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构建途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学效率不高是其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如何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成为现阶段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其构建途径进行了重点探究,希望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构建途径
一、营造轻松、愉悦、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导致教与学出现了严重的分离,更别说教学相长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还不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未起到思品育人的功效,更别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了。基于此,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营造轻松、愉悦、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向老师倾诉心声。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学会拒绝一课时,并没有一味地讲教材,而是针对当下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这一现状,进行了一次主题教学。在上课之初,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则关于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新闻案例,用事实说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避免纯鸡汤式教学或灌输式教学引起学生的反感。之后,我将学生分为了两个阵营,分别是正方和反方,就网络游戏的利与弊来展开辩论。为了取得辩论赛的胜利,两个阵营在队长的带领下,开始了资料收集、整理之路,最后经过组内成员的PK、自荐等方式评选出本队伍的出战阵营。在最后的PK环节,两队学生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全方面地阐述,课堂变成了“辩论场”,学生“唇枪舌剑”,辩得不亦乐乎,观战的学生也看得津津有味。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之后,评选出最终获胜的一方为反方即:反对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应学会说不。辩论结束之后,我对各队的表现给予了相应的点评,并对最后的观点进行了总结:面对网络游戏、金钱等不良诱惑,作为一名初中生应该学会说不。通过辩论得出的结论,学生更乐于接受,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在后续的学习环节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普遍,将其应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为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带来了新的活力,不仅丰富了课堂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由于初中生生理、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对于父母的管教往往存在着较强的叛逆心理,有的学生在与父母沟通时,不仅缺乏耐心,甚至还恶语相向。基于此,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避免说教式教学,以改变这一现状。例如,我在教授八年级思品上册爱在屋檐下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便使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我在上课之初,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部分学生父母的视频,视频内容包括学生父母真实的工作状况,加班、被训……父母真实的工作状况一下子击中了学生柔软的内心,使他们了解到父母的辛苦,有些学生不禁热泪盈眶。此时,我又加入了对学生父母的采访以及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在听到父母的心声时,学生为自己对父母的误解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样的视频内容既依据教材而生,又超脱于教材,它由于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观看完视频内容后,我就视频内容结合本节课要讲的知识提出了几个问题,将他们的注意力及时从多媒体课件中转移出来,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巧妙设计导入环节,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
一个良好的开端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时,不妨以此为抓手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教授八年级思品上册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我对导入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说一说你心目中优秀教师的标准?这个问题抛出后,为了使学生说真话,我允许他们匿名。这样的教学设计,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他们纷纷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写了出来。当看到学生的纸条时,我百感交集,既有对我教学的建议,也有对我的感恩。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我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想要构建高效课堂,应广纳现代教育理念,广开教育途径,多措并举,实现教师教学的高效和学生学习的高效。在此基础上,以思想品德课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德道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振华.对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34).
[2]邱修才.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4).
作者:陈科山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