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形成,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亚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亚洲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转变,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作出历史性的回应,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转型就是高等教育存在形式,管理模式及其办学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2000年以来,学界开始了关于亚洲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亚洲高等教育转型内涵探讨,亚洲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亚洲;教育;转型
亚洲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历程来看,亚洲高等教育主要受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并且进一步讲,亚洲高等教育是在西方高等教育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影响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20世纪前,西方国家对亚洲的殖民统治,既使得亚洲国家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又对其传授内容产生了影响,如中国高等教育的产生,现代学制的形成;二是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持续对亚洲高等教育产生影响。但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形成,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亚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亚洲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转变。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面临社会发展新形势时,必然或被动或主动地要求发生转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转型,就是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行模型及其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高等教育转型就是高等教育存在形式,管理模式及其办学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2000年以来,学界开始了关于亚洲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
12000年以来亚洲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成果梳理
1.1比较的视角介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
亚洲高等教育的发展自其产生起就受着西方教育的影响,而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西方教育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研究西方高等教育特别是其在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及转型成为一种必然。张随刚的《西方对亚洲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初探》一文,认为“西方对亚洲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可分为殖民地和二战后两个时期,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模式、教学语言、课程设置等方面。”[1]任友群、约翰•霍金斯在其《美国和亚洲高等教育机构变革的比较研究》一文,讨论了在美国和亚洲都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作者认为“这些趋势使得政府的和非政府的机构之间以前存在的差别开始逐渐模糊,这些趋势对公共教育产生了影响并在某种意义上推动它们更接近私有的高等教育。”[2]在文章中,作者对美国加州高等教育公私混合的特色进行了分析,并认为中国及亚洲高等教育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进而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东北大学2014届博士生田雪飞撰写了博士论文《中美高等教育制度伦理比较研究》,从宏观的制度伦理视角,对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伦理进行系统分析,用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多元维度打破传统的单向度价值分析,审视了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的多元价值及其互补与均衡的关系,更好地理解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优势及其不足,作者指出了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总之,学习、借鉴及其本土化一直是亚洲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20世纪前的漫长时间里,亚洲高等教育一直是处于学习、借鉴阶段,二战之后,伴随着亚洲国家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及其民族国家的形成,高等教育领域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本土化意愿,但由于其发展的不成熟而继续受着西方的影响,近十几年来,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倒逼着高等教育作出回应,要求其转型发展本土化的呼声日高。但是教育的转型与发展不是教育的一厢情愿,而受着国情、区情及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这点上讲,继续研究介绍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对亚洲而言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1.2亚洲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问题探讨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样也指导着实践。亚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转型有着自身的规律与轨迹,合理而科学的理论模式的构建可以为高等教育的实践提供指导。近年来,众多学人结合实际进行了亚洲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探讨,特别是国际化与全球化问题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莫家豪的《新自由主义与亚洲高等教育发展———呼唤当代大学“公共意识”的回归》一文,探讨了新自由主义支配下的亚洲大学改革,主要包括公立大学的私人化,寻求企业化管理,寻求一流大学的地位;同时作者还探讨了新自由主义对大学改革的负面影响。最后文章指出由于新自由主义的影响,而应当对大学重新界定,特别是要关注公共领域。香港大学的马克•贝磊在其《亚洲高等教育财政———模式趋势及全球化的影响》文章中,指出由于亚洲国家间存在着差异性,但高等教育财政的模式和趋势表现出相当多的共性,就整个区域而言,20世纪90年代与本世纪初,各国都进一步强调成本分担,学费逐步增加,辅以助学金和货款;院校通过咨询服务等进行创收。另外,市场化的趋势以及私立院校作用的扩大也是全球化的一个主要特征[3]。在全球化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日本马越彻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文章,文中指出,随着冷战格局的破灭,亚太地区国家的高等教育逐步摆脱了对美国或前苏联模式的“依附”,开始走向“自立”;其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推行,也使由大学升学竞争带来的“学历病”有所缓解。在亚洲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私立高等教育不断壮大,逐步由“边缘”地位走向“主导”地位。作者同时指出了进入21世纪的亚太地区国家所采取了应对全球化战略的高等教育改革举措,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运营效率化;2)保证教育质量;3)研究高度化;4)推进国际化[4]。在国际化研究方面,具有典型代表的是王涛的《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评略》,作者认为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受到全球化的双重影响。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西方模式极大地规范和推动了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水平,提升了其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西方标准在亚洲的认同和普及理所当然地“再殖民化”了亚洲的高等教育,这是亚洲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而亚洲的出路在于通过整合西方模式和自身的优势创造出符合自身发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制式”[5]。总之,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内容广泛,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而全球化与国际化作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自然成为其研究的主要维度。全球化旨在从经济视角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国际化从文化的视角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要求亚洲高等教育回应社会期望,而近5年来,社会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使得亚洲高等教育以国际化的高度回应社会关切;因此,全球化与国际化问题的探讨对亚洲高等教育的发展转型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3亚洲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如何发展,及其在何种程度上能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高等教育战略发展的重要议题。2010年11月13日到14日,中国教育部、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教育局承办的“首届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在广州举行,在此论坛上,新加坡大学国立大学校长陈祝全教授、韩国高丽大学李基秀教授、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校长格•威思瓦那森博士、日本东北大学井上明久、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等就亚洲大学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在旨归、路径、归趋问题进行了演讲[6]。尼泊尔]苏利仕•拉加•沙玛的文章《亚洲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为视角》,提出了亚洲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亚洲每个社会都面临着许多严重的教育挑战,一方面是希望所有的人都享受免费、公平的教育,另一方面却又面临紧缩银根、质量下降、竞争加剧、公共管理困难等现实难题。”同时作者也认为这种问题是亚洲高等教育进行变革发展的动力,也是一种机遇[7]。日本名古屋大学的米泽彰纯,在其《亚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日本的发展方向:主导权多极化与发展趋势》文章中,在总结归纳亚洲尤其是东亚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日本未来高等教育的定位问题。作者认为在国际化背景下,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日趋明显,且其主导权日益多极化;因此日本高等教育应该对国际合作框架进行再构筑。美国菲利普•阿特巴赫教授在谈到亚洲高等教育未来时认为亚洲高等教育难有共性,这也决定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管理体制,同时作者建议亚洲国家或地区应谨慎对待研究性大学的发展。事实上,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特别是亚太区域性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地位日益上升,西方也逐渐开始重新认识和估量亚洲教育,而亚洲各国或地区同样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多数国家或地区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对高等教育作出调整,如中国、日本、中国香港等。日本在对高等教育进行反思的同时,也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而中国早在21世纪初就意识到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于2016年提出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建设规划,将目标瞄准世界高水平大学标准。并且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中,如何处理和调整高等教育与政府、市场的关系,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未来亚洲高等教育的实践问题。
2研究特点
关于亚洲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国际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讨论,从现有研究成果的特点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回应社会关切的研究较为突出。教育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但又具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育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对所属的社会系统作出相应的回应。社会的需要与变革是教育转型发展的一种动力与诱因,关于亚洲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体现的比较明显。王俊在其《亚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崛起》中提到“随着中产阶级规模扩大、民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增多,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高等教育改革目标,希望赶超西方先进水平但并不完全模仿西方模式。这些改革已经初显成效,目前,亚洲高等学校数量和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北美和欧洲,这表明亚洲已成为高等教育全球版图的一支新兴力量。”[8]当下的亚洲国家或地区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性挑战,如就业,社会分层等问题,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旨趣之一就是力图缓和或解决这些问题。
2)比较性研究倾向较为明显。在这些相关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作者都以比较详细的数据解释或论证其研究结论。如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宋佳,在其文章《亚洲高等教育枢纽之争:路径、政策和挑战》中对中国内地、香港等地高等教育入学率及留学生人数与发达国家进行了比较性分析。印度的詹德赫亚拉•B.G.提拉克通过对亚洲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回报率详细介绍分析,认为必须增加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反对过分依赖成本回收措施和私立高等教育。比较是借鉴的前提,从比较性分析中,了解东西方教育的不同与差异,进而为亚洲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
3)区域视角特点比较明显。区域性视角分析亚洲高等教育未来转型与发展是现有研究成果的另一特点,这使得这些研究又具有针对性与实践性,也即现有研究成果针对性、实践性更强。中国学者在研究亚洲高等教育时,自然对中国自身高等教育有着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而日本学者在研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时,同样对日本高等教育进行了反思。亚洲地域辽阔,国家众多,而其内部文化差异较大,这决定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教育体制及其教育发展态势;因此在比较、分析、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时,不可千篇一律,或照搬照抄。国家间有着不同的国情差异,客观地要求研究者立足于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在进行现状分析与反思的同时,更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3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分析与反思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对研究成果的梳理又是研究的前提,又是对前沿性学科知识的把握。回顾亚洲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理论研究不足。尽管现有的研究,对西方教育关注较多,并且对其教育理论也有介绍,但在自身理论的发展及其建构方面却严重不足;因此,造成的一种结果就是,亚洲国家或地区的学者在研究本地区高等教育时往往是引用或套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理论,如人力资本理论,新自由主义等等,而这些理论的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立足于发达国家的国情的,这在解释亚洲国家高等教育现实发展状况时难免会表现将力不从心。再如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论性探讨中,如跨境教育、城镇化等概念,亚洲学者也同样一直是囿于西方概念,难以突破。以城镇化概念为例,亚洲国家正经历社会的一种深刻变革,城镇化是这种变革的一种表现,但这与西方城镇化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革命及其文艺复兴运动而进行的一场运动,自然渐进性是其典型特点,而亚洲当下的城镇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的一种断崖式运动,显然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从这点上讲,理论探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亚洲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2)对欠发达地区或国家研究不足。亚洲地区由于其经济因素,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相应地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如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的形成,使得亚洲往往以一个整体受到注意与研究。不过,现有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东亚、东南亚等地,而对于中亚、西亚的研究却不足,东亚如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如印度、印尼、越南、菲律宾、新加坡等。如李化树等人对东盟高等教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探讨。由于亚洲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属于发展中国家,因而亚洲高等教育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因此从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来看,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关注度不够却不利于本地区的社会发展。
4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建议
4.1进行高等教育理论的探讨
中国的教育从其产生时起就是西方影响的结果,而在经历了近100多年的现代教育历程之后,中国教育仍然有着西方教育印迹,而这对于中国教育的本土化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应该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重要的是要不断进行理论的发展,单一的学习、引进西方教育理论不能适合中国社会。而从文化层面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主导思想,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道德性内容,而西方教育自中世纪开始,由于理性主义的兴起,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科学性,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选择。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或本土化,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进行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与帮助。
4.2进行高等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100多年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的高等教育有着成功的先例。而20世纪80年代后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及管理体制。但中国的高等教育似乎都在“否定”中前行,难以形成有效的政策检验或推行机制。如,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211”,后来的“985”高校建设,既没有建设目标,也缺泛评判标准,而2016年提出的“双一流”建设似乎是在否定之前政策的基础上提出的。笔者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实践既有成功的做法,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着眼未来,又要反思过去,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才能有更高层次的发展与提升。
作者:李双龙 何春玲 单位: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喀什地区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张随刚.西方对亚洲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初探[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1.
[2]任友群,约翰•霍金斯.美国和亚洲高等教育机构变革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7(5):42.
[3]马克•贝磊.亚洲高等教育财政:模式趋势及全球化的影响[J].张民选,方乐,译.全球教育展望,2003(11):3.
[4]马越彻,张德伟,饶从满.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6(6):1.
[5]王涛.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评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9(12):57.
[6]首届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简报组.亚洲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与合作:首届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的内容与成果综述[J].教育导刊,2011,1(上半月):20-21.
[7]苏利仕•拉加•沙玛.亚洲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为视角[J].世界教育信息,2011(4):74.
[8]王俊.亚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崛起[J].上海教育,2015(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