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摘要]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历史课堂”。当前,我国正处于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学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非常强的基础学科,在中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历史课堂的低效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很多历史课堂过于注重形式,具体的教学观念、课堂活动和教学评价并没有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策略探究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关键词]中学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研究发现,现阶段的历史课堂还存在着对于历史学习重视程度不够、高效教学方法不充足、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和发展。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掌握历史知识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这就表明,教师在历史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育人,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是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我的实践经验,对于中学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以下探究。

一、在合作的氛围中教学

所谓合作学习,实际上指的就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实现共同目标的教学手段。合作学习可以分成正式的合作学习、非正式的合作学习和基于合作的小组三种类型。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探讨的就是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并且,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小组目标、个人角色、成功的均等机会、任务专门化等要素的设置;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竞争和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1.切块拼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事先学习已经分割成片段的历史材料。由每个小组中学习同一片段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共同分析和讨论相同的材料,直到完全掌握。案例:在“人民军队的建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切块拼接的方式,为学生创建“红色足迹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情境,将学生分成“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等采访组;同时,组织模拟记者分组活动,让各组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每个小组都要选代表按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讲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进程和影响。这样的合作活动目标非常明确且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生互动和沟通的效果会更加明显。2.结构设计:结构指的就是一系列的步骤和已经规定好的行为。合作结构中包含同时互动、平等参与、积极互助与个体责任四个特征。案例:在“全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地图、视频、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同时要求学生学习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创设“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三幕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读图文、分析归纳等学科素养。

二、在理解的状态下教学

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还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而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态度、意识还是习惯上的变化,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

(一)理解教师、学生、文本(教材)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历史教学活动定位成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不是机械的执行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基础的。理解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实现指导方式的改变;同时,明确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对于学生而言,理解就是要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使教师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对于文本(教材)来说,理解就是要揣摩和把握文本作者的原意,进行再现和解释,还包括新意义的生成,也就是情感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理解在教学中的操作

1.理解历史背景

通过情境的创设理解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历史相关人物的行为。案例:美国南北战争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围绕南北战争的重点人物林肯展开,并以林肯一生的事迹为主要线索,将南北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贯穿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感受历史情境的过程中体验到英雄人物的悲壮,充分理解和感受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历史不断发展的产物,是探究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就设计了“触摸林肯”“乱世林肯”“我说林肯”三个教学情境,其中以“乱世林肯”为主,学生需要学习和了解家族迁徙、南方谋生、竞选总统、内战风云、“船长”殉难五个场景。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就能够体会到历史进步的道路是由许多先驱者铺就的,林肯的作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因而深受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爱戴。在创作背景的讲解和分析中,学生就能够深入了解有关南北战争的知识。

2.理解历史人物的心境

这里所指的人物,可以扩大为阶级阶层。理解人物心境,也就是说,要理解人物的活动所受到的时代的影响以及其自身所处地位的局限。要想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情境的真实性是非常关键的。历史具有不可复制性,历史情境的创建,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一个主观认识的过程,不仅要理解“场景”发生、“人物”作为在当时当地的必然性,还要理解其中存在的缺陷,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案例:太平天国在“太平天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从如何展现历史的真实的角度出发,以洪秀全的活动为主要线索,实现12则材料、14个问题、16个故事的串联,叙述洪秀全科举落第萌发反意、自行洗礼创拜上帝教、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分封诸王、建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太平天国领导层腐化、天京变乱、颁布《资政新篇》、天国失败等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带领学生走入“洪秀全”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

3.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

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造成的结果,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有着非凡的意义。案例:新航路的开辟该设计作者认为,“这节课一方面要关心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要关注这个历史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教学脉络由三个问题构成:一是15世纪的欧洲充满饥渴,将要走上发现新世界之路。这种饥渴从何而来?为什么独独由他们完成了开辟新航路的伟业?二是15世纪的欧洲弥漫着黄金热,为什么唯独迪亚士、哥伦布等人成为时代的宠儿,完成万世伟业?三是新航路开辟带来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不同立场与视角的不同看法?这个教学设计虽然结构完整、立意新颖,但是它是存在缺陷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一直都强调“他们”,对于为什么是他们这个环节,教师又提出,“他们”指葡萄牙、西班牙航海家,可到底为什么是他们,教师好像并没有回答。所以,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是非常薄弱又缺乏说服力的。

三、在对话的情境中教学

(一)“对话”的“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情境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平台。只要有教学活动,就应该有教学情境。对话情境的构建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来说,有着极强的作用。情与境的理想境界,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场景中萌发一定的体验。

(二)历史教学中的“对话”

1.与“史实”对话

所谓与历史事实对话,实际上指的就是要与客观存在的历史对话。也就是说,要对历史现象求真,追问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历程。

2.与历史编撰者(记述者、研究者)对话

历史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的。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不仅丰富多彩,还可能相互冲突。相同的事实,很有可能因为记述者所属集团的不同、立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历史记录。所以,就要与观念的历史、主观印象的历史对话。

3.与历史学习者对话

历史学习者,不仅有学生,也包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与历史学习者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教师自我对话、学生自我对话六种形式。所以,教师就要注重对话形式的多样性,从而给予学生充足的体验,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在反思的习惯下教学

反思可以发生在行动前与行动后,也可以发生在行动过程中。在行动中的反思是缄默的、自发的,常来不及思考,是一种实践性的智力活动。而行动后的反思要涉及回忆或记录行动,然后做进一步思考,是一种带有思辨性的活动。它带有以下特点: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跟行动密不可分,倡导从经验中学习,唤醒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因此,经常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有重要意义。案例:某中学历史教研组在进行校内公开课活动时,一教师选择人教版高中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为题进行了教学,教研组内的教师听了课并做了详细记录。课后很多教师都认为,他把历史课上成了政治活动课,一节课围绕着概念进行空洞阐释,组织学生模拟各种会议,但学生实际受益很少。大家对案例进行剖析后,该教师重新设计,从抛锚式教学的思路出发,研究教材,认为教学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以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回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什么是基于国情的历史选择;二是分析这些政治制度在逻辑上如何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该教师选择了“人民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为组织教学的“锚”,学习与教学活动围绕这一“锚”组织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和问题探索,教学的实际效果明显好转。在此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教师在听取教研组的意见之后进行了有效的反思,并付诸行动,认真研究了教材,解决了两个非常基本而又关键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重点,政治概念的讲解也不再空洞,教学的质量自然就会提高。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在历史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理解的状态、对话的情境、反思的习惯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罗志田.相异相关的往昔:史学的个性与通性[J].新华文摘,2012(10).

作者:邓家勇 单位: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