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路径及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路径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路径及对策

[摘要]高等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包括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等因素。本文从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高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路径选择以及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高校管理制度;教育资源;精英教育;通识教育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

高等教育发展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进步,高等教育承载的不仅仅是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由教育产生的效用或效果,能够带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渐摆脱落后和贫穷,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这种幸福感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还应包括精神层面的;不是只要拥有一份高薪职业就是最大的幸福感,还应有足够的享受生活的时间与情致。而目前高等教育还远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不同层次的高校更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等教育质量也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大辞典》将教育质量阐释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而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恐怕也不能简单地用就业数据和薪酬指标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应该考虑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高等教育能够看得见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学科知识教育或专业技能教育,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文化素养的培养还有欠缺,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优秀专门人才,同时也需要综合素质好的合格人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是高质量的。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才真正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还存在以下两点主要问题。一是由于教育管理体制和高校自身管理与发展的原因,各高校之间的资源难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这影响着大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机会,考到哪个学校,就只能享受哪个学校的资源;考到哪个专业,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转换的机会很小,即便想通过辅修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所在的学校可能没有此专业,即使有,但学校没有辅修这一说。再加上,各校之间地域的因素、交通因素,实施起来恐怕就更难。二是高校自身硬件条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也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从专业培养角度看,研究型的高校,尤其属于国家“985”或“211”的高校,相对条件好一些,无论是学校的教育资源环境还是师资水平,都相对较高,尽管也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矛盾,但总体对学生的培养影响不大。而一些二本院校则并不乐观,本来以应用型为主,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但社会的接纳程度并不如人意,在校期间,实习实践的机会并不多,有的专业为了专业建设或学科建设需要,只好弄一些假的签约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实质上并没有真正地让学生去实习。

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

1.高校管理制度

现行条件下,高校的管理基本上是由行政权力支配的,虽然高校领导们秉承的是把教学置于学校的中心地位,但有时难免流于形式和口号。所以高校管理能力的提升和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合理的管理制度将充分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他们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和践行者。他们作为学校的重要主体,其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成为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所以,作为高校的领导,应该是懂得高等教育管理、熟悉高等教育规律的教育家,不应该是纯粹从其他党政单位调来的行政管理者。

2.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授课水平和科研能力。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参与者,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的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良好品质的形成,教师的科研能力又代表着高校自身的水平。因此,各高校应根据人才素质培养的特点,适当对教师予以一定的引导,使教学与科研各有侧重,让教师自己作出选择,这样有利于发挥他们的长处,使教师们有归属感,做到术业有专攻,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3.学生品质

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另外一个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在“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优劣,不能仅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还包括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生命教育。所以,智商、情商、财商、文化素养等都是考量的基础,国家将高校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恐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除了强调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还应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事实上的不同,同时也印证了高等教育的显著效果。尽管各高校招生分数有很大差别,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会有不同,但只要因材施教,完全可以把他们培养成合格人才的,成为社会上正能量的传播者。

4.教育资源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还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配置,才能实现教育提升的目标。拥有良好的教育硬件资源,基础的甚至是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才是高等教育质量赖以提升的根本保证,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高校必备的教学资源起码得有电子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网上学习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

三、高等教育提升的路径选择

基于对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笔者建议,高等教育应将“精英教育”与“通识教育”实现有效的结合,不同层次的高校根据本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德才兼备、阳光向上的富有正能量的社会人,乃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之必由之路。“精英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为出发点,实现高等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无论是“大国工匠”还是各派名家,行行出状元,都同样需要“精英教育”。因此,各高校应致力于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打造,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立于不败之地。“通识教育”则是说作为一个自由人,他拥有自由选择自己学习什么课程的权利,多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一些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内涵、生活品味。因此,学校要确定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培养方案和配备相应的教育资源。“通识教育”应补缺、纠偏,超越功利,放眼长远,弘扬新的人文精神[1]。

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

1.强化高校办学主体地位,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其作用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可用之才。高校可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时掌握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招生规模和人数,以尽量避免人才培养的浪费,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培养社会需求较好的专业方面,防止毕业生毕业就失业,置自己于毫无社会价值的尴尬境地。因此,政府和高校主管部门应给予高校充分的自主办学权利,对高校办学实施公司化管理模式,不能干预过多,让高校按照市场需求去对专业结构进行适时调整,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同时,其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也要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随时进行更新,洞察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发现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加强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2.深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育培养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2],高等教育是成才教育,因而“以人为本”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教育管理理念,各高校应深刻理解其基本内涵,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即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服务。学生也是社会人,因此,高等教育首先关注学生的专业教育,同时还要了解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即进行素质教育,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看到长远。作为社会人,除了工作,还有生活,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只有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高教管理者心中,才能以此为出发点,对学生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和准确阐述,使“精英教育”与“通识教育”达成共识,齐头并进,创新教育培养目标,打造专业特色教育,创立高校自己的品牌,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吸引更多莘莘学子争相奔赴,并为之而努力,才能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教育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离不开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都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洞悉学科前沿专业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启迪学生思想,循序渐进,训练学生专业思维,以深刻理解学科专业知识精髓,教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可谓非常重要。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合理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允许教师自主选择教学为主、科研为辅,还是科研为主、教学为辅,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具有满足感、愉悦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的业绩考评,形成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机制,对于新入职教师要有一个严格的培训,明确其工作任务,树立其积极的工作目标,培养其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态度,其高尚的品格会对学生有一个非常积极正面的影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领袖意识,以教师的人格魅力鼓舞人。

4.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当代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促使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应考虑培养目标多元化,有的基于就业的需要,有的考虑人的生活需要,既要考虑物质生活的追求,还要关注精神生活的追求。在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实现未来生活品味的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参与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开设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以及专项培训的方式,给有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5.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实现效用最大化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重要的参与者,参与者的条件具备了,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资源相配合,恐怕亦难以实现,因此,各高校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改善教育环境,加强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学校不妨也实行一下供给侧改革,主动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学习的机会,进行引导性教育,如果限于资金困难,投入有限,各高校之间教育资源也可以考虑共享。学校建成的教学场地既可以用于本校学生使用,也可以租给外校学生上课使用,避免由于设施不全造成的无法授课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

[参考文献]

[1]董志学.美国高校本科阶段通识教育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世界教育信息,2007,(6):47.

[2]李艳春.试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界,2012,(8):172.

作者:吴艳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