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螺旋理论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建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三螺旋理论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三螺旋理论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建构

[摘要]三螺旋理论认为政府、高校、企业的关联系统性是教育发展创新的核心,三方主体共同作用是推动高等教育创新的动力。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不仅涉及学校内部,而且与政府和企业也有密切关系。运用三螺旋理论模型,可更加明晰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更加系统地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路径。因此,本文在理清三螺旋模型特质的基础上,将该理论模型切入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理的视角,以期为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建构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高等教育;运行机制

三螺旋理论最早由美国遗传学家里查德?列万廷提出,他在著作《三螺旋:基因、生物体和环境》中提出了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像螺旋一样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体现了生物生存的哲学思辨原理。三螺旋理论认为,这三个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联性构成了互为因果的生物学发展循环,任何一个因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要素的变化与支撑。受该理论启发,美国学者亨瑞?埃茨科瓦茨(HenryEtzkowitz)于1997年将三螺旋模型应用到高等教育发展领域,构成了政府、产业和高校之间的逻辑相关性,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一种结构性创新。我国高等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主要途径,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系统及要素结构,进一步理清政府、企业及教育主体三方联动推动知识向生产力转化的机理,以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及发展路径。

一、三螺旋理论模型的特质及运行机理

三螺旋模型认为,教育发展过程中学习者能力提升依赖于科技知识和信息在政府、企业及教育构成的组织体系中自由流动的程度,这种流动性主要体现在:知识在各主体内部进行交流的层次性运行;主体之间相互性影响的动态性运行;三方主体叠加的协调性运行发展等。这三种知识及信息自由流动的模式构成了三螺旋模型的运行机理及表现特质。

(一)高等教育三螺旋模型层次性运行机理

三螺旋模型理论通过组织内部的制度安排,使得教育发展各相关主体的功能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随着知识经济发展的加快,高校、企业和政府的联系与合作也日益加强,从而通过强大的带动作用促进了三方联动循环模式的良性发展。首先,三螺旋模式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边界。知识经济凸显了教育的功能,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需求的增强更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的期望。高校不仅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专业理论与研究服务,更需要通过加强自身与产业发展和政府政策的紧密性而发挥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价值。其次,三螺旋模式促进了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在该理论模型启发下,高等教育主体不仅加强了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而且还形成相对独立的自产业组织,通过自主研发和成果转化衍生校办企业和科研公司。研究型大学通过发展自身的科技公司一方面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利润,另一方面为该校学生实习提供了成熟的实践平台。最后,三螺旋模式促进了科研对政府政策的影响。虽然政府政策制定是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但科研能力不仅发生在高校层面,而且通过社会影响折射到政府层面,通过对社会和政府组织的影响而促进高效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高等教育三螺旋模型动态性运行机理

三螺旋模型阐明了政府、企业及高校之间的促进作用和相互影响,同时也显示了其作为理论架构动态进化和完善的运行机理。首先,纵向发展。高等教育三螺旋模型各运行主体呈现动态发展和螺旋式上升态势,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法则和行进规律,均通过完善自身与其他要素构成合力,从而达到各主体纵向并行进化的特征。其次,横向联合。高等教育三螺旋模型中,各运行主体均由若干要素构成,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政策法规、信息技术、科学理念等。高校的价值诉求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先进的科研成果,政府资源则主要体现在资金支持及相关法规和制度安排,企业发展的目的是生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因此,各主体要素为三螺旋模型的横向联合提供了基础,从而为形成三位一体人才循环、服务循环、信息循环提供了可能。其次,要素循环。三螺旋模型主体之间要素的循环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也为各主体发挥更多社会价值构建了背景资源。要素循环的直接结果是,主体之间人才的自由流动促进了信息的交换与融合,从而产生了创新机制;服务循环促进各主体社会视域的开阔,从而产生了经济发展优化机制;信息循环促进了不同领域的融合与支持,从而构建了合作机制。由此可见,三螺旋理论模型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体之间思想、技术、机制的跨越融合,展现了高等教育创新机制的动力作用。

(三)高等教育三螺旋模型协调性运行机理

三螺旋理论认为,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深度发展及巨大的社会推动力,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发展应相辅相成、相互协调,通过凝聚合力推动信息、科技、生产与创新之间的转化与产业发展。首先,主体具有创造社会价值的共同诉求。三螺旋理论模型视野下,三方主体具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诉求,均有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高校通过企业和政府平台,可不断理清自身发展目标和实施策略,以推动知识、科研的社会转化和生产应用;政府则强调学术与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支持及法规约束,以不断促进教育与企业行为的高度规范和方向明确;企业通过与高校和政府信息及资源的自由交换,实现了服务产品创新及运行模式的科技化发展。其次,促进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升华。三螺旋模型主体通过培训创新人才构建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社会创业支持、政府资金支持、高科技人才流动等系统化服务流程,构建了围绕人力资源、产业资源和资金资源为核心的社会发展循环系统,同时也为高校创新创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最后,三螺旋模型与现实条件的协调性。三螺旋模型理论起源于美国,其理论内核基于美国政府、企业和高校发展的现实情况,该模型体系导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构建适合我国现实发展的模式,以便与我国高校目标定位、企业价值重构、政府政策优化等形成良性互动及协调发展机制。

二、三螺旋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构建策略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须以高度重视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为出发点,充分认识到教育发展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及相互促进作用,通过探求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要素,建立促进高校服务社会的教育机制和制度保障,以三螺旋理论发展为启示,构建政府、企业和高校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以政策为依托,形成三螺旋产教融合机制

社会经济常态下,高等教育发展需不断展现其服务社会和推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功能,以政府政策法规为依据,形成政策、产业及教育相互融合的三螺旋发展机制。首先,实现服务平台合作,形成协同发展创新机制。高校是理论与科技专业化基地,是探索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数据及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云服务的摇篮,通过推进三方主体服务平台共建及服务创新发展,可有效推动具有发展前景广阔、增长性能良好特征的经济产业找到更加明确的方向,从而实现产业链延伸。其次,拓宽众创空间。实现高校与企业及政府的空间融合,是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支持企业技术提升和产品研发是提高高校办学能力的途径。在政府及企业资金支持下,产教融合可实现企业科技化众创空间,通过吸引各主体人才达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的目的,为企业培训、企业人才、企业咨询及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联动支持和创新发展。最后,构建企业创新机制。通过三螺旋模型主体三方联动,以企业实训基地为依托,构建适合企业发展方向的创新研究机构;通过支持企业引进高校资源共建创新基地和研究所,提升企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以信息共享为基础,构建三螺旋人才培养机制

三螺旋理论视域下,各主体应以信息共享为基础,探寻合适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创新人才理念。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决定了教育理念应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决定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开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思维与视域,也为高校与社会合作办学开启了新的领域。高校人才培养应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方向,明确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形成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战略构想。其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企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其发展方向与价值诉求应保持一致。高校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应树立能力实践观,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最终归宿。最后,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训。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离不开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通过服务社会和企业提升高校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是促进他们不断提升自我的基础。高校教学应积极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以把最前沿的科技应用到企业发展为己任,以高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通过专业改革和学科发展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和优化。

(三)以优化为目标,构建三螺旋科研转化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科研转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和措施,把教育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服务社会和企业的主要目标。同时,各级各类政府在保障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相关法律和法规,以推进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能动作用。首先,设立专门机构转化高校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以专门机构为依托贯彻实施。政府应以庞大的信息化技术网络为基础,通过构建各级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及相关教育机构的科技转化平台,扩大服务高校与产业发展的阈值;定期开展各类科技成果展会,将最新研究成果推向各产业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其次,构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以高校为核心,以重点学科为中心,构建属于自身发展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高校应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开展宣传,打造重点强势学科,促进全校师生科研成果转化意识的提升;同时,高校还应进行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保障条件,开办成果转化咨询服务,深入企业寻求急需解决的问题,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对企业发展的实效性。最后,加大社会力量转化高校科研成果。专门机构及高校是教育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但通过社会力量促进科技成果合作与转化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补充,企业通过委托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可实现独立或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的目的,也可根据发展需求委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参考文献:

[1]张端端.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11).

[2]梁东荣,袁飞,于忠军.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的大学治理创新[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

[3]张海滨,陈笃彬.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校支撑区域创新体系评价研究[J].东南学术,2012,(1).

[4]王立.对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11).

[5]廖苑伶.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芬兰政产学合作模式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6,(17).

[6]宋菲,李俊龙,潘磊庆.基于三螺旋理论的研究型大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9).

作者:李小玺 权琨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