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体系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体系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发展的框架,决定了自考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了自学考试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认为应将课程体系结构图与分级化课程体系引入自学考试,以此作为加强自考课程体系建设、提升自考生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关键词:自学考试;自考改革;自考课程体系;自考生培养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学考试”或“自考”)课程体系即自学考试计划,相当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开办和教学运行的重要文件依据,是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同样,自学考试计划的撰写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自学考试的专业建设与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对课程体系构建理论和方法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考课程体系缺乏理论支撑。随着高等教育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内涵型发展,必然会对自考课程体系的研究有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自考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考课3种基本类型。在自学考试计划的编制中一般强调“各课程之间既避免相互脱节,也要避免相互重复”[1],这样的宽泛要求距离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有较大差距。历经30余年发展,自学考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但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幅提升,自考生数量较高峰期有所减少,一些隐忧逐步显现。质量是自学考试的生命线,加快标准化建设是自学考试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普通高校及其他继续教育形式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的背景下,从课程体系着手,在现行体制下提高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从而提升培养质量和竞争力,是自学考试顺势而为、不断改革前端设计的一个可行着力点,也是自学考试标准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1自考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

自学考试计划作为自学考试指导专业建设的唯一纲领性文件,与人才培养计划类似,也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学历层次、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等内容。自考课程体系构建主要依靠主考学校现有课程资源,选择普通高等院校或高职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课程重组后形成。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转变,由全日制本科、专科或高职课程体系移植而来的自考课程体系,必须紧扣自考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着力构建更符合自考未来需求的课程体系。

1.1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要实现系统性首先需要解决自考课程体系的“三化”问题。所谓“三化”即专业建设中可能出现的体系的拼凑化、课程的重复化和知识的陈旧化。体系的拼凑化是指,在专业建设时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没有考虑课程层次及课程间的前后衔接,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的选择缺乏系统性,“拿来”的课程之间逻辑不清;课程的重复化是指,专业内部的课程之间教材内容重复,相同的知识点和章节在多本教材出现,已经超出适度重复的范畴;知识的陈旧化是指,自考专业中很多的老专业,课程体系已跟不上时代要求,知识陈旧过时,学生不愿学,这种现象在理工农医类专业中更加突出。在彻底解决“三化”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关注专业基础课是否足够宽,专业课是否足够深,课程对专业知识点的覆盖是否足够广,所有课程是否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1.2课程体系的标准化与灵活性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目录与专业基本规范》对于专业课程门数、学分值及不同类型课程比例都有明确要求,要求必设课程门数原则上不超过考试课程总门数(总学分数)的70%,鼓励增加选考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1]。自考课程体系的现有标准较为宏观,在实际中易造成各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毕业难度差距过大,因此,课程学分分配标准、选考课设置标准等细化标准还需进一步明确,这样才能增强课程体系的科学性,降低专业间的标准差异。选考课的选择标准、选考课的组成及选考课与必考课之间的逻辑关系都需要深入研究。学分值代表了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内容量与难易程度,目前内容和难易程度相近的自考课程学分差距过大,需要有明确的课程与学分之间的对应关系,特别是要限定不同类型课程的学分范围;同时需考虑专业活力,避免专业口径过窄,课程限制过死,体现不出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因此,自考课程体系必须最大限度实现标准化,同时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标准化是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建设不够规范的前提,是课程体系质量提升的基础,是避免出现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有效途径。

1.3课程体系的创新性与前瞻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考生组成、考生需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北京自考为例,近年考生信息数据统计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具有高等教育经历的考生比例不断上升,高职院校学生比例升高,行业合作开考专业增加[2]。这些变化表明,考生由早期的单纯追求学历趋向于学历应用并重,对就业创业类、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类的课程需求增加。自考生的学习基础有了一定提高,个别专业需要增加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专业课程设置需更具针对性,才能满足工作需求。自考生对助学形式有了多样需求,网络助学成为趋势。自考课程体系的前瞻性包括体系的前瞻性和课程选择的前瞻性。在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继续教育发展趋势和未来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前规划。自学考试未来如要构建高等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与其他继续教育形式的立交桥,则需要在自考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眼长远,预留接口,建设更加符合自考长远发展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与选择上也要具有超前意识,特别是理工类课程,必须选择包含最新知识点的课程和教材;关注专业或行业发展方向,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开设适应未来的专业或技能课。同时,在进行课程体系调整时要考虑专业和考试的平稳过渡衔接,要依据学生、主考院校和自学考试机构的实际情况,提供过渡期的方案。鉴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不作调整,墨守成规,不彻底摆脱对普通高等教育的简单照搬,自学考试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质量这个自考“金字招牌”也会慢慢褪色。针对新形势、新任务,自学考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推陈出新,探索适应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课程组成模式和课程形式,力图有更大的创新性发展。

2构建自学考试特色课程体系

构建自学考试特色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要把握住“一张图,一条轴,两模块,有分级,有评价”,即一张课程体系结构图,一条专业核心课程主轴,专业选考与核心素养两个模块,采用分级化的课程体系,建立考试计划评价监测机制。这样的自考课程体系层次明确,系统性强,选考模块的设置更加标准,保证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标准化,同时又能体现创新性和前瞻性。

2.1围绕专业核心课,引入分级化课程体系,编制课程体系结构图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自考生缺乏学习规划与指导,对专业性质、专业知识体系了解较少,需要有科学详尽的考试计划作为自学的宏观指导。因此,在现有的考试计划中应该补充课程体系结构图(见图1),围绕专业核心课这条主轴,明确各类课程之间的层次关系,特别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先导、后续及并列关系,让整个课程体系成为网状递进结构。同时,需引入分级化的课程体系,为自学和助学提供指导。所谓分级化的课程体系是指,将自考课程按照难易程度和知识前后衔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使不同等级的课程与学习者将要获取的学历相匹配[3]。现阶段对课程的划分有的依据课程类型,分为必考课、选考课、加考课;有的依据课程性质,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这种划分对自考生指导意义不大。在没有自考教学计划的指导下,通过分级化的课程体系,将政治课、英语课等文化基础课以外的课程,根据难易程度及内容前后衔接确定等级。如本科或独立本科段课程大体可分为3级,即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专科专业课程可分为2级,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自学考试虽是以考促学,但在考试计划制定、考纲的编写中要树立育人观念,关注考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图能体现考生自学某一门课程前应先学哪些课,可以同时自学哪些课,为考生绘制好专业知识脉络和个人学习生涯蓝图,让考生心里有谱,少走弯路。

2.2加强2个模块建设,提高自考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专业选考模块是指在学科类、学科门类或学科大类的范围内,选择一部分课程设为选考课。选考课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是课程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选考课程设置目的必须明确:夯实学生基本素质,体现专业培养特色,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需求。现有选考课局限于某一专业,考生选择余地小,选考课的作用发挥有限。相对当前的选考课设置,应增大选考课的选择范围,充实选考课的内容,精选出优质课程组成选考模块。以专业类还是更大的学科门类还是专业大类为单元设置选考模块,需要依据各专业具体情况。如工学和管理学这种大的学科门类,各专业类间差异较大,可以一个或几个专业类为单位设置选考模块;艺术学和经济学这种专业类间差距较小的学科门类,则可以学科门类为单位设置选考模块。此外,应增加基础素养模块,结合主考院校现有资源,开发符合自考要求的社会科学、人文与自然科学和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课程;应制定自考基础素养课程标准,课程筛选后分批进入自考基础素养模块,基础素养模块中的人文社科等通识类课程,应向学生素养的“底层”延伸,夯实基础,创新创业和应用能力培养类的课程指向学生的能力延伸;应加入预期就业岗位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等内容,提升就业竞争力,还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自考生综合素质,契合自考考生的就业创业需求。自考生可选择感兴趣或对今后发展更有帮助的课程,学习积极性将有很大提高。

2.3建立自学考试计划评价监测机制,定期修订

目前,自学考试计划在专业设立之初确定,在专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均没有制度性的修订要求。各专业考试计划的修订程序复杂,包括课程、教材等各方面的因素。现有的专业计划调整主要是针对个别课程的被动调整,缺乏系统评估,造成专业知识过于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课程体系的评价监测机制,定期组织专家和考生反馈意见,对考试计划进行评价,分析专业运行情况,分析整个专业结构是否符合专业发展最新方向。如果考生人数持续减少,需分析原因和需要调整的课程,并给出意见建议。依据考生多年选考课程的数据,对选考与核心素养模块内的课程进行调整,以新的高质量课程替换学生选考较少或过时的课程,使选考模块处于流动更新的状态,紧跟专业最新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结束语

自考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科学规范,为考生绘制出知识结构图,建立分级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课程体系对自学的指导作用。同时,建立课程体系的完善修订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影响自考发展的“三化”等问题。自学考试课程体系的研究是提高自考质量的关键,也是自考实现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依据自考实际和社会发展要求,构建更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可使自学考试在发挥其灵活性优势的同时,弥补相对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短板,提升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目录与专业基本规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段绍晖.新时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分析思考[J].中国考试,2013(9):42-47.

[3]龚祥国.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8):30-34.

作者:杨颖涛 毕胜 单位:北京教育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