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下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热点述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三全育人下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热点述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三全育人下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热点述评

摘要:“三全育人”理念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之后,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三全育人”体系研究的蓬勃发展新时代。探讨“三全育人”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和进展,对于“三全育人”理念落地高校育人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发现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相关研究主题热点主要集中于:“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三全育人”系统与协同机制、十大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等五方面。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机制;育人体系

0引言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局面”,自此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从“三育人”教育理念进化至“三全育人”体系研究的蓬勃发展新时代。“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提出至今已近5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志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多个会议中细化概念、丰富内涵、建构体系,为我国高校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根本遵循[1]。通过回顾近5年来我国本科学校围绕“三全育人”相关研究和热点话题,归纳和总结规律,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研究主题热点

1.1“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涵

“三全育人”理念萌芽可以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工会章程》提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刘文宇团队收集梳理了1950年至2019年全国性“三全育人”相关文件16份,把“三全育人”政策从始发、到成长、再到发展转型,进展到目前的升级完善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从时间、政策行动名称、概念框架类型、责任主体、动机、错时和目标群体等七个层次逐一分析,可以看出“三全育人”政策框架趋于实用导向,理念内涵日益规范且逐步丰满[2]。育人主体从个体向共同体转变,育人方式从单向度到多维度转变,育人效果从实现德育提升到全面发展[3],充分体现了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质是在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育人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育人元素,营造一切可以营造的育人环境。

1.2“三全育人”系统及协同机制

“三全育人”作为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中重大理论创新,虽然仅有四个字,背后却承载着一个巨大的多维度、多层次、多体系的系统。余嘉云从生态主义系统观和整体观的角度出发,分析育人要素协作互动、育人过程由浅入深、育人资源挖掘利用,探索“三全育人”生态系统解决育人问题的可行性和实践性[6]。朱浩则从CAS理论的视角看待“三全育人”系统,将复杂适应系统中的适应性主体、聚集、标识、非线性相互作用、流的畅通、多样性、内部模型与积木组合等元素与“三全育人”系统一一对应,“三全育人”系统生成发展进行研究[7]。2018年,《“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一批高校作为“三全育人”试点单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子系统与各要素相互配合与协同。就目前情况来看,不少高校存在教育现状与教育理念出现偏差等现象,导致“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实践困难重重,这就决定了“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构建十分必要。首先,加强党委的全面领导,是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根本保证[8],同时成立协同中心,形成各方同频共振,强化教师主体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关键问题[9];在构建高校内部协同机制的同时,高校外部———校际、校企、家校协同机制也不能忽略[10],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全育人”协同效应。

1.3十大育人体系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模式,完美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的育人功能[11]。许多专家学者对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子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张亚光、曾丹旦探讨了科研育人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要在构建“双主体”科研育人引导机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丰富科研育人方式、健全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建立科研育人评价体系上下功夫[12]。吴艳、韩君华则针对心理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夯实心理育人队伍建设、改善心理育人过程衔接、实现心理育人各方联动等对策[13],有效践行心理育人。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点任务,在立德树人的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是由高校中后勤部门承担此项职能,“浸润式”、“零距离”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重,巩固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培养工匠精神[14],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资助育人也是育人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张远航团队认为,高校教职工设计载体、搭建平台宣讲、落实资助政策、实施具体资助举措,包括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劳动教育,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15]。

1.4思想政治教育

自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多份政策文件中强调“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出了明确指引,也为高校实践“三全育人”提供了有力载体。从目前高校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现状来看,全员育人未能达成共识———教辅人员、后勤人员未能肩负起育人的责任;全程育人未能从一而终贯彻———出现了“中间松、两头紧”的育人过程;全方位育人存在缺失———课上重、课下轻;线下重、线上轻;校内重、校外轻,保障机制也不健全[4]。因此,构建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融合”的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势在必行[16]。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在新形势下也要转变角色定位[17],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手、学生管理的主导者、学生成长的主心骨,与学生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5课程思政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的推进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谋而合,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这也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应有之义。何志海团队从中央颁布的政策文件出发,解读了新时代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把握“课程思政”本质,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上挖掘教育资源,坚持教育教学一体化,构建工作体系[18],使育人效果达成最大。周翊老师从其所在地学学科出发,号召理工科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增强立德树人意识,结合理工科学科特点、构建“课程思政”多元体系,从学科发展史中挖掘学科内思政育人资源,向学生传递诗词传统文化、职业道德、名师大家、时事热点、校史精神等知识,充分运用直接导入、案例分析、问题导向、互联网+、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把思政教育巧妙融合于专业课程中。毛静、李瑞琴以《国际贸易学》为例,进行实践探索,挖掘《国际贸易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金课”充满广度、深度和温度。吴红梅老师创新《包装设计》课程,在课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学生学以致用,在结课作业中设计出既有地方特色又蕴含红色文化的火麻油包装方案,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结语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与蓬勃发展,是历史规律的顺应和遵循,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对“三全育人”视域下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热点的评述,为后续相关研究和实际探索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杨扬 单位:江苏大学京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