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目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打破这一局面的方法就是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精心备课,突出课堂有效性;灵活掌握课堂,突出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
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效率
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性,特别是和专业技能结合紧密。当前进行的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普通高中,中职教育这块几乎是个空白,没有经验可循。学生由于基础差,习惯差,学习兴趣低下,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很少听讲,教师把上课当成一件无奈甚至痛苦的事情,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管到不管教,想学不会学”、课堂效率低下的局面,这一局面长期困扰着中职语文教师。如何打破课堂效率低下的困局,构建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模式呢?
一、教师要精心备课,结合学生专业和编者意图、教材特点,尽量使自己的教学设想落到实处,突出一个“实”字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熟知教材,有足够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备好课。特别是针对中职学生,不仅要备大纲、备教材,还要备专业,备学生接受能力。大纲、教材、学生都必须钻研透彻,做到心中有数。切记完全照本宣科,只带一本书进教室。现在各级教育部门大力倡导信息化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网络的作用,将更丰富、精彩的课外材料引进课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如微课、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我们甚至要对教材大胆取舍,重新整合现有教材。教师还要预想到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会生成什么样的效果。有位老师在教学《洛阳诗韵》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他出示课件,向学生饶有兴趣地介绍洛阳的历史。像这样的设想就没有把握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自然收效不大。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上《善良》一课,课堂导入之后,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让学生回答。结果学生对问题不知所云,整个课堂显得无序又无效,似乎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这是因为没有很好地进行课前准备和设想,致使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时间也无法掌控,效率自然低下。过去把教学效果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效果当成一种课堂的追求,当成评价一堂课优劣的一种新常态。我们说,教学设想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学效果,一堂充满活力的课必须设计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中职学校特点和学生所学专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要注重听说训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教学内容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与专业对口的行业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要注重读写训练,教学内容除按照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熏陶外,还应结合专业实际,着重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等应用性文章上;教会学生如何写信、写请假条、写自荐材料等应用文,确保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能将意思表达清楚。总之,对中职生的要求不能太高,特别是对于就业的学生,知识“够用”就行了。
二、课堂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灵活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突出一个“活”字
“活”字体现在灵活的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生情况等,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微课、网络等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活”还体现在活跃的教学形式上。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可分小组)、探究学习,教师只是课堂的主导者,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形式和方法光“活”还不行,在使用上还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不能随心所欲。如: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常见的学习形式已被广泛地引入课堂,并成了新课程课堂的标志。有位老师在上《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提问:“荔枝有多少种?开花的时间相同吗?”请分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起来,但是有的小组缺乏讨论的有效引导,看着热闹极了,但是效果不佳;有的小组只是一两个人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小组只是象征性地说上几句。整个课堂看似活跃,其实是散乱的活跃、假活跃。如果每节课不管内容要求和学生水平,过多地采用一种模式去组织教学,就值得商榷了。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研究性,既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去积极思考,又要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的作用,这样就能提高课堂效率。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中职生充其量相当于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低年级的水平,我们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时候,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适当降低难度,采取分层教学法,并和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学的东西有用,自然也就有了兴趣,课堂效率也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作者:卢玖 单位:湖北省秭归县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吕晓玲.中职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快乐阅读,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