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等教育特质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新时代高等教育特质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新时代高等教育特质探析

摘要:高等教育是一个缓慢且优雅的过程,宽容精神的确立有利于高等教育正确认识多元社会,厘清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新时代高等教育践行宽容精神,首先要将国家与社会视为宽容行为主体,为高等教育宽容的生长创造空间。其次,高等教育自身作为宽容行为主体应树立宽容的教育理念,并落实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最后,确立有限宽容原则,坚守宽容的底线。

关键词:宽容;高等教育宽容;新时代

党的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首先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并且要率先实现,高等教育不是适应新时代的问题,要赢得新时代,最重要的是要有领跑新时代的能力[1]。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愈加繁杂,这些难题的解决离不开宽容精神的建立,传授高深知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的命运掌握在宽容者手中。

一、高等教育宽容的内蕴

宽容是一个宽泛的命题,它源于16世纪西方宗教教派的分裂,当时仅用于宗教领域,其涵义也比较狭窄,意指对异己的宗教观和世界观应采取宽容的态度[2]。随着社会的发展,宽容逐渐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并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个语境当中。从道德的角度看,宽容指在道德上容忍那些不够理想的以及负面的道德现象、道德选择、道德行为[3]。在教育领域中,宽容是指对教育及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事给予一定限度的包容[4],宽容教育和尊重他人的教育作为民主的必要条件,应被视为一项综合性的持久事业[5]。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发现,宽容具有主体性特征,是行为主体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德性品质,它主要包括逐渐递进的三个方面:一是主客体间存在差异;二是行为主体不赞同客体的言行;三是行为主体选择不干涉客体的言行。

(一)差异是前提。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它由个性迥异的学习者、教学理念各异的教育者、教学结构不同的学科专业和多样的管理制度等要素构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据测算,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再攀高锋。这不仅是简单的数量变化,还带来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

(二)否定反应是关键。行为主体对待差异的态度都能称之为宽容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宽容发生于主体与客体的交往过程,只有客体的话语或者行为对主体产生影响,并且一定是消极的影响,主体才谈得上宽容[6]。简单地说,当行为主体不喜欢或不赞同客体的言行时,才有可能出现宽容情形,这种心理反应可概括为否定反应。管理者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教学内容与形式建立一定的标准,为了系统稳定的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但在高等教育系统这个微小却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并不是所有个人或群体都能按照统一的标准和制度进行教学或学习,否定反应因此产生。

(三)不干涉是本质。在宽容情形中,不干涉是最终的结果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了行为主体是否宽容。教育中最常见的干涉行为是教育者过强的教育角色意识,过分束缚学生的言行,压制学生的天性,这与宽容的本质相背离。所以,高等教育宽容可以概括为:高等教育系统内各行为主体在坚守正义底线的基础上,不干涉那些在教育过程中不同于自己且自己不赞同的行动与思想,从而构建起各要素和谐共处的自由空间。

二、新时代高等教育宽容的意义

(一)宽容是直面多元主义的必要意识。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高等教育对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的认同成为必要。宽容是人们应对当今社会多元与差异性的一种基本品质,也是建设和谐、民主社会,直面价值多元的需要[7]。新时代高等教育要想在世界舞台中脱颖而出,首先就要树立直面多元主义的宽容意识,在分析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理性选择发展方向与路径,明确发展定位与目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社会发展的好坏归结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宽容意识的树立有利于高等教育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敏锐地捕捉社会人才需要的多样化,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与生机。

(二)宽容是建立自发秩序的必然选择。面对外部社会与内部学生个体对高等教育的多样性需求,新时代高等教育应发展为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系统,且系统内各个不同功能与形态的单元应按一定的关系达到平衡状态,建立科学合理的秩序,从而适应社会多样性发展的需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三)宽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职能作用的关键,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关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应从两方面进行探索:一是高等教育如何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二是高等教育自身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原则进行改革[8]。宽容强调将高等教育系统置身于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之中,从而把握社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不断优化自身结构,为创造力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发挥引领作用。

三、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宽容之道

宽容具有主体性特征,是行为主体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德性品质,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受国家政策与社会需求的影响。因此,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宽容问题,可从两个方向进行探讨:首先国家与社会等外在要素作为行为主体时,如何为高等教育提供宽容的环境;其次高等教育自身作为行为主体时,如何实现宽容。此外,还应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限度”,一旦超出其适用范围,便会走向毁灭,新时代高等教育宽容亦是如此。

(一)助力:外在要素对高等教育的宽容。1.国家政策为扶力。从国家层面来说,在作出有关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时,国家要充分认可与尊重各高等教育系统间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差异与特色,明确其职能与责任,赋予新时代高等教育新的使命。其次,还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证高等教育宽容的合法性,制定鼓励性政策,推动高等教育走向宽容。2.社会意识为推力。一方面,社会应充分认可并尊重高等教育,要认识到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其职能与使命在于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意味着,高等教育不能承担起所有的社会责任,人们不能试图通过高等教育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人们应正确认识宽容的内涵及其价值,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给予高等教育更多的发展途径与机会,使高等教育各水平结构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与作用,展示各自的个性与特色,富有生气。

(二)主力:高等教育内在要素宽容精神的确立。宽容还指向高等教育内部,意味着教育本性的回归。人为制定的制度会限制高等教育宽容的发挥,而制度制定的根源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因此创建宽容的高等教育系统首先就要明确宽容的教育理念,从而在教育活动中贯注宽容精神,使宽容在高等教育中得以立足、生根。新时代更加重视人文主义的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反映到高等教育上,就是要求高等教育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教育活动,回归到人性关怀上。在这个意义上,宽容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生成性思维贯彻教育活动始终,正确认识到学生是不断生长与发展中的人,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身心发展规律,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底线:确立有限宽容原则。新时代高等教育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其宽容限度的确立与国家发展,社会规范以及自身发展规律所建立的标准相关。就国家层面来说,新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使命,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宽容实践应与之相适应,不能与国家意志相背离。就社会层面来说,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大体上可分为外在约束的法律规范以及内在约束的道德规范,高等教育的宽容实践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坚守道德立场。就高等教育层面来说,宽容行为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不可违背教育的本质,不可丧失高等教育的尊严。

作者:丁震霆 单位:郑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