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挑战式教学范式和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时期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创新培养方式,打破传统以“教”为主的被动模式,建立新的以“学”为核心的主动模式。基于此,本文提出“挑战式”教学概念,探讨了“挑战式”教学范式的基本内涵以及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并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评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挑战式”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挑战式”教学范式的基本内涵
教育有两项基本任务:一是为既有知识载体的科学范式建立传播途径;二是为科学革命积蓄打破旧范式、创立新范式的原始力量。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采纳的一般性理论假定和定律,以及应用这些假定和定律的技术。科技革命是新范式对旧范式的革命性替代。迈克尔•波兰尼指出创新就是改变范式的框架。针对国内外成功人士教育历程的研究无数次证明,对未知的挑战是激发人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想象的推动力量。“挑战式”教学就是要探究将学生引入未知困境、使其产生疑惑的方式,进而激发学生挑战既有范式,创造新范式的潜能。
二、“挑战式”教学范式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
朱清时院士也认为,以知识传授为主的高等教育在使课程越来越多、越来越难的同时,弱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都存在严重的“教授主义”,认为知识是关于世界的事实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教育的目的是将知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测试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和精确性。“教授主义”最大的危害在于力图把所有人的思维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上,导致学生陷入趋同性思维的“范式陷阱”。教师的教学内容局限于当下学科范式之内,自身研究也主要在当下科学范式中进行,要培养出创新的学生就必须将“挑战”渗透于日常教学,促使学生摆脱范式束缚,面对学科前沿的未知世界。
三、高等教育实施“挑战式”教学范式改革的思路
1.重构课程结构。依据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借助信息化的教学工具,重构“教”与“学”的时间比例。学生需要加大课下自主学习时间,通过阅读教材、教案、教学视频和其他数字化学习资料进行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自学,并完成教师提供的作业和习题。教师可利用课堂派等线上教学工具提供一定程度的课下辅助,课上教学则侧重拓展学生理论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相对系统、充足和适用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建构起经济学思维逻辑,实现学科启蒙。
2.重建教学内容。以理论拓展为核心的课上教学将很大程度上脱离现有教学资料,面对已经掌握基础理论的学生,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具有足够的“挑战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应当准备自己已知答案的“难题”,而且应当下大力气发现并提出教师自己、甚至人类目前都未知答案的“真问题”。因此,发现并提出“挑战性”问题是“挑战式”教学的核心和难点。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深入钻研和系统掌握经济学科发展的历史、人类经济的发展历史以及学科研究的前沿思想。
3.重塑教学方式。有限的课堂教学仅能将学生带入“问题”所呈现的困境,并对“难题”的解答给予一定程度的启发,却不可能寻找到“真题”的答案。“真题”的探索和解决需要教、学双方投入更多精力,实现更多互动。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建立导师制,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学研究中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和潜能。科研与教学的紧密衔接和相互促动,可以始终将学生置于挑战自我认知的极限,这是开启人才创新培养的重要通道。
4.重树考评机制。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考评侧重知识的掌握量和掌握精度,理论被打散和细化为用百分制可考量的知识点,答案强调标准化,这是造成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形成趋同性思维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挑战”自我认知、甚至人类认知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除了考察学生对既有学科范式的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非标准化试题、非标准化答案、甚至以粗略的等级制取代精确的百分制评判方式都应当成为重树考评机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秦炜炜,洪晔,马艳芸.大数据时代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动因、挑战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02.
[2]李煜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6,08.
作者:武群丽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