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教育多元经验对大学生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等教育中的多元经验对大学生适应复杂多样的学习、生存和发展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结构多元化、课堂多元化和非正式互动多元化等三个层面对高等教育中的多元经验进行界定和分析,探讨多元经验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构建一个多元经验形成和影响机制的分析框架,指出高等教育中获得的多元经验和既有经验的不一致性导致大学生的信念受到挑战和认知发生转变,最终带来正面或者负面的教育影响。在如何提升多元差异教学的实务和营造非正式互动的多元学习环境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多元经验;高等教育;教育影响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统计,全球留学生人数由2000年的2,087,702人,增长到2012年的4,528,044人,增幅达到116.89%。而截至2016年,全球有超过500万学生在他们祖国以外的国家接受教育,这个群体与10年前相比,增长了67%。同时预测,全球留学生的数量在2025年会达到约800万人[1]。对中国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国内高校一方面越来越多地接纳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另一方面,不断加大通过交换生、短期交流等方式资助大学生出国学习和交流的力度。其结果是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由于接触不同国籍、族裔、社会经济背景、价值观或者宗教信仰的群体而获得的多元经验(DiversityExperiences)日益丰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多元经验对大学生的影响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文献回顾发现,国外尤其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对多元经验的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累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我国高等教育虽然不存在美国的“肤色问题”,但是如上所述在全球化及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也有类似的多元差异问题。在研究方面,则更多的是引介国外的多元文化教育经验[2],或者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3]、价值诉求和育人功能[4]以及多元文化的教育模式等问题[5]。这些探讨对后续理论研究和高等教育实践都有其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但尚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且基本未涉及包括多元文化在内的多元经验的形成、结构、影响及其产生机制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元经验的概念界定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类型入手,试图构建一个基于心理过程的分析框架,揭示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多元经验对大学生影响的发生机制,以推动多元经验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多元经验的界定和测量
多元经验主要是指由于接触与自身不同的国籍、族裔、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价值观、政治倾向性或者宗教信仰等各种群体而获得的直接经验。在这种意义下,多元经验与多元化巨型大学(Multiversity)、多元文化经验(Multiculturalex-periences)、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education)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迥异之处。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往往采取操作性定义的方式来界定多元经验。其中,PatriciaGurin在1999年提出的定义广受沿用,该定义从三个层面对多元经验进行探讨[6]。第一,结构多元化(Structuraldiversity),即从人口统计变量的角度衡量大学生的异质结构组成,比如,不同族裔、不同国籍、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等。在初等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结构的同质化程度普遍较高,他们所能获得的多元经验极为有限;但在高等教育阶段则往往相反,大学生结构的异质化程度普遍较高,他们所能获得的多元经验变得非常丰富。在研究中,可以通过族裔、肤色、国籍、出生地、性别、社会阶层、价值观、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人口统计变量进行测量,这些结构性因素通常被当作控制变量。第二,课堂多元化(Classroomdiversity),即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民族问题、多元文化问题、性别问题等多元学科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和学术参与,培养大学生差异容忍、求同存异和冲突解决的态度和能力。例如,美国圣劳伦斯大学开设的《文化的遭遇》(CulturalEncounters)的课程采用种族、文化和历史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分享和研讨国外旅游或生活经历等形式,培养大学生以批判和容纳的态度来体验、理解并表现不同的文化遭遇[7]。课堂多元化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完整的课程和一次性的讲座或研讨会两种形式,大学生在一门完整课程中获得的多元经验通常比一次性讲座或研讨会中更加深入[8]。课堂多元化经验可以通过两个题项进行测量:一是开展增进理解其他背景的群体、不同群体之间差异的课程或者活动的情况;二是调查大学生是否修读过对其多元经验产生影响的课程或者进行相关的课堂讨论。第三,非正式互动多元化(Informalinteractionaldiversi-ty),即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在与同学、朋友和教师等多样化背景的人群接触和互动过程中的影响效应[9]。非正式互动多元化也可以细分为种族多元化和非种族多元化两种形式,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多元经验可能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10]。从效应来看,则可以将非正式互动多元化分为正面的多元经验(Positivediversityexperience)和负面的多元经验(Negativediversityexperience)[11]。正面经验包含大学生在与朋友、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对不同文化、价值观更加了解,而负面经验包含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感觉遭到攻击或是不被尊敬等[12]。正负面多元经验主要通过以大学生接触其他来自不同族裔、国家、文化背景、价值观、宗教信仰或是政治倾向的同学或是朋友的比率来测量。其中,正面经验表现为与这些多元背景的人进行深入交往的程度,讨论不同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频率,讨论社会公平等相关问题的频率,分享个人感情和困难的程度等方面;负面经验表现为在与多元背景的人互动过程中发生冲突的频次,在种族、社会阶层、国籍、价值观等问题讨论中感觉受到侮辱或者威胁的程度,在分享个人经验时遭受的偏见或者歧视的频次等[13]。在实际调查中,大多数研究使用自我评估方法,让大学生自行评估自己的多元经验。研究表明,自我评估方法在测量教育结果方面具有较好的信度。
二、多元经验的影响及其体现
高等教育的影响或者效果,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关键议题。同样,探讨高等教育中多元经验的影响,也是多元经验研究不可或缺的方面。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高等教育中的多元经验对个人、组织乃至全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14]。对大学生而言,结构多元化对他们的影响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其逻辑在于:学校并不会仅仅因为有来自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给他们带来教育上的影响,但是他们通过课堂内外的多元互动则可能受到影响[15]。因此,更多的研究是分析和探讨正式的课堂情境下教学多元化和非正式的校园环境下互动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16]。心理学研究认为,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个人和社会身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17],因为在这一阶段大学生通过与同学、朋友和教师等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及周遭环境的频繁接触、互动与体验中获得的多元经验,不断地去反思、重构和确立自身的人际关系、社会政治观念、职业承诺乃至生活哲学[18]。总结以往的研究发现,多元经验对大学生的影响集中表现在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等三个方面[19]。一是大学生的认知发展与多元经验呈显著的正向关系。认知发展指的是思维的过程(比如,认知技能和认知倾向性),而不是思维的结果(比如,态度、信仰和价值观)。其中,认知技能是大学生在思考、推理和信息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技巧和能力,一般通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量;认知倾向性则反映大学生使用某种思维方式的偏好程度。有研究表明,个体在多元学习环境中,同时接触来自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的观点,会使得个体对这些不重叠的观点进行认知分析,即使是很短时间内的多元接触都有可能显著提高认知的发展[20]。认知技能相比,认知倾向性的可塑性更强,因此受到多元经验的影响也更为明显。与同一族裔但不同社会阶层、性别、宗教信仰或者价值观的大学生之间的非正式互动相比,不同族裔之间大学生的非正式互动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21]。二是多元经验对大学生情感发展可能起着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在多元学习环境中,由于大学生先入为主的经验、心理上的结构偏见、担心在社交上被隔离的恐惧或者因为与人互动的不愉快经验等,都有可能造成大学生情感的负面发展。多元文化学习强调彼此倾听,如果在学习的互动中没有信任的支持,学习便限于维持表面关系和避免冲突。因此,在多元教学互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了解其不信任的原因、恐惧和需要,则可以促成信任的建立、自我改变和顺畅沟通。同时在学习互动中,当大学生了解别人的恐惧及其原因时,他们就可以选择避开或谨慎面对他人的忌讳而避免冲突。这种多元接触也会增加个体对组织和团队中各种混杂观点的容忍度。当然,信任有深浅之别,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因应信任程度,而逐渐发展[22]。三是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在多元互动过程中往往显著提高。社会能力是一种检视复杂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用体谅来做批判和了解决定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为整个社区谋福利的能力[23],其范畴比较宽泛,包括领导力、公民责任、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文化参与和社会承诺等方面。比如,鲍曼和布兰登伯格采取平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Equalityandsocialresponsibility)量表进行研究,发现多元经验能增加大学生的平等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说明高等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24]。琳等人则通过民主意识、文化参与等变量考查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发展情况,发现多元经验与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文化参与显著相关[25]。
三、多元经验对大学生的影响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普遍认为,多元经验的形成和影响基本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6],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基于心理过程的概念框架,以揭示多元经验的影响机制(见图1)。这一概念框架包括既有经验、既有信念、多元经验、心理过程、教育影响等多个因素。第一,大学生在多元互动过程中经常遇到预料之外的经验,也就是说新的多元经验与既有经验往往存在差异甚至发生冲突。如前所述,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普遍缺乏与不同国籍、族裔、文化等背景的群体互动的经验,这种情形在中国更为普遍。当他们进入一个陌生的大学校园之后,通过课堂内外正式和非正式的多元互动,获得新的概念、观点和经验,这些新的概念、观点和经验往往与既有的经验之间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第二,预料之外的多元经验通常使得大学生既有信念受到挑战。因为多元互动过程中获得新的概念、观点和经验成为大学生思维扩张过程的输入,挑战甚至动摇其既有的信念体系,进而激发大学生对新的经验与既有经验、新的经验与新的经验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索。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人们倾向于把与我们不同的东西认为是不好的,这种幻想倾向阻止了人际互动,而且把“不同于自己的别人”视为异类。这种心理上所产生的结构偏见造成排斥不同种族的文化差异,然而了解别人的不同却是导向密切关系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27]。如果大学生没有意识到或者不认为这些新的经验与他们的信念存在不一致性,那么他们不大可能重新思考其既有信念,更不会改变其既有信念。第三,既有信念受到挑战往往伴随着态度和信念的转变,可能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正面多元经验的影响,即重新调整或者改变既有信念,以适应新的经验;另一种是负面多元经验的影响,即歪曲新的经验,以适应既有信念。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出现心理强化效应,大学生往往根据以前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有针对性地选择“新”的经验,这些经验则会进一步强化既有的信念体系。例如,具有较高平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倾向于更加关注平等和社会责任问题,更容易与不同群体进行互动和交往,这些互动和交往的新经验则会加强其平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反,具有较低水平的平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不愿意与异类群体交往,即使有一些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也更容易出现负面的解释,其结果会强化其心理偏见[28]。第四,多元经验经由上述心理过程最终会产生教育影响,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能力的提高。通过比较单一经验和多元经验的研究结果发现,暴露在单一文化中或者局限在一种文化规范中的大学生,他们的认知复杂性难以得到很好的增加;而拥有丰富的正面多元经验的大学生可能会有心理准备的增长,增加其认知的复杂性,促进其情感发展,他们往往能融合不同来源的新想法和新经验,以继续接触更广阔范围的新的观点、规范和实践。
四、总结与建议
我们的大学生是否已经准备好在愈来愈复杂和多元的世界里生存和发展?他们是否具有广阔的世界观,对异域文化是否了解和认知?是否有足够的意愿去接纳别人不同的观点,并学会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如此等等。本文提出的基于心理过程的概念框架,有助于这些问题的回答。这一框架的核心是揭示多元经验与教育影响之间的心理过程和因果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意义是指导我们如何从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和政策制定上去丰富大学生正面的多元经验,培养大学生应对先入为主的观念与偏见,理解和接受彼此的差异,促进大学生的智力、情感和社会能力等全面发展,最终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积极参与的公民。具体而言,在提升多元差异教学的实务上,教师可以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去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有时候也必须重新调整过度或偏离方向的讨论,并避免让讨论演变成挑剔对立者。例如,教师可以从提出一些能够引导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基本认知问题开始,然后进行应用、综合或评估的练习,之后让大学生分享其自身对文化差异的经验,再渐渐导入具有争议的文化差异议题,如此既达到倾听也达到顾及大学生情感的目的[30]。在营造非正式多元互动的学习环境上,政府和学校可以出台相关的教育政策,以鼓励与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大学生、教师进入校园,增加人口组成多样性,建构多元友善校园[31]。比如,针对不同族裔的大学生采取多样的入学标准;设立奖助学金制度,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增加大学生就学机会;等等。同时,组织和开展“国际文化节”“多元文化交流工作坊”等相关活动,形成一种国际化的、开放的、多元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和交往机会。此外,通过交换生、海外短期修学或访问、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究、暑期学校等方式选送大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和研究,以拓宽大学生的多元经验。
作者:韩刚 徐文华 张宏 单位:暨南大学