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国际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国际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一、国际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的内部评估是高校自我监控的主要手段。高校内部系统化的质量评估机制能够维持学术标准,改进高等教育质量并向外界提供质量依据。就外部质量保障而言,政府质量监管、社会质量监管、专业认证机构以及专门职业性认证机构等都为高等教育市场提供了基本的标准,都把提高高校自身质量作为最终目的。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估,建立了内部质量保障机制。高校的自评结果为外部质量保障提供了信息参考,在应对外部质量保障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样外部评估也以一种高效的方式加强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逐渐形成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全面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独立的第三方介入保障机制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与高等教育发生关系的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政府、市场和高校构成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三种主要力量,这三种力量在发展过程中正在逐渐相互融合和平衡。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为不同质量保障力量的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它们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存在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专业化的评估机构和社会中介力量参与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和评估活动中,这些组织机构在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行评估的同时,还可以平衡社会各利益群体的评价目标取向,缓解它们的矛盾和冲突。综合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专业机构认证是一种有效的外部质量保障的手段,一些专业机构是由专业性强的学术团体、专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自下而上自发建立的,如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和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另外一些专业机构则是由政府推动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如法国的国家评估委员会和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这些机构相对独立或者独立于政府,避免了政府的直接介入,能够联系政府、社会、高校多方利益主体,架起高校和政府之间桥梁,并最终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多元化的质量保障方法

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发现,其质量保障方法具有多样性。从外部质量保障的方法来看,当前欧洲主要采用评估、认证、审计、基准等四种形式,采用评估形式时,评估对象涉及到学科评估、机构评估、课题评估、院校评估和主题评估等不同类型,这些不同的评估类型可以全面且有针对性地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认证制度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认证体系通过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以及地区性、全国性、专门职业性认证机构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多样化的认证机构和内外结合的质量保障方法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对各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予以保障。

二、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表明,应从多层面多角度保障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政府层面而言,主要进行宏观政策引导,改善宏观发展环境,确立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保障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就社会层面而言,需重视独立第三方的监督作用,使其担当第三方监督的责任;就高校层面而言,要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并不断完善高校自评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保障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前提,教育立法则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依据。法律可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上升为国家意志,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与制度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总体上仍然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支撑。因此,对高校教育质量的监督和监管要做到有法可依,加强高等教育法律与法规的实施力度,用法律的手段保障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监控正由集权向分权过渡,逐渐赋予了高校更大的自治权,也逐渐趋向于对高等教育质量控制进行宏观指导。政府实现质量保障的行为方式包含以下方式:一是立法,完善法律规定;二是行政指导,加强行政管理;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四是建立专门教育评估与认证机构,寻求合作策略。

(二)丰富质量保障的多元利益共同体,推行国际认证或认可活动

从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政府、社会、高校组成质量保障体系的三大主体,它们相互分工,相互协调,共同参加高等教育质量控制。各个主体相互依赖,相互制衡,彼此协商谈判,共同采取行动实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共同利益。除高校、政府、高校三大主体外,其他行业协会、新闻媒体、专业机构、高校团体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也应积极参与到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活动中来。协同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既提高了质量监控的规范性和可信度,又保障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除上述三方面外,要建立广泛的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国际认证和认可活动。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公众认可度高和权威的认证或认可机构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我国国情和原有评估体系的特点,也可以努力申请参与高等教育国际认证或认可活动中来。2014年4月,在南京大学举办的全国MBA培养学校管理学院院长联席会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五所高校通过“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Chinese Advanced Management Education Accreditation,简称CAMEA)。这标志着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MBA教育认证体系正式确立。由此可以发现,教育认证工作的开展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和国际化,以及树立中国自主管理教育认证品牌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引导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参与国际认证或认可,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

(三)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

为顺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潮流,我国展开了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以政府评价为主导,学校自评为基础、社会监督为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质量监督活动,有效地保障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相对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必须加快建设单项评估与综合性评估、全国性评估与地方性评估相结合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多种类型的高等学校组成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在高等教育评估建设进程中,需要根据高校的不同定位与目标,采用不同的质量标准,从多维度出发,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它们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不仅对高校的学术和科研业绩进行评估,还要对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市场服务功能等进行全方位考察。

作者:常学洲 朱之红 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