后面的小组讨论就有的放矢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学习氛围的营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作用,让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真正投身于教师所预设的合作研究中。第三,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互帮互讲能力。陶行知先生特别推行“小先生制”,而体现在“学讲方式”上,重在强调帮助同伴“做、讲、练、教”,为了使他人明白,必须自己设身处地地学习,只有自身格外明白了,才能教他人,使他人明白。这一过程不仅能够让“小先生”内化自己学到的知识,而且能够让“小先生”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自身的“教学相长”。“小组合作学习”是学讲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小组讨论”则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我所带的班级学生层次不同,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在座位安排上,我主要采用有差互补的方式,每个学习小组都按照性别、成绩、性格等方面来分配,通过“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在“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的成员中总有害怕回答问题的同学,这些学困生害怕回答问题的原因不外乎三方面:一是害怕出错;二是害怕同学笑话;三是不知道问题的答案。通过“互帮互学互讲”的方法,组内的学困生在其他同学的帮扶下也敢于“发声”了。比如在学习《东方明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课前准备了生字卡片“东、方、有、广、电、头、了、是”,先让小组内的优生帮助学困生拼读,然后让学困生自己拼读,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无论学困生还是优生都能在互帮互学、互帮互讲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不仅强化了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力,真正实现了“生生互助”。学习小组的创建不仅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且是为了调动小组内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因为在学习小组中,教师应当划分每位同学的职责,首先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学生或者具有较大威信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其次挑选那些较为严厉的学生担任纪律委员。教师只有科学安排了小组成员的职责,才能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优化小组学习。第四,通过小组内的竞争,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人的遗忘是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的,遗忘的规律总是先快后慢、先少后多、呈负加速型。而落实到“学讲方式”上就是及时的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复习、检测巩固,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互讲强化,而且经过学生自己理解、讲述、演示后的知识与能力,学生更能牢固地记忆。学习小组的创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使优生更优,使学困生变优。在有益竞争的环境下,学生中间会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氛围。比如,在学习了课文的第三单元后,我会制作有关第三单元的生字组词的PPT课件,通过“我会读、我会记”游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记住生字组成的词语。具体做法就是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同学负责计时,一名同学负责执笔记录成绩(识字的词语数量),一名同学负责提默,其他同学记忆,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写的最多,并且由小组长汇报写错的词语以及组内成员的记忆成果,最后评选出前三名,分别给获得前三名的颁发五角星。在学生对生字组成的词语牢固记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运用生字组成的词语进行造句,巩固学生对生字组词的掌握程度。这一活动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只有让学生有了适当的紧迫感,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小组成员整理好自己小组完成的造句,并请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就给沉默的词语赋予了生命力,通过造句的形式有声有色的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比赛、汇报、当堂检测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集体成功的乐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应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环节中落实和推广“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才能不断内化所学的基础知识,实现学生自己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董洪亮.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刘永康.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陈冬梅.浅谈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策略.新课程学习(上).2012(03).

[6]白玲.高效课堂的构建——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为例.都市家教.2015(2).

[7]靳玉乐.合作学习.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8]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作者:徐文娟 单位:沛县实验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古诗高效课堂分析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学校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学习能力方面,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教学方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小学学生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法选择、学习迁移等几方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促进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提高,真正领略到古代语言的美妙,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问题研究;高效;认识

在小学语文古诗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帮助学生促进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优良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感受性,提高对语言阅读的理解,在初中语文古诗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加强语文语言知识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对自身素质发展的要求,引导学生对加强语言文字的学习意识的重要性。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的历程,古诗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的结晶。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掌握历史发展历程的学习,加强对古诗内涵的真正认识,提高古诗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在小学语文古诗的学习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古诗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的限制,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十分吃力,不利于学生对古诗内涵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教学引导性不足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背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常见,特别是小学的古诗学习重要的需要全篇背诵。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遏制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固势,加上教师的引导性不足,不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妨碍了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更加枯燥,给学生学习古诗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

(二)教学方式过于呆板

小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学习能力问题,一味地寻求安稳,没有对自身教学进行良好的创新性发展,针对教师自身认识不足,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没有很好地随机应变,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古诗本身就比较深奥不易理解,一味地死记硬背并不能正确理解古诗的真实内涵,对古诗的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而教学中对古诗教学方法要求极高,照搬课本、教学呆板的形式,只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被动,造成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内涵的理解不足,表现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比较吃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课堂的枯燥性。

(三)与实际生活联系不足

在古诗的学习中,教师一味阐述古代的思想,没有很好地联系现代生活,不利于学生通过生活实际去理解,对学习效果来说缺乏实践性。这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的学习比较吃力,打消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时间一长让学生感到学习疲劳,对古诗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三、提高古诗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建立创新教学模式

古诗学习的特殊性,教授过程中注意与现代文相区别,现代文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在学习时会不自觉地加入生活经历去理解学习,能够合理把握文章内容与主旨的理解。而古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很多诗句的内涵不能轻易地体会,很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对古诗的学习带来了障碍。因此,提高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内涵,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对一堂课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加强对自身的要求,积极地进行创新教学模式的发展,根据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学习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力,让学生学会把握古诗的内涵,通过自身的深刻体会,帮助对古诗的识记。

(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古诗的实践性,加强自身的内心体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的语文教学,对实践性的要求很高,只有加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对古诗的感受性。在古诗学习中,增加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古诗,提高学生对古诗人文素养的学习。

四、小结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中,只有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对古诗阅读学习的感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歆沂,杨其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9):89-92,110.

[2]张颖.小学语文古诗课堂古诗教学策略再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7,(3):47.

[3]黄燕.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4(2):110.

作者:秦荷 单位:合作市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