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培养现状
1.1缺乏基本能力
工作能力是大学生从事某种工作必备的能力,笔者将其分为基本能力与职业能力。其中,基本能力是指从事所有工作都必备的能力。而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工作所需的特殊能力。据2011年《就业蓝皮书》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届毕业生中,所有高专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能力均低于50%,即低于工作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工作能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寻找理想工作的效率。
1.2缺乏专业技能
大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是指,综合掌握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专业技能是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的筹码,同时,它也是单位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目前,由于高校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技术操作能力匮乏、与社会需求不吻合等问题。此外,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重视对专业知识与技巧的学习,且不能完全掌握专业常识,这些行为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专业技能,缺乏社会实践能力,从而致使他们不能顺利踏上就业岗位。
1.3个人意识淡薄
大学毕业生是就业主体,因此,大学生应在校内主动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而笔者经调查发现,在现实中,大学生普遍存在个人就业意识淡薄的问题。如:①部分在校大学生并没有为自己规划清晰的目标,并让“毕业等于失业”成为其座右铭;②部分在校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致使自己没有真正掌握基本专业知识;③尽管部分在校生能够做到按时学习,但由于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缺乏创新意识,忽视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该部分学生毕业后,仍不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
2培养策略
《社会蓝皮书》中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2009年-2011年大学生失业率分别为:9.3%、12.5%、17.8%。而2012年的大学毕业生多余690万人,专家预计将有100万大学生找不到理想工作[4]。这表明,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了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专业技能,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任务,同时也是高校、乃至政府所面临的严俊挑战。
2.1政府加大支持
2012年,我国顺利召开了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在会议中指出,2012年大学毕业生仍面临着十分巨大的就业压力,为缓解这种状况,我国各级政府应在坚持“优先就业”的战略基础上,加大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力度。同时,由于政府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因此,政府部门应完善人才体制,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本目标,打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此外,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政府还应做到:①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带领各大高校对教育体制进行创新改革,并适时更新教学理念,加强专业设备的科技含量,控制培养人才的数量;②充分利用企业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作用,建立健全学校、企业共同合作的机制,从而实现对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培训的机会;③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资产与技术为创新纽带,以市场机制为委托对象,使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的所有环节都能面向社会[5]。
2.2转变培养思路
培养人才是各大高校办学的最终目标。而笔者经调查发现,目前,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背景下,当今社会需求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符现象。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思路,增强学生及时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以培养“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为教育核心,将原来的“学位主导教学”转为“能力主导教学”,从而探索出高水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机制。此外,教育部门还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对培养大学生所实施的机制。如:美国以完善各大学的“就业架构”为出发点,为所有专业课程制定合理的授课细则、入学要求与考核方式,并将教学大纲与提升就业能力的目标融入到所有专业中,从而最终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知识之间的“转化”与“融合”。
2.3加强自我意识
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的过程包括:自我了解、确定目标、实现目标。这表明,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通过适时测评自身专业能力的方式,充分认识学习状况与水平。除此之外,毕业生为加强自我就业意识,还应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合理规划未来,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与目标,及时组建知识体系,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自我就业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
3结论
笔者经研究分析得出,我国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关系到政府、用人单位、高校与个人四个方面,为解决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同时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政府与高校应充分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改革教育体制。同时,大学生本人也应及时转变观念,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从而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郭瑞玉 李齐政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