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教育内涵和基本特征,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实现区域高等教育新跨越的必然选择,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力,也是实施高教强国战略的基石。对高等教育强省内涵的理解要明晰其建设支撑、现实水平、合理规划、与其他战略目标的关系等要点;要把握其基本特征,认识到高等教育强省是中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整合与升华,是一个结构合理的系统,与经济强省相伴而生,是以质量为核心的跨越。
关键词
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内涵
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几年“权力下放”探索和实践,“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逐步确立,大大强化了省级政府统筹管理区域高等教育的功能和热情。在此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这一命题也越来越多地见诸于多个省份政府文件和教育行政官员的报告中。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陕西等省份先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强省战略。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且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激发了省级人民政府加大高等教育建设的积极性,对高等教育强省这一战略的深入推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到2011年5月,除港澳台外,各省份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明确将高等教育强省或教育强省作为本省的教育战略目标。高等教育强省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应当具体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何为高等教育强省,也就是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本质以及基本特征是怎样的,如何判定高等教育强省,评判标准是什么。二是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也就是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意义,高等教育强省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占据什么样的战略地位。三是怎样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这涉及高等教育强省的方向、路径、具体策略等问题。这三方面研究内容彼此之间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本质和特征是后两部分研究内容的基石和前提,倘若搞不清楚基础的概念、把握不清具体的内涵和特点,高等教育强省的实践策略必然会产生策略混乱、方向模糊甚至走向偏差等问题,极大地影响高等教育强省的发展和实现。[1]当前对高等教育强省的探究多聚焦于建设策略,基础性的问题探讨略显不足,对高等教育强省的基本规律探究不多、不深。通过深入分析与理论探讨,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强省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概念,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整体系统,具有内部结构及体系,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因此,对高等教育强省概念、内涵以及基本特征的探讨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战略意义
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实现区域高等教育新跨越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基本完成了规模扩张式的外延发展,开始步入以内涵发展为基础的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随着各地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部分发达省市具备了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的实力,但仍面临不少亟待攻克的难题,如高等教育发展定位以及特色的彰显、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这些高等教育发展中亟待突破的问题,有些是历史性的问题,涉及长期的体制性症结,而有些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阻碍。把握时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有利于破解难题,增强区域综合实力以及高等教育的质量,不断增强其竞争力。高等教育强省已成为不少地区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综合实力和省际竞争力的保障,同时是实现区域高等教育转型、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3]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依靠科技和人才,谁占据了先进技术以及一大批优秀人才,谁就在世界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世界财富向其涌入和聚集,而科技和人才主要依靠教育,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推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民素质的提升,其中,教育的发展是关键。高等教育强省是科教兴省、人力资源强省、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基石。因此,推行高等教育强省战略,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推动各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转变,对教育的发展、对各省经济的持续提升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是实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坚实基石。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次战略转型。而地方高等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也得益于各省高等教育的努力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通过各省市大批地方本科院校以及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规模扩张,带动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因此,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与国家的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相呼应、相契合,高等教育强国的实现需要靠高等教育强省的实现才能得以具体落实和展现。
二、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
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在政策文件、学术研究、实践探索中缺乏一个明确和统一的界定。目前,大家普遍认同从比较的角度解释高等教育强省的含义,即“该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要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和认识,很多研究者从高等教育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的角度或者基于师生数量和质量、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指标来描述高等教育强省的特征。[4]顾名思义,高等教育强省的“强”有实力强、一流、顶尖的含义。发展是高等教育事业追求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发展包含的范围很广,既包括量大,也包括质优。它包含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数量的增加、学科专业的增设,校舍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壮大,管理水平的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等含义。从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外延式发展模式和内涵式发展模式,外延式发展注重的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量取胜”,而内涵式发展强调质量的提高,“以质求强”[5]。高等教育强省不仅包含外延式扩张发展,而且包含内涵式发展,并且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强省更多强调内涵式跨越发展。[6]倡导的是在现有办学规模和教育资源前提下,增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效益。总体来讲,高等教育强省主要是指一个省的高等教育规模庞大,整体实力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高,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基本趋近中等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水平。其中,质量作为衡量各省(市)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深刻的问题,涉及师资、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这便是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目标中“强”的体现,具有“量大”和“质精”的特点,其中,量是基础,质是要求。从省际之间高等教育量与质水平的横向对比来讲,上述认识都揭示了高等教育强省某一方面的内涵和特征,都对高等教育强省概念的内涵从横向和纵向的维度做出了一些初步的描述,但这些概念基本是针对教育要素的静态描述,如学科、入学率、规模总量等,没有从发展的角度和纵向的角度探索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没有考虑到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支撑能力和长远规划。对于某一个省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讲,高等教育强省的建设和发展不但要通过横向比较来了解本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还要从动态的、纵向的角度分析本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支撑能力和长远规划。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要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共生共荣。这种协调性一方面要求战略目标的定位结合地方实际,不可冒进,否则会受到经济发展的拖累,无法真正实现;另一方面要求战略目标的定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何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提出适宜的战略目标,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是各省(市)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和实践,都应该从一个发展思路来探究,将其看作一个动态的和渐进的过程。从这一思路出发,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第一,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关键支撑。它以“量大”为支撑,重点体现为“以人口为支撑的规模大”与“以经济为支撑的财政强”。当前高等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事业,与其他社会发展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高等教育做大,还是高等教育做强,都离不开本省的各种条件支撑。其中经济发展能力和人口支撑能力,是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必须考虑的两个最重要的支撑条件。高等教育强省需要财力支撑,缺乏强大的财政实力支撑,高等教育强省的建设难以实现。另外,高等教育强省体现在规模大,无论是总体规模还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这就要求本省区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一定规模的适龄人口。第二,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现实水平。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区域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省份与省份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既有北京、上海这样的高等教育超级发达的省(市),也有海南、西藏等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欠缺的地区。通过横向比较,明确学生规模、教师总量和结构、学科发展水平、科研创新能力、财政支持力度等要素发展的水平,明确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是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基础。第三,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合理规划。高等教育是一项科学的事业,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的规划。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的周期、还是从高水平学科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事业,在短期内很难像大扩招那样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科学、合理、长期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是实现高等教育强省的必备前提。第四,高等教育强省与其他战略目标的关系。目前,各省(市)提出的战略目标有经济强省、科技强省、人力资源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等。一方面,高等教育强省是实现经济强省、科技强省、人力资源强省等战略的起点和基石,是落实省(市)各项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强省是教育强省的基础,是教育强省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的关键和重要构成。总之,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
三、高等教育强省的基本特征
在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大背景下,面对地区经济、教育、人才的竞争,国内各省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先后启动高等教育强省规划。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必须清楚地把握高等教育强省的基本特征,才能建构高等教育强省的评价指标,才能对高等教育强省的实践进行有效指导。高等教育强省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高等教育强省是中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整合与升华
真正的高等教育强省是在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理念指导下逐步形成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理念对不同省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高等教育理念不仅需要传承,而且需要创新。目前,在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中,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纠结和困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理念模糊不清造成的。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思想精华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大学理念差异较大,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中国传统与现代西方理念的冲突、纠结和矛盾,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建设高等教育强省需要的高等教育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特点以及教育规律的高等教育理念,其应有机结合西方现代大学理念与当代中国国情,体现高等教育强省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二)高等教育强省与经济强省相伴而生
高等教育强省的形成是伴随着一个省份经济的发展而形成,高等教育强省的很多特征和表现也是通过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来表现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经济的繁荣无一不是以强大的高等教育作为支撑。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更是验证了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明显,人类社会的知识传承与创新、技术应用与更新、人才培养无不以高等教育为平台和基石。纵观国内高等教育强省与经济强省总体上发展是一致的,高等教育强省与经济强省、科技强省、文化强省往往是相伴共生的,特别是高等教育强省与经济强省往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互动共生中走向共同发展,经济强省为高等教育强省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强大支持,而高等教育强省为经济强省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中国的高等教育强省之路还是比较漫长的过程,这与其经济现代化发展尚未实现有着绕不开的关联,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必须在经济强省大背景下,否则难以找到高等教育强省的本质内涵以及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将面临重重困境。[7]根据教育发展的外部关系规律,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关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体现出教育的经济价值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早在西方古希腊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柏拉图不仅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与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学说。一方面,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力。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把发展文化和教育作为兴国战略,把教育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也依托于经济的发展和支持。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程度制约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由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成正比。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发展领先于其他省份的发展格局,这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经济地位密不可分。[8]
(三)从高等教育大省到高等教育强省是一种以质量为核心的跨越
从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和现实来看,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高等教育发展较强的省(市)往往拥有较大的高等教育规模,较高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及率,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拥有一大批国内一流、具有世界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一流学科和专业,具有一批国内或国际领先的高水平重大科研成果,具有占有绝对优势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队伍,并且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相比其他高等教育欠发达省份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因此,高等教育强省不但包含数量与质量的进步,而且包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组合,从高等教育大省到高等教育强省表现为以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的跨越。高等教育强省是阶段性的相对概念,一个省份是否是高等教育强省,并无静止的绝对的标准,而是“程度”的问题,因此,高等教育强省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高等教育强省正因为其不断变化发展,走向更高的台阶,才有了鲜活的生命力。[9]
(四)高等教育强省是一个结构合理的系统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实践,它需要结构合理的体系,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各省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尚不成熟和完善的形势下,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体系合理的高等教育不但是高等教育系统内外部关系的有机协调,而且是高等教育发展逐步趋向成熟的标志,它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以及高等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有助于调整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并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从高等教育自身的逻辑视角看,一个省份如果想建设强大的高等教育,就需要形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同高等教育组织和类型优势互补,特色鲜明,不同组织之间分工合理,密切配合。当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各行其是时,高等教育系统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而当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子系统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时,高等教育系统呈现出有序、和谐、高效的整体运动状态。各省份通过推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工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分化和整合,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无序竞争。高等教育功能的分化是基础,只有做到各层次、各类型的高等院校强化自身的职能、凸显高等教育特殊,才能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的视角看,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和社会其他子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立足于国际性视野,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高水平优秀人才的培养,把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作为发展战略,大力加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人才、科技、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高教强国、双一流建设等战略。人民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10]
四、结语
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明确高等教育强省的基本概念、内涵、本质和特征是推进、落实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基础和必要前提,在对高等教育强省进行界定时,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站在更广的视野下重构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基本内涵框架。高等教育强省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概念,所谓“强”也只有在不同省份比较中才能得以体现。关于高等教育强省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有很多,有待更多研究者对高等教育强省的突出本质特点进行概括、提炼和归纳,以期为国内各省份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提供有益帮助和借鉴。[11]
作者:杨岭 单位: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7][11]邬大光,赵婷婷,李枭鹰,梁燕玲,李国强.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与基本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0(1):4-10、4-10、4-10.
[2][9]黎琳,枭鹰.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与生发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9(5):97-101、97-101.
[3]王少媛,刘国瑞.对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实践的思考与认识[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17-20.
[4]王金瑶.关于“高等教育强省”若干理论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2(7):45-46.
[5]周松涛.大力提升高校内涵式发展水平,助推湖南教育强省[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0-132.
[6][10]毕宪顺,张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及其战略意义[J].教育研究,2014(11):62-71、62-71.
[8]胡求光,过国忠.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