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策略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文章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出发,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国际化理念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策略。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发展;策略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稳步发展,影响范围也不止于经济领域,其带来的一系列结果被称作“全球化”、“国际化”的产物。教育国际化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动向,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国际化的潮流已经影响到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教育领域,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领域最敏感的触角,更容易受到其影响。加之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不断孕育出新科技成果,其产出率为各个教育层次之首,因此,高等教育更要做好迎接国际化挑战的准备。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国际上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为theprocessofintegratinganinternationdimensionintotheteaching,re-searchandserviceelementsoftheuniversity,即整合国际上大学教学、研究和服务元素的过程[1]。国内学者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是,总结国内学者的普遍观点“,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摆脱地域国界限制,跨文化交流。
2.求同存异。
不同地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主导因素不同,并且发展理念模式也存在差异,如何进行有效融合需要因地制宜。
3.强调同化。
有激进者认为“国际化”是文化入侵的方式。事实上“,国际化”确实强调一种同化的过程,各地争相效仿先进经验与理念,但最终,还是以发展各地方高等教育为最终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交流的对象不仅限于人才,还包括教育理念、教学经验等。各个地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要素不同,这就要求学习者不能止于照抄照搬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制度、模式,还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先进经验内化,从而形成独特适宜的自主发展路径。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区域发展
根据《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得知,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北京、上海、黑龙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位居前三,为第一个层次,且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天津、江苏、浙江、吉林、辽宁为第二个层次。云南等其他省市低于全国国际化平均水平的为第三个层次[2]。全国各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相差较大,东部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国际化水平都在前两个层次之列,且有近70%的省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需要提高。事实上,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与区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随着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规模全面扩张,新一批的新建本科院校、专升本院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大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在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下,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到中国学习工作,这些来我国进行国际交流的外国师生,本身也是一个消费群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宣传媒介,对于经济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国内高校也积极派出优秀学生出国交流学习,为所在区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更好地促进本地企业与国际接轨,同时也提升了高等教育服务地区,尤其是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地区发展水平制约着国际化水平。其一,地区高校的发展水平是吸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因素。高校人才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交流新技术、先进经验,有利于开拓新兴产业。国际交流有利于先进知识、技术的传播。其二,经济发达的地区国际化水平较高。经济合作是国际化的重要领域。地区经济发达,国际交流合作的项目较多,高校人才成为这一交流的观摩者、参与者自然受益匪浅。总的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与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是一个协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地方提供有利于培养高校人才的条件,不仅是财政政策、资金投入的支持,还需要有具备先进理念、成熟运行机制的国际型企业为基地,开阔高校学生的国际型眼界。地方国内高校也应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并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最终目标,因地制宜地发展高等教育,融合先进教育经验,培养卓越人才。
三、基于国际化理念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高等教育的区域发展息息相关,而地方高校成为连接两者的重要纽带。地方高校可以在致力于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国际化这一浪潮,有效推进人才培养,加强自己与区域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立足产业发展,参与区域决策
中国目前的教育投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政策,但相比其他教育大国明显不足,并且呈现中部凹陷现象。目前,高等教育正在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过渡,意味着更大的投资需求,所以仅靠国家财政的单方面支持不足以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因此,寻求更多的社会办学力量是大势所趋。以美国的“人民的大学”为例,他们以扩大受教育范围为手段,提升地区受教育水平,以促进地区发展这一途径得到了地方力量的支持[3]。寻求地区力量办学是个互惠互利的过程。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国家的财政支持有限,多元的地区力量可以多方位地支持高校发展。并且,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更强。在2010年,高校专利授权数浙江、江苏、北京位居前三,三个地区的总和占全国授权总数的40.9%。并且,高校的技术转让合同金额以北京、江苏、上海为首,并共占据全国技术转让合同金额的47.8%。
(二)发挥区位优势,增强国际合作
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本身就有很强的优势,相毗邻的国家多是教育大国,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处于中国的最北方,并非经济发展中心,且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距较远,联系并不紧密。但在地理位置上,与俄罗斯毗邻。一些地方高校凭借这一独特优势多开发特色专业,例如黑龙江大学的俄语语言专业。因其不可比拟的良好语言环境,市场贸易需要大批人才,使得黑龙江大学的俄语专业得到高效发展。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居于全国第三,其主要原因离不开依托与俄罗斯的交流合作。另外,随着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政策,很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且城市设施建设完备,交通便利,自然成为很多外国企业、国际型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如此便为当地高校的国际型交流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典型的城市便是上海。拥有大型外国企业数量位列中国排行榜榜首,同时上海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位列全国第二,这并不是偶然的。
(三)内化国际教育理念,实现服务地区功能
在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的2013—2014年世界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前50名高校,中国共有5所学校入围。通览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强国,拥有一定数量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可或缺的[4]。就目前国内多层次高等教育水平现状来看,内化国际理念,使高等教育融入区域发展,更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1.提升教育效益,助推产业发展。近年来,校企合作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平台。“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等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说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注重高校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并加强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努力更好地实现产学研合作。在政、企、校的合作模式之下,需要三方的通力合作,而这三方都与区域发展紧密相连。目前,国家积极扶持区域创新大学工程项目,促使大学与企业合作,但国家扶持的项目范围很有限,不足以覆盖更广阔的区域,更多的高校并未享受如此的“福利”[5]。因而,各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自己的实践道路,加强与地方区域企业合作,进一步实现教育产业与经济产业融合。
2.特色专业接轨企业需求。
目前,在国内院校当中,各个高校仍以全国重点院校为导向,并按照其学科专业的设置来规划建设自己的专业学科布局。但是单纯按照国家重点院校的学科专业模式,只会增加专业的同质性,使得学科专业趋于雷同,缺少特色。东北石油大学凭借其独特地理位置,一直以大庆油田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致力于服务石油产业,为其提供科学技术支持。2013年,沃尔沃汽车生产制造公司进驻大庆,这对于大庆产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股新生力量。面对这一机遇,东北石油大学新增车辆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及工程车辆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检测维护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企、跨国企业会逐步深入到更多的城市。
3.适时引导就业趋向。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高校人才大多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稳定、高薪”依然是很多学生及家长衡量工作合适与否的主要标准。这就致使大批高素质人才不顾专业对口与否,首选国企、事业单位等相对稳定的工作,因此浪费了大量技术人才。目前,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大学生强调“就业难”,强调薪资水平和待遇不够;另一方面,企业称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过关,缺乏经验,无法胜任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提升高校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且适时引导学生进入地方性企业,国家和地方能够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校企合作的双方给予优惠政策或奖励支持,不仅有助于平衡高校人才供需,也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对教育国际化趋势,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奠基石。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有助于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作者:郎海凤 马云阔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蒋凯.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市场的挑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袁振国.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高等教育与区域:立足本地,制胜全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马陆亭.建设一流的高等学校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5]张象林.地方高校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