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谈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摘要:思政课是中职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尤其是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学生的思想困惑非常多,因此更是要发挥出思政科的育人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工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故提出构建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希望课题研究能够为相关教师同仁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的私欲也不断膨胀,追求功利化的短期行为逐渐暴露出来,而这也为中职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中职思政课要改变以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的现状,通过构建高效的中职思政课堂,让思政观念真正地浸透学生的身心,这样才能落实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中职教学目标。

一、构建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是中职技术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而构建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意义重大。中职院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的重任,而当下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有技能的人才,更需求德才兼备、有良好职业道德、有健康品行的人才。而思政教育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为重任,面对着学生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利己主义越发严重的现象,中职思政教育要摆正自身的教育思维,积极应对新的压力和挑战,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教育导向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从而引领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而若是想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要将构建高效的思政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中职思政教育要针对过往“高耗低效”的教学现象,打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积极做出革新[1]。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中职思政课程中来,这样才能让思政观念真正地浸透学生的身心,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一个方向,促使学生形成自觉为祖国建设奋斗终身的目标,因此构建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手段创新多样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一定的认识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手段、方法,教师的教法是否得当,对最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思政课以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为己任,发挥育人导向作用是中职思政学科的重要特性,这种特殊的学科特性就决定了中职思政课不能够像其他学科一样。单纯地进行知识说教,必须要采用有效的方法,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接受,这样才能让思政观念真正地浸透学生的心灵,而这也是高校课堂构建的构造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中职思政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手段做出创新,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使思政课成为欢乐的认知活动。教师可从新课引入、重难点知识讲解、课堂练习安排等多个环节出发,作出教学方法的创新,如在新课引入环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激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此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情景创设的方式,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求学领域。而在重难点知识讲解环节,必须要保证教学的趣味性,要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因此建议教师采用录音影像、图表分析、实物实验、案例教学等方式,通过这些直观趣味的教学,让学生在听、看、思、说的过程中,对抽象的政治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2]。而在课堂练习环节也要推动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师可以将思政知识与现实国情结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练习,这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内化学生对思政知识的认知。总之,在新时期背景下,为构建高效中职思政课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方法方面加大探索,改变呆板、陈旧的教学模式,从本质上颠覆中职思政课堂的教学面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为思政育人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

(二)结合中职生特点改革教学内容

现下在中职思政课堂中,主要是应用全国职校政治课试行教材,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但是却缺少一定的特异性和针对性,容易出现教材内容与学校实际不符的问题。如教材内容偏难、偏深,脱离学生及社会实际,可读性差,与学生的知识接受状态并不吻合,无法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针对现行教材的滞后性弊端,在今后的中职思政教学中,若是想要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学内容作出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如教师要认识到“教材不过是个例子”,高效的中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必须要具有实用性,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应结合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和高素质技术人才这一中职教育目标,从中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对教学内容作出创新,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可将学生未来职业就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为学生编制系列专题的思政教育内容,同时还要增加一些感性材料,可以在每个专题后,引入一些实例和数据,以此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提升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识。如可以在中职思政教育中,增设与职业规划方面有关的教育内容,以此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促使学生能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样的教学内容增设,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发展培养提供保障。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性,增添特色的思政教育内容,如在对财会专业学生的思政教学中,就可以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特性,在思政课堂中为学生增添一些有关财会法律、社会职业政策、廉政情节等方面的思政内容,头一次促使学生在职业中能够恪尽职守,避免职业犯罪的问题发生。

(三)强化课外实践性教学

思政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多数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过往的中职思政教育,又一直处于一种半封闭、半行政化的状态,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相分离,这更是对学生的思政认识造成了影响,不利于中职思政高效课堂的构建。基于此,在今后的中职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引领学生对社会观察分析,促使学生对思政原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得到感悟升华。如可以组织开展国内外重大事件时事报告会、专题讨论会等活动,以此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国情和世情的认识,促使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企业单位、行政机关进行参观调查,并请企业家、人大代表、模范人物来校召开演讲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感受政治学科的实用性,在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了解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政治的敏锐性,促使学生的政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3]。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敬老院服务、植树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社会经济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践行思政理念,内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总之,在构建中职思政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树立“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将思政概念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使学生所学的思政道德知识得到内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四)改革评价教师及学生的标准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思政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科学有效的评价可以成为一种标尺,从而为中职思政的教与学提供辅助,为中职思政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保障。但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发现,现下中职思政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还存在制度单一的问题,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教师执教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显然这种评价方式在政治学科中是并不科学的,无法了解学生内在品质是否真的得到内化提升,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如在教师评价环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了解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引导和促进教师推进教学改革,从而为高校课堂的构建提供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不能够单凭学生的考试分数做出衡量,还应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结果等多个方面,综合在一起作为评价指标,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评价的科学性。为确保评价公正,建议今后中职院校选派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承担考核工作,学校还可以通过成立评估组的方式,进行随机听课调查,以此综合性地对思政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评估,并通过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督促教师不断反思,得到教学能力水平的更好提升。而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也是如此,中职院校应该认识到,多维度的评价才能够更好地助力学生学习成长,单凭借着思政考试一纸试卷成绩分数,就对学生的品质下定义是不科学的。在构建中职思政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构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从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还可以增设演讲、政治小论文、社会实践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将学生的日常实际表现也纳入评价环节中,并且在考试过程中,可构建试卷考试和情景模拟考试两个方面的考核题目,以此综合性地对学生作出评价。而教师在为学生写评语的过程中,应该亲切鼓励、有善意的提醒、有振奋的话语,体现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品质和心灵,要通过教师的评语,让学生感动感化。通过教学评价的改革,促使中职思政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以此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保障。西方思潮的涌现和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严重下滑,并表现出了社会逆反和玩世不恭的心态。而在中职教育中,思政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针对当下中职学生的思想现状,中职思想政治课要发挥出育人引导作用,通过高效课堂的构建,为学生提供真正需要的思政内容,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以此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艳玲.构建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4):198.

[2]赵学仿.构建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中),2020(2):30.

[3]周希.构建中职思想政治课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6):125.

作者:于亮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